[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诚大和尚接受有关媒体的访谈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62

学诚大和尚接受有关媒体的访谈
――2006年4月10日于北京龙泉寺

记者:我在传媒界工作,本来是可以正面影响引导大众的,但我主编的杂志常常是在探讨物质层面的问题,我想更多在心灵上对大众帮助引导,却不能做的更多。我现在年富力强,做传媒十几年,有很多的人际关系资源,想做更多帮助社会大众的事,却在现实工作上无法实现。
  在工作之外,也做其他几件事,发现许多家长在送孩子学习时,他们在外面无事等待,其实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否则老师教一套,回家里父母做的是另一套,对孩子怎么会有好影响?第二,企业家找我,帮助中国企业品牌的树立,他们发觉不能再给别人品牌代加工。我也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品牌,这方面我可以帮助策划、宣传。
  但最大的困惑是,这些事与我的工作没关系,又都是点式的,不能汇聚成一体,都是做完就完了,缺乏持续性与连续性,请法师指点迷津。

大和尚:现在,个人中心主义、消费主义不知不觉在主导着整个社会。科技、物质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不容易的。你想做的、要做的与正在做的有距离,一般人都如此,都有这样的矛盾和困惑,因为想做事的往往想得美好,但是要做的却更多迫于无奈——因为单位、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要求、压力。如何把想做的和在做的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显得很重要了。

记者:对!对!

大和尚:首先,做事情是为了什么?做事的目的、意义、价值、本源,佛教讲初发心,就是最初的起因,这个最重要。比如吃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饥,喝水,是为了解渴,这是第一功能,然后才是其它的功能、需要,做事情也是如此,你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其次,要有一批人,至少彼此可以互相信任,对理念能够比较认同,才可能一起做事。这个社会已经存在着信仰危机、信任危机、诚信危机,商业利益的追求成了主要价值导向,而道德、精神、文化领域的好东西是需要长期积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的效果才能出现。目前,有道德修养与品行较好的人,都是比较传统,他的价值观、行为更符合传统道德,这并不是说他刻意只学传统文化,而是说明传统道德有不朽的价值。另一方面,你可以有传统的道德标准、理想,但客观事实上很难做到,现代人的思维、生活、工作根据的大都是现代的标准,并且常常也受到西方人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标准的影响。西方人信仰上帝,上班虽是西方式的管理方式,但下班后,他可以到教堂祷告、忏悔,相互间友爱、帮助,相当于在大社会中又有小社会,他们身心的紧张,工作、生活的问题能得到缓解、帮助。在中国这个部分比较薄弱,富的人愈发有钱,却不知道如何花,穷的人连生存都难,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传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是在引导高消费、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大增长。中国如此大的人口基数,若无好的文化来引导、道德来规范,会出很大问题。虽然也有一些比较有品位的杂志,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够,被淹没在宣导物欲的媒体洪流中,所以必须要有主流媒体以较强的声音发出最好的倡议来。我们国家在宣传上已经比较开放,各种观点、各种说法都有,可惜,不知不觉也在浪费了人力与物力,结果是一般人收看、收听以后,不能分辨是非。西方国家他们的做法是,如美国立国两百多年,靠的是三样:一个是商业,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宗教,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就是这三个,商业发展容易导致诚信缺失,宗教正好可以对治它。宗教同时也辅助了政治,宗教强调和睦,无形中帮了政府的大忙。政府的职能是调整各个集团、阶层的利益关系与平衡,但这是没有办法做到非常理想的,公平、公正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讲的,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如此讲来,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宗教有着不共的价值与特殊的作用,它直指人性的弱点,可以约束制衡人们内心的贪婪、嗔恚、愚痴。人性的弱点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伤害。人性的弱点用佛教讲,就是烦恼,就是不好的,不论身为高官,还是普通平民百姓,内在烦恼增长,就会对社会、他人造成伤害。宗教是从生命个体、从心灵深处下手,它是完全平等的。它的平等是起因的平等、过程的平等,不是现前与结果的平等。社会上人们讲平等,可是在最开始就不平等,人与人有种种的差别:级别、房子、身体、容貌等等,而社会也强调人的差异性。差异性的强调与突出,所产生的两极分化与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宗教正是消除人的差异性,从心灵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层当官的人越来越能认识到这一点,整个社会也就会越来越和谐。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些杂志多是宣传似是而非,乃至多数是错误的观念,渲染高消费,而他们的销售量还在不断增大。

大和尚:这正是人们内在空虚,导致向外的追求。佛法不仅是一套道理、一套理论学说,更是要来解决身心的问题,是转变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哲学角度看,所有的一切问题都起源于人生观、价值观。如,依佛法看,给人一百元比别人给我一百元的价值大,社会上则不会如此,一般人都会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百元才是有价值。即便一个人很有钱,看到穷苦的人,会给他一百元,也只是可怜他,而没有布施得善果的认识。

记者:我现在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有非常多的选择,这个也可做,那个也可做,这个也有意义,那个也值得做。但不知选择哪一个才好,所以就最想学一样——善观缘起。

大和尚:佛法注意心,也注重物,注重起因,也注重结果。为何人有那么多问题?就是认识的角度有问题。越是高位的人越容易有问题,越容易迷惘。社会地位低的人,往往只顾得上眼前的生存问题。越是位置高,有更多社会关系的人越不知怎么办——就好象有很多件衣服,不知穿哪件好,食品很多,不知吃哪种好。

记者:传媒本来就有引导教育大众的职责,但现在传媒已商业化,追求的就是利润最大化。但是现在面临经营压力,首先是化解经营压力。

大和尚:你可以在杂志中传播佛法的观念,不等于传播宗教。你有佛法的认识,对问题分析判断就会不同。可以把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文化信息来传播。

记者:我也尽量做了,杂志里讲亲情、友爱,但这样太有限,也太委婉、太呆板、太压抑。我还是更想往直接对人的心灵沟通提升。

大和尚:你可以介入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发展不下去,多是无真正的企业文化。国外的企业文化多是受宗教的影响。现在社会上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很大,由企业文化来推动社会文化。

记者:我们集团是很挣钱的媒体,老板关注的是建立什么样的模式更赚钱。

大和尚:模式可以拷贝,大企业皆有各自的发展模式,但不是关键,关键有二个:一个,大家更齐心;二个,大家目标更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不光是靠钱,更重要的是靠文化来影响人,是人们灵魂深处的认同,可让上上下下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会有回报的,因为所做的是对人类有贡献的,从上到下都非常人性化。在西方,已有许多企业,把商业、学校、家庭、宗教、医院等联成一体,成为大社会中的小社会。有其内在的稳定、和合、认同、安适。一个企业中,缺乏这样的共同目标、方向,虽然也讲合作共事,但企业中核心骨干不和合,会跳槽。核心力量不能持久,企业发展也不会持久。靠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

记者:我看到有些员工不上进了,看他这一年的工作,只是上一年的重复,得过且过,不能乐于开创。

大和尚:一个人来工作的目的,往往是挣钱满足生活。刚开始一个月给他开足够的工资,他就满意了。过几个月,他心态就会变了,呆得越久人的想法越多,钱不够多了、领导好不好、下面的人好不好、自己能否升迁、……,他不会只是满足于那份待遇了。人必定要群体生活,若在群体中感觉不被重视、不被关怀、被遗弃、在团体中可有可无,他的上进心就不行了。一个企业,一个千百人的团体发展的好坏,与其中个性化的个人对团体的信任度、工作投入程度关系是很大的。这个投入,不仅是工作上时间、精力的投入,不仅是为企业赚得更多利润、个人得到更多的收入,光靠这个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心力的投入,能够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才好。

记者:我发现有些从事传媒的人的工作中,都欠缺足够的积累,他们对读者的关注是不够的,往往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重复自己过去的东西。

大和尚:人的想法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天会这样想,明天会那么想,对于如何调动下面人的积极性,你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宽广的角度上来认识与对待这个问题。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倡导佛教十善 促进社会和谐
下一篇:如何正确认识佛教
 念佛与皈依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二、自他一体惜因缘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五、把握缘起 离苦得乐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一
 如理寻访明师
 人生的归属方向—何去何从(上)
 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一、次第修学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五、成佛的阶梯
 三遮三修明教授 无限生命修皈依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四、依师践行莫空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若无心处处闲(张家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2011年国庆仙岩寺禅修小参答疑(四):动作、时间、行禅坐禅[栏目:隆波通禅师]
 自我成长 - 演好人生大戏[栏目:方外看红尘]
 福报的由来 十、为什么修行很重要[栏目:福报的由来]
 生命是一首诗[栏目:禅林衲子心]
 请上师开示,如果我也想成为这样的高僧大德来度化众生,应该怎么做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常常被同事排斥吃素食,所以我没办法只好吃肉边菜,造成身心不适心中苦恼,请问该怎么办?[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