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三章 出入息念 问答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13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三章 出入息念 问答

三五五、什么是出入息念?目的是什么?

答:出入息念叫安那般那,也叫观呼吸。观呼吸就是观察吸气与呼气的过程及变化。观呼吸的目的是将散乱的心收摄下来,让心澄静下来,以便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如实深观。

三五六、修出入息念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1.持戒;2.少欲、少事、少务,放下攀缘;3.饮食适量;4.晚上六点到十点,早上二点到六点;5.找个安静的地方,到山林中最好。

三五七、佛陀坐禅时候怎样修行?

答:佛陀闭关专修,主要是用“安那般那念”法,一切学人都可用出入息念。

三五八、用出入息念坐禅有何优点?

答:可深(入深定)、可浅(摄心),可窄(专注一点),可广(扩大到面),可止(专修定力),可观(观三法印)。

三五九、佛陀与树有什么特殊因缘?

答:佛在树下出生;树下悟道;在树下说法;在树下涅槃。

三六O、观呼吸的修法有次第吗?

答:1.深呼吸,摄心念,排浊气;2.数呼吸,摄心念;3.随呼吸(跟走),意念随气息从鼻头到腹部上下流走;4.客观的观察,不干扰气息。

三六一、出入息念与四念处是怎样的关系?

答:要修好四念处,一定要有出入息念的搭配;换言之,出入息念修好了,四念处就能应用得很好,二者不可分离。

三六二、修出入息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1.要有正知正见的法义闻思基础。2.了解出入息念的十六胜行。3.了解四念处的内容。

三六三、修出入息有何成果?

答:可修止、可修观,也可以止观双运,达到断结、证果。

三六四、观呼吸有什么方便之处?

答:呼吸是身体的一部分,不需要任何外缘随时可修。走路、做事、洗衣、做饭,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修,省时、省力、省钱,十分方便。

三六五、修出入息念,怎样让止与观配合?

答:通过观察呼吸的进出,让心澄静下来达到止,进一步去观呼吸的生灭变化,因为呼吸本身是一个法流。

三六六、修出入息念的要领是什么?

答:让呼吸自然的进出,把觉知放在当下,放在出息或入息上,清清楚楚,如实观察就好。不要用自我意识去掌控呼吸,不要引导,放松、自然。从粗呼吸转到细呼吸,身心随之宁静下来。

三六七、打坐的要领是什么?

答:放松、稳定,腰椎挺直,不要用力,让呼吸自然进出,如实观察。不要用自我意识去掌控,因为进入止观双运,身心不可以绷紧,越放松越好。

三六八、修出入息念十六阶的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阶,观察长呼吸的情形:1.什么是长呼吸?2.发生时有什么感觉?3.对身体有什么影响?4.观察气、身、心三者连锁反应,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阶,观察短呼吸的情形:1.什么是短呼吸?2.发生时有什么感觉?3.对身体什么影响?4.短呼吸与长呼吸有什么不同?

第三阶,认识呼吸支配身体:1.呼吸与身体息息相关,呼吸支配身体。呼吸温柔,身体跟着寂静安定,舒适。呼吸短,呼吸粗急,身体跟着躁动不安、烦闷。呼吸长是正常的展现,呼吸短是不正常的展现。如发怒、激动、疲劳时呼吸短促。

身体的秘密:肉身称为身,呼吸也称为身,二者不能分开。呼吸是身体的支配者。

第四阶,调节呼吸:使呼吸逐渐平稳,身体也随之定静,心因此达到禅定。

第五阶,观察喜受:详细了解、观察喜受发生的情形。

第六阶,观察乐受:详细了解、观察乐受发生的情形。

第七阶,觉知心行:观察喜受、乐受支配心的情形。心行就是受,受支配心作种种妄想。

喜受、乐受→支配心→心生贪爱→抓取、执着。喜受、乐受是烦恼与痛苦的根源。

第八阶,觉知安息心行:安息心行就是消退喜受、乐受支配心的力量,从而不生贪爱之心,让心稳定。

第九阶,觉知心:观察心的各种情形。在一呼一吸之间观察心的状态:是喜是乐、有贪无贪、散乱还是定静、污秽还是清净。

第十阶,令心喜悦:控制心使心处在法喜之中。这一阶很难修,只有反复训练,功到自然成。

第十一阶,令心等持:控制心由动入定,内心平静、无念、清醒。想喜即喜,想定即定,控制自如。

令心喜悦就是心处于动的状态,法喜充满。令心等持是内心平静、稳定,能以平等心对待一切。(很不容易做到)

第十二阶,令心解脱:身心稳定,心与境不黏着,心不被境界牵着走。令心清净,了无一物,摆脱了各种妄念,解脱自在。

令心解脱的方法:1.认识各种妄念,包括善念,令心动荡不安,污染了我们的心。2.妄念引导身、口、意造业,业力牵引,感受种种果报。所以一有妄念,立即清除。

第十三阶,观无常:观法的演变。不观外境,只观自身。

观长短呼吸无常,观身行定止无常,观寻、伺、喜、乐、一心无常,观禅定也无常。观喜受、乐受无常,喜受、乐受支配心的情形无常,令心等持、令心解脱也无常,一切都是无常。

第十四阶,观离欲:观见并脱离欲念。因观到万事万物的实相是无常的,所以脱离执着,放下贪爱抓取之心。

在一呼一吸之间,观见到欲念在消退。观无常是因,离欲念是果。观无常的程度如何,离欲的程度如何。

第十五阶,观灭:观烦恼与痛苦灭尽。

脱离欲念,消除贪心,烦恼与痛苦也随之消灭。

在一呼一吸之间,观欲贪灭尽,烦恼灭尽。灭还有体证到空的意思。观无常是因,离欲是果;观离欲是因,烦恼灭尽是果。

第十六阶,观舍遣:舍是放下,遣是提起、承担;舍是出三界,遣是入三界。能提起、能放下,能出能入,一切不执着。

三六九、修出入息念的难点在哪里?

答:最初期让心静下来的练习是难点,因为心散散乱乱,杂念纷飞,已成为坚固的习气。改变固有的习气,让心静下来,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开始练习时,要有耐心,不能急躁,坚持几个月,冲破这一难关。当心能静下来,后面的修程就容易了。

三七O、修出入息念的步骤是怎样的?

答:1.观呼吸有进与出,呼吸长,呼吸短,清楚知道。

2.把注意力放在丹田上,观丹田的一起一伏。

3.把注意力从丹田扩大到全身,观全身如气球,随着呼吸,一缩一胀。

4.把注意力从观气息移到观心脏的跳动及全身的血液流动,体会全身上下,都跟着心跳在脉动,像海洋的波浪。以上四步是方便前导、是手段,最重要的目的是接下来去体会生灭变化的无常和无我法印。

三七一、通过修出入息念,观到身心是什么状态?

答:身心在每一个刹那都一直在脉动,每一个脉动又是一个生灭,从中体会到身心是个无常的流体,一直在流动,刹那生灭变异。进一步去体会身心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七二、呼吸和心跳是自我意识在掌控吗?

答:人一出生,呼吸和心跳就没有停止过,即使在睡眠中,呼吸和心跳仍在进行着。从中可以体会到,身心是一个无常的流体,一起在生灭变化,而生灭变化又是自然的,不是自我所能掌控的,是无我的。

三七三、怎样去体会无常生灭变化的流体?

答:身心放松,保持明觉,活在当下,放下自我意识,没有思维,才能接上当下的刹那生灭变化的频率,体会活生生的流体。

三七四、出入息念的十六阶前一到十二阶修的是什么?

答:是修止的过程,是让心越来越敏感锐利,就像磨刀,磨得锋利。这些都是做准备工作,是手段。

三七五、观无常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放下抓取。过去一直抓常、抓我,当体悟到实相是无常的、是抓取不到的,即使抓取到了,也不是自己的。因为实相是无我的,于是放下抓取,远离颠倒梦想。

三七六、什么是无常的现在?

答:有生灭、有时间相,有一个“我”在体悟“无常”。

三七七、什么是永恒的现在?

答:当坐稳在每一个刹那生灭变化的点上,当下的一刹那,具足过去和未来,没有时间相,就是涅槃寂静,也叫常,也叫永恒的现在。唯有彻证无常,自我消失,才能体证到永恒的现在。

三七八、为什么说观呼吸是最好的禅修方法?

答:1.摄心效果好。2.呼吸本身即在宣说无常、无我的法印。

三七九、人在呼吸的时候要体会什么?

答:体会大自然地、水、火、风无条件、无所求的养育我们,支撑我们,应生起感恩之心。

三八O、第三双眼指什么?

答:智慧眼、心眼、觉性。

三八一、修行的动力怎样产生?

答:唯有接触死亡,深观生死大事,才能产生修行的动力。

三八二、无常是中性的,怎样理解中性?

答:客观的实相世界是中性的,无常、无我也是中性的。中性是说它有好,也有坏。但是综合起来看,好、坏相加,是不好,也不坏。从狭小的角度看,有好、坏之分;站在高处,全面的、综合的看,没有好坏。当了解“无常、无我”是中性的,不再逃避、不再惧怕,才能全然的接受“无常、无我”的实相,放开自我的抓取。

三八三、为什么说体悟地水火风空对断除我慢有非常大的帮助?

答:你能够活着,能够做什么工作,都不是“我能”的结果,是大自然地水火风各种因缘在长养你、支撑你。当你越去体会,你会生起知足、感恩之心,同时我慢也会大大降伏。

三八四、走在解脱道上的人,心境是什么样的?

答:身心越来越柔软、快乐、安详,心花朵朵开。修行到后来就是反璞归真,出离苦海,内心安详、快乐。

增补:

259、原来佛陀一生所示现的,都是在告诉我们什么?(72页)

答:原来佛陀告诉我们:法,就是在大自然中。法,就在大家的眼前。当空海师父在大自然中见到法的时候,如梦方醒,才知道为什么以前佛陀他们修行大部分都在森林里面?空海师父亲自取材于大自然而制作的很多幻灯片,也都是从实际例子让大家来看到,大自然这些活生生的法。

260、什么叫“布萨”?(72页)

答:在佛陀时代,修行人每半个月诵戒,提供大家检讨,改进的聚会。在基督教叫做“告解”。

261、空海师父关于禅修证果的两个承诺是什么?(73页)

答:一是只要你的闻思基础具足,又有适当的因缘,七天到十天要证初果,都是应该没有问题的。二是只要有证初果的证量,以后再经过一段期间的闻思,深度又不一样,那么下一次禅修,要证二果,三果,就可以逐步上来。

262、请简述出入息念十六阶?(73-74页)

答:身:⑴.长呼吸 ⑵.短呼吸 ⑶.一切身形觉知 ⑷.身形休息

受:⑸.喜觉知 ⑹.乐觉知 ⑺.心形觉知 ⑻.心形息觉知

心:⑼.心觉知 ⑽.心悦 ⑾.心定 ⑿.心解脱觉知

法:⒀.观无常 ⒁.观无欲 ⒂.观灭 ⒃.观断。

263、在修行方面,要如何逐步提升呢?(73页)

答:一是先把自己身体的呼吸要先觉察好,这是首要的。

二是逐渐要从点线面……要先明觉,先觉察到。

三是从内身、内受、内心、内法扩展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四是从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在扩展到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是这样逐渐去扩展的。

264、在修出入息法时为什么要应用七觉支?(74页)

答:七觉知是在调整修行过程中的松紧与缓急,是对症治疗的药,你是在用功修行,但因为松紧拿捏与掌握,不是偏左就是偏右,自己不一定能够觉察到,这时候善知识会协助你怎么运用七觉支,把松紧度调整到合适的中道上来,进行止观双运,所以应用七觉支它是一个重要的对治与调整。

265、参加禅修一定要克期求证吗?(74页)

答:不是这样的,要有“依远离”的精神,也就是以无条件,无所求之心去修行。即使参加禅修,也不要有预设的心理,就一定要克期求证,什么时候一定要开悟,一定要证到什么果位……你越是抓得很紧,就越是得不到。修行解脱的动力与决心是要有,但是要能够拿捏到要全然的放,只有全然地放下,才能够拥有一切,修行中那一种不用力,那一种放舍,需要你慢慢地琢磨出精髓。

266、打坐的姿势一定要双盘才行吗?(77页)

答:不是这样的,不要在外相上计较,重要的是你要坐起来感觉舒服、轻松、稳定能够放松,不要弯腰驼背,要正直而不僵硬,至于结什么手印都没关系。真正要进入止观双运,你的身心不可以绷紧,不要勉强在那里盘腿,背不要靠,不要用力,眼睛要闭或微闭或微微张开,随个人习惯,以轻松自然为好。

267、何谓“止念面前”?(77页)

答:就是把你的觉知放在你的当下,放在你的眼前,把你的身心,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面前来,拉回到眼前来,从十八层天外面拉回来,拉回到现在,觉知当下。

268、修出入息法,当心散乱时应该怎么办?(78页)

答:当心散乱时,可以透过几次的深呼吸,把原来比较散乱的心拉回来,然后再恢复自然的呼吸。

269、修出入息法胸闷、呼吸急促时该怎么办?(78页)

答:要马上检查一下,你的心是绷得很紧,要立即放松,这时随时觉察到,就随时放松,只要有胸闷的现象,就说明你在用意念操控,干扰呼吸。修行的要领就是放松,当你慢慢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就很自然进入宁静状态。

270、试说明“随”呼吸的全过程?(78页)

答:“随”就是呼吸的全过程。当我们呼吸从鼻腔进来,到胸部、到腹部、再到丹田、整个胸部会扩大,丹田会涨起来,这是从上到下。那么在呼气的时候,又从下到上,这整个全程都知道。

271、怎么掌握出入息念的点、线、面、空呢?(79页)

答:一是这个“点”可以放在鼻孔或人中附近,也可以放在鼻腔内。

二是从鼻孔这一点开始,逐步下移到丹田,从一个点,去慢慢觉知到呼吸的全程,丹田的上下起伏,这就是“线”。

三是从丹田开始,再把你的觉知扩大到全身,把全身看成一个丹田,这就是“面”。丹田的起伏比较明显,全身的起伏较微弱,当你的觉察力提升,就可以把它扩展开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四是从全身,在放大到整个虚空。要领还是放松,不要去操控它。把你整个的注意力扩展到整个虚空,就是内身、内受、内心、内法再扩展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272、如何回到当下这一刹那,去体会无常法流,进入到言语道断的世界呢?(80页)

答:我们全程的生命,事实上都是每一个刹那一直流动、一直变异,能够体会到每一个刹那的生灭变异,你要身心放松,因为无常生灭变异,只有在当下这一刹那,你才能体会到。当你能够慢慢进入回到当下这一刹那去体会,就可以进入到言语道断的世界。因为就只有当下这一刹那在生灭变化,当你体会到刹那的变异,然后它这一点不会停下来,它会一直跳,一直跳动,一直在流动变化。因此,只有每一个刹那而已,当你体会到这里,然后讲说现在体会到什么?当你在透过你的思想、想象、透过你的语言,说出什么的时候,它就已经流走了,当下那一秒、那一刹那已经流走了。你跟当下现在的频率已经错开了。如果你真的进入实证,实际体会无常,你是言语道断,心领神会的,全然的放松,只要你还有抓取、造作、想象、作意、都还活在自我的意识里面。自我的意识跟当下生灭变化的法则频率,是没有办法衔接的。我们整个的修行,是要你慢慢回到每一个当下,要坐在无常刹那生灭变化的那一点上,这个很重要。

273、请说明无常的粗、细、微细的三种状态?(81页)

答:一是无常很粗的状态:看到一个人的老病死,一个人发生车祸说是无常这是很粗的无常。

二是较细的无常状态:比如自己眼花了,身体各部器官运转有毛病了,要治疗、要恢复,自己每天吃、喝、拉、撒,吸一口气进来,呼一口气出去等,看到海水后浪推前浪的不停打来,这属于较细的无常现象。

三是微细的无常状态:如自己身体脉动,心脏的跳动,流水也是刹那生灭变化的,风的流动也是刹那变异的,这些是属于微细的无常。

274、什么是心法的核心?(81页)

答:重点不是放在呼吸或脉动上面,而是在活生生一直刹那跳动的那一点上,这就是心法的核心。要去体会到,要坐在每一个刹那的这一点上面,必须要身心柔软。如果身心僵硬,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流体,你的频率不可能跟流体的频率搭上的,所以要很清醒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才能坐在无常刹那生灭变化的这一点上面,这样就能够很清楚的体会到无常生灭变化的法印。

275、掌握打坐放松的要领有什么好处?(83页)

答:如果你掌握全身放松的要领,当你愈放松、愈无所求、身体里面的气血、气脉愈能够通畅,就能够很自然地运转,很畅通的运转,若你有企求,有在用力,你的内心是绷紧的,这样反而会阻碍气血流畅。

276、什么是真正的见法?(84页)

答:真正的见法是来到活在每一个刹那,去坐在无常生灭变异的那一点上,这才是真正的见法。

277、在“观灭”时,怎样去体会无常法流?(84页)

答:观灭的深义,因为当下的每一点,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异,一直在生灭变化,你知道的那一个刹那,它马上就消失,成为过去,即知即灭,即知即灭,当你的心进入很微细的时候,会体会到你知道的刹那,它马上就成为过去,即知即灭,所谓的灭,事实上它都是在一直生灭、生灭,即生即灭,即知即灭、即生即灭……所以体会无常法流,是真正坐在那一刹那的点上,所谓的“坐”是很深、很微细,这一点能够体会、能够做到就是坐在“灭”上面,一直无常的现在,因为无常就是一直刹那即生即灭,即生即灭,这时候还有生生灭灭,亦即觉知到每一个刹那的生灭、生灭。当你这一点坐稳之后,就可以体会永恒的现在,就可以进入涅槃寂静,当下的每一刹那,就具足过去、现在,都在这当下一刹那,这是超越时空,这时候“时间相”才会断掉,你是活在每一个刹那。

278、空海师父讲修出入息念时,为什么再次强调闻思的重要性呢?(85页)

答:是因为闻思对修行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一是为什么佛陀讲: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一定要掌握住,体会、体证到现象界的生灭现象,才能体证到涅槃寂静,这绝对不是以头脑去预设,都是可以实际去修正到的。

二是当你有了正确的闻思修之后,只要经过几次的禅修训练是可以见法的,所谓的见法、断结、证果都是可以做到的。

三是只要正确的闻思,就会有正确的修行,就能够掌握到止观双运,处处都可以见法。

四是每次闻法,然后在历缘对境时,在工作、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中,随时把法应用上来,那你每一天都在修,甚至是每一刹那都在修啊!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
下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一章 四食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
 2010年9月章华寺禅修空海法师解答学员提问(十一)
 修习解脱道的闻思基础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七章 修习禅定 问答
 永嘉大师证道歌诠述(3)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四章 惭愧心
 2010年7月空海法师台湾禅修开示(十)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九章 十个结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章 持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要多串习善心善念[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相应13经 案达迦频陀经[栏目:相应部 6.梵天相应]
 黄莲集 教理篇 二十四 知法不住法[栏目:黄莲集·如觉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重在亲近师父的法身[栏目:传喜法师]
 菩萨戒的重戒制的理所当然,轻戒无关紧要为什么还要制这么多呢?[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五百罗汉 312、常欢喜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美丽的春天里 让我们来做快乐的使者[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二)时时反观自己的发心[栏目:圣者言教]
 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