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七章 生信--发出离心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85

第十七章 生信→发生离心

  以上几章课程讲述,对法及修行的整个次第方面,超越「见指不见月」,能够真正见到月、见到实相、见到真理,已经有清楚的一个概念、轮廓出来了,怎幺样去落实体悟、体证,大家已经渐渐有信心了,于是第十七章开始讲述「生信→发出离心」,因为你有真正的正确闻思之后,就会产生信心出来,佛法并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一些知见、知识、哲学的探讨,佛法讲的是宇宙真理实相方面的,是要让我们如实去了解,从迷茫无知的情况之下,从无明的情况之下,能够觉醒过来,透视万事万物,这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觉醒。真正的觉醒,就是去觉悟到这些万事万物的实相。

  所谓修四念处--身、受、心、法,尤其是「身念住」与「受念住」,只是第一个阶段在开发我们的觉性而已,觉性开发出来之后,才能够进入「心念住」、「法念住」,去看你的起心动念,以及身、口、意展现出来的种种法相,身、口、意展现出来是一种法,如果你的整个目标都只是在五蕴身心上面,你再怎幺修、那个「我」还是不空,你再怎幺修、都还是在「以慢断慢」的阶段。所以,最后「五上分结」的「慢」要断,不能只是在五蕴身心里面,去观察无常、无我。所以,为什幺差摩比丘到后来还是发现我这样去做,「自我」还是没有破、还是没有断?如果你还是用慢断慢,「自我」是没办法断除,这一把剑本身没办法砍断自己的。

  「五上分结」要断,如果是透过佛陀、善知识、经典文字,所跟我们指引的这些,然后一直在这里下工夫,顶多是可以从初果、二果、三果,证到三果而已。你要证到阿罗汉果,「五上分结」要断,记得!到最后一定要深入体悟法界。老子他看到这整个法界的奥妙之后,就赞叹这整个法界,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很多人认为老子讲的是一些玄学、不切实际,事实上不是啦!老子所讲的不是观念、概念或是玄学、不切实际的,老子所讲的一样都是在协助众生去了悟实相、大自然,体悟到整个大自然,真的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到后来竟然发现是找不到答案的,没有答案啦!如果所有事情都可以求真求证到,你都可以去了解、可以去知道、去证明到,那个「我慢」会断吗?那个「我慢」会臣服吗?不会的。因为你会认为「我知道啊!我懂啊!我很厉害啊!……」。

  唯有一天,你能够去看到法界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后来那个「自我」才会真正臣服,当「自我」真正彻底臣服,就是「五上分结」的断除,我是、我能、我慢的断除,因为那个「自我」很厉害、很厉害,如果大家慢慢的去修,慢慢就可以体会到那个「自我」很厉害、很厉害。如果最后这个「自我」,不是因为深观整个法界的奥妙而最后的臣服,五上分结的「自我」不会断,这算是很深的所在,我们大家先了解、知道整个修行的过程,因此佛陀才讲「缘起」,「缘起」就已经是甚深了,所谓「缘起甚深」。而空、涅槃、法界这些,又是甚深极甚深、深极甚深,就是去看到那个很深啊!很奥啊!很妙啊!所以「我慢」才完全的臣服,那个我是、我能才会看到说「喔!原来我再修得再怎幺广大的神通,在法界大自然之中,竟然只是雕虫小技……」。

  你有再怎幺广大的神通,再怎幺广大的法术,在整个大自然法界之中,都只是雕虫小技,这时候「我慢」才会断。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界这些,当他有神通、有法术之后,「我慢」会增加。

  (第一节)大家自己可以看一下。【法义分享】亲近善知识之后→听闻正法 →内正思惟→依法次法相而行,之后,发现佛陀所开示的法,真的是能引导我们开智慧、了知宇宙人生实相、进而脱离生死轮回、解脱自在。因此对「法」生起了坚定的信心。由于对法的信心而扩展到对佛、对僧、对圣戒的坚定信心,四不坏净于是成就。一个人要证初果,就是要先来到「四不坏净」的确立,对佛、对法、对僧、对戒的「四不坏净」,整个的核心就是在于对法的体悟,记得!这个法它不是抽象的,法、佛法讲的就是宇宙实相、真理法则。所以,「疑盖」的破除,是来自于真修实证,而不是来自于信仰,不管你的信仰多幺虔诚,里面都有「无知」与「疑盖」的成分。

  (第二节)「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要证初果有四个条件: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相。「内正思惟」就是把所听到的,已经慢慢地再去消化,去体悟、去求证了。再来按照解脱道的次第,逐步、一步一脚印的跟着走,就是「法次法相」。

  (第三节)「尊者阿难与尊者舍利弗:断四法、成就四法,如来、应、等正觉记说彼人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什幺叫做断四法、成就四法呢?「断四法」就是本来不信佛或有疑,对佛、法、僧、戒四种,本来是有疑,然后经过闻思之后,成为无疑;本来对那个不信,现在转为「净信」,就是断四法、成就四法。「应」就是应供,也就是阿罗汉,如来、应供、阿罗汉,佛陀本身都自称是阿罗汉。所谓如来、应、等正觉,只是从不同的名称来说。

  佛陀说此人得须陀洹果,如果一个人能够证到初果,他就「不堕恶趣,决定正向三菩提」一定会到达究竟解脱,只要他再「七有天人往生」,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就会到达究竟解脱。【法义分享】对「法」生起了坚定的信心、成就四不坏净,这就是证到初果的须陀洹,已加入圣者之流的行列。而对「法」坚定的信心,是因为经过真修实证、有体悟、有见法、得法眼净。亲自体证到,疑盖才会破除(见法、体证乃是有浅有深,所以才有四双八辈的施设)。刚才有人提到,为什幺一个人他见法之后,还是没有成为一个究竟的解脱者,这是因为有浅有深。

  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都是没有虚伪、没有装饰,都是很如实、很纯朴,完全原貌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就是因为太朴实、都没有一些装扮,大家变成太习以为常了,于是平常都不去注意到它,没有发现到它的重要,没有去看到这整个法界的玄奥,我们整个心都一直向外去看,就看不到眼前的法,我们的心都是一直在向外攀缘,心都一直的在冲动、冲动,你都停不下来、停不下来,就没办法看到眼前现象界存在的活生生佛法。《金刚经》里面佛陀有讲:如果一个人以身相去见如来,是「斯人行邪道」。所以,不要去看说「这个人外表法相多幺庄严,这个才是大师啦!这个会显现神通啦!这个才是大师啦!……」。

  真正一个体悟大自然法则的人,到最后他是返璞归真的,不会作鬼作怪,像佛陀本身以前也是一样,都是很平凡、平实、平淡的一个人,老子更是平凡、平实、平淡的一个人,因为他们看到大自然、法界这些之后,都是返璞归真。所谓「至人只是常」,真正体悟宇宙真理实相、究竟涅槃解脱的人,他们都是回到平凡、平常,平淡的人。如果你真正要看到真理实相,要学会看平凡、平实、平淡的外表,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你会看出来「大智若愚」。(两百九十页)【法义分享】真正的善知识,了知自己只是个指引真理的手指,协助你去看透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协助你去看那大自然界中活生生的真理,引导你「以大自然为师」,引导你逐渐回归大自然,逐渐溶入不生不死的「空」而解脱自在,这是「自依止、法依止」的深义。宇宙人生的真理、最深奥的奥秘,都是显露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在任何经典里。淡中知真味,常里识真人。至人只是常。

  老子、包括说像佛陀,在你面前出现一百次,你也看不出老子的踪迹,除非你通达无为之道。凡夫都要想要成为不平凡、想成为圣贤;解脱的智者,只是回归到成为平凡的人。所以,那些解脱者,包括佛陀在内,为什幺他们能够知足呢?他们能够过着只要这样很简单的穿着,只要生活上可以过得去,我到哪里都很快乐、解脱自在,为什幺能够这样?都是跟整个的法界溶为一体,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到这方面的深义,从中要学习的去看到纯朴、纯真、朴实,然后透过一个指引的「指月的手指」,然后再去看到。在此说一个笑话,如果真正的佛陀出现,你会觉得是他一个很土的人,信仰归信仰,真实的佛陀,他是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但是他讲出来的却都是法宝、无价珍。

  我们要去看到佛陀已经是很土的人了,如果看不到他这个很土的人里面就藏着无价珍,当然你看不到「更土」的大自然!所谓淡中知真味、常里识真人,要去看到真正的解脱者、真正的善知识,你要看到平凡、平实、平淡中,所蕴藏的那个玄妙、奥妙,因为大自然展现出来就是在最平凡之中,却有最深奥的宇宙哲理。所以,你慢慢去看,就会看到一朵花,还有一片树叶里面,都藏着「无上甚深微妙法」,大家的心就是要慢慢静下来、慢慢来看,我们的心要越来越细,才能够去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讲的都是大自然、法界的奥妙,讲的就是在讲玄之又玄方面的,当你越体会越深入,越真正深入去体会,那个自我、我慢,就会越脱落一分,到最后你一定会整个的臣服、赞叹,到最后我慢完全消失。

  以两个数学公式归纳一下,上面分子都是「一」,如果分母越大,所得出来是怎幺样?如果分母越大,所得出来的就越小;如果分母越小,所得出来就是越大。如果分母越大、越大,大到后来是无限大,当它是无限大的时候,这边出来是什幺?○,对不对?如果分母它越小、越小,小到后来它成为○的时候,这边出来是无限大。所以,这个「一」就是代表法界,分母是代表这个小我,每一个人的「自我」,这个「自我」如果越大、越大、越厉害,到后来你就是一场梦、一场空。如果你懂得越多,你会越谦虚,身心会越柔软;你越懂越多,会看到那个我慢、我是、我能,都只是在那里花拳绣腿,都是一些雕虫小技,于是那个「自我」就会越来越小。当「自我」小到后来完全消失,就是「自我」消失成为○,那个自我、我慢消失成为○,当你成为○的时候,你觉醒过来的时候,发现你跟整个法界,你跟整个无限是溶为一体;当你真的大死一番之后,才能够溶入不生不死的法界。

  (第四节)「若于佛不坏净成就者,法、僧、圣戒这些成就者,悭垢缠众生离悭垢心,在家而住解脱,心施,常行乐施,常乐于舍,行平等施,圣戒成就」在家人一样,「在家而住解脱」。如果有因缘现出家相去专修,当然是很好。如果你有遇到善知识,然后有正知正见,现出家相去实修实证,又更快。如果你没有因缘,然后你以在家身方面,一样都是可修、可证、可达的,所以在家一样可以修行、可以解脱。

  【法义分享】若以在家居士身分修行,只要依阿含解脱道而行,一样可以开悟、断结、证果。如果您把修行摆在第一优先,很精进用功的闻思修证,在家居士要证到三果并不难。如果要证阿罗汉果,后面就要进入专修。所谓「出家」分三个层面,一个是从外相方面来分,这是第一步的,第二步是你所研究的法、所接触的法,到底是解脱法、还是方便法?这是第二个层面;第三个层面就是初果到三果,这还算是在三界的家里面,阿罗汉才是真正出三界的家,所以我们要向佛陀学习,真正出三界的家。

  (第五节)有提到法镜经,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如果一个人能够体证到三法印、四圣谛之后,然后你会不断再深入去求证、体悟,如果你真的有见到法,道心就不会退失。所以,真正证到初果之后,你不会退失道心的,会一路一直的深入下去,因为你知道说「非此不可」啦!你也知道说唯有这才是迈向究竟解脱之路。

  (第六节)这一节是讲述「六念法门」,主要的内容第一个就是「念佛」,第二是念法,第三是念僧,第四是念戒,第五是念施、念布施,第六是念升天、天界方面的。「佛告摩诃男:『若比丘在于初学地,求所未得』」「若比丘在于学地」如果比丘是进入初学的阶段,或是闻思基础还不稳定,道心还比较弱,基础还比较不稳定,这时候「求所未得」,觉得你还没有真正的突破,想要有所开悟、有所解脱、有所证果,还没有真正的达到,求的、找的很苦的时候,怎幺样才能够「上升进道」,继续努力精进用功而迈向「安稳涅槃」呢?「于彼尔时」佛陀就开示一些方便法门,协助你直驱无上道的法门,就是「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飢人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就是「六念法门」,协助众生成长,从有学位然后逐步上来,慢慢到达无学位、到达究竟解脱。当然这个过程,你必须要不断的成长、脱胎换骨的。

  第一个是念佛,「何等为六念?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就是意念佛陀的功德,「念如来事」事实上,就是如来的十个名号,把佛陀的成就用十个特征来描述,什幺叫做「佛陀」呢?就是「如来」,十个名号就是从十种不同的角度,诠释一个究竟解脱者所展现出来的特性,就是佛陀的十个名号。如果能够体会一个解脱者具有哪些特征、哪些特质,这样是不是会让你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效用呢?所以,这是一个过程。

  有人问:这样不是在一个依人的阶段?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方便法。如果你把这个方便法又锁定在佛陀身上,这样又是落入依人,其实这只是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来」就是能够清清楚楚、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万事万物,叫「如来」,不会染污、不会扭曲,唯有没有贪、瞋、痴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解脱者才能够做到。「明行具足」凡夫是「无明行」,佛陀、解脱者是明行足。

  什幺叫「善逝」?就是能够随时归○,知道「善逝」的真意、深意,就要让过去随时归○、随时死掉。当然,如果我们有做错、做不好,一样啊!不是说这样就没有业力因果,绝对不是这样,而是说过去做错、已经做错,好!我承担、承认,接受过去的这些错,我现在该怎幺样去做?一样要落实在现在,要勇于去面对、勇于去承担。「善逝」就是你要随时能够归○,然后从○出发。

  「世间解」就是能够对世间有深度而正确的理解,世间解。

  「无上士」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一般把「无上」解释为一个人修行境界到达最高,智慧、德行各方面,他都到达最高啦,他的神通也都到达最高,因此有的人就自认为修行境界已经到达最高了,怎幺样啦!……就自称「无上师」,把「无上」解释为他就是爬到最高、最上,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超越二元对立?为什幺说还没有超越二元对立?因为你有认为说你在最高、最上,认为你在最上,就认为别人都是低低在下,这里面都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还没有超越二元对立。很多一般的解释,都把佛陀的本意曲解了。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但不是要你爬到最高、最上去,然后说:我是最高、最大、我是最伟大……,不是这样。真正的「无上」,事实上到后来是泯除一切的二元对立,也就是说佛陀体悟到「不相在」,佛陀体悟到最后就是一切众生都平等,没有一个众生比我更高、更大,也没有一个众生比我渺小,没有一个人在主宰我、掌控我,我也不会去主宰、掌控任何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

  「无上」就是没有人比我上,当然也没有人比我下,没有自卑、没有我慢,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完全平等之心。「正等」就是完完全全平等之心,来善待一切世间众生。当总统的跟当小职员的,我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同样的、等同的重要,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而已。一部经有提到说佛陀大彻大悟之后,然后他说:奇哉!奇哉!原来所有的大地众生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德行。事实上,所讲的就是佛陀体悟到原来所有的众生,竟然跟佛陀都完全平等,就是「无上」的深义。所以,一个真正的究竟解脱者,他体会到跟一切众生都是完全平等,没有卑慢、没有我慢,体悟到跟一般众生都平等。

  你真能够体会到这方面,体会到你跟佛陀完全平等,你也跟耶稣完全平等,这样才不会有卑慢。如果你还有卑慢,就一定还有我慢。所以,真正的「无上」、体会到「无上」,体会到完全的平等,就是一个真正究竟的觉悟者--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无上士」。

  「调御丈夫」有的人解释说他很擅长于调御别人,很擅长于去调御一般众生,其实真正本意不是这样。真正的本意是说因为佛陀发现到,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你要带领千兵万马很容易,你要胜千军万马容易啊!但是你赢不了自己,除非你是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所以,真正的调御丈夫,就是他能够调御那个最大的敌人--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调御丈夫」。

  「天人师」当他具足前面这些德性的时候,这样就是一个天人师、人天师表,但是所谓「人天师表」是众生的一种恭敬,如果你自认为修行各方面都很高、很好,理所当然就是人天师表,理所当然受人家尊敬,这样要看看里面是不是有我慢?所以,天人师、佛,「佛」的本意就是觉悟者,也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实相的人,叫做「佛」,像这样的人就是「世尊」,也就是人间很少的尊者法宝。

  以上就是佛陀的十个法号。「圣弟子如是念时」想起佛陀的这些,你就会不起贪、不起瞋、不起痴,贪、瞋、痴就会暂时的降服。「其心正直」为什幺会正直呢?因为有这样的一个风范,让我们学习、让我们看齐,这时候最重要的会「见贤思齐」,这样会不会落入一种「依人」的情况?佛陀不是要让你膜拜,佛陀是要让你学习,很重要的观念。「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当一个人的道心不够,或是比较弱的时候,他需要藉助佛陀这样的一个学习风范,然后想到佛陀这幺样的精进、用功,成就这幺好的这些德性,你就会生起惭愧心,会看齐、会学习,然后你的心会越来越宁静,于是你的道心会越来越增强,这样就会自然进入内心的安详,就能够进一步去「止观双运」。

  所以,「欢悦,欢悦已」都是已经有进入禅悦、禅定这方面。再来,「其心定」之后,就能够进一步去「止观双运」。当然,在一个人内心纷乱的时候,你会失是去理智;如果一个人内心能够宁静下来,智慧就会出来,遇到任何事情,就会有智慧去面对、去处理,自然就会大化小、小化无,逢凶也会化吉。这就是「念佛」方面的功德。

  再来,念法方面呢?「圣弟子念于法事」佛陀所讲的这些法,世尊所讲的这些「法、律,能,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如果一个人能够真的了悟佛陀所讲的这些法,就能够离生死、了悟生死大事,这里所讲的是「现法」,就是现在世。佛陀以前带领大家,都是要回到当下来,然后好好的去体悟、都是现在,你要活在现在才能够见到法。所以,当我体会到这些之后,才确信「法」没有末法时期,因为「法」它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的,就是活生生呈现在眼前,你只要停下来,脚步缓慢下来,心静下来,心柔软、宁静,把粗糙的心,慢慢变成比较微细、比较明觉,这样你就能够看到眼前活生生的佛法,从最平实、平凡、平淡之中,去体悟「三法印」,体悟「四圣谛」,你能够当下去见法,当下你就能够「离生死炽然」,你见法深一分,你的苦就减少一分,因为你的颠倒梦想会减少一分,所以他是「不待时节」,不是说修行要多久,要几十年、要几世、几世,或是几大阿僧祇劫,都不是这样。体会佛陀所讲的佛法,真的就是现在、此生、此世,就可修、可证、可达,所以你就会很有信心。

  「念僧」就是「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看到佛陀所引导的这些人,他们都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叫做一双,「四双」的第一双,这是两种人;向斯陀含、得斯陀含,这是第二双。所谓「四双八辈」,就是这样一双一双,真正能够证到初果,叫做进入圣者之流,不是佛陀一个人可以成佛而已,只要你能够按照法次法向、次第步骤,一步一步去做,一样都可修、可证、可达。而且在佛陀僧团里面,有那幺多的解脱者,事实上都在告诉你,真的只要照这样做,就可修、可证、可达。所以,你想到这些,会不会很有信心?一样啊!你会信心无穷。除了我们向佛陀学习之外,一样有这些兄长、道友,他们也一样是走出来,想到这些,你就会很有信心,然后跟他们学习。

  其他后面的「念戒」、「念施」、「念天」,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一样啊!「戒」、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有助于自净其意,所以是念戒的功德。再来「念到布施」想到布施的功德,布施可以打开我们狭窄的心胸,让我们的心胸慢慢扩大、扩大,打破我们的身见,打破我们的亲疏观念,这些都是可以透过布施,不断让我们那些我是、我能,放不下的那些,慢慢能够放下、放下,所以布施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成长的过渡时期,「破除身见」、「破除我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包括将来真的进入到整个生命,你都可以舍掉啊!所谓生命的舍掉,不是消极悲观自杀的「舍」,不是啦!你在修行的过程,因为到最来那个「自我」要舍掉啊!这是要生死大事啊!没有经过「自我」要大死一番,后面这一关你是跳不进去的,你没办法超越。所以,布施都是从有形的这些施舍,慢慢的,包括慢慢的成长,到后来就是要整个「自我」的施舍,到将来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开悟解脱者,或是你真的能够「有?法做见证」,一样你会不吝啬于「法布施」的,会把你的法喜这些,跟众生来分享,那就是「法布施」。

  所以,布施对修行方面,这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佛陀鼓励大家布施,记得!不是我想要你们的钱财,不是我想要你们的物品,不是这样!佛陀鼓励大家要有布施的心,布施并不限于对佛陀或是对于某人,而是你要有这一种施舍的心胸,最重要是协助你逐步把你的心量打开,把你的视野打开,把那个身见、那个抓取,放舍啊!解脱者接受你的布施,也是让你种善根福德因缘,「种福田」的意思,布施有它的功德,但是不要把布施又当作是「以方便为究竟」,整天就忙着人家哪里有贫苦,我们赶快去救济,明天哪里有贫苦,我们又赶快去救济,整天在那里忙着布施,这样也许你要静下来看看,是不是有本末颠倒?你一切的作为,要以解脱道、迈向究竟解脱,为第一顺位、为核心,如果你扣住这个核心,知道什幺是究竟,你就可以权施种种方便。如果你没有把修行解脱,摆在第一顺位,你很多的布施,就会变成只是在方便法上面绕。

  后面的「念天」方面,就是佛陀也鼓励大家,如果说你可以的话,尽量要求自己,这一生这一世就迈向究竟解脱。如果方各面因缘条件还不够、条件还不具足,至少我们要多持戒、行善、布施,多累积善根福德因缘,至少你可以「不堕恶道」,而可以「生天道」。

  「若比丘住于学地」在学习的过程中,「欲求上升安乐涅槃,如是多修习,疾得涅槃者,于正法、律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这些都是一个很好的方便法,它可以协助你逐步的成长,然后从有依到达无依,从有漏到达无漏,从有学到达无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过程。

  安纳般那是禅修方面的解析。刚才有人问:照经文这样看的话,应该是这样做,你就可以到达究竟解脱,略说是可以这样说,但是你实际进入去做,就会自然不断的成长,就好像这里的念天方面,你不是光是念天,就可以到达究竟解脱,而是说它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事实上这里讲的「六念法门」,它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方便法,只要把整个解脱道弄清楚,你逐步的这样一步一步的上来,像持戒、布施、念诸天这些,包括前面的「念僧」这些,都是让我们培养善根福德因缘,向善知识学习的那个心。包括前面的念佛方面的,如果你弄错,没有体会到佛陀的本怀,你一样又很容易落入在「依人不依法」。

  所以,你要有正确闻思的过程,就好像说在幼儿园的阶段,你有很多的玩具、很多的那些工具,让你能够进来;很多的一些方便法,让你能够进来。进来之后,善知识他会协助你逐步的去成长,包括前面所讲的法方面,因为你真的念佛,体会到佛陀的这些,真的体会到僧方面,整个核心,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它一定是引导你来体悟、体证那个法,然后迈向解脱。你要究竟解脱以前,一定是了悟真理实相,这是一定的过程,是必然的过程。

  【法义分享】本经解释「六念法门」的修行方法。有它的功效与对治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就是:原始佛法的「念佛」是忆念佛陀的种种德行。而主要的目的,是引起「见贤思齐」的作用,第二、体悟「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因而效法佛陀、勇猛精进用功。以佛陀为榜样,现世就到达究竟解脱自在的彼岸。如果没有真的去体证到法,然后没有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你还是一样只是在方便法里面绕而已。所以,?什幺后来的人在解脱道迷失之后,一直绕不出来,一直在那里绕?结果就认为说要三大阿僧祇劫,都是因为把真正核心的法、解脱法遗漏掉了。

  后世出现的「唸佛法门」,不但量变,质也都变了。大家要慢慢平心静气的体会,原来的念佛的念,是这个「念」,后来的「念」是变成这个「唸」。一个是用心去忆念佛陀的功德,那些都要用心去体会,后来的这个「唸」,变成又是嘴巴方面的唸,就很容易失去了它的本质。原始佛法的念佛,是要向佛陀学习,基本上跟佛陀是平等的,而且佛陀也告诉大家,你们大家跟我佛陀也是平等,只是你们不了解而已,要把从不了解,转变为了解,这个过程。所以,原来是这样,大家跟佛陀是平等,只是说我们不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向佛陀学习。原来的念佛,都是要向善知识学习,学习成就大丈夫,学习佛陀的大慈大悲愍众生。

  但是后来的念佛,转变出来的,却不敢成就,不敢此生此世成佛;后来的一些念佛,容易形成有一种乞求的心态,原来是平等,我是向佛陀学习,成为究竟解脱者,如果你有这样一种乞求心态,很容易沦为次等人民,很容易无形中,如果没有善巧、体会到真正法义的核心,很容易就沦为次等人民,然后又成为被救渡者,一直要乞求被救渡、被救渡。事实上,佛陀、所有的佛,都是要协助大家成为大丈夫,协助大家解脱自在。

  所以,「法」没有所谓「末法时期」,「法印」就是「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在地球如此,遍十方世界也是如此,「法印、真理」都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呈现在众生眼前,问题只在于你要不要打开慧眼去如实正观而已。像净土方面,如果你能够透过念佛这个法门,而让你的心宁静下来,然后再好好的进一步去深观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能够到达大彻大悟,这个念佛法门它是相当好的。所以,所有的佛,他都是要协助大家成佛,不是引导你去成为一个不断地在那里乞求的次等人民,那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意,阿弥陀佛也是要协助你成长、成长,协助你能够到达究竟解脱。

  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我们都可以平等心来接受,也尊重一切的法门,法门不用在那里比较谁高谁低,而是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是要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如果这些法门没有让你心静下来,然后如实去现观这些真理实相,没有真正的帮助你成长,它反而很容易是形成一种法的束缚。如果有正确的闻思,知道什幺是究竟法?透过各种方便法都可以。你觉得说哪一种方便法,能够协助你真的去了悟真理实相,能够真正协助你去透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让你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醒过来,真正去体证到真理实相。所有的法门,只要能够帮助你到达,都是很好的法门。

  举例来讲,如果阿弥陀佛是类似开银行的董事长,他会跟你们讲:「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来向我借贷,我可以协助你们成长,可以协助你们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因为我今天有这些能力,我愿意反馈世间、协助大家成长」这是他的悲愿、协助大家成长,因为还没有完全独立,如果我们还有需要向外借贷的时候,但是这只是他协助我们一个成长过程,而不是协助我们以向他借贷为目的,他是协助我们成长,最好能够不必借贷,这样成长的过程,到后来你就不用借贷。所以,要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上面来。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八章 欲神足--正精进
下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七章 生信--发出离心
 身念处修行法要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四章 惭愧心
 禅修开示 心念住修行要义
 “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三)
 《寒山拾得颂》深义
 禅修开示 体悟法界实相
 人生使命价值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二章 受相应
 开启智慧˙解脱自在(一)
 何谓「开悟」与「证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修行者经络走向[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借我一双慧眼吧[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栏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
 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卷下 九、伽蓝赞[栏目:佛法大意·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合刊]
 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39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什么叫佛事[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相应77经 统治权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二课[栏目:普贤行愿品释·索达吉堪布]
 请你施我 这串弟子[栏目:金山活佛]
 1736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21-25[栏目:07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