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我们应知的努力方向
星云大师讲演集
{返回 星云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69

《星云大师讲演集》-我们应知的努力方向 
 

  时间:公元一九六六年
  地点:寿山佛学院

  听众:佛学院师生(学生道观记)

  一.入世重于出世  

  二.生活重于生死

  三.度生重于度死  

  四.事业重于寺院

  五.大众重于个人  

  六.为教重于为己

  七.法乐重于欲乐  

  八.教情重于亲情

各位同学:

  你们进入本院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大家一定会回答是为了求知识,好让大家将来养成对国家、对佛教、对大众服务的能力。各位同学如果想将来为佛教有所贡献,必须先在思想上建立自己,在言行上改正自己,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今天我以我们应知的努力方向,提出几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一.入世重于出世 

  在过去,我们中国佛教徒的思想,总以为逃避世间,到深山里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里,也以不问世事为尚。结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热情一点也提不起来,使人误解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会上遂逐渐孤立起来。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出世,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佛教出世的思想并不离开世间。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也曾告诉过你们:「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在今后工业时代里的佛教,一定要从入世重于出世做起。

二.生活重于生死 

  不容否认的,在佛教里把了生脱死看做是学佛第一件大事,所以你问这个人为什么出家,他会回答你是为了超脱三界;你问那个人为什么学佛,他会告诉你是为了了脱生死,其实谁能轻易的超脱三界、了生脱死呢?

  在我的看法,生死没有了脱以前,解决现实生活是最为主要的问题。一个人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怎好去忙生死大事呢?所以你们将来弘法,要多着重解决大众现实的生活问题。比方说你没有能力解决徒众的教养生活,最好你不要收弟子。在佛法里你要有谋生的技能,或者有令人尊敬供养的道德,不能光靠化缘求乞为生,因为你不但要养活自己,而且要养活别人,生活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到了生脱死的问题。

三.度生重于度死 

  佛教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度死重于度生。一般人家一死了人,就想到要请出家人念经,生子、过寿、结婚很少想到应依照佛教仪式来做。

  佛教的经忏制度,帮了多少佛教徒的忙,但也害苦了佛教。

  我们为什么不去做教师,到学校里度化青年?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医生,到医院里治疗苦难的病患者?我们为什么不到监狱里去说法?我们为什么不到乡下去布教?我们为什么不办孤儿院、养老院?放着多少活人不去度化,专度死人,佛教堕落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应知道度生比度死重要。

四.事业重于寺院

  前面说的入世也好,生活也好,度生也好,总应有佛教的事业维持才行。佛教的慧命就建立在教育、慈善、文化等的事业上,甚至工厂、农场,又何尝不可做?异教徒兴办事业,赚了钱,别人还要说他好。

  我们佛教徒,一向都将寺院看做安乐窝,终日躲在寺院里自我陶醉,食住不愁,所以谁也不热心弘法利生,成为给人轻视的寄生虫。我们今后要把事业看做比寺院重要,把佛教的慧命,从寄生在寺院上而转移到事业上。佛教如能办很多事业,活动的范围就可宽广,信佛的人自然就会增加了。

五.大众重于个人 

  佛教本来是无我相、无众生相的,但今日信了佛教的人,个人主义、自我作风比任何人都强。经里告诉我们说,佛道要在众生身上去求。一切利益,如果忽视了和大众共享共享,只图个人占有,这不但不能接近佛道,即连做普通人的资格都够不上。大陆丛林里选任住持,其先决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供养大众的心。僧团的意义本来叫做和合众,佛教只重大众的生命,不重个己的私益。同学们要养成重视大众,看淡自我的修养。

六.为教重于为己 

  平时佛教给人批评、侮辱了,我们漠不关心;自己给人毁谤时,则气愤难忍,非拚命不可。却不知信仰才是我们的第一生命,佛教的荣辱才是我们的荣辱。我们信佛出家,已把自己身心交给佛教,我们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了匡扶正法,复兴圣教,我们应做护法长城。

七.法乐重于欲乐 

  什么是欲乐?饮食男女,凡物质身体上的享受都是欲乐。欲乐里包藏了染污性,不是学道的人所应妄求的,我们应该以法乐为乐。所谓法乐,诵经礼佛、说法度人,凡精神智能上的开脱都是法乐。离一分欲染,才能增加一分法乐。同学们进入佛门,就是为了远离欲乐,追求法乐,如果仍向往世间五欲,这就与道相违。所以大家要时时记好,法乐重于欲乐。

八.教情重于亲情 

  看同学们虽已出家,但对于亲族之情,仍然看得非常浓厚。我们应知道父母生养我们的色身,佛法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色身有灭亡之时,法身慧命才能永恒普遍。所以佛教的恩情,有胜于亲族之情。亲情淡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同学们的责任太大了,你们的肩膀上一边担了弘法,一边担了利生,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向,将来怎样才能达到我们学佛的目的?

  今天的周会时间有限,只有二十分钟给我讲话,所以简单的提出几点意见给同学参考。总之,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孰轻孰重,应早有抉择!


 


{返回 星云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求法的态度
下一篇:浩浩乎!巍巍乎!
 做人的七品
 星云大师谈环保
 对戒的开示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佛教法对时空的看法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生死学
 做一个不后悔的人
 读书有「五到」
 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四、一心三观[栏目:吴汝钧教授]
 七十八、什么是悟后起修?[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以戒为师[栏目:戒律学研究]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四八)[栏目:杂阿含经]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费长房)[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道人无亲以法为亲(慧观法师)[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星光[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心​存惭愧知忏悔 静心虔诚在修行[栏目:传喜法师]
 Upali - Foremost in Keeping the Precepts[栏目:Ten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宗镜录卷第四[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