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五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43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十五)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安住当下,首先要在滚滚红尘之中找到自己,不选地点地、不择时间,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自己的心。这颗心如何去找、去把握?就是通过「修心」;有关修心的方法很多,比如学习打坐时的数息、观息及参话头等,我们把全部的心力专注、集中在上面。所以,〈净行品〉偈颂中第一句的总领,就在于「安住当下」,这就是「正念觉照」的法门。

安住当下,其实就是我们转化、转变当下的开始,不过在〈净行品〉里面,转化的工作不是从觉照进入的。修行的入路,可分为二门,一门偏重于从空性智慧进入;而另一门则是如〈净行品〉所讲的,从慈悲心、大悲心进入。所以,在第一句之后是「当愿众生」,这个「当愿众生」会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环节潜移默化,也就是转化,然后赋予它更为真实的意义。我们生活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现象,比如是一个出家人,还是一个在家人;是一个穷人,还是一个富人;而在于对自己一切所作所为的理解,在于我们的心赋予生活何种的意义。〈净行品〉就是要让我们自己作主,用我们内心的光明、慈悲及与菩提心相应的善愿,赋予生活一个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所谓「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只有我们作了自己心灵的主人,就能把无明、愚痴、被动的生活,因内心意义的开发而变得光明与主动。

我们一般人时常会觉得活得很累,而且经常长嗟短叹,万般抱怨,可是,如果我们内心本具的光明被开发出来以后,生活就不会觉得累或提不起劲,而会成为一种享受,这样的话,就会渐渐将被动的生活变成主动的生活。身为佛弟子,礼佛、诵经、打坐等等,都是修行的必要方式,但修行实不只这些。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与情节,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讲各种各样的说话,我们必须要全完作主,而不是受外景、外物所牵制、所摆布。因此能掌握自我作主的心,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在生活之中作不了主,就说明了我们的修行,还没有真正开始。

因此,我们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心随物转」,而是反过来要「用心转物」;能做到这一步,我们内心的修行功德才会念念相续并增长起来。所以,〈净行品〉偈颂中的「当愿众生」是引领我们从慈悲门进入佛性、进入心海;一旦从这里进入,我们就会有很多发现,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自我,而是在于能否通达与众生一体的大悲心,这个心也就是诸佛的心。所以《华严经》里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无别的这个心,不是我们平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妄想,而是远离「颠倒梦想」的清净心。因此,这个法门的第二个要领,就是在每一种情景下,我们都要在内心生起「当愿众生」这样的、众生平等的愿。

我们如果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够生起「当愿众生」的善念,我们的心量必定会越来越广大;随着心量的扩大,我们生活的天地就会越来越宽广;渐渐地,我们由内至外会发生一个蜕变,就像种子在地里生长,自己超越自己,自己更新自己,修行也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净行品〉这个法门,很适合一般人来修学,因为如果我们侧重于从空性的智慧去进入佛性,很多时候是难以把握的,而且很可能会落在边上;而「当愿众生」的慈悲心、善愿则是较容易把握与感受得到的。这种修行较容易破除自我中心的执着,使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都能够与众生相连,与诸佛相连;也就是把修行成佛这件事落实到每一个当下。

所以,大家不妨在生活中尝试用〈净行品〉的方法来修行,相信一定会有真实的受益和受用。受用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是内心功德的开发,会使自己很知足、很快乐,这种快乐与知足不是由于外在的得失所致,而是由于内心好像找到了活水源头,从而涌出无穷的生命力。

一般来说,要真实生起众生平等的心,是绝不容易的,所以在开始修行这个方法的时候,可以把「当愿众生」具体化,从最亲近的父母、亲眷、朋友、老师、同学,再延展到我们不喜欢的人、陌生的人,甚至是敌人、仇人,这是一个逐步提升的次第。

总之,这个法门的要点是正念安住当下,发起菩提心和善愿,用功的重点是在「作意」。当我们心里想起或口里背诵这些偈颂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是否能生起真切的愿望?现前的一念心是否能与众生相应?我们可以在这个愿上,使自己得到安住,得到不动,得到一颗直心,得到一颗深心和柔软的心,亦即净土里面所说的深心、至诚心和回向发愿心;这就是经文里所讲到的,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其心,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这两天利用过堂的时间,向大家简介〈净行品〉,提供这品经所讲的修行法门,大家回去后,不妨试一试,相信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用。(未完待续)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四
下一篇: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六
 十善业道之不瞋恚
 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 三
 感恩佛诞节──纪念佛陀降生人间二五五五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慈正邨菩提幼儿园2013毕业典礼..
 劝修念佛法门之一
 珍惜人身 修学佛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四)
 弥勒菩萨与人间净土
 浅谈净业三福
 如何才能活得快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一堂课[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43、费重利轻[栏目:百喻故事广释]
 略论法相与唯识的分宗意义(郭明静)[栏目:唯识学研究]
 从一切束缚中解脱[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栏目:卢志丹居士]
 挨家挨户[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利益大众的良策[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简供[栏目:仪轨]
 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卷上 朝时课诵[栏目:佛法大意·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合刊]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六颂[栏目:刚晓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