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坛经》讲“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对立?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79

  问:《坛经》讲“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对立? 

  答:“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不对立,而是代表两个层面的修行。佛法修行中,基本贯穿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但修行不仅是止恶行善,更要超越对善恶相的执著。因为修行最终要契入空性,以哲学角度来说,即通达绝对真理。空性又名真如,超越一切善恶,这就必须摆脱二元对待的心。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相对的世界;我们现在的心,是二元对立的心。换言之,每个心念都有相应的对象。比如想起某个人,某件事,都有“能想”和“所想”。而在空性层面是没有对待的,是“不思善,不思恶”的绝对世界。凡夫活在相对的世界,而圣贤同时活在相对和绝对的世界。体悟绝待的空性时,是超越善恶的。安住于相对时,则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于普通人而言,相对现象与绝待的心似乎会发生冲突。但对圣者而言,心的相对层面和绝待本质是可以并存的。


  问:佛法说“诸行无常”。我理解,无常就是没有恒定不变的东西,并不是说事物没有客观规律。我是学中医的,我们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周易》衍生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也是统领客观规律的原理。作为中医,在治病过程中,这些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想知道,作为学佛者,应当怎样认识、对待并应用这些规律? 

  答:作为中医来说,需要了解我们的生理结构和脉络,这种了解并不影响学佛。缘起法确实有规律可循,干任何一行,都要钻研它、了解它,在这一前提下,才有能力正确认识乃至应用。

  至于佛教所说的“无常”,和这些规律并不矛盾。所谓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只要是客观规律,一定是相通的。区别只是在于,对规律的认识存在程度深浅的不同。另外,佛教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目的是为了断惑证真,了脱生死,不同于单纯的治疗疾病。当然,学佛能帮助我们深化对身心世界的认识,也是有助于学医的。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忘记过去曾受过的重大挫折?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下一篇:信仰应该“无条件的信”,还是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学佛目的
 闻思经教
 忏悔与除障
 在生意场,如果不喝酒,生意就谈不好,怎么办?
 每天都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
 针对高校学生的弘法,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起因和发展趋向?
 干嘛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利益别人,我们应该怎样修行,让菩提心相续而不退转?..
 请问佛教徒为什么要放弃家庭、亲人出家?似乎太没人情味了。
 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
 问: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