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信仰和个性解放的趋势是否矛盾?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26

信仰和个性解放的趋势是否矛盾

  问:从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是不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然而宗教是依赖权威和崇拜权威的,建立在信仰和敬畏的基础上,“信”是第一位的,而且往往是无条件的“信”,这是不是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趋势有矛盾?

  答:一般宗教都讲究权威,佛教中也有权威人物,那就是佛陀。但佛陀是民主的,他曾告诫他的弟子们:你们对我所说的教法可以斟酌,可以怀疑,你们要领会了再接受。基于这样一个传统,禅宗就提出了“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主张。佛法的基本理论是缘起,缘起揭示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着存在,没有独存的、唯一的主宰。从缘起的意义上,佛教又提出了众生平等的理念,众生和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和佛陀也是平等的。佛陀告诫他的弟子们,在修学上,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佛陀要入灭的时候,有些人就在想,佛陀入灭后该由谁来领导僧团,由谁来代替佛陀的权威身份?可是,佛陀入灭之时,并没有另立一个佛陀,而是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以法为师。

  所以,佛法在修行上,一方面重视自己的努力,一方面重视经教的修学,重视对法的掌握,而不是像其他宗教那样,仅仅凭借对主的仰赖就能获得救度。虽然佛教也重视善知识的重要性,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是在于更好地掌握法,所以佛教中又有四依四不依的思想,要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佛教的僧团更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团体,每个人都要依法生活,依戒生活,并没有所谓的特权阶层。

  至于说到个性解放和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我觉得这一点和佛教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过去,人们往往把佛教当作是迷信,但我觉得佛教恰恰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什么是迷信呢?迷信是无知和执著的意思。通常,人们都是生活在无知和执著的状态中,我们不仅容易对宗教产生盲目崇拜,事实上,对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容易产生盲目的崇拜。有人会崇拜金钱,以为金钱万能,这种人不是财迷吗?有人会崇拜权力,以为有权就有一切,这种人不是权迷吗?有人会崇拜歌星、球星,不管他们的人品如何,却把他们当作心中的偶像,这种人不是星迷吗?正是因为这种错误观念和盲目崇拜,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因此,错误观念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学习佛法正是要把我们的心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一个人只有放弃所有的错误知见,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摘自《佛教与当代社会》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于戒律、戒体及破戒的问题
下一篇:佛学热是一时的潮流和时髦,还是会成为一个常态?
 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
 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希望往生极乐是否也是一种执著,是否有违佛法所说的无相、无求?
 许多人认为:“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企业家热爱佛教精神,是否会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心理障碍?
 有人觉得做个好人就行了,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呢?
 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关于情感的问题
 南大答疑 三·价值取向
 观想供养和实物供养有什么不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了解事物是如何生起与逝去的[栏目:慧语禅心]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谢谢癌菩萨[栏目:人行道]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十)[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栏目:三皈五戒]
 佛法的判摄与抉择——兼谈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理念[栏目:黄国达居士]
 佛教经典、法本可以火化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禅修九种心理状态(达吉活佛)[栏目:禅定]
 布施后后悔获有福无享受报[栏目:正如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二八)[栏目:杂阿含经]
 修行要明理[栏目:傅味琴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