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心密印(代序) 空山松韵
 
{返回 达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43

空 山 松 韵

——用心要领——

   古人说:“青山无语叹人亡,朝露风灯闪电光;人归何处青山在,总是南柯梦一场”!读来令人心伤泪落。“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自己生;死,自己死;生生死死无有穷尽,轮回路上独自伤悲;因缘果报如影随形,悠悠岁月何时转身?!

   然而,若能转得身来,当下直观心性,则“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悠;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如是见性、如是转悠、如是保任,便能“即生死而自在,出轮回而济世”。亦是人生一大快事!此时便若“空山无语听松韵,朝露晚霞日月光;风云变幻随时过,自在人间走一场”。不亦乐乎!

   再者,“空山”即空掉一切执著,如山之清净而无动摇;“松韵”即于不执著处起诸妙用,如松韵般天籁自然。故名之为“空山松韵”。今应诸仁者之请,将几年前所作的两首偈颂,“座上”和“座下”的“用心要领”,略为解释,权充口诀之用!

一、座上

耳闻心念咒声声,不管来世与前生。

应了当下只一念,现前妄念亦真心。

不住真来不住妄,无住明明是自心。

无住无变易,只此任运生!

合当文字言诠外,坐断虚空见故人。

   真要为了生死而修行,初机必须每天打坐!看时节因缘,开始每天至少坐两个小时以上,就在这两个小时以内的用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错乱用心,则不但进步不快,反而会生起厌倦心,而至中途退辍,岂不可惜!假使调心得当,则安步前进,修而无修,终至大修,成就道业,自利利他,作如来使,弘扬正法。当可庆快平生!

    “耳闻心念咒声声,不管来世与前生”。耳朵要听清楚从心里念出来的咒音,无论是默念,还是金刚念,都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所念的咒是快是慢,即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无声之声”,因为在金刚念或默念时,其实是没有声音发出来的。我们的妄想太多,实际上只有两类:一是回忆过去的事情,一是推想未来的事情。而在打坐时,时间短暂才两个小时,如不珍惜,则又是白白的空过,于事无补。所以,此时就不要再想过去的事了,过去已经过去,在你的生命中再也不会出现了,想也没有用了,根本只是徒增烦恼而已,就算是重要的事情,非想不可,也等下座之后再说,起码在座上时想它是根本没有用的,反而使自己的正事受到干扰,影响打坐,这是最划不来的了;同时,也不要作未来的种种打算,甚至连是否要往生净土都不要去想,更不可以妄想开智慧、开悟、得神通之类的东西,未来还没有来到,那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就是因为作了种种未来的打算,而攀缘未来的事情,所以才会在轮回路上,一次一次地向着未来流转下去的。反过来说,我们一生中天天作未来的打算,就不能为自己真正的未来——究竟觉悟,作一次彻底的打算吗?而现在是打坐,座上时就不要空腹高心,想得那么多了,其关键在于“不管”二字,未来的我不管,过去的我也不管了;妄想我不管,不妄想我也不管了,只是一切“不管”,听清楚一句无声之声的咒,就行了。这两句是在打坐时的总纲,能照此行去,定可得大受用。

    “应了当下只一念,现前妄念亦真心”。应该非常清楚地知道,明了现前当下的这一念。因为过去的和未来的心都不再生起来了,而现在当下这一念只是一句咒,声音清楚明了。好象自己的心就在这句咒上,当你念念不停地念咒时,前一念过去了,你并没有要留住它,后一念还没来,你也并没有要它提前就来。只是你根本就不管它来与不来,也不管它去与不去,而它却自然而然地来,自然而然地去,你能够清楚感受到的,也就只是现前这一念心而已。说白了,你的生命,就只是拥有这现在的一念而已,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属于你的生命了。

   但是,就算你清楚地感受到现前的这一念,它仍然只是妄想心而已,因为它还有来有去,即是有生有灭,有生灭来去,就是虚妄不实的。不过,虚妄不实的妄想心,也并不是在真心之外而单独存在的,它并没有离开过真心,真心是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其虽无相可徵,然妙用恒沙,历历在目。简单地说,现前一念心的生起,就是真心的微妙作用,它是依真心为体而生起,假如没有真心,它就不可能生起。如果要把能想的心消灭掉,再也不想不动,无知无觉,那么,生命就会象是石头树木了,所谓“死水黑山”,又怎么来修行成佛度众生呢?所以说,这现前一念生灭之心,就是真心的妙用,不用另外再去寻觅什么真心了。那样,将会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

    “不住真来不住妄,无住明明是自心”。此时,更在“不住”二字,是真心也罢,是妄想也罢,我都一概不管,不管就是无所住,《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清楚地念这一句咒时,你只是很明白咒的声音及其快慢而已,念咒声声不停,其实心心无住,不去思维考虑,心随咒转,念念迁移,无有穷尽。既能够念念不住,又能够明明了知,这不就是所说的“无住生心”吗?不是你自己的真心妙用,还是什么呢?所谓见性,就是见此“不停留在某一种相状上,却能够清楚了知的本性”。

    “无住无变易,只此任运生”!“无住生心”这种状态,这是永远都改变不了的,你想改也是白想。有所住(住在相上)而生心的心,是识,是分别,是无常的,是真正的妄想,是生死的根源;而无所住(会归于性)而生心的心,则是智,是觉悟,是常寂的,是自性的作用,是涅槃的本体。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证体”,而现前一念无住之心就是本体,证此本体之后,一切世间无非净土,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任运自在无牵无挂。生无所生,无所生而终日生;灭无所灭,无所灭而随时灭;生灭来去,都无所住,亦无变易,寂然而安!方是真正打坐。能如此坐,则身心皆空,世界山河如梦如烟,生老病死如幻如化。亦只是一个“知”而已,别的什么也不管它。

    “合当文字言诠外,坐断虚空见故人”。当念咒念到身心皆空的感觉时,还可以用文字语言来形容、表达,但这还是落在了分别知觉的思想功夫上了。

   所以,到此时的关键在于把一切知识学问,理解分析等等,所有概念,都统统扫除干净,如大死人一般,连这种身心皆空的“空”也不去感受,也不去不感受,一念都没有。“透得虚空黑暗去,方见本来旧时身”。这一步是要通过前面几步努力之后自然而然的景况,绝对不是从希望渴求中得来,所以不要在座上生起希求之心,那样反而耽误了正事。

   而真正修行却是在下座之后,也就是说,把座上所修的定力,转移到座下日常生活当中来起用,才能更好地启发自己本来就具有的微妙智慧。座上修定如磨刀,座下练慧如割草,磨智慧刀,割烦恼草;不磨智慧刀,则烦恼草蔓延于生命的园林中,不得自在通行;磨了智慧刀,而不去割烦恼草,依然不得自在。而修行真正的目的就是在断烦恼,有烦恼时就是见到草时,正好可以试试自己的智慧刀利不利。座上没有外境的干扰,当然容易把握自己,座下可就不一样了,种种外境都得去对付,就在这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所谓“历境练心,增长智慧;不是逃避,而是面对”。所以说真正的修行还是在座下。

二、座下

似见似闻似全真,见闻原来妄现成。

水中月色有人我,镜里花光无我人。

接物待人般般运,观心念佛事事行。

行也无所作,作也不留痕。

唯此常行常历历,任他欢喜任他嗔。

   人生境遇,殊难预料,悲欢离合,都少不了!杀盗淫妄因此而有,真善美慧由此而生。所谓天下大事“善利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正是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极为重大。

    “似见似闻似全真,见闻原来妄现成”。通过打坐之后,内心会变得宁静,而不愿意与外界过多接触;或者会认为自己是修行人,而从内心里就有一种排斥外界的情绪;这都是无量劫以来,把外境看得过于真实而引起的后遗症。所以要知道,我们的见闻觉知,在表面上看起来都是真实不虚的,但是如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解剖之后,见闻觉知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外境,如果没有一切可以感觉的外在环境,那么,见闻觉知也就无从生起了,而外在的世界却只是由各种因缘、因素组织而成的,这些现象并没有它们自己独立存在的个性,而各种因缘、因素也还是由另一些因缘、因素组成,也没有它们自己的真实自性可得,是生灭变易,虚伪无主的。再说,见闻觉知之心也是念念不停的,并不能把自己的见闻觉知保留下来,它是停留不住的,所以这内在的见闻觉知也只是生灭变易、虚伪无主的。

   这样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内在的一思一念,都不是真实永恒的,都不可能作为真实的生命而得到保存。所以要明白,内心的见闻觉知和外界的是非好坏,表面上是完全真实的,实际上却都是虚妄的显现而已,没有一丝一毫可以把捉得住,没有一点一滴是真实不变的。

    “水中月色有人我,镜里花光无我人”。就象水中的月亮一样,光色形状都非常的清楚可见,云影波涛,风卷浪涌,看去就象是真实的一般;镜子里面的花朵和光芒,看去也是有彼此之间的距离,以及种种非常逼真的景象。人世间也是如此,在表面上看,林林总总,形形色色,都是有是非人我的;而从本质上看,却是随生随灭,无踪无迹,全是虚幻不实的。并没有是非人我可言,如《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接物待人般般运,观心念佛事事行”。明白了这世间的一切,并没有真实性可得之后,再利用自己从打坐时练习出来的定力,于日常生活中磨练自己,在内心是“无我无人无世界”,而对生活却是“有花有月有楼台”。这样使自己的习气烦恼得到逐步的化解,在化解烦恼习气的过程中,就自然能得到许多经验,明白许多从前不明白的道理,这就是智慧。所以,触对逢缘、待人接物、烧香拜佛、参禅打坐、吃喝拉撒、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等等,无非都是修行的最佳时机。这时候的心,越是能够放得开,功夫进步得也就越快,敢做从来未曾做过的事情,敢说从来没胆量说的话,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不是说身体上、事物上、经济上的难行难忍之事,而是指精神上、观念上、思想上的放不下、舍不得、不敢做的事情。若能够于此通过,便能峰回路转,自是柳暗花明了!

    “行也无所作,作也不留痕”。但当你在生活中的胆识比原来大了许多,心量也比以前广阔了之后,有时自己仍会有些悠然自得的情绪出现,有时则需要自己提起观照之后才能有力量,有时甚至会看到别人的种种不对之处,有时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为优越,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会出现的心境。但这些全都是障碍自己继续进步的境况,所以在生活中观照的时候,要能够做到内心坦然,没有造作,不故弄玄虚,也不在内心深处留下任何痕迹,只是随缘来去,对世间的事情越来越清楚了,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越来越明白了。来如春梦了无迹,去似秋雁过长空。

   如“灵龟摆尾,自扫其迹”,让人无迹象可寻,则能安稳于自家堂奥。又如《楞严经》所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只是把凡夫的种种计较分别,烦恼忧愁,是非爱恨,自私执著彻底了断;于此之外,并没有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并没有认为自己就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同时,也是尽自己的能力情份,去做与所有凡夫俗子一样的吃饭穿衣、搬柴运水而已,于生活之外,也不要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超脱的,甚至连自己是不是修行人,是不是要广度众生的念头也变得极为平常,而无一点奇特。

    “唯此常行常历历,任他欢喜任他嗔”。就这样,一切事情都积极地去做,而且努力把它做得最好,做得最圆满。注意,这里的最好,并不一定是以世俗人的价值观来说的,有时候会让别人觉得做得很好,但有时候别人却会觉得你太傻,或没出息等等,这都是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导致的,不要受这种片面而短浅的价值观所左右。只要是自己内心确实是没有任何贪嗔痴习性的执著,而清清楚楚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使别人误会甚至诽谤,也能于心不动,这就是最好、最圆满的事了,世间没有比这更为伟大的举动了。所以,他人要喜欢赞叹也好,要嗔恨诽谤也罢,都一概由他去,所谓“有缘随缘度,无缘任他去”。

另一方面,在座下修行的过程中,就算自己明白了不要去执著,但还是会有高兴或伤感的时候,甚至也会有喜欢或嗔恨的情绪出现,这是过去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出来了正是要见贼杀贼的时候,不可畏惧或逃避的,也是正好可以用功的时候。就是以“行也无所作、作也不留痕”的办法对付,来就来吧,完了我就放下,使心凛然自觉,历历亲切,而不沾着。

   于是,就会发现,原来欢喜、嗔恨、微笑、眼泪等等,都是自己生命中最完美的体现。

                                                达照于普陀山佛学院妙莲华关房

                                                 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返回 达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心密印 第一章 打七意义与方法
下一篇:净土宗简史
 佛教真理观
 《楞严大义》修道之八
 超越死亡 第二章 第二节 始觉与慈悲
 超越死亡——自序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三·呵斥五种欲望——诃五欲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七·禅定方便法——行五法
 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三
 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二十二
 超越死亡·佛教临终关怀的现实意义
 《楞严大义》见道之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五 商子鬼事[栏目:饿鬼事经 第四 大品]
 师徒关系中的修行-恭敬心、谦卑心成就自己[栏目:常善法师]
 第五章 瓶品 二九一 宝瓶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情绪管理教战守策(锺闻瑜)[栏目:著述文集]
 何为苦集灭道?[栏目:理净法师·问答集锦]
 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中文版自序[栏目: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大破外道思想的圣天祖师[栏目:圣者传记]
 思考的一代[栏目:超然法师]
 关于早课及上师瑜伽修法的开示[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法句经要义 第八品 千品 刽子手坦巴达提卡 即使一句法语也有莫大利益[栏目:法句经要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