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智慧
 
{返回 大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78

般若智慧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如何修智慧、修般若这一块是非常陌生的,而这一块确实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的一代时教,讲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阎浮提众生分别、执著很重,对世间法的本质看不到,认为一切都很真实,看不到一切有为法梦幻泡影的空性。佛告诉我们,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究竟。生命如石火电光,然而在生灭里面有不生灭的自性。佛在四十九年当中不断地说,反复地说,然而我们仍是不开窍,对境、对人还是认为那么真实,那么贪恋,那么执著,所以就导致了无穷的痛苦。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就不是本有的,自性本空。展开说有十八种空,从体性上来说自性本空。空空亦空,一空到底,这叫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空中生妙有,在空性里面才会出现无尽的庄严。华藏世界无尽的庄严海,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就是从空里面升华出来的。不空什么都没有。般若智慧无住生心。然而众生就会住一个法,众生的心处处可以缘,就是缘不了般若。就像一种细菌微生虫,它能够附在任何事物上,就不能附在火上。它害怕火,而众生害怕空。《金刚经》中说如果能够对无四相这种空性,听了不惊不怖不畏,那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乃是在无量诸佛所种善根,才能听了心生欢喜啊。

 般若的根本智和后得智,还要有慈悲在里面。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都谈般若,但是般若的程度有所不同。证到阿罗汉果,他得一切智;证到菩萨果位,得道种智;只有到佛的果位,才是一切种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十方无量众生的无量个念头,每个念头又生住异灭,而佛都知道你每一个念头是什么。如来悉知悉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我们来看阿弥陀佛因地,他修行的过程,建立净土的过程,就是从般若空性里面产生出来的。“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佛净土,必成如是刹。”阿弥陀佛他把自己成就极乐世界净土的方法说出来了。“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谈的是般若问题。有对空性的契入,又有慈悲的愿力的导引,又有对菩萨行捍劳忍苦的精进,就必定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所以极乐世界的刹土,它的表述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第一义谛就是空性,从空性里面生出的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才是一个至极清净庄严的净土。那么阿弥陀佛是这样修成的,我们也即将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现在虽然契证不了,但我们要趋向这个目标,也要知道诸法的空性,一切法无我。也要生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分随力地修净业三福,修十大愿王,修菩萨的六度。这就是“专求佛净土”。以后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像他方世界的大菩萨一样,发起这样的愿心,得弥陀大悲愿力的加持,也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

    智慧非常重要。很多人的执著、痛苦,就是由于对般若空性没有概念,以至于我们处于这个转型期社会,有这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抑郁症达到几千万,自杀率居高不下。这都是缺乏对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缺乏从空性中生起的仁爱心和慈悲心。没有这样的一个提升,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就会很低了。人不是经济上的动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层面。禽兽也是饮食男女,人要超越禽兽,就要超越饮食男女。超越的地方,就是刚才讲的对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由空性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尊严,才能显发我们本具的佛性。


{返回 大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定修福
下一篇:四十八大愿对凡夫众生的意义所在
 信属般若慧 疑为诸罪根
 《西方确指》一了百了当念佛,识前非,崇正信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西方确指》菩萨最后之开示
 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西方确指》明心生极乐、专修净土乃大孝、持咒显空慧
 天人虽乐 终堕五衰
 《劝修净土诗》第六、第七首
 超越轮回 降服死主
 什么是佛慈善根力的无作妙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肆 「法、报、化」三身与「世间、净土、法界」之间的关系[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0288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西晋 竺法护)[栏目:04 其它华严经典]
 化身佛以什么形象来度化我们[栏目:达真堪布]
 好事多磨、至诚感通[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我害怕归依后受约束,所以一直不敢归依?[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唐密的四种观法(持松法师)[栏目:唐密文集]
 超越死亡 第三章 饬终关怀——关怀为真情之透露 第一节 临终关怀之概念[栏目:达照法师]
 About the Jataka Tales[栏目:The Jataka Tales]
 读“佛陀颂”[栏目:觉世论业]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五)[栏目:成观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