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平常心」是什么?
 
{返回 衍慈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4
「平常心」是什么?
 
就是做人的一种修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人性充满贪瞋痴,性急浮躁,背信弃义,见利忘恩等有悖于平常心的举动,沉迷人性,平常心似乎离开人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大智慧的人才有此平常心,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自古至今有成就者,对好景不过分乐观,对逆景不过分悲观,如宋朝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这就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常心平静安然、明智祥和,以此超然的心态来看待苦与乐,用平和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一切挑战,所谓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善用平常心,人生将会变得更加随顺从容,使人不断进步,因为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先要认识自身的缺陷,没有平常心,就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又如何完善自我呢?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继承六祖慧能大师的思想,发扬并提倡「平常心是道」,记载于马祖禅师语录中有:「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在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是指人的身口意三业修行,即是身心的活动,心行清净,触类即是道。因为人是生活在万类当中,故吃饭、穿衣、困觉乃至大小二便,这些日常生活细节,都是在修行。慧海禅师曾回答弟子所提问:「你能够活得如此潇洒自在,修行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答曰:「如果说一定有,那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吃饭时吃饭,其它什么也不想,睡觉就睡觉,所以轻松自在,从来不做噩梦。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热时取凉、寒冰向火,行、住、坐、卧一切随缘,没有分别娇饰,这就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修行者的根本目的。」可惜世间的芸芸众生,着意追求客境,吃饭时有百种须索;睡觉时又千般计较,渐渐丧失了平常心,把他变为一颗反常心、异常心。所以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修行过程,要多方运用以取其道,久而久之便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于此中体会出法味。许多高僧大德们都在吃饭穿衣、担柴运水等日常生活中修行,如六祖慧能大师从舂米开悟;百丈怀海禅师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禅风;赵州禅师则常教人洗钵去、吃茶去。此等公案,不胜枚举。所以说生活细节是修行人着力之处,「平常心是道」这句话确实影响后人深远。
 
人生道路坎坷,苦与乐相随,学会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去除偏狭和狂傲,浮躁与虚华,处处表现出豁达的心胸,是一种难得的做人境界。关键在于无论身体在做什么,心也在做什么,做每一件事时,以轻松平静的心态,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才有好的效果。待人处事都用平常心,那么无论在那里,那里就是修学的好道场。我们应以平常心来面对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返回 衍慈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藏世界不可说
下一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应无所住
 在佛堂供花
 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
 「般若」
 新年进步
 择邻与择友
 烦恼转菩提
 喜舍
 八关斋戒的意义
 无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间重晚晴[栏目: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
 谜一般的香巴拉净土[栏目:东宝·仲巴仁波切]
 计画与变化[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五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心灵的栖处(振铭)[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二课 六波罗蜜 (二)[栏目:初级佛学教本]
 得黄金鼠狼喻(善言)[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大悲咒的灵验 太神奇的无法形容[栏目:大悲咒感应事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七品 四无量心[栏目:大圆满心性休息]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58[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