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讲 依止上师 下
阿松·桑昂丹增上师
{返回 龙钦前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92

第六讲 依止上师-下

  2.具相弟子之标准及心态

  具德上师乃行者获得解脱之唯一依怙,面对如此殊胜的对境,弟子若令师不乐乃至做少许恼害,必将迅速成熟不可思议之恶果;弟子若做少许供奉乃至令师欢喜,都将圆满二种资粮,最终获得解脱。

   如今,我等拥有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作为修行佛法之弟子应该具备何种品格和心态依止具德上师呢?

   (1)具相弟子之标准

   弟子依止上师应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精进大铠——纵遇命难,亦不违背上师之意愿;

   智慧极坚——纵遇违缘,亦不改变依止上师之誓言;

   承侍上师——宁舍身命,亦遵师嘱承侍上师;

   依教奉行——谨遵师教,励力修持,全无护己之心;

   敬信解脱——唯以对上师的敬信,方可获得解脱。

   密乘弟子依止上师尤为切要,合格的弟子还应具备如《功德藏》云:“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具大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

   具大智慧——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

   广闻博学——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

   具大悲心——慈爱所有痛苦无依之众生;

   敬护净戒——以敬重心、清净护持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

   三门调柔——身语意寂静调柔;

   宽宏大量——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与人和合;

   慷慨大方——尽己所能无余供养上师;

   具有净相——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

   具惭愧心——时刻护持正念,设若造恶,立即忏悔,并发誓永不再犯。

   此外如《功德藏》所云:“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扫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弟子应时时刻刻随顺上师的心意,不做违背上师意愿之事;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惩戒,亦不嗔怨,犹如驯服之良马;受上师指派而来往奔波不生厌烦,犹如船筏;无论遭遇顺缘或逆缘,皆能坦然承受,犹如桥梁;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寒冷、炎热,犹如铁匠的铁砧;听从上师一切言教,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舍弃骄慢,恭敬诸众,犹如断角的牦牛。此乃《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言依止上师的要求。

   (2)依止上师之心态

   《华严经》以九种心为喻,摄尽亲近善知识之关要。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后六种总摄为荷负担已应如何行)。若能以此圆满的亲近意乐依止具相上师,定能获得上师圆满的加持,由此生起一切地道功德,无论上师如何示现,皆生清净之信心。故当如是以信心依止上师,谨慎行持。

   1)如孝子心

   孝子一切所为皆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故以孝子心依止上师,应舍弃自己一切主观愿望,完全随顺具德上师之意乐。如《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2)如金刚心

   金刚质地极坚,难以摧破。吾等依止上师的心应如金刚般坚固不破,始终如一。天魔及恶友等任何违缘,都无法破离上师和弟子的亲爱之情。有者初见上师非常激动,时隔数月即将上师视若常人;有者见上师同样慈悲道友,即感自己“未受重视”而心生远离;有者外表恭敬随顺,内心常分别计较,亲近上师之心亦随之波动;有者心如墙头草,依止上师的心随他人是非言论而转,飘忽不定……如是“亲睦无常、情面无常”之心态,我等应该远离。

   3)如大地心

   大地无有贤劣分别、无怨无悔、无有疲厌、懈怠而荷担万物,吾等应以如是之心荷担上师事业之重任。大成就者博朵瓦教示慬哦瓦(噶当派祖师)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善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故我等不论为上师行持何事,均应依教奉行,万勿视其为负担,而应珍惜如此殊胜因缘,以欢喜心圆满承事令师欢喜。一如将军身披重甲,不觉其累,反以此为荣耀。如宋代禅宗杨歧方会禅师,其师慈明禅师性格率真,作事忽略,无甚忌讳。杨歧方会禅师忘我地投身于师尊的事业,唯恐有一事不周、一法不全,即使冒严寒、顶酷暑,未曾爱惜自己。整整三十年毫无懈怠、尽心尽力地辅助师尊,实乃事师楷模。

   4)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此中传讲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应如何行持的善心,总分六种:①如轮围山心;②如仆使心;③如除秽人心;④如乘心;⑤如犬心;⑥如船心。

   ①如轮围山心:无论波涛如何汹涌,铁围山岿然不动。我等依止具德上师之心亦应如是,无论遭遇何种痛苦、违缘都丝毫不会动摇依止上师修持正法的心。

   往昔慬哦瓦尊者住在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天寒体衰,意欲离开,依怙童曰:“我等曾多次住于帝释天的尊胜宫常享安乐,然如是亲近具德善知识听闻正法仅此一次,故当隐忍寒苦,驻此修学。”《禅林宝训》中记载:慈明禅师与道友结伴参禅,时值寒冬,众人畏惧寒苦,唯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不懈。夜晚每欲昏睡,他就用锥子刺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了生死大事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竟然这样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也无闻于后世,我这是自暴自弃呀!”

   ②如仆使心
   无论尊卑、净秽,仆使皆以平常心毫不犹豫尽力行持,毫无顾惜颜面的虚荣与厌其卑贱的退却。往昔仲敦巴尊者曾经依止大德菩提童子19年,他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晚上骑马持弓,四处巡逻看顾牲畜,如是日复一日,以奴仆般的善心依止上师。

   ③如除秽人心
   经云:“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所谓“慢”,即自认为超胜下劣者,与平等者比肩。虽为事实,但因内心高举,故称为慢;所谓“过慢”,

   即自认为超胜平等者,与超胜者平等。《大乘庄严经论》云:“下心为缘起。”我等应彻底断除慢心,以谦卑、调柔的善心为缘起,承事上师。如善知识敦巴所说:“我慢高丘,不留功德之水流。”

   ④如乘心
   如以车载物,不畏重负与险阻,行难行之路,担难当之重任。吾等面对上师交付的哪怕异乎寻常的重任,亦应如是行持。

   ⑤如犬心
   譬如良犬,无论主人如何呵斥、责打,均忠心耿耿追随主人。往昔善知识画师每次谒见朵垅巴尊者,尊者都严厉呵责,其弟子为此心生疑惑。然画师曰:“汝视其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如得黑茹迦(忿怒本尊)之加持。”故我等依止具德上师,应如良犬般,无论上师如何打骂都视为加持,欢喜承受。

   ⑥如船心
   摆渡船无论往来多少次,全无疲厌。我等承事上师亦应如是,无论多么琐碎、繁重和奔波,都毫无厌倦、懈怠之心,悉心成办。

   总之,“信敬爱乐”此四字包括了所有亲近善知识的善心,即毫无疑虑而净信,不傲慢而恭敬,不疏远、不厌背而爱念,不懈怠而乐欲。

   3.以三欢喜依止具德上师

  《誓言庄严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一切成就皆来源于具德上师,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尤其是上师授予灌顶、讲经说法期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智悲殊胜加持全部融入上师的相续,从而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成百上千次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故当珍惜一切机缘,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以身口意恭敬承事具德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具德上师毫不耽著世间名闻利养,但是弟子为了积累福德资粮,应当向上师供奉饮食、财物、资生之具,身做顶礼、经行、侍奉等,以三欢喜承侍上师:

   ①财物供养

   以清净之心、尽己之力供养饮食、受用等令具德上师欢喜。如《事师五十颂》中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对于常人难以施舍的妻子、儿女和自己的生命等,尚且应恒时供养给自己的誓言阿阇黎,何况其余动摇无常而没有实义的资财,更应供献给上师。

   就行者而言,如是恒常供养上师,能够创造以心亲近善知识之缘起,等同恒时供养一切诸佛,由此积聚殊胜的福德资粮而获得成就。

   此乃下等供养。

   ②身语承侍

   日常行持中,应当恭敬谨慎。如《功德藏》云:“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上师从座上起身时,弟子应当立即起立,不能依然旁若无人地坐在座位上。上师安坐后,应向上师请安问候,并观察时机承事上师,取悦上师心意。

   与上师同行,应走在上师的左后方,不远不近恭敬随行;如需带路或者开辟道路,请求上师开许后走到前面无妨。

   不能任意踩踏、骑越上师的坐垫、乘骑、车辆等,开关门、敲门应动作轻缓。

   上师面前应怀敬畏之心,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寂静调柔,不能搔首弄姿、忸怩作作、愁眉苦脸等,断除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无稽之谈等。
应当在他人面前如实宣说上师的功德。如有人轻慢、诽谤上师,若有能力制止其邪见、诽谤应尽力禁止;实在无能为力,也应远离,不与之为伍。如《功德藏》中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道友和合乃《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之第三条,吾等在日常行持中应同样恭敬上师眷属和金刚道友。谦和融洽,顺从和睦,即使对方恶语中伤、无理取闹,亦应以智慧理智观待,远离容易招致烦恼的环境与聚会,善巧护持信心与誓言。如《功德藏》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此乃中等供养。

   ③修行供养

   内心恒时祈祷上师,忆念上师,恭敬奉行上师教言,精进实修,善调自心。

   此乃上等供养。

  汝等需知,供养财物、身语承事乃自心相应上师之方便,“依止上师”首重依教实修。若自恃供养上师众多财物或曾经承事上师而生贡高我慢之心,则非真实依止,而是增上“我执”。因此,若不着重修心,表面的善行极可能变成邪行,结果不是依止而是背离上师。故具足敬信之亲近意乐乃为至要。

   喇嘛仁波切与阿瑞仁波切宿有甚深因缘。往昔,阿瑞仁波切于梦光明境界中点燃一盏灯,此灯燃起照亮整个法界。第二天,17岁的喇嘛仁波切第一次拜谒阿瑞仁波切,阿瑞仁波切非常欢喜,曰:“汝乃吾之心子,未来必当高树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法幢,利益无量众生”。随后,喇嘛阿瑞仁波切以生生世世永伴依止不离之重誓跟随阿瑞仁波切42年,事师为佛陀,身口意三门无余供养上师,从未对上师生起过刹那的分别心。无论上师说何言,皆视为金刚语;传何法,皆尊为胜教义。无论为上师做什么,例如挤奶、捡牛粪等等藏族妇女才做的琐碎事,喇嘛仁波切都亲力亲为,以欢喜心立即成办,惟愿师喜。非仅如此,喇嘛仁波切不论做什么,心都在修法的状态,恒时护持正念,未曾散乱。喇嘛仁波切坚信,只要毫无保留地听从上师教诲,依教奉行,就能净除业障,决定成就。

   在荒无人烟的雪山深处,连鸟兽的踪迹都难以寻觅。每逢冬季,大雪封山,喇嘛仁波切为了给上师煮茶,经常要费力地扒开深深的积雪,从雪层底下找到一缕缕的枯草,仔细地用刀割下来。漫天的雪静静地下着,喇嘛仁波切浑然忘我地一把一把地收集枯草,终于有了一大束,喇嘛仁波切开心地笑了,迈开冻僵的双腿踉跄地赶回山洞为上师烧茶。

   法难时期,阿瑞仁波切受到冲击。开批斗会时,喇嘛仁波切就将上师背到会场,请上师坐在地上,自己跪在上师身边。每当皮鞭和木棍挥向阿瑞仁波切时,喇嘛就扑到上师身上,用身体护着上师。别人拉他,他就是不动,只是拼命地护着上师,任凭雨点般的鞭子和棍棒打在自己的头上、身上……在那期间,阿瑞仁波切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

   在被士兵押往聚集地的路上,喇嘛仁波切双手被捆绑着,坚持背着上师阿瑞仁波切走了几百公里,并一路精心照料上师。管理人员问喇嘛仁波切为什么这么做,喇嘛仁波切说:“他是我的老父亲,我不想让他受苦。”管理人员听到喇嘛仁波切如此真诚朴实的话语,感动地流下热泪,悄悄放走了师徒二人。

   两人一路来到绒地继续修行。当时生活资源非常贫乏,为了供养上师,喇嘛仁波切经常跑到甘孜、德格等地去乞讨。每当讨到一点酥油,喇嘛仁波切自己舍不得吃一口,赶紧收藏起来,留着供养上师。这样一晃三年,喇嘛仁波切没吃过一口酥油。
阿瑞仁波切圆寂前,慈祥而喜悦地看自己这位虔诚的、相依为命的弟子。由于喇嘛仁波切对上师至诚圆满的信心,他完全与上师相应了。喇嘛仁波切圆满证悟了上师之密意,得到了殊胜大成就,成为阿瑞仁波切的圆满传承弟子。阿瑞仁波切对喇嘛仁波切说:“汝乃吾之殊胜心子,我今即往刹土,汝切莫悲痛。我昌根阿瑞和你喇嘛阿秋早已相应,我的心就是你的心,如如一体,无有分别,亦从未分开。从今乃至生生世世,我和你永不分离!”喇嘛仁波切为我们讲授这段往事时,欣慰地说:“我一生无余奉献自己的三门供养上师,上师圆寂前赐予我如此殊胜的授记,我无比欢喜!在我心里,没有痛苦。”

   4.亲近上师之时间

  依止善知识须发长远心。阿底峡尊者曾曰:“弟子若未获圣地,不能离师自修行。”《戒律根本颂》云:一个修行人若要独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二是受比丘戒十夏以上。如果自心尚未稳固,遇到违缘难以转为道用,说明心相续尚未成熟,故需依止善知识。
那么,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以多久合适呢?按博朵瓦尊者所说:“来一位弟子,我的负担就增加一分,离开一位,我的担子就减轻一分;但是如果弟子不能亲近善知识,就无法获得成就。因此需要远近适中的安排,既不会间隔时间太长,也不会间隔时间太近,以便在善知识身边经久修习。”

   5.依止上师之误区

  吾等需知,并非与具德上师结缘就能即生成就。一位具德上师,弟子何止百千,但有者成就与上师无二之功德果位;有者仅获少许利益;有者颠倒依止而反致堕落……此中种种,全在“心”之一法。一切佛法皆归摄于心,依止善知识也不例外。若不着重修心,则流于形相,成为相似依止、虚假依止甚至变相依止。因此,全知麦彭仁波切曰:“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

   (1)发心不正

   现今有者亲近上师所求非真,意欲借此抬高自身声望、谋求世间福报、希求轮回安乐或自身解脱;有者虽做财物供养或者身语承事,然以此滋生贡高我慢甚至世间夸口之谈资;有者依止上师,表面虽未贪着上师财物,然领受甚深密法的目的仅为拥有炫耀之资本,一旦获取传承即抛弃上师,如同猎人取麝而弃獐、取象牙而弃象。如是大谬,不仅断送自己值遇具德上师进而成就解脱之殊胜缘起,亦令上师显现上心生厌离,缩短正法久住,故非正法行者所取。

   大成就者博朵瓦云:“往昔差遣阿难作佛的侍者时,阿难提出:如果可以不拿佛不穿的衣服、不吃佛剩余的食物、开许无论何时都能到佛陀面前,我就答应侍奉承事佛陀。阿难尊者如此慎重,旨在警醒人们未来亲近上师时,当一心求法而非追求财物。如今有者对法毫无希求,但即使少许茶叶也要计较高下,认为上师心中喜欢他、不喜欢我,这是内心腐烂的征相。”

   (2)伺察具德上师之过失

   有者依止具德上师,日久生慢、懈怠,常寻过失,甚而谤师叛道,此中弟子常犯的过失是:该观察时未予谨慎抉择,轻易依止;不宜观察时,却拿着放大镜检点具德上师的行为,实乃颠倒可悲!具德上师安住于法界密意中,无时无处不在救度众生,然显现之行为则变化莫测。因此,依止上师前,应先谨慎观察抉择。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之后,则应思惟功德、莫观过失(尤其是三恩上师)。

   即使上师在街上杀牛、杀羊,弟子也应以清净之心观待:此乃上师以特殊之不共密行善巧调伏弟子、度化众生之方便。假如上师表面上似乎对自己特别厌恶或者显忿怒相,弟子亦不应舍弃上师,甚至生起嗔恨心,而应反省忏悔:上师观察到应以如是方式调伏我的心相续,考验我的信心。过后待上师心情平静时,弟子再到上师面前忏悔。即使弟子亲眼见到上师已堕入地狱受痛苦,亦应将上师观作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并生清净信念:上师大悲承担众生业障,到地狱去度化有情。如《功德藏》曰:“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杂宝藏经》中记载:从前有位诚信三宝的女居士很有智慧。有一次供养一位老比丘毕,为其敷设法座,祈请说法,并在座前闭目静候。然老比丘于讲经一窍不通,情急之下趁女居士闭目而溜走。女居士认为老比丘为她示现了无常苦空的道理,因此至心思维有为法无常、苦、空、无自在,当即证得初果……由此可见,凡夫之心如同雪山——南面充满了阳光,北面却被冰雪覆盖。同样,若观上师功德,当下就在加持阳光的照耀下;相反,若观过失,内心当即就被罪业的冰雪覆盖。故一切皆为自变自缘,关键在于用心善恶。

   五世嘉瓦喇嘛教诫:“若眼前显现了善知识的过失,应知此乃自心迷乱之显现。”众生眼中的显现并不代表真实存在,往昔帝洛巴示现一个烧烤活鱼的怪人、弥勒菩萨示现是一只狗,然此乃大成就者观待业力尚未清净的众生而应机幻化。诚如《普贤上师言教》中说:“若见到圣者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此乃自己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无有丝毫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功德藏》亦云:“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总之,作为弟子,应谨慎护持正念,厉力断除寻师过患之邪见,若因烦恼炽盛滋生寻师过患之念,应当下忏悔。面对上师显现的当下,虽然我们不一定具足智慧了解上师行为背后的密意,但是首先要以信心净观。如是生起猛力见德之心,必能遮蔽见过之念,此乃甚深方便。

   (3)分别不同具德上师之贤劣

   具德上师乃九宝之尊,总摄一切诸佛菩萨、上师、本尊、护法之总集。上师之本体犹如皎洁之明月,不同根机之信众如迥异之水境。千江有水千江月,显现之上师虽千差万别,但其本体却为一切上师本体和事业之总集,并无形象及生灭之变化。信众依各自不同的根机、因缘、福报依止不同形象之上师,并非上师本体有任何区别。若以此分别不同具德上师之贤劣,甚至赞自毁他,即为过失。

   有者疑惑:“不同上师对我的影响不一样,是有差别的。有些是主要的上师,有些只教过我几句偈颂……”然需了知,此中何处无差别?何处有差别?对于曾有法恩的善知识,皆应只观功德、不观过失,此中无差别;所有善知识皆为佛陀之化现,功德无二,此中亦无差别;而所谓“有差别”乃恩德的差别。如是观待,方能远离一切成就的障碍、成办一切修法的因缘,万勿以此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而造下堕入金刚地狱之过。

   故,若具备清净之信心,了知一切善知识都是诸佛菩萨之化现,即使面对各种不悦对境,亦将此视为善知识调伏自心之清净显现,而反观自心、忏悔业障,不会把一切过失归咎于善知识。如是行者可依止数位具德上师广闻博学,如阿底峡尊者曾经依止过153尊上师。而不具备如此信心和智慧者,依止上师越多,越容易执分别心品评诸位上师之贤劣而诽谤造业,此时依止上师越少越好。故法王如意宝云:“若具备信心者,依止上师越多越好;若不具备信心者,依止上师越少越好。”

   目前亚青寺为汉族传法的除了我以外,还有普巴扎西活佛、堪布当秋、堪布秋巴让卓、登曲活佛、慈诚加参活佛和两位益西降措活佛,他们都是喇嘛仁波切的心子,汉语也说得很好,你们都可以去这些活佛、堪布面前求法。他们不辞辛苦地为你们宣讲佛法时,你们最好能去听。虽然上师们都是圆满证悟的成就者,就功德而言无有差异,但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根基、缘份不同,,可以听闻适合自己根基、具缘导师传法。若不适合自己根机,盲目挤在外面也有过患。最重要的是不要以庸俗的分别心评判导师的贤劣。这种情况藏族弟子很少出现,而汉族弟子比较严重。可喜的是,最近这种现象有所改善,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保持。

   (4)“依法不依人”与“依人不依法”

   有人虽对释迦牟尼佛传讲的佛法具有信心,但是由于自己烦恼沉重,未对具德上师生起敬信,故问:“可否依法不依人?”此中当知,“依法不依人”乃针对未依止具德上师的初行者。初行者由于尚未通达法义,对他人(未具正法者)的言说亦不具判断能力,故当“依法”进行抉择,不能率意轻信他人(未具正法者),使自己误入歧途。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之后,即当一心一意以信心承事。具德上师身、口、意三门为三金刚,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故依止上师就是依止法。而且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八万四千法均为应所化机而宣说,初行者若仅依文字诠释,极易理解偏颇。而上师则能以遍知智慧观机授教,使法与根机相应,令行者迅速趋入解脱。故依止具德上师后,随见解增上,应“依人不依法”,甚至在上师示现一些貌似不如法的显现时,更应以清净心观待,绝不能依自己内心分别所谓的“法”去衡量评判,甚至舍弃、诽谤上师。

   (5)无实修意乐

   有者只重财物供养,并无实修依止之意乐;有者一时心血来潮依止上师,纵有信心,转瞬即逝,未能自始至终依教实修;有者以为进入佛门,把自己的三门托付给导师和诸佛菩萨后,再不必修行,生生世世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此乃大谬矣!将三门托付给上师之功德固然不可思议,然托付之真实密意乃决心舍弃对自我之一切执著,随顺上师、依教奉行。若不能依止上师教言精进实修,此种付托只能称为名言托付。往昔提婆达多跟随释迦牟尼佛20余年,虽精通一切法义却未生信,临终堕入地狱,方知佛语不虚,抓着如来的脚哀号道:“炽热极炽热,焚焦极焚焦!”佛曰:“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

   诚如经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由此可见,善知识救怙众生之根本在于无谬宣说佛陀正法,引导众生依法趋向究竟解脱。试想,历代传承祖师无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而仍将毕生精力投入修行佛法之上,何况我等凡夫?故依止清净具德上师,依教奉行乃为至要。

   (6)我执炽盛

   上师既非某位弟子的专属,弟子亦非某位上师的专属。弟子对上师具有超胜他人的爱戴固为信心的体现,但是清净的信心是开放平等的,既不排斥其他道友,亦不排斥其他具德上师。上师以广大、无缘大悲赐予弟子的加持和关爱平等而普遍,但依弟子的信心、因缘、福报以及调伏弟子等方法的不同,外在显现上自然有所区别。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所依止的上师具有圆满佛陀的普遍慈悲,同时内心又希望上师对待自己最好比别人稍许好点,如此可笑的矛盾正是自己烦恼炽盛的体现。是故,若看到上师对他人的关爱而令你心生不快,则应警惕如是貌似信心的自我执著反会成为与上师相应的障碍,背离上师引导成熟心相续之密意。

   弟子为上师弘法利生事业而发心成办各种善业固然值得称赞,然若一味固执己见而导致其他金刚道友的烦恼,则不仅未令上师欢喜,反因违背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三条而种下堕入金刚地狱之因。我等需知,“我执”无处不在,有时即使最善良的动机也会被“我执”所利用,成为修行的障碍。因金刚道友是吾等解脱路上不离不弃的同行者,金刚道友间的矛盾会扰乱上师的心,为上师住世和弘法利生事业造成违缘。

   其实,无论我们成办何种事业,皆是上师为了成熟弟子心相续而善巧创造的缘起。弟子们以清净平等的信心齐心成办,彼此包容和睦,如是过程已令上师欢喜。

   (7)诽谤及舍弃上师

在汉地,有人对密法、尤其对上师未作深入了解,不懂誓言与学处,视依止上师为儿戏。怀着好奇心盲目求灌顶和密法,日久无趣就将上师与密法像玩具般舍弃,无形中已经违犯了《密乘十四根本戒》中的第一条与第二条根本誓言。还有人依止上师后,才开始观察上师,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慢慢发现自己好像上当受骗了,于是毫无顾忌地大肆诽谤,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违师过患”,什么是金刚地狱……我等需知,舍弃一位上师即舍弃一切上师。往昔有三位修行人向钦哲益西多杰尊者祈求灌顶。尊者说:“如果答应舍弃自己的上师就给你们灌顶。”因为这次受灌顶的机会极其难得,其中两人思前想后,最终同意了尊者的要求,而另一位叫沃惹的修行者却说:“我的上师没有丝毫过失,就算嘴里假装说舍弃,心里也绝不舍弃。”于是,他被尊者赶出了受灌顶的行列。就在沃惹心灰意冷返回家乡的路上,钦哲益西多杰尊者派人把他请了回去。尊者当众赞叹说:“依止上师就应该像沃惹一样。”随后把那两位舍弃上师的求法者赶出了寺院。后来,沃惹依止钦哲益西多杰上师多年,被上师称为“与我无二的尊者”。

   因此,依止上师前,应先深入细致地选择。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之后,则不能再观察上师、尤其是三恩上师的过失,而应当忆念上师的功德。即使上师显现超乎凡夫想象的举止,也应净观此乃上师以特殊的不共密行度化众生。即使发现所依非真,亦当善巧远离,绝不可恣意诽谤,为自己创造堕入金刚地狱之因。

   总之,何谓“真实依止上师”?与上师心心相应即为真实依止。不论我们身在何处,自心与具德上师的智慧、菩提心相应就是依止。往昔两位比丘去拜见佛陀,途中极为干渴,一者因水中有虫,护戒未饮而渴死;一者谒佛心切,喝水终见佛陀。佛陀曰:“那位护戒的比丘才真正见到了我。”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曾曰:“我没有什么传记可写的,但有一点,凡是我所依止过的上师,我都是恭恭敬敬、谨遵师教,从未扰乱过上师的心,从未做过让他们不欢喜的事。我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从未起过邪见,即使上师开玩笑,我也觉得深有密意,视如善妙教言。这是我一生唯一的传记……”大恩上师最具心要的传记蕴含了最深的教诫——如理依止上师。

   (三)依教实修

   如前所述,上师乃引领实修之明炬,从古至今,无有未依止上师而成就者。故依止了具德上师之后,应视上师为真佛,恒时祈祷,依教实修。而上师瑜伽乃成就之殊胜捷径道,无论修持生圆次第,上师瑜伽均不可或缺。

   (四)违师过患及忏悔方法

   此中分二:违师过患;忏悔违师罪堕之方便。

  1.违师过患

  此中分三:今生来世衰损之过患;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过患;亲近恶知识与恶友之过患。

   (1)今生来世衰损之过患

   若未如法依止善知识、甚至诽谤上师,则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如《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因善知识的功德等同诸佛,而恩德超胜诸佛,故毁谤善知识等于毁谤诸佛。寂静论师在其著作《札那释难论》中,也引用佛经说:“即使在某人面前只听过一颂法义,如果内心不将其执为尊长,则将在百世中堕落成狗,而且脱离恶趣转生为人时,还会受生为下贱种姓。”

   弟子若对上师有不如法行为,果报十分严重。《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中有这样一则公案:一位大成就者的弟子是位法师。一次,弟子讲法时,上师以乞丐形象来到他面前。弟子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顶礼上师,便装作没看见。法会散后,他立即去拜见上师。上师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弟子说:“我没有看见上师。”话刚出口,两颗眼珠就落到了地上,弟子于是马上至诚忏悔。上师加持后,弟子的眼睛才恢复原状。

   已经依止三恩上师,接受了灌顶,听闻了续部教言,并且得到窍诀法之后,如果违背上师的教诲或者诽谤上师等等,其过失和罪障更甚,其果报为堕入金刚地狱。那么,何谓“诽谤上师”?一切对上师侮辱性的言行以及损伤,皆为诽谤上师。如果弟子依止根本上师后,认为上师不具备功德、上师所言所做都是非法邪行等等,内心对上师生起坚固邪见,且未发惭愧心立刻忏悔,反而付诸言词,甚至伤害上师,就造下诽谤上师之重罪。

   做为凡夫弟子,尤其是初行者,往往自认为对上师的信心很大,其实并非如此。面对上师一些如理如法的言行举止,弟子一般都有信心;但当上师的显现异乎寻常时,弟子难免会产生疑惑和分别。此时一定要善于护持和调整自相续,思维一切都是自心不清净所显现,忆念上师的种种功德,观想上师的本体清净无垢,为了调伏我等弟子,一切示现都深具密意,如同帝洛巴考验那若巴般。弟子若未谨慎护持自心,任凭分别妄念滋长蔓延,就有产生邪见、甚至导致诽谤的可能,从而成为堕入金刚地狱之因。

   假设某人每天杀死万条生命,寿命百年,则其一生可谓杀生无数,罪恶累累,然死后至多堕入无间地狱,不会堕入金刚地狱。而一个诽谤上师的密法弟子,必堕金刚地狱,其痛苦无间地狱亦无可比拟,极难解脱。即使暂时脱离金刚地狱,在无数劫中也很难见闻佛法。由此可见,诽谤上师的果报非常可怕,行者务必先谨慎选择具德上师,再如法依止。

   (2)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过患

   若诽谤具德上师,未生功德不生,已生功德退失,生无佛法可成,死而直堕地狱。

   2.忏悔违师罪堕之方便

  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极其粗重,大多不了知依师之理,或知亦不行。以致诸闻法者在依止上师之时反造下无量罪业,并且不知生起追悔罪业、防护之心。故应首当数数思维,如法依止上师利益与非法依止之过患;第二应至心忏悔多生累劫非法依止之罪障,防护非理邪行之念;第三反复思惟善知识的圆满德相,积集资粮、广发大愿,努力使自己成为具相法器,由此创造从今乃至菩提间上师恒时摄受自己的正因。

   《三昧耶庄严续》曰:“倘若其人谤上师,至作七次及十次,以大惭愧忏悔净。若超自岁作忏悔,金刚萨埵不摄受。”作为弟子,若违犯誓言,应该立刻忏悔;过夜则需付出数倍的代价;数天之后,需要依会供才能忏悔清净;时间再长,必须依上师做忏悔。如果违犯根本誓言的次数超过自己的年龄再做忏悔,则金刚萨埵也无法摄受——今生不可能忏悔清净,来世必定堕入金刚地狱!当然,事后的忏悔如同亡羊补牢,会影响于地狱中煎熬时间的长短,并非毫无裨益,但无可避免地堕入金刚地狱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我等凡夫众生在信心不稳固、烦恼沉重的情况下,应当时刻于心中忏悔修持。如每日应念诵108遍金刚萨埵心咒或21遍金刚萨埵百字明,愿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以具足四力(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为要,每天勤修忏悔仪轨。

   总之,如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弟子对上师的种种显现,若观为过失,则成堕入金刚地狱之因;若观为功德,则成为解脱成佛之因,关键在于善用自心,转为道用。因此,我等弟子务必于此产生定解,谨慎行持,如法取舍。

三、善巧远离恶知识与恶友

  中国有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亲近恶知识和恶友,虽然自己不做恶,易沾染恶习。因此,若未加辨析,盲目亲近恶知识和恶友,会减损自功德,增长恶业果,今生来世不悦意。故经云:“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因此,智者应当善巧远离恶知识与恶友。如《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但有些行者未如实了达观察、选择善知识之法而盲目依止,及至发觉上当受骗,虽悔之不及,却不知如何补救。另有一些恶知识以种种所谓的“密宗誓言”相挟,致使已经依止之弟子,既无法在其面前听闻只言片语之正法法义,亦无法另择具德上师,获得真实的出世间解脱利益。有者威胁弟子说:“如果你不如何如何,你就从此不再是我的弟子。”然细致观待,诸佛菩萨的心永远与众生同体,怎会舍弃有情众生呢?有者甚至威胁弟子,如果不满足自己的私欲就用诛法惩罚全家。然需了知,出世间护法以护持佛教正法为使命,怎会随某些人贪嗔痴烦恼所转呢?而且诛法乃断除贪嗔痴烦恼,非以嗔恨心降伏外境。故应在观清净心与忏悔心的前提下,心存对上师三宝普遍的恭敬之心,外相远离显现不如法的上师,不赞不谤。需知,遇到怎样的上师,与自己内心清净与否以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故决不能于内心产生嗔恨乃至诽谤,而失毁密宗弟子净观之誓言。

   如是内观清净,外离烦恼对境,乃智慧善巧之抉择。


{返回 龙钦前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一讲 皈依
下一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讲 依止上师 上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讲 依止上师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二讲 发菩提心..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二讲 观修要..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一讲 闻法方..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五讲 上师瑜伽..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科判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三讲 业之因果..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序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二讲 寿命无常..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三讲 念修金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二 鸠盘荼王众——其实,遇到障碍才是好事[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集体创作[栏目:心灵小品·禅语故事]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1[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要快,更要稳[栏目:济群法师]
 第三篇:临终成就 贰、随机问答 三、助念方式[栏目: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圆觉心法指归]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十集 (2011年七月) [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