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5
 
{返回 东宝·仲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9

仲巴仁波切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5)

贫贱病障代众苦

生活贫困常遭凌,

复患重病受魔侵,

众生罪苦己代受,

无怯懦心佛子行。

 

“生活贫困常遭凌,复患重病受魔侵,众生罪苦己代受,无怯懦心佛子行。”意思是一向贫困或家道中落,就连生活所必须的衣食都匮乏,不仅如此而且经常被许多人贬损欺辱,加之患了诸如麻风之类的重病,又被邪魔侵扰,因此非常痛苦,由于自己被痛苦折磨着,将心比心地想:别人受痛苦折磨时怎么能忍受啊?由此生出大悲力,毫不畏缩地把所有众生的一切罪苦取来,代他们承受是佛子们将贫贱病魔等困顿化为修行助力的实践。

当我们因为贫困、受辱、疾病、恶魔侵扰而极端痛苦时,首先要想到这些痛苦来源于自己往昔所造作的诸恶业,业果不坏,如今因缘成熟,自食苦果了。然后要想到苦乐皆是无常的,我现在承受苦报后,以前的宿债就偿清了,只要我检点自己的思想言行,不再造恶业,以后也就不会痛苦了。以上都是消极的方法。积极的方式是当自己受苦时,将心比心地想,其他众生受如此的痛苦或比这更强烈的痛苦时是多么可怜,但愿他们不再受苦,得到安乐。如果能真诚地生起大悲心,当下由于你全神贯注地关怀别人,自己的痛苦就减轻进而化为乌有了,同时,菩提的根本慈悲心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增长,最终,能使我们成佛。有人可能不相信大悲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佛陀本生经中的一段故事是有力的佐证:“据说,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某世是位商人,一次,他要出海去寻宝,母亲担心他的安危极力劝阻,但他粗暴地推开她,径自离去,命终后由于忤逆不孝的恶业他堕入地狱,当身体碎裂的剧痛出现时他想:此痛苦真难忍,其他有情如何能面对这样的伤痛,但愿我独自承受一切,别的众生都不再受苦。他生起的大悲心使罪业迅速得以清净,故而马上就脱离地狱,转生善道。”可见,慈悲是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的、治疗所有痛苦的灵药。有人也许会说,我今生的境遇很差,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其他众生,即使确实如此,我们至少要有此善心,并发大愿:愿修行能迅速成就,觉悟后引导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富贵无实离傲慢
虽富盛名众人敬,

财宝等齐多闻天,

犹观荣华无实义,

离骄慢心佛子行。

 

“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宝等齐多闻天,犹观荣华无实义,离骄慢心佛子行。”意思是虽然自己在种姓、身材、权势、学识等各方面都非常圆满,声名显赫、誉满四方,很多众生都来恭敬地侍奉,将我放在头上顶戴,而且还获得象财宝天王多闻子一样多的财富,也要知道世间的荣华富贵象闪电般瞬间即逝,如草尖的露滴般无常,似水泡般无实义,是蛇所兑的皮般应该舍弃的有为法,因此不起傲慢心是佛子们面对荣华富贵时的正确心态。

经中说:“不要因为自己出类拔萃而傲慢,傲慢是所有放荡不羁的根本。”《入行论》中也说:“烦恼是傲慢引起的,恶趣是骄慢牵引的。” 当自己财富多,种姓好、年青貌美、学识丰富等身心的安乐极其广大时,如果傲慢起来藐视他人,就会想作各种与佛法相违背的事,由此堕落,此生会出现许多放逸的过失和痛苦,来世会入恶趣或出生低劣,今生后世都衰败了。因此正如龙树菩萨所说的:我们要将种姓、身材、见识、韶华、大权势等视为敌人。阿底峡尊者有这样的教诫:“当骄慢心出现时,立即砸碎它。”而大成就者朗日坦巴也说:“无论与谁相伴,应将自己视为所有人中最低劣的,发自内心地恭敬别人。”

总之,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幻无常的,当自己圆满富足时要将快乐回向给所有的众生,而自己痛苦时要发愿独自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


降服嗔敌靠慈悲

倘若未除内嗔敌,

外敌虽伏旋增盛,

故应速以慈悲军,

降伏自心佛子行。


“倘若未除内嗔敌,外敌虽伏旋增盛,故应速以慈悲军,降伏自心佛子行。”意思是一切怨敌中最难调伏的是自己内心中嗔恨等凶恶的烦恼敌,如果能降伏它们的话,就像火熄灭了就没有烟一般,外界的所有敌魔自然就平息了;如果不能降伏自心,外界的普通敌人无论降伏多少也会再出现、再增多,为此要以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的军队来压制根除自己内心中的烦恼,这是佛子们把不喜欢的对境转化为修行助力的实践。

当我们的内心有嗔恨等烦恼时,根本不可能消灭敌人。在现实生活中,若一个人没有强烈的嗔恨心及害人心,他的朋友自然会愈来愈多,大家都会喜欢他、接受他;反之,当一个人怀有嗔恨和恶意时,谁都不敢接近他,大家都认为他是坏人,所以都变成了他的敌人。我们树立敌人之后,可能认为是别人的错,是别人找自己的麻烦,是别人在危害自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敌人无论数量多寡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自心烦恼不断,所以我们无法消除所有外在的敌人。而且消灭一个将变成两个,消灭两个就变出更多。别说单靠自己一个人不能消灭所有的敌人,即使有一个国家在支持你,要将他们全部消灭也是不可能的。消除敌人的唯一方法就是消灭自己的嗔恨心。当嗔恨心被消除之后,敌人自然变成你的朋友,他就不会来伤害你。

《入菩萨行论》说得非常好:「如果要把整个大地用皮革包起来是很难的,因为大地如同虚空一样广大。但是有一个方法,只要你包住自己的脚,就不需要包住整个大地。」意思是说:我们要前往某一个地方,你光着脚,担心脚会受伤,便想要把凹凸不平、有刺、有石头的地方用皮革包覆起来,但是这样做的话,你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根本无法把它包完,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有一个更聪明的方法,就是在脚上穿一双比较舒适耐磨的鞋子。同理,我们没有必要消灭外在的敌人,只要消除自己的嗔恨心,外在的敌人也会成为你的朋友。调伏自心的方法中慈悲是大乘道的柱梁,是菩提心的根本。大成就者波达瓦说:“如果分别思量敌友亲疏的话就不能成佛了,因此,对等虚空的一切众生要无偏向地生起慈悲。”龙树菩萨也说:“佛陀亲口承诺抛弃忿怒就可获得不退转,因此你不要给忿怒机会,如果对骂你的、打败你的、抢夺你财物的人记仇的话,就会产生战乱祸患,不记仇可安详地入睡。”因此,当烦恼生起时要使它象画在水面上的图画一样立即消失。

欲壑难填应舍离

三界欲乐如盐水,

如何受用也无足,

于诸能生贪着物,

即刻舍离佛子行。

“三界欲乐如盐水,如何受用也无足,于诸能生贪着物,即刻舍离佛子行。”意思是在色声香味触中得到美丽的、悦耳的、芳香的、美味的、柔滑的等各种妙欲,象天王帝释那样享受了,也如同口渴时,喝盐水只会越喝越渴一样,不管如何享受都不会满足,只会不断地增强贪执和痛苦,贪恋世间的富足是今生后世过患的来源,因此,自己生起贪执心的事物,特别是生活所必须的、自己不同程度地喜好的器具等不要长时间地持有,而应迅速地布施给别人,这是佛子们把贪境引入修行道的实践。

沉迷五欲只会毁灭自己现世的生活及究竟成佛的机缘。我们的心总是刹那不停地随对境而变化,如果不消除对五欲的贪执,心想:享受一次就好,下次绝不再追求。但这只是自欺欺人,你越利用它、受用它,就越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龙树菩萨曾对他的国王朋友说:“欲乐就象剧毒、武器、敌人和火一样,应该厌离。”欲乐虽然暂时会给人愉快的感受,但最终将生祸患,会把人牢牢地拴在轮回的牢狱中,因此佛陀形容它为外观美丽、味道香甜,却有剧毒可致人死命的木鳖子果一样。

断除贪欲的最佳方法就是寡欲知足,让心中时常有满足感,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外在的财富并不真能带给我们快乐,仅仅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我们只需要极少的物质。当你食物足以饱腹,衣物足以御寒,住所足以栖身时外在的物质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能就此生起知足心就可无忧,这样的生活态度能使我们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如果没有知足心,即使拥有再多的资财受用,内心还是会觉得贫穷空虚。因为你一直都不觉得满足,财富对你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帮助,你也不会快乐。就像龙树菩萨所讲的:“一切财物中知足最殊胜,这是人天的导师佛陀所说的,如果能知足的话,即便没有财物也是真正的富有。”从另一方面来讲,拥有很多财物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入行论》中说:“财富会带来聚集、守护和丢失的痛苦。”《宝鬘论》中也指出:“生了疥疮时挠抓会感到舒服,不如不生疥疮更舒服。”意思就是说,当欲望满足时会愉快,不如没有欲望就更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满足于所拥有的一切,为了减小贪心,要经常把自己喜爱的物品布施给他人。

诸法心显本离戏

诸所显现唯自心,

心体本离戏论边,

知已当于能所相,

心不作意佛子行。

“诸所显现唯自心,心体本离戏论边,知已当于能所相,心不作意佛子行。”意思是内外情器世间的诸法不管如何显现都是自己的心所假立的、是空性的,而能取的心本身,自始以来就是与有无、常断等戏论相离的,如此,对境与取境者的唯一究竟的真实性了解后,对外界的所取境与内部能取的心即能取所取的戏论的表相一点也不作意,修离戏空性是佛子们在禅定中修空性的实践。

释尊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真理可概括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是说一切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是互相依存的,随各种条件而变化的,没有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自性。《阿含经》中阐明的轮回十二支缘起,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它们似环环相扣的铁链,‘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导致众生生死相续,由无明而深陷轮回。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之理,只要能断除无明,就可脱离轮回,证得涅槃。缘起与空性的真理是佛教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基础。

外境所显现的一切,都是众生依各自的业力习气,由内心所照见的,是自己心识的变化,我们只是给外在的事物取了不同的名称,所以说诸法都是自己的心所假立的。有个现象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六道众生对水各有不同的看法,人道称之为水,用来解渴、洗东西,但是在地狱道,水是滚烫的铁水,或是燃烧着的炽烈火焰,或是烧烫的地基。这是地狱道众生往昔所造作的恶业的异熟因,导致他们依自己的习气才会看到这些;对饿鬼道众生来讲,在他们业力的显现中,水就是身上的脓水和血水;而在畜生道来讲,水对于某些畜生道是他们的住所,而对有些畜生道则跟我们一样,是用来解渴的。对于天道而言,水就是甘露。如果所显现的外境不是由心所照现出来的话,则水对六道众生应该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异,但实际上众生业力习气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形成了差别极大的观感。心所显现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只是虚幻的名相。由于自己习气的缘故,把这些执为实有,而称呼为某物。

此外,我们界定的好坏,或者好听的、不好听的事物,这些所谓的二取相,都是心的习气所照现出来的。实际上,所谓的长短、对错等都是相依才成立的。例如,如果没有一个我们假立的所谓长的东西就没有短的概念。事实上,诸法不是独立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心所取之相。《金刚经》中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像佛陀一样的觉者,当他们看待万物的时候,他们确实了知一切都是虚幻的、是空性的、不可得的。我们要在禅定中靠自己的心一步步地深层思维、观察,最后也会象佛陀那样证得缘起、离戏空性的真理。单单了解道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亲身实证。此修行的过程就是佛子们在修胜义菩提心。前文提到的自他交换法及将违缘引入修行道等是修世俗菩提心。

悦境如虹舍贪执

会遇欣喜悦意境,

应观犹如夏时虹,

虽现美丽然无实,

舍离贪执佛子行。

“会遇欣喜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虽现美丽然无实,舍离贪执佛子行。”意思是当我们与自己喜欢的对境诸如自己的亲友、美丽的形色、悦耳的声音、快乐的感受以及引发快乐的事物等会遇时,应把它们看成似夏雨后的彩虹般,虽然灿烂鲜明地显现但并无实体,可爱的对境同样并非实有,由此,舍弃对幻境的贪执,是佛子们对治自己执贪境为实有、断除贪心的实践。

当所显现的外境由于美丽的形相或动听的声音等,使我们觉得这些是真实的而生起贪爱或高兴喜悦的心情时,就要对这些幻境断除执着。正如前文所说一切外境无论如何显现都是众生依自己的业力习气假立的、在胜义上是不真实的、虚幻不可得的,它是空性的。就像彩虹、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但并无实体。如果对这些虚幻的事物产生贪执,当它们不可避免地变化、消失时,我们就会感受极大的痛苦。当然在生活中,要马上完全断除心境的贪执是不可能的,那可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些贪执对我们没有一点帮助,当贪执慢慢减少时,不但今生能够过得更幸福、快乐、祥和,在究竟上,也离我们追求的佛果越来越近了。

苦恼逆缘实虚幻

诸苦犹如梦子死,

妄执实有极忧恼,

故与违缘会遇时,

观为虚妄佛子行。

“诸苦犹如梦子死,妄执实有极忧恼,故与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意思是当与自己不喜欢的对境诸如怨敌、魔鬼丑陋的形色、难听的声音、痛苦和引致痛苦的事物等会遇时,应把它们看成象做梦时梦见自己的孩子死了而伤心痛苦般,如果执痛苦的幻境为实有的话,就疲累而悲哀了,因此,观一切烦恼痛苦为虚幻,是佛子们面对嗔境的正确态度。

无论发生什么使自己不高兴的事,都不要烦恼、伤心。因为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是空性的。我们做梦时,在梦里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很真实,但醒来后,马上就知道刚才只是做梦,无论出现过什么都是虚幻的。当我们遇到违缘时,如果把它们看得很实在,会使我们非常疲倦、悲哀。而如果我们能立即意识到它们如梦境、魔术般不真实,则痛苦自然就消除了,不能来伤害我们。阿底峡尊者说:“无论贪境还是嗔境出现时,要观其如幻境。”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的,善恶也是空的,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没关系了。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想法。虽然诸法在胜义上是空性的,但在世俗的层面,因果业报却是真切不虚的。如果任意妄为就会在轮回中承受惨烈的果报。大成就者卡惹巴就说:“诸法如梦幻,不存在丝毫真实的事物,不要太贪爱无实而显现的事物;未证得胜义谛前就象梦中的因果一般,幻景轮回的业果也是无欺的,因此,必须弃恶从善。”我们应该象莲花生大士所开示的:见地高远,行为谨慎。

身物尽舍不望报

为求菩提身尚舍,

身外之物何须言,

无希回报异熟果,

一心布施佛子行。

“为求菩提身尚舍,身外之物何须言,无希回报异熟果,一心布施佛子行。”意思是如果想要证得大菩提、圆满的佛果,就要如同《佛陀本生经》和其他经典中说的那样:为利益其他众生,就连自己身体中的头颅、器官、手脚等都要无数次地布施出去,财富等身外的事物就不消多言,应当尽力布施了,而且心中既不希求今生财富或某种利益上的回报,也不期待后世财富广大、享乐不尽的异熟果,总之不谋私利地、持着殊胜菩提心去布施是佛子们修学布施度的实践。

下面开始讲如何修行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可分三种。第一种是物质布施:将外在的财物和内在的身体布施出去,身布施中有将整个身体布施出去的,如释迦牟尼佛未成道的某一世曾以身饲虎,也有布施身体某些部分的,如现在的无偿献血、捐赠器官等;第二种是无畏施:当众生感到恐惧、生命财物受到威胁时,尽力地帮助他、保护他,使他不畏惧;第三种是法布施:自己拥有经教方面的知识,能无误地在佛法上教导别人,使其明了真谛。《波罗蜜多略诵》中有这样的话:“布施就能不受烦恼控制,悭吝则会烦恼丛生,不能入圣道。”阿底峡尊者也说:“财富变迁不定,没有意义,因此应以布施的功德庄严自己,布施的殊胜之处在于可以让人无贪。”布施时应怀着利益其他众生的菩提心,不希求自己个人的利益。菩提心是布施等六度的根本。

 


{返回 东宝·仲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江地是度母化导的地方
下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4
 证悟者的心藏之宝 夏扎仁波切道歌讲解
 云南丽江藏传佛教的历史与佛法事业展望(序)
 心经的殊胜功德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 附二、密乘十四根本戒..
 打坐时的正确姿势与方法
 在文峰寺传法时的开示
 宇宙同体 万民同根
 丽江藏传佛教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二 附一:居士戒求受简轨..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十六、即身成佛的方便道——《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学毕业好几年了,总感觉自己面临着“好工作难找、房子难买、家庭难成”等...我该如何是好?[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梦到过世的亲人要念地藏经[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第八章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苯教大圆满法比较差异[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法像[栏目:当代南传佛教大师]
 《极乐愿》讲记[栏目:其它善知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摄大乘论 第141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禅门骊珠集 第六篇 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投子大同[栏目:禅门骊珠集]
 禅修指导 三者的关系(心、息、定力)[栏目:道澄尊者]
 美国国庆发号施令[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