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实际
金永斗
一、21世纪佛教(宗教)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向
人类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的科学和技术革新,物质文明有了飞跃的发展。同时,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物质文明上的丰富使人间的欲望趋于无限大,钝化了抑制贪欲的自制力的智慧,也带来了颠倒人间生活方向和价值观的副作用。去年(2008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使整个世界全人类带来痛苦,这也是只重视物质文明的产物。
许多著名的学者预言,在21世纪,人类主要的精神支柱,由西洋精神向东洋精神转移,也就是,由西欧宗教中心转向以佛教为主的东洋宗教中心变化。
在这样的时期,洞察到人类发展之路的圆佛教开创者大宗师少太山朴重彬(1891-1943)提出了“物质之发展,必须开辟精神”[1]的圆佛教开教训语,在此基础上,新的宗教-新的佛教在韩国有了新开教。本论文是在此圆佛教教法为中心,笔者对佛教(宗教)教育的方向和圆佛教设立的韩国圆光大学校开设的圆佛教教学课程为核心的大学佛教教育的现象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考察,并做报告。
二、理想的人–佛教教育的方向
属于高等教育机关的大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基本方向应当是:ⓛ人性化教育(完善人的教育–人性的恢复),②道德伦理的教育,③青少年善德及老人福祉伦理,④环境伦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和考察,并做报告。
1.人性化教育(完善人的教育–人性的恢复)
人性化教育是完善人的教育或者定义为恢复人性的意义。Pestalozzi主张人性教育是人性内在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教育。智育、体育和德育的协调关系是通过理想人格的涵养教育来实现,这是他的愿望。
一般来说,人格是人在生活上,通过各自的个性和主体性(identity )的发展和开拓,客观上对自身的认识(self realization),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good human relationship),是具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具有进行创造性的生活哲学(philosophy of life),并且具有始终如一的一贯性和倾向性。近来,智慧指数IQ和比智慧指数更有必要的情感指数EQ进行同时评价。
大学的佛教(宗教)教育是通过确立理想人的人格形成为目标,并进行人性化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是主体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恢复)
受到高度发达的科学文明影响,物质第一主义的风潮蔓延起来,由此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的丧失和物质奴隶现象。由人类的物质奴隶现象产生的败落是人性之根本生命丧失,是招徕人类不幸之根源。圆佛教大宗师少太山提出:“人是万物的主人,万物是被人使用的,人道是仁义的主体,是权谋术数之结束。人的精神能支配万物,仁义之宏道是立于世上的理所当然。近来,仁义主体丧失了应有的位置,权谋术数在世上横行,宏道受到很大的玷污”[2]。同时主张,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由于主和次关系颠倒,使用物质之主体的精神力量应当长期弘扬。又提出“物质之发展,必须开辟精神”“使用物质的人之精神渐渐衰弱,被人使用的物质的势力日渐兴旺,难以避免的物质的奴隶生活……”[3]。在人间生活上,树立精神之主体是非常重要,必须切实得到弘扬和提倡。在这样的观点上,特别是,以佛教为宗旨的大学,通过佛教教育,着力点应当放在人的本性乃至人的主体性恢复上。精神的力量以至恢复了人的本性的主体的人,从物质奴隶现状中解脱出来,才能使人类克服不幸的根源。
第二,是善用的人性教育
善用的含义是“活化使用”,即,活用的意义和实施致以恩惠的道德来理解。大宗师少太山指出“掌握宇宙的真理,通达活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动作之精华的人即为天人也,圣人也,也就是佛人也”[4],同时他还提出了“若知道如何利用法,则天下没有可分之物也”[5]。不管科学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如果有了能善用人的能力,没有理由对物质文明发展进行警戒。大宗师少太山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必须开辟精神”,并不是排斥物质,而是,发扬能够正确活用物质的精神力量。不管科学文明及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其专门技术或者实物质等是被人的根本精神(善用能力)所活用的对象。只有人性之根源被善用之时,科学的真正含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所以,又提出“如果不是用善心来使用物质,世上再好的物质也只能被恶用,……(中略)……千万境界的永恒–自利和利他等所有的一切被善心所支配。……(中略)……从物质和精神结合出发来努力发展和建设文明世界”[6]。与此类似,我们通过佛教教育来实现培养不是排斥物质的,而是善用物质的和具有圆满能力人。
第三,是灵魂和肉体双全的人性教育
为了实现具有人性的理想的我们的生活,人的精神和生活应当得到圆满的调和。一般来说,宗教人士轻视物质生活,具有只重视精神修道的倾向。相反,非宗教人士认为,精神修养和道学修养是只有闲暇时间的人之事,因此而疏忽修养学习。对此,大宗师少太山认为,前者是“肉身不具者”,后者是“精神不具者”[7],竭力提倡,为了和平安乐的世界,内外文明,即,精神和身躯的文明而竭尽进取。现代社会的科学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境界来开拓和跃进。由此而产生了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并且提供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价值观的混乱、人性的丧失。因为物质第一主义的盛行,事实上,产生人类的危机。在人的生活上,虽然精神价值是重要的,但只有精神同样也不能在世界上生存。一部分宗教人士具有只重视和追求精神价值而疏忽物质价值的倾向。由此而产生了生活上的贫困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病根。
大宗师少太山指出了如上所说的弊端,提倡新时代宗教的真理修道(精神文明)和发展物质生活(科学文明)应当有益于世界。因此,在佛教教育上,更有必要进行灵肉双全的完人的人性教育。
2.道德伦理的教育
在道德问题上,道是人伦之道也。这是在社会上,有关人的行动和人的关系的存在形式规范。在这个观点上,道德教育应当有别于严密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为了强调提高知识的教育,与此有别的道德教育是,包含知识教育在内的精神教育、社会规范教育、人际关系及个人情绪教育。道德教育重点在于,比知识教育更有助于人在社会中正确的生活,更有助于人实现在人际关系上圆和的人格教育。所以,21世纪开始,宗教如何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呢?
第一,生命伦理的教育
现在,在世界各处存在着轻视生命现象,这种现象相当普遍。现代的产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上的生长和富饶。与此相反,又给人类带来人的心性的荒废化和对生命的疏忽。给人类带来了无情的毁灭和与邻和睦协同的共同体的生活的伦理。即,现代产业社会产生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的破坏和分裂,同时产生了相互对立相互争斗的适者生存的冷酷的世界。这不仅仅带来了伦理上的和精神上的危机,而且带来了生存环境和制度的危机,同时存在着破坏地球上整个人类的生命的危机。
圆佛教大宗师少太山把“如果没有相互关系的对方则不能生存”[8]定义为恩(圆佛教《正典》四恩之一)。他领悟到恩不仅仅是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内涵与宇宙中的生命力和协调力,自我和所有存在的关系看作是“如果没有相互关系的对方则不能生存”,所有的存在本身就是恩,不能认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单独隔离开来才能正确观察和评价其它的存在,只有在扶救众生、同样得到扶救的海洋里,才能相互救助、相互生长、相互依存,与生俱来的秉赋和品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发展,恩惠是能动的生命。
第二,生相伦理的教育
大宗师少太山醒悟到“没有天地,能否保全存在;没有父母,能否诞生生身,即使是诞生了,没有自力的生身能否生养;在没有人迹没有禽兽没有草木的地方能否单独生存;没有法律能否维持安宁秩序并且生存下去”[9]的真谛。并且他领悟到,如果没有相互关系的对方则不能生存。宇宙万物的存在根源是,因为有了恩的无限相互生存性。所有关系是不以敌对的相互生存关系,是相依相资的恩惠关系,只有维持这种恩惠关系才是开明。人如果没有天地大自然的恩惠,如果没有父母生育的恩惠,如果没有同胞的相扶相助的恩惠,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他便暂时也无法生存下去。对“如果没有相互关系的对方则不能生存”的生命恩惠的四恩进行报恩是理所当然的道理也。这恩的关系不是永恒的固定不变的关系。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着永无止境的变化,但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相互关系的对方则不能生存,这个观点作为相许生存之道德的实质,意味着应当实践报恩的行为。
3.青少年的善德及老人福祉伦理
今天,如果举一例世界上共同关心的事情,那么那是青少年的道德(善道)及老人的福祉问题。首先,谈一谈青少年的几个问题,性伦理堕落,服用麻药,自杀等脱离现实行为在世界各国持续地成为问题。
再者,老人问题也就是福祉问题,为了解决这两者,应当通过各种伦理意识参与才能解决。这种事业也是从事宗教的人士应当率先通过进行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事先预防和解决。
4.环境伦理
近来,像如此深刻的世界环境问题是少有的。一言以毕之,环境是指围绕着我们人类外界全部。重视环境问题的理由是,环境其本身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与人的生活密切关联性上找到其含义。
已经在世界上有Green Peace (绿色和平)运动,还有环境协约等,强调四生一身的佛教界应当特别关心环境问题,并且应当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
三、实际的人佛教教育–圆光大学校在进行圆佛教教学课程的实际
1.佛陀精神收获和开放的佛教(宗教)教育
现代是宗教多元主义时代。各宗教教育机关进行与各自宗教的有关的圣者精神教育,但是应当同时进行能够理解其它宗教圣者精神的一般的宗教教育。在维持自身宗教正体性的同时,能够理解其它宗教正体性也是重要的,即,从自己宗教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在所有健全的宗教目标是可以相通的认识下,为了弘扬共同的善,从各自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与其它的宗教人士一起在大学的教育课程中,进行开放的佛教教育和宗教教育项目(Program)。
这样的宗旨在圆光大学校队全体学生进行包含一般宗教和佛教及圆佛教思想的《宗教和圆佛教》教学科目。《禅和人格修炼》、《现代社会和禅》、《现代社会和宗教》等心性修炼作为教学大纲的一般教养选修科目,这样的教学效果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2.宗教之间协力合作运动和实践
宗教是绝对真理与人结合,救济普众,完善人性的集团努力。这样的宗教机能意味着人生涵养,超越的真理和人性联系起来,追求超越现实和人的成长及完成结合,从危险和灾难中保护人性,同时提供人类的和平。为了解决类似问题,要求宗教之间的协力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来的切实。通过这样的协力合作,提出成为人类的共同课题的青少年及老人问题、环境污染、宗教战争、人性的丧失、核问题等的共同的行动和对策,实现人类的安宁和和平世界,是赋予给佛家弟子使命。从1970年开始,圆佛教提倡进行建立宗教之间的协力合作运动的机构的宗教联合运动(UR),提出了与现存的宗教联合机构进行协力合作和共同革新运动。
四、结束语
圆佛教实施这种理念的学科教育课程。在韩国大学毕业学分是140分,其中专业科目是70余学分,教养科目36学分,一般教养选择科目是34分程度。从1996学年度新生开始,实施双学分专业制度。第一和第二专业各自取得36学分便可,剩下的学分可以自由地选择。
圆佛教的这种学科安排,外在的教育目标是,ⓛ确立宗教的秉性涵养和奉献(奉仕)精神,②理解传统思想的理解和创造新精神文化,③促进宗教之间的协力合作和世界和平。内在的教育目标是,ⓛ以教学法为手段的秉性涵养,②教学理念的基本理解,③诸宗教思想的理解,④教学法之现代的应用能力培养,⑤教化能力和机能涵养等。圆佛教的学科的这种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有了具有各种相互协力合作关系的圆光大学校这样的综合大学。
[1]《圆佛教全书》正典,第1总序品,第1章开教的动机(宗旨)
[2]《圆佛教全书》-《大宗经》序品5章
[3]《圆佛教全书》-《开教的动机》
[4]《圆佛教全书》-《大宗经》佛地品12章
[5]《圆佛教全书》-《大宗经》要训品35章
[6]《圆佛教全书》-《大宗经》教义品30章
[7]《圆佛教全书》-《大宗经》教义品31章
[8] 《圆佛教全书》-《正典》四恩
[9] 《圆佛教全书》-《正典》四恩
(作者系圆光大学校教授、韩国禅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