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四讲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1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四讲
堪布 久美多杰讲授
 
现在我们讲的是由图美桑波尊者所传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它属于大乘佛教显宗,主要内容是身为一位佛子所应具备的修行内涵,全文分为前行、正行及结行三个部份,前行部份我们已经讲完了,正行三十七颂讲到第二十颂,此颂是讲如何把瞋恨的对境,或如何将容易生起瞋恨忿怒的心续,当作解脱的道路,好好加以运用的修行内涵。
 
第廿颂 转瞋境为道用
若无消除自瞋敌  虽灭外敌又增上
由此仁慈悲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我们在轮回中一直存在着贪、瞋、痴三毒,其中瞋恨为什么存在呢?因为我们有外在的敌人!面对敌人时,我们会发出瞋恨心,或产生愤怒的心态,但如果必需把所有外在的敌人通通调伏或消灭,你才不会发怒或瞋恨的话,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入菩萨行」第五品中讲:「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瞋心,则同灭众敌!」无论你杀了多少敌人都没有用,因为他们只是暂时消失罢了,以后他们仍然会显现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敌人的来源都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自心是敌人里面最难调伏的,没有对治「自心」这个大敌,即使外面的敌人、对手都杀光了,过一段时间,又会因瞋怒的心续而产生其它的仇敌,因此,想调伏消灭所有的敌人,却不对治自心的大敌,是不可能成办的,这些不顺眼的仇敌都是自心的错觉,能调伏自心的瞋敌,就是调伏所有的怨敌。「入菩萨行」中比喻得好:「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能调伏自心的瞋敌,正如脚系皮革,不怕遍地荆棘一般;但要用什么军队调伏这个瞋敌呢?要用慈悲的军队来降服它!刚开始,先以「无我」的慈悲心军对治瞋恼的粗根,再以空性的智慧破除烦恼、轮回的无明,以此达到修心的目的,所以菩萨佛子们要用上述的方法,渐渐调伏内心的大敌,并开发空性的智慧,断除这个痴障的根,才是究竟的佛子行。
 
第廿一颂 转贪境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咸水  愈是享受愈是贪
于诸能生贪着物  立即舍离佛子行
 
凡是色、声、香、味、触境中最好看、动听、最芳香、甘美、最细致的妙欲,都是愈贪爱愈不满足的,大家想想看:这个地球在形成之后,为什么会进步得怎么快,就是因为我们无止尽的追求所致!古时候,人们没有那么多的需要与追求,享用的一切都是天然的,因为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享受,人心就在满足的状态中;在世亲菩萨所讲的俱舍论里,对地球第一代众生是如此描述的:地球刚形成时,色界二禅天中禅定不好的众生堕落到南瞻部洲成为此界中的人类,那时,此地没有太阳与月亮,这些众生自身有光,可以飞来飞去,不常吃饭,因为心的贪欲不重,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吃,以禅定为食,慢慢地,他们贪欲渐渐增长,开始需要外面的东西来满足自心,这时,他们发现地球上好像有光的样子,就好奇地用舌头去舔,舔了这东西,他们的身体就变得有些重,无法飞得很远,由于贪欲的原故,他们愈吃愈觉得这东西很好吃,于是愈吃身体就愈重,到最后就没办法飞了,尔后,他们业力所感,大地一片黑暗,没有日月之光,也没有自身的光,这样持续了好久,后来众生共业感得太阳显现,赐给大地光明,也带来伙伴-月亮,月亮就是我们讲的「达哇」,在藏文中「达哇」就是「朋友」、「伙伴」之意,在黑夜时,太阳的伙伴就会显现,月亮的传说故事很多,但不管怎么说,这自大海中生起的明月,为众生在暗夜中带来了光亮;在昼夜都有光后,人们自身虽然没有光,但这时尚不需要真正的食物,直到他们慢慢连舔那个东西也不能饱足后,他们就吃些自然的水果,这些天生的自然食物,本来是长生果,采收后第二天依就存在,好像显现神通一般,取之不尽,但由于人们已有贪念之心,想每天都能吃到它们,就生起预先采下的心态,于是今天所采得的水果,隔天就不再生长出来了,此后,人们只好种植作物,形成农耕社会;有了吃的贪欲之后,就有穿和住的各种需求,在现在文明国家里,可以有那么多丰富的物质,但它们仍然无法满足我们的内心,这就是物质妙欲的享受永远也不会满足的事实!很多东西愈是稀少,我们愈会希望它变多,于是不断去发展制造,使它愈来愈多,例如西藏的「天珠」,以前很少,大家觉得这东西很好,就做得跟它一样,后来这东西就到处都是了。其次,像「名誉」这类事也是一样。以前有学问的人或大学生都很少,现在就太多了,就连西藏的仁波切,也被文明人制造得愈来愈多了,很跟得上时代!因为和物质上的需求一样,文明社会里,人们对名誉上的追求高过实质的内涵,所以地位愈崇高的人,愈多人崇拜,却很少去仔细观察他们的功德和知识,要知道,一味地认定名誉的虚荣,以为他们是很聪明的,却忽略真实的内涵,这才是值得探究的!这些头衔和学位,只是方便告知学经历,而真正工夫的取得,是可以靠各种不同方式带来的,不一定要有这些名位,由于真实的东西没有能力让我们满足,所以我们创造了很多很复杂的东西,这是我们贪念的心制作的假象啦!
书上讲物质妙欲如咸水,这个比喻是因为以前西藏没有任何香料,唯有盐巴这个东西,把它加到茶汤里最好喝,所以是令人最贪吃的香料,喝咸茶一口,就会想喝第二口…,是不会满足的!而我们的贪念正是如此,会愈来愈增长,但是为了创造这些物质妙欲的发展,我们今世和来世都会有很大的罪过,因为如果不做一些不真实、不合理的坏事,就无法那么快乐地在物质上制造众多的妙欲来享用了,然而如此一来,必定会产生许多恶业、罪过,为今生、来世造成更多的苦因和苦果,以及所有的烦恼,因此,当我们知道上述过患后,就不应该对外面的物质妙欲过度贪求了,当然,我们是凡夫,多少有一些贪欲,但不要过度追求才是,例如,大多数人崇尚名牌货,但一些小加工厂自己做不来,就仿冒其它国家的名牌,这就是过度不实追求制造的恶业,又如宗教信仰的追求,也是如此,像我们藏传佛教中最流行的大圆满、大手印或诸多本尊法的观修,如果没有真实详细理解其中因果观念,都是没用的,甚至有些人因此有许许多多奇怪现象显现出来,产生很多迷惑、烦恼或麻烦,对今生跟来世都有坏处,所以我们追求较有智慧、慈悲的信仰,提升心灵的境界,这是可以的,但自己能力不够却过度贪求,是不会得到希望的结果的,只会更加迷惑而已,这是因果律的法则,十分公平的,我们没有种这个善因,就永远得不到这个善果!因此,不要过度贪欲是佛子所应该奉行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知道它的罪过,除此之外,大家还要知道太漂亮、太尊贵的东西,都容易惹起贪欲,无论是名义上、形象上或肉体上都会带来麻烦,甚至灾害,例如,动物们美好的毛皮,为牠们惹来杀身之祸,其实无论色、身、香、味、触任何过度稀有、美好或尊贵的,都是伤害自身的祸因,所以有智慧的人要非常警醒这些过患,对各种能生贪着的物质,要能立即舍离,不要过度贪欲,这就是「贪境转为道用」的修行要点;接着讲修习胜义菩提心的要领:
 
(二)修胜义菩提心
第廿二颂 1、禅定时修离戏不执
诸所显现为自心  心性本来离边戏
通达彼性诸二取  不于着意佛子行
 
此颂内涵就是我们常讲的胜义菩提心,一般我们讨论的都是世俗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所谈的都是空性,这个角度比较像中观论点,要知道,外在的一切世界,和内在众多因缘和合的众生,以及所有的一切法,都是我们自心所命的名称,我们说,这是某某东西、那是某某东西,都是由我们下定义的,它本身并没有说-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并没有一个独立而实有的名义!比如这法本,藏文说它是「ㄧˊ ㄍㄟ」,中文说它是「书」,英文讲「BOOK」,每个民族都为「它」定名为某某东西,但它自己本身并没有说「我是ㄧˊ ㄍㄟ!」或「我是书!」,可见所有东西的名义都是我们自己创造、设定的,如果我们不能体会「中观」的论点,就不太可能接受上述「所有东西是自心创造」的观念,反之,我们就能接受所有的物体名称都是我们设定它们的,没有任何东西是自身真实存在的、独立存在的,可见万事万物的来源都是我们的内心;但,为什么有形体的外物也是由自心变化的呢?这一点,我们很难信解,假若从一个有病或精神异常的人的角度看外边的世界,或自己有幻觉、心态不正常时所见的角度来解说,或许你们就能稍稍理解这点,譬如我小时候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流水,就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明明桥是不动的,可是当我在上头看久了之后,竟也觉得桥本身似乎也动了起来呢?这就是我们的幻觉与迷惑!相同地,所有外物是我们心中依次变现出来的,但我们自己不知道,竟也产生了诸多执着,以为有真实存在的外物,佛菩萨与证悟的成就者,他们了知一切虚有的外相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根本不会产生执为实有而生烦恼,现在我们尚未理解空性,因此我们只会嘴巴说说而已,无法真实受用,即使是修习禅定而渐入深细的境界,若不能体会万法由心造的道理,也一样无法离有、无二边的执障;当我们能体会一切由心造的道理后,就要开始寻求这个心到底存不存在?它是怎样的一个东西?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心是无法表达、无法形容给别人看的,它离一切戏论,包括生、灭、常、断、来、去、一、异等八边戏论,这些通通必须舍离,把这些道理一点一点思维后,就能渐渐领悟自心而溶入空性。
现在我们以为溶入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但真正溶入空性时,只要还有「什么都没有」的反应存在,它就变成有一个「空」的观念存在,这还是非究竟!真正说来,连「空」的观念都没有才是!在中观里,藏文是「不是也不是」,也就是「空也不是」,当我们听到连空也不是,那就会迷惑了!在显宗比较高深的中观论中,有很多用因明学的逻辑学习中观,就能深入探讨空性,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空」爱怎么讲都可以,让你变都变不完,缘起就是这样子,但,也因为它的深奥,使一般人无法抓住它的要点,常常为此感到迷惑,这是显宗里必学的内涵,我们应该慢慢思考、体会。
 
以前,堪布扎西说:「当你没有妄想时,就是比较了解空性的状态。」能想和所想都能离开戏论,如在禅定中,溶入天空般的空性,这正是入定离戏的佛子行; 寂天菩萨在讲「入菩萨行」智慧品时,它的境界溶入中观,证悟了空性,身体就渐渐离开法座升上空中,此时,他正诠释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都不存在,也没有一个念头要想的东西存在,这是真正的智慧,是佛子于禅修时应离边戏,不着意于二取相的中观正见;接着第二十三颂是佛子于出生后,应于贪境远离执着:
 
2、后得时于贪瞋境远离实执
第廿三颂 去除贪境的执着
遇到合意外境时  观如夏天鲜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性  远离贪欲佛子行
 
这是说菩萨修行应当要全然舍弃执着和贪欲!当我们环境或处境非常顺利、美好时,不应视为实有而起高兴贪欲的心,应该要知道那只是暂时的而已,如夏日雨后的彩虹一下子就会过去了,如此,我们对外面那些好看、好听的五妙欲才能不起执着和贪欲;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心中对治这些好看、好听的色尘,例如我们以白骨观或不净观等方式观修,勉强自己慢慢习惯而生起舍离执着的心,但,这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合理认识这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就比较容易放下贪欲,例如一个现今芳华正茂的人,时间一过去就会日渐衰老,而世间财富及亲朋好友,也是一样不稳定,有人几千万、几亿的资产,一夕之间就化为乌有,原本是至亲好友的,也可能反目成仇敌,这些都有如夏日彩虹一般地无常瞬变,应对它们有所认识和心理准备,当事情突变时,才不会那么痛苦和失望。
 
第廿四颂 去除瞋境的执着
诸苦如同梦儿亡  实执幻象徒劳累
由此当遇违缘时  领悟幻境佛子行
 
这颂和上一颂是相反的,当我们遇到不顺的境况时,我们要视之为幻境,不要被这种幻觉迷惑而产生痛苦和劳累,举凡不好看、不好听、不好闻的对境,或仇敌恶煞现在眼前,我们都应当把它们看做如梦中丧子般地虚幻不实!要知道,梦中丧子之苦的幻觉,如同我们现实生命中的违缘所带来的苦及苦因,一样是抵挡不了的难题,但这在成就者眼中,都是一些梦幻似的苦恼罢了,没有一个独立实有的苦存在!所以能把令人瞋恼的逆境当作幻觉来修行,正是佛子出定后的观修法。
以下是菩萨行的五种修学:(1)学习六度行(2)学习经中所说四法(3)学习断除一切烦恼(4)学习具正知与正念而利他(5)学习善根回向;首先是学习六度行:
 
(三)学习菩萨行
1、学习六度
第廿五颂 学习布施度
想望菩提应舍身  外境事务何须说
由此非求异熟果  尽量布施佛子行
 
对于所有的大乘佛法修行者来说,他们修行的目标就是达到佛果,在未达到佛果之前,在传记中随处可见菩萨们舍身布施的故事,祂们不吝惜地布施手、脚、眼目或肉体...等等,如佛五百世前曾舍身喂虎,西藏行者也曾有布施眼睛...等等善举,这对于他们而言,外在金钱或物质上的布施是毋需置疑的,但就我们而言,在尚未能做到身体布施之前,应尽量依自己能力修学物质上及身外之物的布施;至于布施时的心态、对境及方法等,都要依大乘佛教的内涵来学习,如果你布施的对象错误了,对方拿了钱去造作恶业,你善良的舍心,不一定因此有罪过,但却因此而没有圆满的功德,因为对象错误,他去做恶了,其次,布施的方式在事相上圆不圆满,也要修学,如用非常瞋恨的方式,或不好的动作,令对方不满意也不可以,同时,布施到很匮乏的地方,或三宝所在地,如寺院、佛塔、经文缺乏之处,功德是最棒的,例如经文在台湾并不缺乏,所以捐印经文所能利益的众生,和较缺乏的地方相较起来,此地显然较少,因此功德自然也会比较少,行者应视不同地方的需求来行布施,当然,上供下施在台湾是做得非常成功且难得的,全世界几乎都没有如台湾能布施供养的地方!
布施除了外在财施之外,还有安慰的无畏施及佛法的布施,无畏施是要让对方感到受保护,如强盗、猛兽、凶煞、魔鬼要伤害对方时,我们用各种方法去帮助或解救他,使他免于恐惧,这就是无畏施;至于我们学到的佛法,能适切地告诉别人,让对方明白受用,这就是法布施,这些都是行者应该修学的,「入菩萨行」中说:「我们尚未能舍身之前,无论外财或佛法,以及心灵上的安慰等,这些能利他的布施,都是学菩萨行的功课!」此外,布施注重的不是外在的事相而是心态,当然,前面提到的布施不是说都不要,但刚开始我们可以从少到一根针线开始布施,或者从十块、一百块开始,等习惯舍心后,将如 寂天菩萨所说的:「当你习惯时,就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布施的。」布施不在钱财的多少,最值得敬佩的是-全无坚吝贪欲的舍心,所以在心态上能无所求又不后悔,才是最棒的!
 
 
第廿六颂 学习持戒度
无戒不可成自义  说能利他真可笑
故于世间无希求  勤护戒律佛子行
 
所有的法门都是从戒而有,小乘也是从别解脱戒开始的,不守戒律就无法利益自己,要知道,我们能生在轮回里的三善道,也是持戒果报,倘若自己不能好好持守戒律,那么就连自己都无法得到利益,那将如何度众生呢?自度尚且有问题,还要想度众生真是痴人说梦。戒律有好多种:如皈依戒、居士戒、菩萨戒及出家戒的各种戒律和金刚乘的戒律等,一般认为小乘的戒律极难修,是极严肃的,因为它大部份是身体、语言和行为动作上的戒律,但事实上最难守的戒律是金刚乘的戒律,因为它外表看起来很开放、随便,然而实际上我们每个剎那都可能破戒,因为金刚乘的戒律,许多是细的念头上的心戒,无论贪欲、恶念,一旦有念头就无法出离轮回,如龙树菩萨在「中观论」所说:「心中一有执着,或起了妄念,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落入我执、就掉入轮回中。」所以起心动念都破了戒,这的确不容易懂,也最难得;菩萨戒是心和行为上两者皆重视的戒律,而金刚乘的戒律是强调心戒,所以当外在贪、瞋、痴的行为会困扰、捆绑我们时,就可以把它们转为道用!
佛陀的教法中,经、律、论三藏中的律藏,就是 释迦牟尼佛讲的戒律,它既是佛陀的教法,也是佛陀的事业,其中,谈了许多当年修学者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具体显示了佛陀的教法和事业,因此,出家众的行为和形象是最棒的,因为他们展现了戒律的精义!然而,在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不讳言的,宁玛巴修行者的形象是较参差不齐的,这是它的特色,也是令人迷惑的地方,当然这些表面上不是很正面的行为,对于那些密守三昧耶戒的行者而言,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但它对于佛法的事业来说,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外在行为虽然不能代表个人修行的境界,但在利益众生的观点上,能不困扰、迷惑众生的出家众形象才是最好的, 巴祖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说:「行为要小心谨慎,内在修持境界要勇敢!」所以如果只是行为上勇敢开放,修行境界却恐惧不堪,那就不好了。
大乘显宗的戒律简言之有三种:(一)律仪戒,这是对所有性罪及庶罪都舍离,也就是不做伤害众生的戒律;(二)摄善法戒,这是对摄持所有善法,并让善业增长的戒律,如六度行就属此戒所摄;(三)饶益有情戒,这是举凡能利益众生的事,都应尽量去做的戒律。布施度的本质是发心,而持戒的本质是「离过」, 离开一切过失罪业的心。龙树菩萨说:「持戒就修行而言,好比大地。」众生依大地而住,无论无意识的木石和有意识的生物,皆住在土地上,而修行者依戒律累积功德与智慧,没有戒律就无法自利和利他,所以做为一个佛子,修菩萨六度必须好好地持戒。
 
 
第廿七颂 学习忍辱度
想望善财诸佛子  一切害者如宝藏
由此于人无瞋恨  修持忍辱佛子行
 
寂天菩萨说:「罪恶莫过瞋,难行莫胜忍!」可见苦行中忍辱是最棒的,身为大乘佛教徒目标是成佛,但要成就佛果需要累积很多福报,而修持忍辱正可累积众多福德资粮,所以佛子们应该勤修此门功课,如能将所有的烦恼、痛苦和敌人,都视为难得的无价之宝,不还手、不恼怒,珍惜这个难得修习忍辱的机会,自然能累积福报。
「入菩萨行」中提到修行安忍都可用三个原则来思维:
(1)     安受苦忍:我们身处轮回中很难避免会碰到生、老、病、死,这些必然的痛苦和诸多的逆境等,我们必须要认清这是难免的!本来就是如此!很自然!这不是我们一个、两个或几个人的特殊遭遇而已!千万不要执着-这几年我怎么会这样,或这段时间我们怎么会那么不顺?别人又为何都那么好呢?千万不要这么想,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很多压力和烦恼,只是大家都只把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而已,应该以广阔平和的心态来认识,并接受这些现况,这就是安受苦忍。
(2)     耐怨害忍:这是对苦因的来源做深入的认知,当别人伤害我们时,体谅他本来就有贪、瞋、痴三毒,会生气是很自然的,我们应该修忍辱对治这种违缘,比如这里有团火,一个小孩去摸它,被烫到了!我们可以不可以怪罪那个火呢?不能!只能说这小孩不小心摸到火了!火本来就是会烧痛人的东西嘛!同样的,众生本来就会随时起贪、瞋、痴的,所以他伤害我、骂我、打我都是很自然的,是我们不小心惹恼了他,我们应该忍受,用这种思维来排解修行忍辱的盲点。
(3)     谛察法忍:对受苦的来处做更究竟的体认,例如我们因胃或肝脏带来的病苦,我们能不能怪肝或胃呢?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不会受苦了,这种想法究竟吗?
 
第廿八颂 学习精进度
唯求自利声缘者  励勤犹如救头燃
功德之源为有情  勤求精进佛子行
 
小乘声闻、缘觉行者只为求自度,尚且要以抢救头上着火般的速度,每日精勤修行,而我们发愿为利益众生而趋入修行的大乘行者,怎可不勇猛精进修行呢?大家要知道-精进是一切功德的来源,没有精进就连一般世间法都无法成就,更何况是佛法呢?精进分为三个次第:(1)行事前的计划(2)确实地执行(3)不满足的修学。阿底峡尊者说过:「所有的知识和智能都是伴随精进而来!」只要能精进,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第廿九颂 学习禅定度
具有心静胜观者  已知灭尽诸烦恼
正离四处无色界  修习禅定佛子行
 
不管修行什么法,心都要定下来才能成功;禅定有很多种,修行时心定于行处,修本尊法、修行自他交换思维法…等都需要禅定,能一心不乱缘在正念上就是禅定,有这个根器再加上空性胜观,就有能力断除贪、瞋、痴等烦恼,断惑的智慧背后一定要有禅定,缺乏禅定的智慧好比用刮胡刀切木头般,力量小到无能为力,是断不了贪、瞋、痴的,相反地,虽有足够的禅定力量,却无智慧,一样无法脱离轮回,这好比用钝斧砍木,刀刃不利,难断木柴,例如印度外道的瑜伽士,虽有足够的禅定力,却无空性胜观的智慧,他们可能生在无色界的四禅天中,如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们在这四禅天中,有好几千劫都在入空中,其间,他们没有烦恼,没有感觉和观念,〈唯觉空是无边的,识也是无边的,一切无所有〉,但当他们把以前修习禅定的因用完时,醒过来,出了定,一切烦恼照样显现,于是他们产生一种邪见,认为解脱只是个谎言,因此而堕入三恶道,所以菩萨、佛子们必需修习禅定,并以智慧得度。
      
方才忘了说明,精进的本质是欢喜,不管什么事,只要欢喜,你自然就会去做,所以欢喜是精进的本质,而禅定的本质则是一心不乱!禅定分三种,我们在这里先略过; 寂天菩萨说过:「有禅定和智慧,贪、瞋、痴就消失了,但智慧产生前,行者必需修习禅定。」中国禅宗及传统的禅修者,有些是直接修习禅定的,这是因为从前的人心地单纯,真接修习禅定很容易成功,但现在的人心较不单纯,不容易修成禅定,在「入菩萨行」里,修禅定是先修行为然后再进入修心,修心时不让心生恶念,也不让心到处乱跑,这要以禅定力量来修习,心能定下来,心的本质才会显现出来,我常讲:「心的本质是活的,它要在安定下来时,才会显现出来。」现在,我们初学时,因为心有如野马般地噪动不安,不能强迫它定下来,所以要先顺着它的动,才能让它渐渐安定下来。
 
第卅颂 学习智能度
若无智慧余五度  不可圆满得佛果
三轮无别具方便  修行智慧佛子行
 
没有智能而勤修其它五度,这样是无法让我们离开轮回的!好比五个盲人久缺智慧的双眼,他们是无法到达想去的地方的,因此智慧是不可缺的,宗喀巴大师讲过:「无论你的出离心或世俗菩提心有多强烈,但如果没有缘起的慧见,是永远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的。」佛教和其它宗教最大的差别,即是这广阔无边的智慧,一般宗教都说到慈悲、也强调利益众生、多做善事、帮助别人...,但佛教除此之外,还会善巧地说有菩萨,要塑佛像、坛城,或以一些修行的动作或方式,乃至唱诵各种仪轨来启发众生,这并非只是单纯的迷信,而是有非常觉醒的智慧来配合方便法,使人因此更能慈悲、快乐,与一般助人得到快乐的说法,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密宗最常见的法器-金刚杵、金刚铃以及唐卡中的佛,勇父勇母互相拥抱等等,都象征了智慧和善巧方便,然而,善巧和智慧差别在那里呢?有善巧而没有智慧的人,就如同有烦恼的政治人物,他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因缺乏智慧,所以常在烦恼痛苦中挣扎;而有智慧而无善巧的修行者,他们在寺庙中充满了快乐,但他们不懂得逢迎拍马,无论尊卑一视同仁,不懂善巧周旋;那么,善巧又有智慧的人是怎样子的呢?就如西藏优秀的仁波切及法师们,但善巧也不能过度哦,一定要以智慧度摄持才不会变成世间法,可见菩萨行中,不能缺乏智慧度。
 
2、学习经中所说四法
第卅一颂 观察己过而舍弃
若无观察自迷惑  求法形象实不尔
由此常观自迷惑  舍弃惑乱佛子行
 
我们进入修习大乘佛教的人,要不断观察自己有没有迷惑?有没有知识上、戒律上、功德上的进步?有没有犯戒?观念如不如法?倘若不能常常观察自己,这样就只是虚有佛教徒的外相而已,不是佛子行持!因为佛法和世间法只有一念之差而已,所以一定要常常自我观察!倘能舍弃外在的追求,而一直在修行中,这就是如法的行者,反之,假若观念偏差,而仅以追求名利或拥有更多的眷属、信众、庄严的寺庙...等等为目标,那么他虽也能说出庄严的佛法,但,这只是藉由佛法庄严的外衣来遮掩内心实修的没落而已,现在佛教的外衣越来越华丽而惑乱四出,因此我们更应该随时观察自心舍弃迷惑!      
 
 
第卅二颂 不说菩萨过
以惑增上于佛子  若说罪过自失误
由此已入大乘者  勿说罪过佛子行
 
身为大乘佛教徒绝对不可以毁谤任何人,尤其是同为大乘的修行人,要知道,说别人罪过、诋毁别人最直接的因是嫉妒心!如果用嫉妒心去说他人过失和缺点,而对方又是菩萨,那么对自他的伤害就更大了!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但大家心态却怯弱了,一点坏话也承受不了,所以最好还是少讲为妙,尤其是当老师的,在大众面前讲话,只能让听者自知缺失,不能明讲,因为这样有时非但无效,可能更有坏处,有时虽然我们是满怀善意,可是对方却不这么想,这样反而伤了彼此的和气,故而凡事只能点到为止,让他自己去改,这样比较好!除非你们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否则必然造成伤害!所以避免讲他人过失,这是必修的功课!同时,也不要观察别人的缺点,因为佛教徒是内教修行人,只观察自己、不观察别人,除非你修行有成,有能力度众了,才能去观察他人,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否则,在自己没有能力度众时,观察自己才是佛子应行的课题。
 
第卅三颂 舍弃贪着施主家
为得尊重互相争  闻思修行降灭故
亲友家与施主户  舍弃贪欲佛子行
 
对于修行较有成就、名位较高者而言,就要小心提防这点了!在西藏佛书上常常指出:「身为法师的人如果自己不走错路,那么信徒也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身为法师的人一定要提醒修行的出家众,舍弃过度被尊重的虚荣, 巴祖仁波切常在「普贤上师言教」演讲时,教示出家众切记这点,因为接受过度的尊敬和供养,就很容易为了钱财、尊敬、功德主、信徒及寺产而起纷争,在台湾这种事情很多,为了互争功德主、信徒、钱财、许多事情都弄得沸沸扬扬的,在西藏虽然转得慢些,但,这也档不了,五浊恶世来临,这些都是免不了的!我这是实话实说,不担心得罪人,因为这种竞争的事实,此地很盛行!一个菩萨行者,不可对自己的功德主及亲友 产生贪欲,因为这非但会误导他人,而且让自身更没时间好好修行、看书、打坐,反而增添无数烦恼!要知道,尊敬、钱财都是生起贪欲的因,所以我们应该小心观察自己的正知正念,「入菩萨行」中说:「人,一生为了钱财及别人的尊敬而欢喜,当死亡来临时,会感到很痛苦!」许多经书上也都如此说。
      
第卅四颂 不说粗语
粗语伤害他人心  佛子戒法当损失
由此他人不喜之  舍弃粗语佛子行
 
粗言恶语会让听者心神不宁,因此身为佛子的我们不应当这样做!西藏有句俗话说:「语言没有任何武器,却会令人心破碎!」可见这种沟通方式是很不好的!要知道,出自善意的粗言,虽不是恶语,只是比较直接、老实的粗话,仍会给人不礼貌的感觉,更何况是恶意的粗语呢?我们现代人的教育,学习讲好听的话,但表达的内涵也要是善的,否则,虽不说粗言却仍有恶意,也是不好的,佛子平时言谈间,一定要舍弃任何粗言恶语才是。
      
第卅五颂 3、学习断除烦恼
过惯烦恼难以治  念知士者持治器
贪等烦恼出生时  立即断除佛子行
 
当我们三毒烦恼产生时,如果不去对治它、随它滋长,等习惯养成就难以对治了,我们应该在贪、瞋、痴等烦恼生起的剎那,就以各种方式来处里、调伏它们,不令它们养成恶习,要知道,如果不去理会它们,有第一次就有第二、三次,等习惯以后,就积习难改了,所以在还没养成习惯前要处理它,以防它迷惑了我们的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是对治贪、瞋、痴的利器,但,如你想断除烦恼,就必须在它刚产生的剎那就对治,绝对不能纵容。
 
第卅六颂 4、学习具正知正念而利他
总之何境行为道  观察自心造何业
常具正念与正知  应作利他佛子行
 
上述谈的佛子应行当修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我们都应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念头是善、是恶,不放逸的检查自心以利益众生,如此一来,利己的方面成就了法身,利他方面成就了五色身,这也正是我们得到二身的修行方式,反之,如果我们不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心,那么「心」是很怯弱恐惧的,它想怎样就让它怎样,像疯子般地为所欲为,一切戒律就无法修习了;我们的心有如疯象,当它被贪、瞋、痴三毒迷乱时,就控制不住了,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观照自心,如果我们能好好看住自心,外在的境界就动摇不了我们了,任它摆在那儿,对我们都不起作用,就像一些有修行的人,只管自己内心,天天只学智慧,外在现象怎么显现或变化都干扰不了他,而我们没有那种内观的智慧,所以外面一动一静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精神,因此常有空虚的烦恼。
      
第卅七颂 学习善根回向
依彼所造诸善根  为除无边有情苦
清净三轮以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前面诸颂是所有佛子菩萨们所修行的内涵,我们要非常欢喜能如此听闻及修学,并欢喜地做回向。回向时,要以清净的三轮体空的智慧来回向,所谓「三轮体空」是指(1)所回向的是现在、未来及过去所作的善业(2)要回向的对境是一切众生(3)回向者是听闻修习佛法者,如我们自己,这三者都非实有,这在藏文直译为「清净三轮智慧体空回向」,我们以此方式所做的功德回向,此功德肯定汇入功德大海中,此大海并因之而成长不息!
正行三十七颂到此解说圆满了,接下来讲结义:
 
结义
一、为何人而着
经续论典诸言义  跟随一切圣者语
佛子行颂三十七  造为佛子道学者
 
此颂是说明 图美桑波尊者为何著作此论的原因;尊者他表明自己是依止了很多圣者及学者的开示,又研读了很多经典、密续和论著,把佛法要义融会在其中,又依阿底峡尊者所称许的旧噶当派的苦修上师们的言论,结集而成三十七颂佛子行。(旧噶当派上师们在实修境界上,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以简单的修行方式,舍弃五妙欲的追求而成就。)
      
二、明此为无错谬之佛子行
智慧浅薄无学故,虽无智者喜妙诗;
而依经论教言故,可想无误佛子行。
 
尊者在此谦称自己才智不足,天赋及外学的智慧都浅薄,所以本书无法写得非常精备好听,不会博得多闻者心生欢喜,但因内涵都是出自佛经及成就者的言教,没有加入他个人主观意见,所以可以想见地-其义与信承上师所说的一样无误!
      
三、作者自谦及求恕
然是广阔佛子行,吾者浅学难证故,
若有误释等缺处,请求宽恕诸圣者。
 
尊者前面说:「他写的本论应该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他相信佛菩萨的行持是非常广阔而深奥的,如大海般地难以测量,倘因他个人智慧不足,其中有前后冲突或意义没有直接连贯的地方,所有罪过及缺点,请求不偏颇而有智慧的人多加宽容和包涵。
      
四、著作善根回向菩提
作此善事诸有情,胜义世俗菩提心;
无依轮回涅槃边,愿如怙主观世音。
 
尊者以此所修功德回向给众生,愿一切众生不住轮回与涅槃二边!我们西藏大部分的回向文都习惯这么说,让众生不住轮回,是希望他们找到空性的智慧,而不住涅槃是希望众生免于落入声闻、缘觉和阿罗汉,耽误很久的时间才证得菩提,而以胜义、世俗两谛的菩提心回向,但求怙主观世音菩萨保护我们,使我们得到如同观世音菩萨同等的果位,愿所有佛子们以慈悲心、菩提心证悟菩萨的心性,趋入菩提。
      
五、具四圆满而作结
上义为众生有利,于银河宝洞里;
善言教理圣者,图美(无着)造也。
 
这是尊者说出为了自他二利之故,图美无着在(银河洞里)写了这部以自性完成的三十七颂佛子行,此颂为有心求得佛果,要跟随佛菩萨行持的众生而作,是依据圣言教理而说,圆满在此结尾。
 
终..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1序
下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三讲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五)
 《入菩萨行》讲解 第四品 不放逸(续一)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一)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0处生中阴04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续)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二)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五)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二品 忏悔罪业(续)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25受生中有0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自然生态祈愿文[栏目:社会·职业篇]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四)[栏目:辨中边论颂讲记]
 闻『正觉音』豁心眼[栏目:仁俊法师]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栏目:圣凯法师]
 与祖师同行 贰 粥饭有禅机 向外追寻的习气[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禅修开示 觉观意识之流[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二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21.如来宣说的此法[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三篇 桑耶大师 第八章 乌仗那国随教化[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恶念、善念、净念[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