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29
  第六品 安忍
   不管藏传四大教派中的哪一个教派或者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尽管外在的修行方式有很多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因为传到各个地方,因其环境、时代的背景各异,所以修行方式也有所变化。但所学的主旨是完全没有改变的。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空性」,这是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一般宗教也有慈悲心,行善事、持咒、观想本尊...等等,不管是印度教、苯教、道教....都有这样的修行。
   但佛教不共的观点是「空性」。「空性」不是一般人认为「完全消失」的空,佛教的「空性」是具慈悲净化的空性。这是佛教的特点。在印度小乘有「经部」「有部」、大乘有「唯识」「中观」各派学说。佛教最高见解是「中观」,称为「中观的见地」。
   在金刚乘里面的大圆满、大手印...也是不离开「中观」的见地,没有更高的见解。但修行的方法有差别,在研讨会当中有些会辩论到这点。但这个就好像:一个大水桶,有四面八方不同的出水囗,从四面八方流出来的水它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水,没有改变。尽管,各个水经历不同的千山万谷,到最后的归向还是大海。佛教是印度释迦牟尼佛所传的,究竟所说都是「空性」,只是不同地方用不同的修行名称来区别而已。
   大圆满、大手印....都是一样的,因为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名称。其实八万四千法门究竟都是一样!我们想要走解脱的道路,我们生为人比起一般的众生在研究性、逻辑性上有很大的差别。再过几十年后我们在座的有些会往生,有的身体会变得非常的衰老。如果我们终其一生只是一直忙碌于饭食之间,那么这样可贵的人身几十年就白白的过去了。那么即使生为人,和其他旁生比起来,其实也不是特别有意义。
   我们活着时,当然会对众生多少有所贡献,但自己得到什么呢?我们来的时候空空的来,如果我们走的时候,也是心灵空虚的走掉,那真是很不值得。内心充满智慧的往生,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和所有众生一样懵懵懂懂的往生下一世的话,那么未来的一切都不清楚,当然就会有恐惧、疑惑、无知存在。

   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生的修行在往生时派不上用场,那么修行有什么好处呢?
   * 当然修行是要做一个好人没错,但是做为「一个佛教徒」,不只是要做「一个好人」而已。
   * 还有更高的境界要追求。我们内心充满智慧的话,那么我们对「我们的下一生」就不会疑惑。
   * 现在我们一直期盼「下一世要到哪个地方」,那是因为我们不是很清楚的了解佛法的真谛。
   * 所以才会这么在乎「下一世要到哪个地方」,如果你对佛法是很清楚地了解,那么你就不会在乎「下一世」了。
   * 因为「出生」就如同:「更换衣服」一般。
   * 我们「在乎下一世」的原因是:我们还不是很清楚的了解佛法。
   * 我们不明白佛法的真谛,我们要多闻思佛法、多向佛菩萨及传承上师祈祷,希望我们内心的智慧能够升起。

   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是我们学习佛法非常圆满的一部论,一千二百多年来它都一直利益着我们。《入行论》在印度、西藏都非常的盛行,现在这部论随着藏传佛教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而流传到各个角落,不要认为这部「入行论」是藏传高僧讲的。这是印度中观学者 寂天菩萨累积一生修行的经验所写,一千二百多年来都没有没落,之前在汉地只是念诵而已。并没有很多人在探讨及讲解,因为地理和时间的隔阂,汉地多以研究经典为主,当然它们的含义也不会离开这部「入行论」的要义。
   《入行论》讲解的重点是什么呢?是菩提心!菩提的含义是什么呢?菩提的意思是「业障清净、智慧圆满」的意思,就「胜义谛」说究竟成佛时,要具有「菩提心」。

   在「资粮道」修行也要具有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非常宽广而且深远的,《入行论》总共十品。
   1. 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
   2. 第二品-->忏悔罪业
   3.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这三品,教我们「如何让菩提心产生」的方式。

   4. 第四品-->不放逸
   5. 第五品-->护正知和第六品安忍
   这三品:「如何不让’已经产生的菩提心’退转」的方法。

   6. 第七品精进
   7. 第八品静虑
   8. 第九品智慧是如何让菩提心增长的方式
   9. 第十品回向
   10. 第六品安忍,也就是忍辱。

   第六品 安忍
   「忍辱」是《入行论》中非常重要的一品,为什么呢?
   * 因为我们众生非常容易发脾气。
   * 「生气」让自己不快乐,也会让生活在周遭的人不快乐,生气的罪过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安忍的方法。
   * 一般人说忍耐是「不管别人做什么、说什么...不管是不是对方的错误,我都要忍耐下来」。
   * 不是这样!这种忍耐是不会永久的。
   * 这是「对他人忍辱」,不是「对自己忍辱」!

   我们把情绪一直积压储存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天会有容纳不下的时候,容纳不下的情绪爆炸开来时,这个爆炸的威力不但会伤害到自己及对方而且,也会伤害到其他的人!为什么很多人有能力自杀、杀人...因为他们一直在压抑情绪,所以《入行论》所说的忍辱,并不是这个方式,

   寂天菩萨在这品讲了很多。
   一、思惟嗔过及忍德 (一)隐含之过患
   1.一嗔能摧毁 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 一切诸福善
   2.罪恶莫过嗔 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 努力修安忍

   【讲解】我们看不见嗔恨隐藏的伤害有多少!

   只要对菩萨生起一念强烈的嗔害心,就能破坏千劫以来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等等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没有一种罪过像「嗔恨」那么恶毒,也没有一种修持像「安忍」那么难行。

   -->所以该用种种正当的教理努力地思惟修习安忍。

   「嗔恨的罪过」真的有那么大吗?这世上谁没有生气过呢?我相信大部份人都发过脾气、都嗔恨过。

   一劫有多少年呢?我们地球一个「成、住、坏、空」的循环算一劫,要好几亿年才有一劫,我们一生气就会使我们千劫累积的功德全部都消失。那么我们凡夫是不是永远都不可能证悟了呢?

   是不是永远都无法解脱了?

   这里有很多说法,有些书上说:你对菩萨发一念嗔恨,会使你千劫累积的功德消失。对一般人发嗔恨心,是使百劫的功德消失。那么会使怎样的功德消失呢?
   功德的等级有很多种:
   1 随福德分善根
   --> 「善巧」与「智慧」皆不具足的善行,也就是「没有发菩提心」也「不具空性」而行的善业。这个功德可以让你在轮回里面得到长寿、无病、快乐...等三善道中福报。
   2 随解脱分善根 -->已经「具足无我的空性」而行十善的功德。
   3 「空性」与「善巧」都具备而行善的功德
   --> 可得到「超越轮回涅槃」的佛位之因。

   本论所说「嗔恨可以破坏千劫以来行善的功德」是怎样的功德呢?是破坏第一种功德!

   嗔恨会使「善巧」与「智慧」皆不具足的善行功德都消失。
   * 嗔恨的对境一定是菩萨。
   * 并且发出强烈的嗔恨心。
   * 对这种罪过没有忏悔,这样才具足「千劫福德都消失」的因。

   「嗔恨」如何破坏我们的功德呢?
   * 它并不是从「根」就消失了。
   * 「嗔恨」会使我们累积的福报延缓成熟(耽误或拖慢’善报的成熟’)或使得我们的福报变得薄一点。
   * 我们从千劫以来所累积的福报,本来这一世就可以享受果报成熟的快乐了,变成要等下辈子才能拥有。

   或者譬如:我累积供养一千万的大功德,因为这中间我发了脾气,而使功德缩水了,变得只剩一点点。本来这个大功德可以让我们一生都富有的,但因为中间发了脾气,所以使得这个福报只能享受几年的光阴而已。而不是一生气,就让所有的福报从根断掉了。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从「根本颂」的题义来解释的话,「嗔害心能破坏千劫以来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等等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一切善行是所有的善行,那么在六度中的修行也是算的喔!也就是说「六度」中「布施、供养、持戒」的功德会因嗔恨而消失。而「忍辱、禅定、般若」则不会消失,因为「忍辱」本来就是用来对治嗔恨心的。
   所以「生气」无法使「安忍」的功德消失。还有所有的布施、供养及身、囗、意所持戒的部份,如果具备三种殊胜的方式也不会消失,什么是三种殊胜的方式呢?

   龙钦巴大师说:
   「前行」要 具菩提心
   「正行」要 三轮体空
   「结行」要 回向。

   具备这三项要件的功德是不会消失的
   譬如:我念一句Om Mani Padme Hum:
   * 「前行」具有菩提心
   * 「正行」具有三轮体空或一心不乱
   * 「结行」有回向。

   那么我念这句「Om Mani Padme Hum」的功德便不会消失。所以建议大家不管我们在听闻佛法或者是念诵仪轨...等等修行都要具备: 1前行菩提心 2正行三轮体空 3结行回向
   这三个要件。那么所做的功德就都不会消失了。不然的话,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常常会因各种的原因而发脾气,一发脾气我们的功德就会被嗔恨的怒火给烧掉。那不是很可惜吗?嗔恨的罪过是这么大,安忍是这样的难行,所以我们必须以教理努力的思惟修习安忍。

   一、思惟嗔过及忍德 (二)现见之过患
   (1)令心离安乐
   3.若心执灼嗔 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 烦躁不成眠
   (2)能坏亲友情
   4.纵人以利敬 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 反遭彼弑害
   5.1嗔令亲友厌 虽施亦不依

   (3)总结嗔过患
   5.2若心有嗔恚 安乐不久住
   6.1嗔敌能招致 如上诸苦患


   (三)思惟安忍功德
   6.2精勤灭嗔者 享乐今后世
   【讲解】我们看得见的「嗔恨罪过」是什么呢?

   * 「嗔恨」让我们的心无法平静。
   * 它让我们整天心烦气躁,坐不安稳、睡不安枕、食不知味。
   * 心里永远得不到快乐。
   * 除此之外,它让我们的亲友离开我们。
   * 对我们恩重如山的功德主或父母、老板、长官...等等,如果他的脾气不好,那么即使他平常供应我们充分的物资,最后我们还是会选择离开他。因为他的心情不好导致周遭的人也快乐不起来,甚至长久以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他们可能因为暴躁,而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嗔恨的人虽然想用钱财布施的方式来拉拢人心,也一样使人退避三舍。尤其现在新新人类,虽然你有钱,但你所做的如果未能合他们的意,他们也会不理你。我们对待自己的子女也要客客气气的,不然他们照样不理你。

   什么是魅力呢?
   一个和善的人,大家都想和他做朋友。一个「和善」和有「知识及智慧」的人就是有魅力的人,一个外表不怎么吸引人却具有魅力的人使人乐于亲近。一个外表俊丽却内心暴躁的人,能够吸引人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相处久了,最后大家都会不喜欢他。这就表示「外在的表相」是假的,只有内心才是真的。
   譬如说「花」,不论男女老少、任何民族大家都喜欢花,人见人爱,大家都想闻它、摸它..因为「花」非常和善。「刺」,没有人想要去碰刺,大家都不喜欢刺。因为被「刺」刺到会痛,所以大家都想远离刺而亲近花。

   嗔恨就如同「刺」一般会使人厌离。

   * 总而言之,「嗔恨」使人没有快乐的生活。
   * 常常发脾气的人我真的很可怜他。虽然有知识、有财力...但却使自己过得那么辛苦。
   * 发脾气,自己难过也使周遭的人倒霉。
   * 但是周遭的人是可以离开的、不接受的。
   * 最倒霉的人还是自己,累积嗔恨这样的恶业。不但使我们今生得不到快乐。它也会使我们的来世往生地狱的果报。

   我们都知道嗔恨不好,为什么我们还是这样会生气呢?
   * 首先我们要知道生气的因(原因)。
   * 然后,再去清楚「安忍」的功德。
   * 将「生气的因」去除掉。「修习安忍」才能够让我们不生气。让我们今生获得快乐。
   * 我们常常说「安忍让我们长得漂亮」。
   * 和善的人让人感觉柔美乐于亲近。
   * 而且来世会获得快乐。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得到这样果报的话,就要「勤修安忍」的功德。
   如果有一个人的内心持续地嗔恨热恼,那么他的意识就得不到宁静。欢喜和愉悦的心情也很难生起。整天心烦气躁、坐不稳、睡不着。尽管有人以财利和恭敬惠施给前来依靠他的沦落者。但是,如果这位施主暴躁易怒,那么反而会因为激怒受惠者而被杀害。嗔恨终将导致众叛亲离,虽然施惠拉拢,亲友也不愿前来依靠。
   总而言之,如果心中有嗔恨,绝不会有快乐的生活。嗔恨,毫无疑问地能够招致上面所说的那些过患和痛苦。反之,一个专心致力于消灭嗔心的人,定将获得今生和后世的安乐。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一)
下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四)
 《入菩萨行》讲解 第四品 不放逸(续二)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五)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25受生中有02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一)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三)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四)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1序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二品 忏悔罪业(续)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四)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悲之轮——转经轮禅修法[栏目:转经轮专集]
 功夫不得力[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心的自我疗愈[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六集[栏目:慈法法师]
 将看病转为道用[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四十八愿 第十八讲:凡夫以“阿阇世王被救”为例,破执获信[栏目:纯祥法师]
 替人设想,吃亏是福[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The Ungrateful Sons[栏目:Dhammapada Stories]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行菩提心[栏目: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弟子和大姐同天晚上都梦见...您举办的殊胜法会...不知是否是师父您慈悲来梦中提醒?[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