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四)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08
  (c3)应忍己利受损 --> 不应因世法受损而嗔
  不应因赞誉受损而嗔 --> 思惟赞誉无益
  90.受赞享荣耀 非福非增寿 非力非免疫 非令身安乐
  91.若吾识损益 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称心 应依饰与酒
  92.若仅为虚名 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 死时谁得乐

  【讲解】「我们不应为世间法受损而起嗔恨心,当思惟「赞叹美誉」没有实质的利益」。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和事实颠倒的样子。我小时候学习《入行论》《大圆满前行》时是这样认为的:「那个赞叹你的声音真的没有什么。」

  * 别人说你好看、有魅力,又怎么样?你又不会永远保持英俊美丽。对不对?
  * 人家毁谤你、说你好难看,不用紧啊!你也不会真的变成很难看啊!是不是呢?
  所以我真的一点也不会羡慕赞叹和名誉,认为「不用对名和誉执著」是应该的。

  * 可是我们有钱就可以买好的东西吃、漂亮的衣服穿。所以如果说钱财没有意义的话,就好像和事实冲突。。
  * 现在我来到台湾看到一些明星或有权势的人钱财无缺,要什么有什么,唯一缺乏的就是圆满名誉。所以他们就会想尽办法要圆满名誉,希望每个众生都赞叹他、支持他。可是事实往往相反,媒体会尽力去挖他们的缺点,要圆满名誉是永远都没办法达到的,很辛苦!
  * 不要说他们,就连佛陀也无法办到。我们世间人就是注重名利,所以才会如此奔波忙碌。刚开始是为了钱,钱财无缺时就开始追求名,在台湾的政治人物就好像出家众一样,大家都睁大眼睛在监督他们。可是我们还是会被他们骗得团团转,这些锋头很健的政客如果不做一些表里不一的事情。他们如何走向政坛的巅峰呢?但是,一旦选举失败谁还去理睬他们呢?这时还有谁会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世间人追求荣耀,但别人赞叹你,真的会使你福德增长、万寿无疆吗?不会!它不会增加你的福德,也不会增加你的寿命,它无法使你变得有力量或记忆好、身体好!这里所说的「力量」不是世间法的势力,这里是指「对治烦恼的智慧」。
  世间法上有「名」的人自自然然「财利」就跟着来,有「财利」以后就有「势力」。但,对修行者来说这个势力不重要,势力并不会使人变得修行好,我们一个选举或传承是需要很多人的。
  但修行是个人的事。像密勒日巴尊者和一些高僧们都是一个人修行的,依止上师,从上师那里得到智慧。得到智慧以后就独自到另外的地方修行,做事情时我们说「人多好办事」。但,就修行而言,人多是非常不好的,人多囗杂!

  佛经上说:「名利是虚幻的」。
  但,我们为什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喜欢名利呢?修行者与世间人的想法完全不同,现在有些出家众为了吸引众人来相信佛法而忽略这样的心态,越接近世间法越多人跟随,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疑问「某位假上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信徒呢?」
  这是理所当然啦!因为这些上师会利用佛法之名来讲世间法讨好信众,众生当然喜欢听他们想要听的东西,所以他的信徒越来越多是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就好像做事业一样,为什么这个公司有那么多订单呢?因为它的东西符合消费者的欲求!
  佛法不是这样!越高深的佛法知道的人越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知!好的东西我们发现不了,很多好上师信徒是很少的。在西藏这样的情况占了大部份,像:巴祝仁波切到处云游讲解佛法,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贪恋信徒,也不贪恋庄严的寺院。但他一生都在讲解佛法,现在很多人讲解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聚众、建立自己的山头、累积财富...,世间复杂的源头就是「名」和「利」,名、利对修行者来说是不必要的。在台湾那里,我们常常有「要帮助上师」的说法,那意思是不是说「上师不如我们」呢?
  需要我们帮忙他!保护他!其实当名、利都不重要的时候,有什么事情会伤害上师呢?大部份的名人都害怕名誉受损,但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毁谤并不会造成伤害。所以我们要时常观照自己,不要为名利所左右。

  你们所熟悉的济公活佛,
  他就是一个大成就者的做法,
  他不需要钱,也不需要名。
  他所说的都是利益别人的金玉良言,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我们要清楚的知道!
  但,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众生太注重外相,也许有些会模仿济公活佛的「疯颠相」,自以为很自在潇洒。摇蒲扇,光着脚,喝酒吃肉,谁不会?但是,内在的修行呢?有几个能真的具有济公活佛的圆满清净?反观自性,我们的开山祖师说得好。我们有没有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呢?

  * 受人赞美和称誉所引生的荣耀感既,不能转成福德和长寿。
  * 也不能改变换成力量或使我免除疾疫。更不能使我的身体健康平安。
  * 如果我是一个明辨利害得失的人,那么名誉和赞美有什么利益可图呢?
  * 如果我所向往的只是称心快意的事物,那还不如去追求美饰、隹人和醇酒算了。
  * 如果我为了虚名假誉,不但损失财产还白白浪费宝贵的生命,那么死的时候名誉能帮我作些什么呢?
  * 它又能使谁快乐呢?

  不应因赞誉受损而嗔 --> 思毁誉不足忧喜

  93.沙屋倾颓时 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 岂非似愚童
  94.声暂无心故 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 彼赞是喜因
  95.受赞或他喜 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 少分吾不得

  【讲解】
  当「用沙堆成」的「游戏的屋子」或「城堡宫殿」倒塌的时候,那么幼稚的小孩子就会以为是真实的房屋倒塌一般地,伤心哭泣。
  同样,如果我因为「失去虚幻的赞美」而伤心,那么,我不是跟那些小孩子一样的幼稚吗?
  仔细想想,我们在修行者眼里真的就是这样!执著「不常存」的东西为「实有」,随着外在的毁誉而心情浮动。这是因为我们的修行不坚所致!

  你们想想,我们喜欢被赞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 我们是为了那个赞美的声音呢?还是赞美者的心?
  * 赞誉的声音,它既短暂而且无心。
  * 既然如此,那么我为什么高兴呢?
  * 如果说,那是因为他欢喜才赞美我,所以他的称赞就是我欢喜的原因。然而,无论他赞美我或是他自己欢喜,这些赞美和欢喜对我有什么助益呢?
  * 那欢喜和快乐都是属于他自己的内心,我一点儿也得不到。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当别人称赞我们年轻、漂亮或者...等。我们都会嘴巴上客气一番。但,内心中却雀喜不已。我们也不会去考虑这是真的吗?当别人跟我们说「你变年轻了」。这样明摆着的谎话时,我们都不会想到「我们一分钟一分钟的在变老」,为这种虚假的赞美而高兴,有何意义?
  为什么一些不如法的上师可以有那么多信众呢?因为我们心灵空虚需要一些外在的支持啦!当我们心灵空虚时,就失去分别的智慧。不要说这些上师会说我们爱听的话,让我们心灵得到暂时的安慰;就是庙里面石雕木刻无心的形像,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的依靠。我们心里有事时就去庙里求神问卜。尽管神像不会讲话,但因为我们的心灵实在太空虚了,所以连不会讲话的神像,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导师。
  因此若想要利用众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说些他们喜欢听的话,他们听了高兴就会糊里糊涂地甘心受人欺骗!如果我们一直跟他们说真实语反而会招惹不悦,众生就是那么无知!
  为什么这些不如法的上师有那么多信众,而直话直说的智者反而得不到大众的青睐呢?原因就在这里。
  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因为外在的毁、誉而喜怒无常,修行是为了使「随外在浮沉躁动的心安定下来」。如果我们的心被外境五妙欲所控制,而浮沉躁动,这样怎么算是一位修行者呢?

  96.他乐故我乐 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 何故我不乐
  97.故我受赞时 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 唯是愚童行

  【讲解】如果说,我会因为他的快乐而快乐,那么对于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样的随喜才对啊!为何他人欢喜赞誉我的仇敌时,我却反而闷闷不乐呢?

  因此,当我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
  如果内心里沾沾自喜,
  这种欢喜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它只能算是一种不成熟的幼稚心理。

  我们常常会为一些虚假的赞美而高兴。其实这是很幼稚的行为。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讲话怎么没有什么表情?」真正的修行者是不会为赞叹或毁谤而影响情绪的。你们可以去参访西藏内地一些老修行者看看,你遇到他们时,他们也不会和你笑。也不会有任何动作。跟他们讲话,他们只会回答「是」「不是」,就这样而已。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会以为「他不理我!」

  我个人来台湾已经很多年了,所以我也被训练成很有表情的人。在座每个人都很有表情。相对地,你们也会因为这个原故,而很在乎别人的表情。我们之前没有那么多表情的时候,同样地,我们也就不在乎别人的表情,别人没有理我,我也不会觉得难过。当别人笑嘻嘻跟我讲话,我也不会觉得特别高兴。
  不过,在这个环境下也不得不做些表情啦!不然你们听了课回家,就面无表情,那么别人看到你可能以为你发生什么问题了,你家发生什么事了?或者你在生谁的气?...
  以前雍忠阿舍黎刚到台湾的时候,有人来参访上师,他站在师父旁边「发呆」的样子,很多人就说「这位喇嘛是不是心情不好?」我们为什么会有压力?因为太在乎别人的反应了。我们为别人而活,现在阿舍黎已经很有表情了。每天都欢欢喜喜的,还会说笑话,比我们还高兴呢!
  .思讥毁于己有益
  98.赞誉令心散 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 复毁圆满事
  99.以是若有人 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 免堕诸恶趣

  【讲解】
  * 「赞美」和「称赞」会使我掉举、散乱,损坏我对三界的厌离心。
  * 促使我嫉妒有德学的人。
  * 甚至还会破坏我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因此,如果现在有人处心积虑地想要毁谤我、破坏我的名誉,那么他不正是在努力地保护我,使我免堕落恶趣吗?

  如果大家都是平凡人的话,就不会为了名和利而竞争。但,当我们的能力凸出,受到一些人的肯定及赞美时,那么傲慢心自然而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渐渐地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升起这种心态时,自然就会产生和同等能力的人竞争的心理。

  * 假如:我们这个团体有一个很杰出的代言人。
  * 而另一团体也有一个很杰出的代言人。
  * 他们各自得到很多的赞美,那么无形中他们两个就会暗中比较对打。
  * 名利争锋的,结果让许多时间消磨在无谓的杂事上。
  * 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没有时间闻思佛法了。
  * 如果没有闻思的时间,那么修福就更没有办法了。
  * 所谓修福就是禅坐,连一些仪式性的功课如大礼拜、念诵仪轨...等都没有时间。
  * 哪里还能静下心来禅坐呢?满脑子都是世俗杂务!
  * 如果你对这些俗务无法「如梦如幻」的看待,那么要不影响内心是很困难的!
  * 被名、利、财、物世间八法所控制,这就是散乱,这样的结果会导致我们的「出离心」衰退。

  难陀初皈依佛陀时,因为迷恋自己的爱妃而不愿受比丘戒,佛陀就带他去看一位年老色衰的老婆婆。佛陀问难陀道:「你觉得老婆婆美丽呢?还是你老婆美丽?」
  难陀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我老婆美丽。」
  佛陀又问难陀要不要到天界看看?难陀回答:「好啊!」
  于是佛陀就用神通力带难陀到天界,那里有无量宫殿清静庄严,处处都是俊男美女,充满五妙欲的欢乐,其中一处宫殿只有一位天女弹着琵琶迎接他。
  难陀问道:「为什么这位天女没有伴侣呢?」陪同参观的天人回答说:「在人间有一位难陀的人受戒出家,他受戒的功德将使他投生天道,这是他的宫殿,这位天女就是他未来的伴侣。」
  难陀满心欢喜的回到人间,佛陀问难陀:「这位天女与你的爱妃,哪位漂亮呢?」
  难陀回答说:「天女的美貌和爱妃相比有如天地之别!」为了和天女长相厮守,难陀清静地持守戒律。但,这样一来其他受戒的比丘都远离他,难陀伤心地问佛陀说:「为什么他们都排挤我?」
  佛陀回答:「比丘们为脱离轮回而受戒,你为投生天道而受戒,受戒的观念不同,所以他们无法和你亲近。」
  可是放弃人间娇妻的难陀,他愿意受戒是因为他爱上天女的原故,所以说什么也不愿意改变观念。佛陀无奈地带难陀到地狱参观,地狱有各式各样可怕的刑具,其中一锅滚烫的铁水没有受刑人,难陀问道:「既然没有受刑的人,为什么要弄一锅这样的沸铁水呢?」
  狱卒说:「人间有位名叫'难陀'的人,他受戒的功德使他享受天道五妙欲的欢乐,当他功德耗尽之后,这里就是他投生之处。」
  受到如此惊吓的难陀,回到佛陀的面前说:「我愿意为脱离轮回而清静守戒」。
  所以不管贪欲多重的人都是有办法度化的。
  一样,嗔恨心很重的人,佛陀也有办法度化他。在古印度有一位名唤「索千坚」的人,嗜杀如命,他已经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了。只差一人就圆满他想杀千人的目标。他寻觅很久找不到目标下手,于是把念头动到他母亲的身上。正要下手的时候,佛陀来到这里并为他解说佛法,于是他跟随佛陀出家而且得到解脱的善果。
  「周利盘陀」记性非常不好,无法学习佛法,佛陀亲自教他每天扫地时不断地念诵「扫尘除垢」「扫尘除垢」..可是地今天扫好了明天还是脏,上午扫好了下午还是脏。没完没了总是扫不乾净。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壑然开朗证悟了,他知道尘垢于内不于外,内心的尘垢扫除之后外境自然清静。
  所以我们知道「不管贪、嗔、痴有多严重的人都不会断佛的种性」。但,嫉妒心重的人是无法度化的,提婆达多非常聪明也具有神通,可是他嫉妒释迦牟尼佛得到众人的拥戴而自立门户。谤佛的结果使他趋于下流,佛陀也无法救度他。

  由此可知嫉妒的过患无穷,
  但,你知道它的祸源来自于何处吗?
  它来自于别人无心的赞美!

  这种无意义的恭维奉承,使我们对所有能力相当的人产生嫉恨,故而越有身份、地位、能力的人,越要谨慎地观照自心升起的种种意念。

  * 毁谤能削弱我们的傲慢和嫉妒心,使我们减少进入恶趣的机会。
  * 以「世间法」来说,毁谤使我们心情浮动,失却财利和名誉。
  * 但以一个「修行者来说」,名、利是解脱的枷锁。当一个人不注重
  「名」「利」时,什么东西可以绑缚他呢?

  修行者认为毁谤者是自己最佳的保护人,如果我们能慈悲地对待毁谤者,那么我们就再也找不到能伤害我们的敌人了。

  100.吾唯求解脱 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 何故反生嗔
  101.如我欲趣苦 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 云何反嗔彼

  【讲解】假如我守戒是为了赢得别人的恭敬和赞叹的话,这就是世间法!
  现在很多媒体都在挖名人的隐私,不择手段的偷拍事件层出不穷。其实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们大部份人都表里不一,当自己躲在安全的角落时,我们就对别人的罪过大加责骂挞伐。为什么要如此地夸张效果呢?因为要表示自己清白啦!为什么媒体特别钟爱这些名人呢?因为这些人太爱伪饰自己的圆满!
  我常说「我非常羡慕那些自由自在的平凡人」,他们没有世俗名利的束缚,媒体对他们一点兴趣也没有,海阔天空自在地挥洒自己的意愿。
  而那些伪装正直的名人呢?却有许多「不可说」的隐私,他们常常要为一个谎言,而要说更多的谎言,去圆满前面的谎言。无穷无尽非常辛苦!覆藏者、挖掘者、落井下石者、幸灾乐祸者、假道学者...促成人间好戏连台热闹非凡,情绪高亢安可声不断,烦恼亦不断。了解佛法的人不会为名、利所控制而自陷困境。

  我只想追求自己和他人的解脱,
  不需要世俗名利和恭敬的束缚。
  对于解除我名利羁绊的恩人,
  我为何要嗔恨他们呢?

  好比:我想进一间充满危险的房屋,
  却蒙受佛陀的护念与加持。
  他紧关着门不放我进去受苦,
  我为何反而要嗔恨他呢?

  思修福莫胜忍
  102.谓敌能障福 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 云何不忍耶
  103.若我因己过 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 习忍福德因

  【讲解】我们常常听到「他障碍我修行」「他障碍我诵经」、「他障碍我修塔盖寺、布施行善」....其实是你自己在障碍你自己。

  安忍是最好的修行
  * 我们要知道「没有一种比安忍更难行的功德」
  * 我们在受阻碍的当下,就要安忍下来,不要去迁怒他人。
  * 要知道修行「安忍」的功德胜过「诵经、持咒或共修、修盖塔庙」的功德。
  * 修行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做的,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忍耐修行。

  如果说,仇敌会障碍我修集福德,但是因此而嗔恨也不合理。既然没有一种难行的功德比得上安忍,那么我为何不坚毅地忍耐下去呢?如果我因为自己嗔恼的过失,而不能容忍敌人伤害我,那不就等于是障碍自己积集福德吗?因为敌害正是修忍积福的主因!
  这里举个例子:
  有一个窃贼,跑起来像飞毛腿,一路干案,从来没有警察追捕得到他。
  一天,他又去抢劫。在场的一名警察于是和他展开「追逐战」。追了很长的路,那警察已经喘不过气来了,还追不到贼,心里就骂了:「你这个贼!为什么你跑那么快?你跑这么快,分明就是想障碍我'捉贼立功'?」
  就因为这个「飞毛腿贼」很难擒获,所以要是谁能追到他,将他逮捕归案,那个警察的功劳就很大。
  那警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跑不过」飞毛腿贼,反而埋怨、嗔怒那个贼「障碍到自己捉贼立功」。这不是很可笑吗?
  当他人激怒我们时,我们正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用心修安忍」。为什么反而去嗔恨这些人在障碍我们修行呢?

  思敌非福障
  104.无害忍不生 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 云何谓障福
  105.应时来乞者 非行布施障 授戒诸方丈 亦非障出家

  【讲解】没有敌害,就不能修行安忍。有怨仇前来伤害,才能成就「安忍」的福德。

  既然「敌害」是「修习安忍」「累积福德」的主因,怎能说他会障碍我们修福呢?例如:应时而来行乞的乞丐,是我们修行布施的助缘,而不是障碍。同样,授予我们出家戒的方丈也不是妨碍出家的障碍。

  思敌极难得 --> 敌是修忍因
  106.世间乞者众 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施怨 必无为害者
  107.故敌极难得 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 故当喜自敌
  108.敌我共成忍 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 因敌是忍缘

  【讲解】这里说伤害我们的人是极为难得的,好像不是这样喔!

  o 如果在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那些地方就没有布施的对象,因为每个人的财富一样丰饶。
  o 但我们南瞻部洲要行布施的话,会有很多乞丐或募捐者来向你乞讨。
  o 要遇到布施的机会并不困难。
  o 致于修习安忍的对境,我们一般人是有很多机会的。

  主要看我们愿不愿意修而已。但,修行者不向外结仇,自然没有人会主动来伤害他。所以要修忍耐别人伤害的外缘就很少。
  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在森林里禅坐,猎人夏哇日巴的一条猎狗在森林里追咬着一只鹿,鹿跑着、跑着就蹲在尊者的右边,不跑了。而狗呢?追着、追着也在尊者的左边蹲下来,不追了。它们在尊者旁边得到安宁和休息,当猎人赶上来的时候看到这个情形吓了一大跳。为什么会这样?可是当他端看尊者一会儿之后,自自然然就跪了下来,并且为以往杀生的罪过发出莫大的忏悔。
  修慈悲的圣者能让像这样充满暴力的人自然臣服,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就没有修安忍的对境。阿底峡尊者也是一样,尊者为了建立修安忍的对境必须养一只猴子,没有人会主动来伤害一位修行的菩萨,所以他们没有修安忍的对境。
  不要说是人!就是凶猛的野兽也一样不会去伤害他们,自古以来有很多高僧在森林中修行,为什么他们不会遭到野兽的侵害呢?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慈悲和善良,他们没有伤害任何生物的心。所以也就不会有任何生物去攻击他们。
  我们一般人为何老觉得「别人在伤害我」呢?自己有问题啦!我们自己要检讨,我们可能不会故意去伤害别人,但是粗心大意伤害了人却不知道,所以别人才会反击!

  * 这世上,修布施的对象:乞丐,很多。
  * 但是修忍的外缘:怨害者,却很少。
  * 如果你不向外结怨伤害别人,别人很少会主动来伤害你的。
  * 因此,修忍的敌缘十分珍贵难得。它就像出现在穷人家中的如意宝藏。

  正因为他们是助成菩提行的良伴,所以我应该喜欢我的仇敌。再者,「安忍」的德行是「敌我共同完成」的。

  所以一切修习安忍的功德果报,
  首先应当奉献给我的敌人,
  因为他们才是修忍的主缘。

  些康巴契布是西藏很有名的大师,他有很多财产和侍者,他常常说:「上师是土登」,为什么呢?土登是什么人?土登是一位大强盗!土登把他的财产都抢光了,因此去除了他对财物的贪恋执著,他感恩这位强盗使他有修安忍的机会,所以说土登是他的上师。

  109.谓无助忍想 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 正法修善因
  110.谓敌思为害 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 云何修安忍
  111.既依极嗔心 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 应供如正法

  【讲解】如果说,仇敌只有伤害的动机,并没有助我修习安忍的想法,所以根本不值得供养;那么你也不该供养指引你解脱的教法,因为正法也没有丝毫助你修善的意愿。

  如果说,教法没有伤害我的意念,所以我供养教法,而仇敌有伤害我的嗔心,所以我不应该供养仇敌。但是,如果敌人也像医生一样只利益我而不伤害我,那么我又怎么有机会修习安忍呢?
  正因为须要依靠「嗔害心强烈的仇敌」,我们才能修成高度的忍耐,只有仇敌才是我们修习难行安忍功德的最隹助缘。所以仇敌值得我们像供养正法一般地供养。
  我们目前是没有办法做到「要供养我们的仇敌」这样的行为。但至少我们要做到「不嗔恨仇敌」,经过慢慢的自我训练之后,我们就渐渐地可以做到感恩他、赞美他、供养他..,修行安忍有很多功德我们应该身体力行。
  佛法和世间法不一样!
  虽然你们不是很喜欢听,但是我还是要一再地重复地讲,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会进步。不然我们每天和世间人混在一起就很容易忘忽佛法,我们都不喜欢佛法的真面目,我们为佛法伪饰很多庄严的饰物。有如我们为了保护身体,而为身体穿着很多层华贵的衣服一样,可是只有听闻真正的佛法才会对我们有帮助。
  你们仔细想想,如果佛法和世间法一样,那么我们不是早就成佛了吗?世间人不是早就得到快乐了吗?为什么世间人烦恼这么多呢?为什么修行人是这样的快乐?这是两条不同的路!修行并不是要改变环境。
  寂天菩萨教导我们的都是心态方面的修行,我们一般人对敌人都非常地感冒。可是修行者却要感恩敌人,和我们的想法正好颠倒!好几亿劫以来,我们不断地轮回转世,我们为好听的声音、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物...永不停竭地追求外在的事物,透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受短暂的快乐,这是不永久的!

  * 你不断地追求,它不断地消失,你追求得越快,它消失得也越快,不是吗?
  * 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很快地可以追求到我们欲求的物质,但我们的快乐是不是消失得比古时候要来得快呢?
  * 我们打开电视可以看得到全世界的美景,这对古时候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在台湾我们可以吃到全世界的美食,你们满足了吗?没有!
  * 你们会希望多还要更多、好还要再好,追求外在所建立的快乐什么时候能满足呢?
  * 追求外在的事物永远没完没了,佛陀教导我们向内心追求快乐,认识我们内心原本具有的快乐,那才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快乐!
  * 希望我们透过修行,让真正的佛法能深植我们的心里,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对治我们的烦恼,痛苦才会消失智慧也才能增长,智慧增长就会有快乐。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都要以感恩的心来面对的仇敌吗?」
  【答】没错啦!感恩他伤害我们、感恩他虐待我们...

  但感恩的时候心里,要确确实实地知道我们修「安忍的功德」,并且明明白白地知道仇敌这样的作为,是他内心中的烦恼升起的。他自己也控制不了,所以我才要修安忍。
  我补充一下,我们要感恩仇敌的先决条件是「我们要有能力接受」,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接受他带给我们的痛苦而说要感恩仇敌,那是一个大谎话。

  【请问堪布】如果我们承受不了那个痛苦而不忍耐的话,那么仇敌的嗔恨心是不是又要增强了呢?那么,我们不是又造罪了吗?
  【答】当然!我们跟他一样是造业。

  打个比喻:假如我手里拿的是一杯浓咖啡,而我是一位很爱喝咖啡的人。我说这杯咖啡又香又浓,真好喝!我感恩这杯咖啡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我的体质不适合喝咖啡,喝了它我会全身发抖、整夜都睡不着。那么如果我说「我感恩这杯咖啡」。
  那是一个谎言!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感恩仇敌之前,我们必需要具有承担受伤害的能力,如此我们才有感恩仇敌的能力。我们能从内心中由衷的感恩仇敌那表示我们并未受到他真实的伤害,我们承受得起这个伤害。

  【请问堪布】如果我们承受不起仇敌的伤害,那我们要怎么办?
  【答】远离啦!所以小乘佛法是远离贪、嗔、痴的环境,大乘佛法是面对它。并且偶尔也利用它修行,但,当我们无力承担这个伤害时,就要选择远离它比较妥当。

  《入行论》总共分十品。目前我们进行到第六品「安忍品」,第一品到第三品是讲授「如何让菩提心产生」的方式,第四品到第六品是教导我们如何让已产生的菩提心坚固不退转。第七品到第九品主要讲「如何使菩提心增长」的方法。第六品的主题是「如何去除嗔嗔恚、修行安忍及恭敬众生」。
  为何要去除嗔恚呢?因为它有非常大的罪过!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所以我们要去除它、远离它。

  如何修行安忍呢?
  自己或自己的亲友遭受痛苦时,要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及耐怨害忍。

  今晚要讲解的主题是「恭敬众生」
  为什么我们要对众生恭敬呢?
  -->因为恭敬众生可以使诸佛欢喜,它是我们累积福报的来源。我们对众生恭敬,或对众生伤害,这其中的功过(功德与过失)有如天渊之别,所以我们要恭敬众生。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五)
下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三)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四)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6六种中阴简介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续)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三)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2三乘教法
 《入菩萨行》讲解 第四品 不放逸(续一)
 《入菩萨行》讲解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九章 观宗学社二年[栏目:影尘回忆录]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第四品 思考题[栏目:入行论学习]
 无量寿经启信录[栏目:念佛感应]
 91、修‘破瓦’法与念佛往生之间,何者较易成就净土?[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8.安宁太子——两世被判死刑,蒙佛救度证圣[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五浊恶世[栏目:圣开法师]
 六祖坛经讲记 第91集 唐朝征诏[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定学开导(20~29)[栏目:傅味琴居士]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品格(蔡礼旭)[栏目:佛教与孝道]
 永明延寿易佛会通思想研究(王仲尧)[栏目: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