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七)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1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说:色相是一种假相,不要太注重!但如果我们平时疏于保养的话,那又成了人们囗中的黄脸婆,那我该怎么办呢?
   【答】如果你在乎别人这样的说法,那就表示你所保养的东西--> 你还没有认为它是「假的」!
   【请问堪布】可是黄脸婆就是黄脸婆啊!怎么会是假的呢?如果画一画大家都会觉得比较漂亮的话,为什么不画呢?
   【答】如果它是「真的」的话,那么你又何必去改造它呢?我们要学习接受「真的」东西,大家都觉得漂亮,你也不会就变得漂亮啊!你还是「你原来的你」,我们跟随别人的看法而舞动,这就是痛苦的来源!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永远脱离不了痛苦。并不是「要不要怎样」的问题,修行者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骂他,他不会感到痛苦。别人赞美他,他也不会高兴,他就是这样子。能够这样子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现在你很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地保养,再过几十年之后你还是会满脸皱纹啊。到时候你将怎么办呢?
   佛法和世间法是冲突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一般。我们世间人都充满痛苦和压力,而佛法是教导我们脱离痛苦压力得到快乐的方法。所以现在有人提倡「佛法生活化」我认为并不容易。
   当你了解空性时,行住坐卧自然离不开佛法。可是,如果你尚未了解空性,那么日常行为和修行是分离的。如果修行和世间法无异,那么现在那些有名的大法师们,他们的钱财可以和大财团相比吗?没办法!那么我们说佛法是最棒、最好的!你会不会怀疑「佛法到底有没有比其他的世间法好呢?」
   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内心,不是外境,反而在大街上穿得破破烂烂的、满身污垢却是很快乐的人,说不定他就是菩萨或佛也说不定。我们看他很可怜,他看我们像疯子,该注重不注重,不该注重却紧抓不放,该追求的不追求,不该追求的追得满地跑,
   每个人都充满痛苦和烦恼,满囗假仁假义,行为矫柔造作,和快乐的本质背道而驰。可是话说回来,当你还禁不起人家说黄脸婆时,随俗啦!我想你还是画妆比较好!不过,过几年即便化妆也没现在好看时,就要学习接受,心态要调整。不要为保养而心生烦恼,等到我们修行的境界提升时,自然就不会注重这些啦!
   就像济公活佛一样,别人怎么看他,他都不在乎!我们现在号称学佛,其实还是充满世间法的味道。也因为这种心态,所以我们才无法分辨「谁是真正的高僧」,我们注重他的眷属、寺庙、名声,可是真正的高僧不会在乎这些。
   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有谁是智者呢?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最后是不是要到深山里去修行呢?
   【答】不是到后来!按次序来说是:「我们要先到森林中静修,等到有所得了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污垢,所以要远离污垢的环境洗涤心灵,等到心清净了、稳固了,这时你再回到污垢的环境。那么外在的污垢也不会染上你。
   【请问堪布】可是我们现在走不开啊!
   【答】所以现在要先在「见地上」下功夫!思想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去西藏也是一样。你去西藏就能成为菩萨吗?我不以为然,我倒是比较知道那边的人都很想到香港或台湾来!所以哪里是净土?
   这是为下根器的人说的,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贪、嗔、痴。哪里有贪、嗔、痴,哪里就有痛苦。我这是实话实说,
   因此我们要学习「羡慕自己、羡慕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得到快乐。
   有个尼师我们已经认识五、六年了,先前她都未接触藏传佛法,现在她到西藏去求法,到了西藏之后她才发现:「语言真是一个大问题!」她没有中文的法本,学习很困难。上次我回去时我才教她看一些,我跟她说:「在台湾有很多人在教啦!」可是她虽然住在台湾却不知道,这次她回来台湾传了个简讯给我,说我推荐给她的《入行论》和《普贤上师言教》非常好用!跟那边教的都一样。有需求就有供给。华人虽然大陆最多,但,佛法的因缘以台湾最丰富,不要老是羡慕彼岸!不要等到历尽艰辛到达彼岸之后才发现:「原来--> 来处才是净土!」
   ...哈哈哈...
   【请问堪布】堪布刚刚说:『「识」和「境相」不会同时俱起』,那么它是前后产生的吗?如果这样,那么它就是互相依存?
   【答】「互相依存」是一般人非经「理智量「探讨的结果。但如果你理智地去分析的话,它并非互相依存,因为它有时间的间隔。当「识」产生时「境」已经消失,当「识」产生时「触」已经消灭,所以在名言量上「先有触后有受」、「先有色后有识」,但,你追根究底地去分析的话,「境与识」、「触与受」既不是同时俱起,也不是前后生起。
   【请问堪布】刚刚101颂「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的「受者」和心念处的「心」有何不同?
   【答】101颂的受者是「心与受」合在一起讨论的,心和受是否互相依存呢?有没有实有的受者-心呢?而心念处只谈「心」,对「心」做独立的讲解。
   「智慧品」的内容看似与日常生活无关,但各位如果能真正了解空慧的话,那才是生活的智者。「空慧」是佛法的重点、万法的精华。所有的世间法都是虚幻的,真理只有一个「空」。
   「空」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两大部份。「人无我」已经讲解过了,「法无我」有身、受、心、法四念处。今天我们要讲「法念处」的
   部份。
   什么是「法念处」呢?
   一切诸法皆是如梦如幻非实有存在!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大家都会背,那么我们如何用理论去推知证明这个说法呢?
   如果我们只会朗朗上囗,却不知其中义理的话,那么遇到他人驳斥时,那就只有各说各话啦!我们无法运用很好的证据或理由来说明,这样你如何让别人来信服这个理论呢?我们不了解佛法,如何让别人了解佛法呢?
   以前「法布施」的对象以出家众为主,而在家居士则以财供养居多,情势渐渐地改变了。现在,出家众福报越来越薄--> 越来越热衷世间法,而在家居士呢?福报越来越大--> 学习佛法的机会越来越多。各位透过不断学习的过程,将来一定会越来越有智慧。当你了解外在都是虚假的,当然能够利益自己。
   各位不要轻视自己!自认学历不高,所以不可能了解佛法,了解佛法和学历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窗小能邀月!在西藏,有些喇嘛对文学并没有深入研究,但他对佛法的重点却是一清二楚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位喇嘛了解佛法」呢?他为人谦虚、在一个僻野静处可以心无旁骛地安祥过日子,这是了解佛法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可是,他虽然了解佛法却无法对大众演讲,为什么呢?
   学问的工具不足啦!所以他无法说给别人听,但各位要知道「他内心是充满喜乐、安祥的!他已经持有内心的无价珍宝了!」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物。我们凡夫追求学问,可是满腹经纶却没有足以使自心稳定的内涵,那么学问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我们内心空虚、不安就永远无法获得快乐。当然,如果能够既有学问,又持有佛法是最好的。
   自己既能独享内心中的安祥、平和与快乐,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这是非常圆满的。但是不管你对佛法有多大的领悟和讲解能力,没有因缘时,不要勉强别人接受你的观念。这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压力。所以「怎样才能获得快乐」有很大的学问,想要获得这无价珍宝,必须透过学习才能得到!
   佛法没有殊胜与不殊胜的差别,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能够减少我们内心贪、嗔、痴的法就是好的。我们要知道「佛法是往内观照用的」,如果你把它用来看外境的话,那么就会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一样,虽然说得十二部经藏,却成为产生傲慢的助缘,最后不得善趣。大家要小心谨慎才是。
   所以各位最好将佛法用在内心上,而不要使用在外面!
   现在,各位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师父你讲解佛法,不是把它用在外面吗?」假如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讲解佛法,却成为我傲慢的因--> 因此觉得自己很尊贵、很了不起,那么我真的就是未将佛法用在内心上。我告诉大家:「我坐在法座上并不是人尊贵,而是对佛法的尊重!」我现在坐在法座上讲解以前高僧大德的论,它的内容不曾离开过佛法。因为我要讲解这样尊贵的论,所以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我们要常常这样子思惟:「我只是一个凡夫,我内心中充满着贪嗔痴、喜欢快乐、讨厌痛苦...」,利用佛法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我们犯了错没有人可以纠正我们。我们的父母虽然偶尔会跟我们讲些他的观点,但他们没有学习佛法。他们本身还是充满着世俗见,所以我们自己要用佛法往内观照。
   能够带领我们得到真正快乐的,是以前的高僧大德们所传下来的佛法。
   所以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并不是要研究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推广、可以吸引大众或者调伏别人、帮助别人。我们完全没有这些想法或做法,那么我们在这里做什么呢?学习帮助自己获得快乐的方法!

   * 当你们自己可以获得快乐的时候,你自然可以帮助别人获得快乐。
   * 这时候,你帮助别人是任运自然的,没有压力。
   * 因为你的快乐不是建立在自私、物欲上面。而是我执减少所获得的快乐。
   * 这个快乐的内含和慈悲没有分别。
   * 所以你自然能够随顺因缘利益别人,只有具有空性的慈悲才能永恒的利益他人。

   现在我们不了解空性,所以即使用尽气力地利益他人也是短暂的。让自己得到究竟快乐的道理,连你自己都不了解,你如何帮助他人得到究竟的快乐呢?
   我不是说「了解空性以前不要帮助他人」,各位不要误会,而是说「你们要随顺自己的能力,凡事要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让亲友获得短暂的快乐,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
   我们现在因爱而忍受痛苦,但这个痛苦忍受久了之后,难免会产生后悔、抱怨等等负面情绪。那么,我们以前所付出的心血不就付之流水了吗?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研究的是--> 如何让自己和天下众生都获得快乐的方法,大家要清楚!
   佛法含盖哲学、宗教、文学、教育、慈善工作、生活规仪,但最究竟的境界是-->以上皆非(以上全都不是)。
   为什么它含盖「哲学」而「不是哲学」呢?
   佛法中不断地探讨我们的思惟、心理层次...所以它含盖「哲学」。但「哲学」并没有探讨内心的本质,它只是研究思惟倒影,心的反射等等行为模式而已。所以「哲学」不是佛法。现在我们一直探讨佛法藉以提高我们内心的层次,最后达到「空」的极致境界时,就超越以上所讲的领域了。
   有些有学问的人会问我:「堪布有没有什么事让你感到特别地感动或难忘的?」可能是我比较缺乏感觉的敏感吧?我对事物并没有很多的感觉或感动,但我觉得大家对这方面并不需要特别好奇。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感受方式也不一样。我看到很多人在诵经的法会上涕泪纵横,我相信他们是因为读诵经文时,依文观义或者声调而自然毛孔收缩流下泪来。然而有些人却没什么感觉,这并不是那些人好、那些人不好,每个人感动的因都不同。即使感动的因一样,感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不要去好奇外境的种种。
   因此我对「别人怎么想」不会好奇,这可能是我们从小的训练吧?老上师教我们佛法时就说:佛法的精华-->「见空合一」。「智慧和善巧合一」是最殊胜的境界。即使是 释迦牟尼佛再来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必去好奇别人的念头和思惟模式。
   今天我们为「如何去除对万法的贪欲」而讲解「智慧品」,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对「智慧」作概念性的了解。所以我们还存在着种种的烦恼。然而等到我们因熟习而有所体会时,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少。如果我们有幸证悟的话,那就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了。
   所有的戏论,不管是哲学、科学、文学、天文学甚至所有宗教都在二元对立的念头里打转。佛法的究竟是超越所有念头、思惟的,所以当你了解空时,不管在那里都可以用得上!
   现在你们还似懂非懂,没关系!我们慢慢来,等到你们因缘具足时,自然就会了解。虽然我说得不好,但是根器具备时,小小一个助缘就会使你们的思惟自然而然地停驻在那里。所以我们要累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具足时智慧自然会显现。
   「智慧品」有两大主题-->「见地」和「修道」。
   「见地」有「二谛」的「争论」和四大宗派对二谛见地的讲解。
   「修道」则以「四念处」解说。
   我们现在讲到「法念处」,「中观宗」主张:「我们的内心和外在万法都远离八种偏见,都是虚假的,经不起研究的考验」,很多宗派无法接受这种说法,接下来我们要一个一个破除这些争议:

   (2)断二谛争 A.断太过争
   106.若无世俗谛 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 有情岂涅槃
   107.此由他分别 彼非自世俗 后认定则有 否则无世俗
   108.分别所分别 二者相依存 是故诸观察 皆依世共称

   【实有宗】若如你所说「诸法皆无自性!」那么也就无世俗谛了;如果没有世俗谛的话,那么要如何成立真俗二谛呢?如果「世俗有」是因为实执、分别而存在,凡夫所见的一切皆是虚妄颠倒。那么众生怎能断惑现证涅槃呢?
   争论是很好的,我们的疑惑可以借由前人的争辩中得到答案,有些佛经说:「没有二谛!」而有些佛经却说有「四谛」,因此有人会疑问:「如果没有二谛,哪里来的四谛呢?」其实最究竟的说法是「没有二谛存在」的!
   世人普遍持用四种偏见:

   * 执不净为洁净
   * 执痛苦为快乐
   * 执无常为恒常
   * 执无我为有我

   因此世俗的「有」是由于执着、分别的颠倒妄想产生。那么有情如何断惑现证涅槃呢?我们说众生无边,哪里有虚空,哪里就有众生。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贪、嗔、痴。哪里有贪、嗔、痴,哪里就有痛苦。众生无尽,妄念就无尽,妄念既无尽,那么众生如何能涅槃呢?这是不可能的!
   各位,轮回有没有始终呢?
   有很多说法,以显宗来说「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所谓因因无始、果果无终,便是在阐明这个看法。另外,有些人的见解是:「个别的轮回有终点,但,整体的大轮回则没有终点!」
   当我们悟解诸法皆空时,个人的轮回就结束了。但以整体轮回来说,因为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虚空无边所以众生亦无边、轮回亦无边。可是,如果我们用理论来推演的话,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
   * 「树」是柏树、松树、榕树、柚树、檀树等的总称。
   * 我们找不到一种不属于「树」的各别树种。
   * 同理,如果整体的「大轮回」没有终点,而个人的轮回却有终点的话,那么就好像可以找到一种不属于「树」的各别树种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到底怎样呢?没人知道,但假如整体轮回有终点的话,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矛盾。《现观庄严论》中说:「佛陀的事业是永恒的!」如果轮回有结束的一天,那么佛菩萨的事业不就断了吗?
   就好像:这世上已经没有穷人了,你向谁布施呢?同样地,当没有众生的时候,菩萨如何行菩萨道呢?所以轮回是没有终了的!
   那么轮回有没有开始呢?
   金刚乘的见解是「有」,「我」从哪里来的呢?从「我执」而来!那么「我执」从哪里来呢?从「无明」而来,「无明」从哪里来呢?无明是不明自身面目而产生的。因为自识不清,渐渐地贪、嗔、痴就生起,所以烦恼是一时生起的!
   如果烦恼不是一时生起的,那么它就成为永恒存在!
   如果烦恼是永恒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去除它。
   就好像:木炭,它本身就是黑的,所以不论你用任何方法也无法将它洗净。同理,如果烦恼是永恒存在的话,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断除烦恼呢?所以烦恼是一时生起的!我们知道烦恼是一时生起的,因此烦恼什么时候生起,我们就什么时候进入轮回。当烦恼没有生起时,我们就脱离轮回了。
   「金刚乘」认为「涅槃」与「轮回」的来源都是如来藏。「如来藏」有四种:
   1曾经进入轮回,但现已解脱的如来藏--> 如 释迦牟尼佛的如来藏。
   2曾经进入轮回,但未曾解脱的如来藏--> 一般凡夫众生的如来藏。
   3从未进入轮回的如来藏--> 普贤王如来的如来藏。
   4未曾进入轮回,也未曾解脱的如来藏--> 它是所有轮回和解脱的根源。
   我们尚未对它作出判断,所以没有判断正确或判断错误的结果。我们还不清楚它是什么的如来藏,打个比喻说:我们看见远方有一个影像,但我们看不清楚那是「人」还是「幻影」,所以我们开始对它作猜测和判定。假如我们判定他是「人」,而他确实也是「人」的话,那么判定与事实就吻合了。
   同理,我们知道我们内心有一个如来藏,但我们不了解它。于是对它作探究,假如我们判断正确,那么我们就解脱了。但假如我们判断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进入轮回。因此,各位不用担心我们透过修行成佛了,那么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进入轮回呢?不会!
   就如同我们已经断定并且看到原先在远方那个影像是「人」了,那么你就不会再误认他是一个幻影。因为你已经正确地认识他了!那么这个「人」在你「判定他是人或幻影」的判定前和判定后,对他有没有影响呢?没有,因为他本来就是「人」。他不会因你的判断而生变化。
   同理,我们的如来藏在我们「认识它前」和「认识它后」,这个如来藏都不会产生好坏的差别。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的如来藏和释迦牟尼佛的如来藏平等无二!」
   轮回什么时候开始呢?
   轮回在我们对自己的如来藏判断错误的当下就开始了!
   【中观宗】这种单由「主观实执分别」所安立的「实有法」根本不存在。它不是我所说的「世俗有」。如果了悟诸法无自性以后,你就不会再追根就底的寻求了,纯以「名言量」当下决定的「有」,才是「世俗有」。否则就像虚空中的莲花一样,不能成立世俗了。
   又,能分别的「名言心」和所分别的境,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毫无自性,所以一切法和思想体系的建构,都依靠世间公认的名言量而施设存在。
   「因执着、分别而生起的世俗有」对已经涅槃的高僧而言,根本不存在!因为他们对万法并无「实有」的思想,所以不会对世俗执着,一个已证悟涅槃的高僧心里,并没有想要使每一位众生都涅槃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超越思想的境界,虽然世上还有很多众生尚未涅槃。但对他而言,不会因此而引生烦恼。这就好像两人同眠时,一人已经起床,另外一人尚在恶梦之中。但,这个做梦的人不会影响到已经醒来的人一样。同理,我们的执着、分别不会影响到证悟的高僧们!
   「一个人涅槃」并不是代表全部的人都要涅槃。同理,一个人对万法执着并不是表示全部的人都非要执着不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当你的心消失时,你就成就法身了!
   现在我们的心充满二元对立的念头,而法身是超越念头的,当你不再追着念头跑时,你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
   有位居士到噶陀寺的时候,向知客的僧侣询问说:「在这里哪一位活佛最厉害?」这位喇嘛回答他说:「喔!你想知道那一位上师最厉害的话,那么你到山脚下的荷波村问问看就知道了,那些村民们最清楚啦!」为什么这样说呢?
   凡夫的分别心使有的上师变成特别厉害、有的上师就不是那么厉害,实际上呢?上师对佛法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此外,所谓厉害与不厉害是以什么而定呢?是眷属的多寡?还是名声的大小?是钱财丰不丰富?还是身份的高低呢?

   B.断无穷过争
   109.以析空性心 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 应成无穷过
   110.悟明所析空 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 说此即涅槃

   【实有宗】当我们以「分析一切法无自性」的理智来分析并成立「诸法空性」时,如果「悟空的理智」还须另外被分析为「空」的话,那么「观空」岂不是没完没了吗?
   【中观宗】不会有这个过患!当我们悟解「所分析的法是空性」以后,「能分析的理智」便无所依赖的对境了。既无所依之对境,那么没有海,哪里来的海浪呢?这时真实的能依之心自然不生,「能生不生」就是所谓的「涅槃的本然状态」。

   C.心境谛实于理无据
   111.心境实有宗 理极难成立 若境由识成 依何立识有
   112.若识由境成 依何立所知 心境相待有 二者皆非实
   113.无子则无父 无父谁生子 父子相待有 如是无心境
   114.如芽从种生 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 何不知有境
   115.由彼异芽识 虽知有芽种 然心了境时 凭何知有识

   【实有宗】心、境两者都是实有存在!
   【中观宗】这种立论很难成立!
   【实有宗】「外境」实存可以由意识成立!
   【中观宗】那么凭什么可以成立「心识」实有呢?「自证分」和其他识都不能成立,前面已经破过了。
   【实有宗】「识」是由所知境成立的!
   换句话说:因为有「黄色」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心认知有「黄色」存在,就好像:因为你这个人存在,所以我的心才能认知你这个人一样!
   【中观宗】那么有何依据可以成立所知境为「有」呢?心、境是相互依赖而缘起的,所以两者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实有宗】一个人没有儿子就不能被称为父亲!
   【中观宗】那么没有父亲,儿子又从何而生呢?既然无子就无父,父子是相待而有,那么同样也应该没有真实存在的心和境。
   你们仔细想一想: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先有父后有子!」但,如果没有儿子的话,谁可以当爸爸呢?所以「爸爸」的存在不是在「儿子」之前!同理,「外在的境」和「内在的心」都是相待而成的!
   【实有宗】例如:真实存在的苗芽是从种子生长出来的,所以可以从苗芽推知种子真实存在。同理,从所知境生出来的识,为何不能推知有真实存在的境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有红色的想法呢?因为外境有红色的东西存在!」也可以说:「现在我有红色的想法,那么外境也一定有红色的东西!」
   【中观宗】「苗芽」本身并无法知道「芽种」的存在,它是借由异于「苗芽」的「眼识」而认知的,虽然我们可以看见苗芽而推知有芽种,但是,当心认识所知境时,那么「识」是由什么认知者推知的呢?「自证分」根本不存在,这一点前面已经破除过了。

   3、成立法无我的正因 A.金刚屑因
   (A)破无因生
   116.世人亦能见 一切能生因 如莲根茎等 差别前因生
   117.谁作因差别 由昔诸异因 何故因生果 从昔因力故

   万物到底存不存在呢?有人说:「万物是无因而生的!」有人说:「万物都是他因生的!」也有人说:「万物是自生的!」那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看:
   外道持断见者(顺世派)认为:「万物是无因生!」因此他们不相信因果、不认为有过去世和未来世。他们认为「我是心、身临时聚合的产物」,就好像雪地上的脚印,雪溶了脚印自然不见。当死亡来临时身、心两者皆会消灭!他们主张:「万物和宇宙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出来由西方落下,这是自然现象。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力量去牵动它,仙人掌、玫瑰花的刺等等,都是天生的!
   就像:豆子是圆的、水会往下流一样地自然,一切都是非因非果的自然现象!所以造善做恶不会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果报。
   【中观宗】无因生不合理!因为凡夫也看得出来一般事物的能生因,例如池莲的根、茎、叶等种种差别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前因所产生的。
   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地观察外在的动、植物就能了解大略的因果关系,你看!在同一区域种植同样品种的植物,它们却有的长得壮硕挺拔、有的生得瘦弱不堪、有的花繁叶茂、有的枝叶凋零,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不同的前因产生的。同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不同父母亲的精卵所产生的;那么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为什么也长得不一样呢?这一点也不奇怪,父母亲的精卵也是「刹那刹那」地在变化当中啊!虽然兄弟姐妹的因是得自同一系统的延续,但,每个人所得的遗传基因不同!所以即使是亲兄妹也会长相不同!
   【顺世派】那么是什么造成「因」的种种差别呢?
   【中观宗】是从产生「此因」的「前因」之种种差别造成的。
   【顺世派】为什么「因」能产生「果」呢?
   【中观宗】因为前因有产生后果的能力,法尔如是。
   法尔本来如是!万物如果是「无因生」的话,那么万物不是永恒存在,要不然就是永远的「无」。「永远的无」我们知道如「空中的莲花、石女之女的娇媚...」。
   但永恒存在的东西你找得到吗?所有因缘而生的事物都是无常,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所以我们无法找到永远存在的东西!你们仔细看看: 寂天菩萨从这么细的因果观在教导我们「法无我」的道理,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对人、事、物的执着呢?因为我们不了解它,所以我们要研究它,它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为什么来?来的状况是怎样?从这里我们知道「万法无因不能生!」

   (B)破他-常因生 a.破自在天因生
   118.自在天是因 何为自在天 虽许谓大种 何必唯执名
   119.无心大种众 非常亦非天 不净众所践 定非自在天
   120.彼天非虚空 非我前已破 若谓非思议 说彼有何义
   121.何为所欲生 我及自在天 大种岂非常 识从所知生
   122.复缘无始业 何为彼所生 若谓因无始 彼果岂有始

   【常见者】「自在天」是创造众生的因!
   【中观宗】那么你且说说看,什么是「自在天」?
   『常见者』「自在天」是万物的创生者,他有五个特征:他是神、纯洁值得尊敬的、永恒的、独一无二的、有心的。
   【中观宗】虽然我可以同意它就是你所说的「大种」,但,你又何必执着「自在天」的虚名呢?再者,由于地、水、火、风等四大的数目非常众多,它非恒常、没有心识活动、不是天神,是被践踏和不乾净的事物。
   所以它们绝对不是你们所说「恒常独一的大自在天」。此外,自在天也不是虚空,因为「空」没有能力造作因啊!「空」是如如不动的,自在天更不是「我」,这一点在讲解「人无我」时已经破除了。
   【常见者】「自在天」是不可思议的作者!
   【中观宗】那么你们描述他岂不是白费力气吗?
   * 请问:「自在天想创生的是什么呢?」如果说他创生的是「我、大种和后续的自在天」的话,那么恒常的自在天如何创造无常的事物呢?被「自在天」所创造的事物不是都成了永恒存在了吗?
   * 「自在天」所创生的如果是心识的话,然而,心识一方面是从所知的境缘而生,另一方面是从无始以来的善恶业因而生,那么你且说说看--> 什么是「自在天」所生的?
   * 如果说创生的因-->「自在天」是永恒存在的、他没有开始!那么他所生的果怎么会有开始呢?
   换句话说:如果「自在天」本来就存在,那么他所创生的万物也应该本来就存在才对啊!

   123.彼既不依他 何故不常作 若皆彼所造 则彼何所需
   124.若依缘聚生 生因则非彼 缘聚定缘生 不聚无生力
   125.若非自在欲 缘生依他力 若因欲乃作 何名自在天


   【中观宗】既然「自在天」是独立的、不必依赖其他条件,那么他为何不永远创造万物呢?

   * 如果说,「自在天」仍需其他条件才能创生。可是,既然一切都是他创生的,那么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创生呢?
   * 如果说,他依靠「因缘聚合」而生「万物」,那么「能生因」应该是「聚合的因缘」,而不是他。因为一旦「因缘聚合」,他就非创生不可。如果「因缘不聚合」,他也没有能力创生!
   * 万物如果不是因为「自在天」的欲望而创生,那么就是依其它的因缘力而产生的。假如:万物都是依靠「自在天」的欲望而创生的,那么自在天的创生,岂不是和依因缘力的创生一样地,无常和不自在了吗?
   我们为什么会不自在呢?有所依赖啦!所以才会不自在!因此,如果「自在天」需要依靠他的欲望才能创生,那么他就变成不自在了。我们都向往--> 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是很困难的,我们都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考虑东、考虑西的,所以无法自在!
   修行者们把外在的事物都视为虚幻不实,所以他不会去注重。
   * 他不会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或作为。那么,他当然就自在!
   * 假如我是一位享有名誉的名人,我非常重视得来不易的名声,那么如果此时有人以「莫须有」的坏事污蔑我、坏我的名声,这当然就会伤害我、使我难过。

   换个角度说,如果此事的主角换成一位修行者的话
   * 那么怎样的攻击可以伤害到他呢?
   * 别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也不会因此变成那样。
   * 别人对他歌功颂德,他也不会因此而得意忘形。
   * 外在的好、坏都不会影响到他内心的平静。

   而我们一般人正好相反,我们随着外在的毁誉而摇摆,这样怎么会不生烦恼呢?这样如何自在?所以不管是富贵贤达,或是贫贱愚鲁的人心中都充满烦恼、压力和痛苦。要自在的过生活不是普通人很容易就可以成办的!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八)
下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六)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续)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8处生中阴02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三)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七)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一)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四)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一)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三)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2三乘教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86.问曰:云何破无始?[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势至圆通疏钞菁华[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04-122法然和尚法语摘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无功德[栏目:圣严说禅]
 468.慈舟方念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我的出家因缘(证海)[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九)[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真正的爱,不是自私的贪执,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轮回的陷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三、广分别十八相应心所[栏目:韩镜清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