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憎爱不关心(宽愿)
 
{返回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9

憎爱不关心

(宽愿)

修行佛道,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而自己此刻才刚刚踏上这个旅途。虽说已经出家修行,也很幸运地有机会不断熏习佛法,然而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想、分别、执著的影响,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由此依然烦恼不断。于是经常思维,在修行路上,应该怎么走,才不至于总是被境界所转呢?

学习《六祖坛经》,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六祖坛经·般若品》中,六祖慧能大师为大众开示《无相颂》,可以说,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平时修行用功的最好指引,每一句话都是踏踏实实的功夫。

六祖大师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修道之人若还常见别人的种种过失,其实是说明自己的妄心并未消除,是自己我相未忘,起心分别,这其实不是别人的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是自己的过失。所以又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因此应该“他非我不非”,“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他人的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嗔恚,就变成自己的过失,这真是不智的行为啊!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只要我们排除掉非议他人的念头,自己的心自然就像平静的湖水一样,不会生起烦恼的波浪。

我们不看别人过失的同时,还要时时回光返照,反省自己的不足。这其实与“不见世间过”是一体两面的。一个人能经常自我反省,就不会总是去指责别人、排斥别人。因此六祖大师说“常自见已过,与道即相当”。一个人若能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本身就是修行。孔子喜闻过,曾子日三省其身,与六祖大师这里说的差不多,世间圣贤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修行出世间法的人呢?

六祖大师说,“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当我们对境动念时,要时时记得提起觉照的功夫,以般若智慧进行观照,这就是“生慧日”,慧日一照,烦恼暗宅当然就会变得光明,这时就是转烦恼为菩提了。这里的关键在于“常”,正如古人所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也就是说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提起观照的功夫。

真正修道的人,时时只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一切的是非人我在自己的心上都无立足之地,一切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的真性毫无交涉,这个时候,就能随缘度日,得大自在。

六祖大师给我们指出了这么清清楚楚的修行门径和切切实实的修行方法,正是希望我们能依之而真修实行。今天有幸能学习到这样的教言,又怎能不好好地领会和实践呢!但愿有一天,我也可以真正地做到“憎爱不关心”,然后自在地“长伸两脚卧”。


{返回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雨有感(印谷)
下一篇:喜欢谁,讨厌谁(如新)
 出家因缘(明鸿)
 难忘的一天(昇皓)
 我的出家因缘(本孝)
 浅说随缘(诠宗)
 智者如水(智如)
 生命的足旅(振铭)
 父亲(月利)
 感恩无常(传仪)
 建好心中道场(顿慧)
 找回内心的宁静(惟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延寿禅师赎鳞虫得度[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保定刘建才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真正的学佛人[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相应21经 尸婆迦经[栏目:相应部 36.受相应]
 无出家人的道场可以斋饭供养三宝吗?[栏目:布施供养·净空法师问答]
 一念孝心,扭转定数[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护持清净戒律[栏目: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四、许有第八染净方成[栏目:韩镜清教授]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以文字取代数字[栏目:行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