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延阔)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1

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
延阔 

    若谈到佛教思想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就必须首先了解何谓企业文化。只有对企业文化做出准确把握,才能更好的从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当中汲取清凉法乳。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定义,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TerenceE.Deal(特伦斯)和AllanA.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首先,“诸行无常”所涵盖的道理——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最真实的写照

    佛教教义当中的黄金准则之一,诸行无常,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诸行无常[1]”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意思是讲世界万物,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在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战战兢兢地为生存和发展努力,不断努力适应外界和内部的变化,才能塑造出百年的企业和世界级的企业。

   其次, “诸法无我”彰显了佛教的的无边智慧和至高境界——对企业管理具有导航作用

    佛教讲“诸法无我[2]”,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无我”即是无自性,就是性空。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这一点,深刻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它告诉人们,只有不执着于“我”,才能与宇宙万象的一切东西,共荣共生。由此可知,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古人云“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也就是说,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达到“无我”的境地,就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众生的切实利益。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该充分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一方面从企业的营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比如一个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一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要,适应他人的消费心理,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产品为中心”。只关注企业本身能够生产什么,而不关心消费者需要什么,“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市场所接纳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还是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同事,去掉“我”,体现“无我”的境界。根据市场调查的不完全统计,企业管理者当中2/3的人群。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心存“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公司,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精诚合作的氛围。

    再次,佛教对僧团的管理理念“六和敬精神”—— 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向心力

    佛教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僧团队伍作为承载佛教的载体组织,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并且佛教能够不断发扬光大。我想,这与佛教圆满和谐的“六和敬”精神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必须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

    这些,对于企业团队建设亦颇有启示,将六和敬精神引入团队建设中来,对建设一支和谐的团队是有重大帮助的。什么是六和敬[3]?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里面牵涉六个对象,即身,口,意,戒,见,利。身即员工的行为仪表,口即员工的语言表达,意即员工的情感态度,戒即公司的规章制度,见即员工的见解判断,利即员工的自身利益。这六点都是建设一支和谐团队所不可缺少的。身和同住讲究的是礼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礼仪,礼仪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让他们以一种良好的仪表展现在客户面前,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同住是员工之间的和平共处,闹内讧的企业肯定不能长久,内部的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怎么做到这些呢?首先就得靠礼仪,礼仪是外部的规约,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就是内在的精神气质,需要靠规矩才能形成,没有礼仪的团队就会松散就没有战斗力,所以身和同住是第一步。

  口和无诤不是说员工之间不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要求员工不能因为私利而去诤。口和无诤需要企业有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就容易沟通了,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误会乃至矛盾。企业管理者可以批评员工,但绝不能骂员工,和气生财,有了和气就会有财运,天理如此。意和同悦是要培养员工的共同心理。企业管理者要关心每一位员工,员工也是人,员工也有感情,你关心他,帮助他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让他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他就愿意为企业付出汗水。戒和同修是说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制定得合理,得人心,要让大家都愿意接受,而且在执行过程中要公正平等,绝不徇私舞弊。只有这样,员工才愿意共同遵守规章制度。当然,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死板僵化,不合理制度的要及时修改。当然不能以企业管理者个人意志为尊,而要征求员工的意见,进行修正。只有最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最充分最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见和同解是企业要有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要让员工朝着共同目标努力,而不是各持己见,各自为政。思想决定行动,在原则问题上统一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见解相同合作才能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者要经常利用员工大会等形式给员工做思想工作,贯彻企业既定方针,防止员工思想上的紊乱,治企的根本在治心,员工心齐了,没有办不好的企业。利和同均在企业中并非平均主义。而是利益的分配必须按照统一的原则,依照员工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不偏不倚,均是如此,没有特殊对待。这样员工才会满意,才会有积极性为争取更多的报酬而努力工作。

  六和敬是同时进行的,缺一则其余也必不久立。有了六和敬精神,企业团队的和谐就能够实现,但此时的和谐还并非最高层次的和谐。在团队建设中,企业管理者如果志向高远,才华卓绝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将六合敬发挥到最高境界,使团队成员达到高度的融和。多化为一,团队成了超人,拥有比众多员工组织而成的普通团队,人心所向,将产生出数倍于前的能量,这样的团队将无往而不胜。正如观音菩萨,虽有千手千眼,本体却一如。虽然,千变万化、千百亿化身,却各个都禀赋着团队的核心精神。这样,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结语

    综上所说,佛教当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僧团共住的核心思想“六和敬”,对企业来说犹如一鼎之三足。“诸行无常”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在社会大环境当中审时度势;“诸法无我”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当中的自我调整;“六和敬”作为调动团队的协作的指挥棒。这样,相信佛教在充分发挥对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企业发展也是一种指导和借鉴。

 注释:

[1]汉译《杂阿含经》有类似说法

[2]电子版佛光大辞典摘录

[3]电子版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摘录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团结之光如此强大,它将照亮整个地球(潘石屹)
下一篇: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释如祥)
 佛教的财富观(梁乃崇)
 佛教徒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圣严法师)
 佛教与量子物理学:东西方对话的贡献
 佛教“四摄法”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多识)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和谐企业建构(李俊)
 从佛教财富观看毕马威、德勤审计丑闻--与企业家聊佛学(周文)
 禅道成就财富(江继峰)
 略论唐朝的禅林经济(李豫川)
 杨勋——佛教徒企业家的三种境界(杜兆勇)
 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延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闻思修[栏目:般若]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三期 第七天 好处修厌离娑婆欣往西方[栏目:智谕法师]
 附录四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栏目:掌中解脱]
 截断烦恼明心性 次第修行惜人身[栏目:达真堪布]
 十八、活佛用火媒子剃头[栏目:金山活佛神异录]
 请问存在这种可能性吗?到天界看看天界的三藏,这样就不用考古学家来研究了。[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3 令生勤(修断)[栏目: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再窥心性[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心法]
 八○ 毕摩塞那职人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