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赵振增)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9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赵振增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了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真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汇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瀚海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释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佛教精神与企业经营理念的内在联系及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准在不断提高,在快节奏的前进步伐中,"贪、嗔、痴"欲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精神领域面临着重重困难,面对着无穷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毫无节制的物欲渴求,心情紧张、疲劳、烦躁、焦虑,痛苦、烦恼等种种问题缠绕着众生,人们不能享受生命内在的自在、喜悦和安祥,而其根源皆来自于一个字--心。万法唯心,当我们识破表像看本质时,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麻烦、是非,都是因为人心出了问题,种种的私心杂念,种种贪爱欲求,令众生执妄成真,迷失于真理之外,沉沦堕落,令这个从外表看似人类文明进化的时代,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乱相丛生,苦难不止……!

    佛经说:"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说佛与众生同出一源,本为一体,岂可有一独悟而众生迷。佛教根本上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的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自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企业的组织目的就是赢利,但并不表明企业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和准则。企业可以通过其用以获利的产品来给别人带来思想、身体上的解脱,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企业通过赢利来帮助企业员工以及社会解脱痛苦、寻求快乐。而企业员工和社会得到企业的帮助后,会自然而然地信奉企业本身所宣导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

    在我集团公司总部,奉请着一尊大弥勒佛像。我是这样解释的: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为"武山"所吸纳。武山的大部员工大多处于相对落后地区,文化水准不高,他们到工厂就是打工赚钱,还不太容易接受"品质就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教育。所以我提出"做好每一件产品,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在利益自己的同时,利益他人,利益社会",这就把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心愿统一起来了。本着与众生广结善缘的宗旨,员工的干劲十分高涨,同时在技术品质上严格把关,企业效益也连年递增。佛教里蕴藏着优秀的思想文化,如它提倡的道德、觉悟、敬业等精神就很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佛教宣扬的"普渡众生"与我们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有共通之处。

    我国佛教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间佛教"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张。善恶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人心的本性无善无恶,因一时的念头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恶均没有实性,"真赅妄本,妄彻真源",由此善恶不过是真妄分别而导致的后果。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去佛教主张一种最广大的平等观,佛教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主张强弱、富贫、大小、上下互相之间应该理解、谅解、宽容,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建立互信与合作。这种和合共生、自他不二的主张对于今天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关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佛教讲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一因不能生果,世间万物都处在多种因果相续相连的关系之中,都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佛教主张"自他不二",就是从缘起法则观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赖于他人和社会,人与人互相依存,密切关联。

    佛法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明确这一目标,所做的一切,才会使我们逐步接近这个目标,最终心想事成。如果定位错误,无论怎么努力,幸福都在遥遥的彼岸,可望而不可即。佛法能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放松、从容而又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事实上,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为缺乏心理素质而一败涂地者,早已不在少数。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才能、技术、资金、机遇一样,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只有全面加强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从容应对外境,在变化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佛法能帮助我们找到自身定位。一个明确自身定位的人,才能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否则,往往会在幻想中蹉跎时光,在潮流中迷失方向。我们能够在人生道路上立定脚跟,就不会因小本经营而自卑失落,也会不因身家亿万而不可一世,更不会因奢侈腐化而导致乐极生悲的结局。虽然各人因福报、机会等种种因缘而有不同的生活境遇,但只要我们找到自身定位,无论做什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佛法能帮助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内,可使企业内部团结合作,具有活力。对外,可将竞争对手转化为激励自己上进的善知识,而非潜在或公开的敌人。同时,以真诚守信的品格在客户和同行中树立良好信誉,不断赢得信任。

    现代化企业文化融合佛教精神的积极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强调企业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它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化潮流。为了人类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有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企业应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企业还可通过公益事业与当地信众社区共同建设环保设施,以净化环境,保护社区及其他信众的利益,实现企业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佛教的理论思想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之争、民族矛盾、资源掠夺引发地区冲突越演越烈。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人均收入、利益分配存在着不平衡,贫富悬殊,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低下,生活贫困。贫困不仅指经济贫困,也包括能力贫困和知识贫困。大量贫困群体的存在,不仅因生存困难而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且由于人口素质低下,也必然会造成效力的低下,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从而直接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佛教的平等慈悲观对化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借鉴,佛教一贯重视众生平等,慈悲济世。佛教的布施作为重要的修持法门,以平等心、慈悲心而施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为他人造福成智。各企业、社会团体都努力发扬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崇高精神,扶贫济困,施医送药,赞助"希望工程",教化失足者和罪犯等等,使受救济者既得到物质的援助,也得到精神的提升。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在客观上是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合理利用各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并且要求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平等分配收入和财富,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和国家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建立完全公正合理的金融体制,同时要求消除愚昧无知,大力培养人才资源等。所有这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都离不开人的平等观念,人与人、国与国的平等关系。缺乏平等观念的支撑、平等关系的建立,必将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绝对要求。佛教宣扬万物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缘起论,并基于缘起理论而高唱尊重他者、尊重异类、尊重生命、众生一律平等的平等观,从根本上承认他类生命的生存权利。这不仅和那种滥杀异类,任意糟蹋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径不同,也有别于那种认为保护环境是人类对弱者的怜悯、恩赐的观点。佛教的众生平等观,既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也有别于"环境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基于众生平等的理念,佛教还提倡素食、放生等,此举既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精神康泰、澄心静虑,也有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人人渴望和谐,个个向往幸福;世界呼唤慈爱,人类宣导平等。永远的和谐、不朽的安宁,是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美景。然而和谐环境不会凭空到来,也不可能形成于一夜之间。未来的恒久和谐,需要我们从心灵净化做起,踏实践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一体精神,以无私无畏的气概,以推己及人的胸襟,置身于社会洪流之中,自行化他、普度众生,凝聚全社会之力,共建和谐美好世界。

    "和谐""缘""和合"几个集中体现东方智慧和魅力的理念融于一体,契合佛教经典教义的核心内涵,也符合世界佛教文化交流、合作的潮流。"我们的世界需要一种'和'的精神与智慧,去化解矛盾、消弭纷争,去营造和谐、维护和平。

    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入手,由净自心到净国土,由安自心到安众生,由平自心到平天,就能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河北武山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邹丽英)
下一篇: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圆持)
 略述佛教经济学
 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吴甘霖)
 宣扬佛教财富观是树立品质的途径(梁胜兴)
 浅析佛教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赵丽明)
 佛教的财富观(延德)
 禅道成就财富(江继峰)
 放下执着VS换位思考——与企业家聊“佛学”(周文)
 佛教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赵丽明)
 佛教与量子物理学:东西方对话的贡献
 略论唐朝的禅林经济(李豫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392.平山处林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零食与烧小锅[栏目:印隆法师杂谈]
 本尊相应法略[栏目:海空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8)[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棋子[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安乐集白话[栏目:凡夫居士]
 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姚卫群)[栏目:其它]
 2011年国庆仙岩寺禅修小参答疑(三):五盖[栏目:隆波通禅师]
 彰显“琉璃光”消灾增吉祥[栏目:传喜法师]
 莲池大师戒杀文[栏目:莲池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