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财富观(延德)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45

佛教的财富观
延德
《空林佛教》     

    有一年,金庸到台湾,跟李敖聊天时,特别提到,在他儿子死后,他精研佛学,已是虔诚的佛教徒了。李敖说:“佛经里讲‘七法财’‘七德财’‘七圣财’,虽然有出入,但大体上,无不以舍弃财产为条件。所谓‘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所谓‘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你有这么多财产在身边,你既是虔诚的佛教徒,那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金庸听了窘得无以对答。(见余世存编《非常道》)   

    李敖先生所言,乍听有理,实则不然。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七圣财:七圣财亦名七法财、七德财,在修行中,有七个必备的条件,以财为喻,称为七财。分别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李敖先生引七圣财而论证“以舍弃财产为条件”实是相去甚远。   

    佛教徒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求得解脱,修学小乘注重个人的解脱,修学大乘则致力于自利利他,致力于众生解脱。自求解脱的,可以称为解脱道;普度众生、自他两利的可以称为菩萨道。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便是菩萨道。佛教的宗旨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的。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救济众生,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种种苦恼。大乘佛法系统的修行解脱,始于以“六度”,“四摄”为本位的菩萨行,终于转烦恼而证菩提成正觉。佛教的明确主张,菩萨圆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居于六度四摄首位,可见菩萨道的实践是以布施为重心的,因为要度众生,必须要先安慰众生。   

    布施是一种功德,不是可怜人,更不能搞“裸捐",佛陀在两干五百年前,就为我们明确指示了如何分配财产。如佛在《善生经》中说:“在家居士的收入最好分作四份:一、家庭生活,二、营业的资本,三、储存在家以防意外,四、放款生息。”在两干五百年前,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了今天,储蓄在家和存入银行利息应该合而为一。《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们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三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前面的四种方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佛教并不是提倡倾其所有行布施。   

    总之,佛教虽然追求出世,却不逃世。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绝对自由,不受物欲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所谓“舍离一切”,并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抛弃,而是“心不住”,正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六祖《坛经》中亦云:“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在。”   

    这就是佛教的财富观。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吴甘霖)
下一篇:当宗教遇到经济学(张清津)
 财富的天律(梁乃崇)
 论佛教财富观对解决城市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助益
 佛教财富思想的现代意义(王仲尧)
 佛教徒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圣严法师)
 支持在线善友谊:可持续社交网络的新结构
 佛教“四摄法”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多识)
 佛眼看商道——供花:回报给顾客(周文)
 当宗教遇到经济学(张清津)
 佛教与商业之和谐互动(李玉玲)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邹丽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发心受菩萨戒简述[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栏目:济群法师]
 大圆满前行 第四章 思维暇满难得 第二节 1 十六违缘[栏目: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
 阿育王的故事[栏目:传喜法师]
 祈福的迷失与信仰症候(成庆)[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背影[栏目:清心小语]
 做人的佛法 无量佛法量无边[栏目:做人的佛法]
 禅定的身心效应[栏目:陈兵教授]
 净土宗宗旨[栏目:净宗法师]
 我父母对我学佛非常反感...破坏佛经、佛像...我该怎么办呢?[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