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财富观(延德)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30

佛教的财富观
延德
《空林佛教》     

    有一年,金庸到台湾,跟李敖聊天时,特别提到,在他儿子死后,他精研佛学,已是虔诚的佛教徒了。李敖说:“佛经里讲‘七法财’‘七德财’‘七圣财’,虽然有出入,但大体上,无不以舍弃财产为条件。所谓‘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所谓‘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你有这么多财产在身边,你既是虔诚的佛教徒,那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金庸听了窘得无以对答。(见余世存编《非常道》)   

    李敖先生所言,乍听有理,实则不然。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七圣财:七圣财亦名七法财、七德财,在修行中,有七个必备的条件,以财为喻,称为七财。分别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李敖先生引七圣财而论证“以舍弃财产为条件”实是相去甚远。   

    佛教徒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求得解脱,修学小乘注重个人的解脱,修学大乘则致力于自利利他,致力于众生解脱。自求解脱的,可以称为解脱道;普度众生、自他两利的可以称为菩萨道。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便是菩萨道。佛教的宗旨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的。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救济众生,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种种苦恼。大乘佛法系统的修行解脱,始于以“六度”,“四摄”为本位的菩萨行,终于转烦恼而证菩提成正觉。佛教的明确主张,菩萨圆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居于六度四摄首位,可见菩萨道的实践是以布施为重心的,因为要度众生,必须要先安慰众生。   

    布施是一种功德,不是可怜人,更不能搞“裸捐",佛陀在两干五百年前,就为我们明确指示了如何分配财产。如佛在《善生经》中说:“在家居士的收入最好分作四份:一、家庭生活,二、营业的资本,三、储存在家以防意外,四、放款生息。”在两干五百年前,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了今天,储蓄在家和存入银行利息应该合而为一。《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们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三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前面的四种方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佛教并不是提倡倾其所有行布施。   

    总之,佛教虽然追求出世,却不逃世。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绝对自由,不受物欲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所谓“舍离一切”,并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抛弃,而是“心不住”,正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六祖《坛经》中亦云:“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在。”   

    这就是佛教的财富观。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吴甘霖)
下一篇:当宗教遇到经济学(张清津)
 放下执着VS换位思考——与企业家聊“佛学”(周文)
 当代中国的“商人信佛热”现象(邓娟)
 借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反思企业精神领袖与团队管理
 人生的三种财富(愚子)
 佛教“四摄法”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多识)
 企业家“以人为本”的佛家四大法宝(陈星桥)
 宣扬佛教财富观是树立品质的途径(梁胜兴)
 企业家眼中的佛教管理(张天源、刘琛)
 团结之光如此强大,它将照亮整个地球(潘石屹)
 佛教与企业——企业经营的菩萨道(戴育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问13 如果患上如抑郁症的情绪失调又怎样?内观禅可以治愈它吗?[栏目: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
 佛教心理学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栏目: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生死的幻觉 第13章 缘起因果的规律[栏目:白玛格桑法王]
 雪庐老人净土选集—述学语录[栏目:李炳南居士]
 亲爱的孩子,请原谅我[栏目:林园佛教堂]
 发心出家,尤其是女众应该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修行道场及依止师父?[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六祖坛经讲记 第10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07-098出家功德殊胜行[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福德日记12月31日─为众生祈服![栏目:福德日记]
 34 有与无[栏目:大机大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