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财富观
马明博
《生活禅》
人活在世上是离不开财富的。财富并非是毒蛇,是造富还是造祸,财富无法自主,其决定权在于拥有财富的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使用财富的方法。
佛陀曾指出: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诸如偷盗、妄语、暴行、憎恚、残酷等,莫不由此而生。
佛陀从没有让人抛弃舒适的物质生活,他说,即便僧人要在僻静的地方修习禅定,要想修习成功,也离不开最低的物质环境。
佛陀说,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走向解脱的必要条件。但是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生的目的。
佛陀鼓励信众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财富,并提醒信众不要贪著,因为金砂虽贵,在眼成翳。如果一个人只盯着金钱,就好像黄金的颗粒在眼里一样,虽然它贵重,但是它会把眼睛磨痛,甚至会导致种种眼病,乃至失明。
有一个富人,拥有很多金块。他用这些金砖铺成地板,每天踩在上面,虽然从没用过,但是他看一看就非常欢喜。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他伤心得死去活来。佛陀问他,这些铺地的金砖,你用过它吗?没有!你既然没有用过,又何必伤心?你丢的,不过是铺地的砖啊。没有使用的金钱,不属于自己。
功德天能够帮助人获得财富。
有穷人供养功德天,早晚都诚意地礼拜。一直供养了两年,得到了功德天的感应。那天,听见有人推门进来,一看正是功德天。穷人急忙起来,以虔敬而欢喜的心情去迎接。功德天是一位美丽的女郎。当她将坐下时,外面又有人推门。穷人忙着去看时,这回来的,却是一位又黑又丑的女郎。穷人阻止她进来,可是这位黑女郎,却一定要进来,她说:“功德天是我姐姐,我是她的妹妹黑女,我们姐妹是从来不曾分离的。你请她,即使不请我,我也非来不可。姐姐来赐与财富,我来销散财物。你见过有积聚财物而不散失的吗?”
财富是无常的。禅者不应执著财富。
佛陀时代,给孤独长者是一位富翁,曾在舍卫国为佛陀的僧团兴建祗园精舍。
佛陀对给孤独长者说,过家庭生活的信众,有四种乐趣:第一,能享受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足够的财富,并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第二,能把此财富用于自己、家人及亲友身上,并作种种善行;第三,无负债之苦;第四,可过清净无过而不造恶业的生活。
有一个叫做长生的人,在拜访佛陀时,问道:佛陀,我们只是普通的居士,与妻子儿女一起过着家庭生活。可否请佛陀教导我们法,如何在今生都享有快乐?
佛陀告诉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现生得到快乐。第一,不论他从事那种职业,必须求精求效,诚恳努力,并熟谙其业务;第二,对于以其本身血汗换来的收益,必须善加守护(此处指要将财物妥为收藏,以免为宵小所觊觎等。这些观众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一起考虑)。第三,须亲近忠实、博学、有德、宽大、有智慧而且能协助他远离邪途、走入正道的善知识。第四,用钱必须合理而与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费,亦不可悭吝。即不可贪心积聚财富,亦不可奢侈挥霍,应量入为出。
怎样正确地使用财富?佛陀明确地谈到如何用钱、如何储蓄的细则。
在《杂阿含经》里,佛陀告诉善生,应当以他收入的40%用来经营事业,30%用来家庭生活,20%储蓄应需,10%用于布施,作福功德。
在《阿含经》里,佛陀说了四句偈,指导在家人如何使用金钱:“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
如果把个人的收入分成十分的话,一施悲和敬,要把收入的10%拿出来布施,培养慈悲心救济需要帮助的人,以恭敬心资助僧团等;二储不时需,要把收入的20%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人会生病,或要旅行,平常要有储蓄作为准备;三分营生业,要把收入的30%用来经营谋生,发展事业;四分生活用,要把收入的40%作为生活费用,比方说奉事父母、教育子女、维护家庭生活的开支,等等。
习禅与获得财富并不矛盾。
佛经里有一个词——“皆大欢喜”,是说要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处处都要想到皆大欢喜。禅者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应处处充满“欢喜心”,获取财富要以给人欢喜为原则,尽量做到大家都欢喜,不结恶缘。例如:发财,我很欢喜,可是不能为了妄想发财,就去偷、去骗、去抢;这是别人不欢喜的!如果将自己的欢喜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势必遭受痛苦的果报。
在佛陀眼里,世间有两种财富:外在的财富和内在的财富。
珠宝、项链、黄金、白银、土地、名誉、权利、资产、……,这些都是外在的财富。内在的财富是经由佛陀的指导,我们得以放下烦恼的包袱。
佛陀告诉我们,外在的财富并不真正属于我们,它非常容易失去,被偷窃、掠夺及其他的苦难所损毁,更有甚者,外在的财富带有潜在的伤害性,与我们为敌,给我们带来灾难。内在的财富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不会让人哭泣,也不会让人笑出来,因为哭与笑不能和解脱的智慧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