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财富的天律(梁乃崇)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2

财富的天律
梁乃崇 
《圆觉之友》

  今天要讲的是“财富的天律”。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一般人为了生活,一定要追求财富,也就是一定要工作、拿薪水,这是现在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在谋生之余也想要修行,相当多的人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所抱持的态度是:赚钱的时候就赚钱,所以就按照赚钱的方式去做;而修行的时候,才按照佛法的规则去行。也就是佛法的规则只有在修行时才考虑遵守;但在赚钱的时候,佛法的规则就丢开不要了,所依循的只是商场的规则。

  然而现在商场的规则有很多和我们佛法几乎是相冲突的,譬如说做生意一定要有贪欲,要去抢夺,要不择手段去获得利润,讲的都是这一套东西;而这些规则的性质与我们佛法最简单、最明显的规则––要除去“贪、嗔、痴”––却完全不合。

  所以修行人在这个时代常常会把自己一分为二:打坐、读经与念佛的时候是一个佛教徒,就遵守佛教的规则;而其他时候则依旧贪、嗔、痴。这对一个真正认真修行的人来,是种困扰;对并不是很认真修行的人来说,则很无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下了一阵子的功夫,深入思考财富的问题,希望帮助佛教徒在求财的时候,也能够合乎佛;也就是当他们在追求财富的时候,无论是行事或心理都没有违背佛法的规则,没有违背佛的教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找到了一套方法,这套方法不但合乎佛法,而且比现有的那些赚钱的规则更优秀、更合乎人性。

  以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也断断续续在谈这个问题,但是大家听了以后,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去实践。现在我把过去所讲的浓缩成三条规则,只要把这三条规则记住了、弄熟了、晓得其精义之后,再运用这三条规则去求财,不但合乎佛法,而且又能生财。这三条规则我称为“财富的天律”,也就是财富的天条。“天”的意思就是自然法,而不是人为法。它是自然的,并不是人做出来的。这是我观察这个世界所发现的,只是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而这三条规则与我们的佛法是非常相合的。这三条“财富的天律”是:

    第一条:物质不等于财富,凡改善生活质量者皆是财富。

    第二条:个人财富包含在整体财富之中;个人财富脱离整体财富时,立刻不成为财富。

    第三条:贡献财富者(这里的“财富”就是第一条:“凡改善生活质量者”指能贡献改善生活质量者。),才有报酬;未做贡献者,没有报酬。报酬有“天然”与“人为”的两种,应使二者一致。

  如果合乎财富的天律而去求财,必然富裕,也必然合乎佛法;而违背这些财富天条的求财者,必然遭遇天谴。

  现在我们就来解释“财富的天律”第一条:“物质不等于财富。”因为物质本身还只是物质,而财富是物质再加上人的智慧和心力,并且能改善人类生活的时候,才叫做“财富”。如果不能够达到这个功能,单纯的物质本身并不是财富。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物质就是财富。”这个观念虽然有问题,但我们却不能够认定财富里面就没有物质––是的,财富里面是有物质,可是我们并不能在这两者之间画上等号,毕竟它们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说健康食品,它的物质层面和其他的食物似乎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它有特殊功能,吃了之后健康情况会改善,这就是财富。因为它里面已经放了智能、放了知识。如果我们心里面还是把它想成只是物质,没有想到里面已加了许多智能和知识,这种判断就有问题。所以我们看东西,得看它有没有价值,也就是要看它能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条天律下半段要强调:“凡改善生活质量者皆是财富。”因为只消极地说物质不是财富,这仍是不够的,必须积极指出财富就是什么,大家的观念才能厘清。

  在最早的时候,人类只顾追求生存;而当生存没有问题的时候,就想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里,首先就必须把握财富天律的第一条:“凡改善生活品质者皆是财富”,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追求财富的时候,并不是想改善生活质量,而是在追求金钱的多少,或是房地产的多寡。即使他的金钱与房地产很多,可是生活质量并不一定改善,这种情形就不能叫做拥有财富。所以有很多人虽然赚了很多金钱、很多房地产,可是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好,这种人就是把自己的目标弄错了。目标弄错,就等于犯了第一条天律,所以他就会受到报应。他的天谴就是生活得很痛苦,这就是报应。以上就是财富的第一个天条。

  再来谈第二条天律:“个人的财富包含在整体财富中,个人财富脱离整体财富时(譬如说脱离市场的供需系统),立刻不成为财富。”

  我可以再举个例子:现在许多人都有汽车,汽车也是种财富,因为它可以改善我们生活中“行”方面的质量。我们如果有汽车,那就是个人的财富。可是这辆汽车、这种个人的财富必须包含在整体社会系统里面,是这整个经济体系里面的一部份,而不能单独脱离。当这辆汽车脱离整个社会体系,也就是脱离社会的时候,就没有用了,就不是财富了。这话怎么说?因为当它脱离这个社会的时候,就买不到汽油,车不能开,就只是一堆废铁而已;同时,如果没有道路可供行驰,它仍然是个废物;或是一旦有什么地方损坏了,因为没有零件,没有人帮忙装修,也就成了废物。所以财富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且根本是整体社会里面的一部份。

  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譬如说有人运气非常好,在荒野里捡到了一块钻石。如果他始终没有和这个社会联系上,只是一个荒野中的人,对他来讲那块钻石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个比较亮的石头而已,并不是什么财富;可是如果把这块钻石带到这个社会经济体系来,经过匠人切割、琢磨,再把它放到珠宝店里面,那么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这块钻石所以能产生财富,是因为有整体的财富、整体的市场系统在背后支撑。当这个整体经济系统没有的时候,财富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我说个人的财富是依附在整体财富系统里面的,这是事实,没有什么深奥之处。

  但是一般人在追求财富的时候,常常违反这条规则。他们是怎么追求法呢?他们让个人的财富增加,可是却使整个社会的财富减少了!譬如说开一间工厂,这间工厂很赚钱,可是却把四周的环境污染得很严重。这种让整体财富减少,而使个人财富增加的做法,是一种自杀的行为。短期来看,他自己的财富是增加了;但环境长期被污染后,整体财富就会减少了、消失了,他个人的财富也要随着减少、消失。所以大家应该要了解:我们个人的财富根本建筑在社会整体的财富之中,是不可以违反的。

  以前我也常常说我们在追求财富的时候,要平等互惠,要对大家都有好处;不要弄得只有自己好,其他人都倒霉,这种事情就不能做。还有一种情形,个人的财富虽然增加了,可是整体社会的财富并没有增加,这样也不好,还是有问题。所以像这种状况,我们也要避免。

  第三:“贡献财富者,才有报酬;未做贡献者,没有报酬。”这一条我以前已经说得很多了,大家也听过很多次,我不再多做解释。现在要稍微说明一下,为什么这条文字我做了一些修改。以前是说:“未做贡献者,不收报酬;做了贡献,才收报酬。”现在改成“贡献财富者,才有报酬;未做贡献者,没有报酬。”所谓贡献财富者也就是贡献了“生活质量的改善”,那么这时候就有报酬了。并不是收或不收报酬的问题,而是报酬自然就产生了,收或不收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我把它改成“贡献财富者,才有报酬;未做贡献者,没有报酬。”

  因此如果开一间公司,企业体里面的员工都想获得薪水,这就是报酬,而这些报酬是怎么来的?不要以为是老板赏赐的,其实根本就是自己贡献出来的,所以是应得的。一个企业只要订定一些合理的规则,就可以让有贡献的人得到报酬,而没有贡献的人得不到。千万不要让没有贡献的人坐享报酬,抢走了有贡献的人应得的一份,如果有这种现象,这个企业一定失败。

  所以报酬的来源就是你的贡献,你贡献了财富,老板才能把你的贡献变成了报酬给你,只不过换一个名词而已,财富根本就是你创造出来的。如果能依照这个规则订出合理的制度,我们得到报酬的时候会是心安理得的;不致像抢来的报酬,半夜扪心自问,总是有点惭愧。

  至于报酬,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的报酬”,另外一种是“人为的报酬”,事实就是如此。大家可能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以致不太了解什么叫做“天然的报酬”、什么叫做“人为的报酬”。我举一个大家都能了解的例子:譬如我们到驾驶训练班去学开车,我们努力去学,这就是在做贡献,在做努力;一旦学完了,努力完了,参加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得到驾照。能够开车上路属于“天然的报酬”;拿到驾照则是“人为的报酬”。但常常有人即使拿到了驾照,也不敢开车上路,这就是有“人为的报酬”,可是却没有“天然的报酬”。另外大家可能都有过这一类的经验,当我们学任何一科,譬如是英语吧,我们努力地去读、去听、去写、去讲,这就是在做贡献;而因此英文实力很强,这就是“天然的报酬”。那么什么是“人为的报酬”?英文考试的成绩就是“人为的报酬”。比如你去考托福,成绩很不错,考了六百多分以上,这就是“人为的报酬”。几乎无论什么事,一做了贡献以后,就有“人为的报酬”跟“天然的报酬”两种。

  我们修行也有这两种报酬,如果很努力修行,照佛教的方法努力去实践,那就会得到两种报酬:一种是你修成了,证道了,这就是“天然的报酬”。那另外一种报酬是当上师,或是做祖师,这是“人为的报酬”。

  我们工作时也是一样。如果从事服务业去帮助别人,人家给你金钱上的回报,这是“人为的报酬”。你在服务别人的时候非常尽心尽力,人家得到了你的帮助,因此内心非常感谢你,这种感谢则是“天然的报酬”;而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心中很满足,这也是“天然的报酬”––所以报酬大致有这两种情形。

  在人间的社会里,我们是没有办法只要天然的报酬,而不要人为的报酬的。比如说读书只要实力,不要分数,这是办不到的,一定要这两种报酬都能兼得才好,否则多少都有点不圆满;也就是这两种状况最好不要脱节,要能一致,所以我在第三条天律后面加上了一句话––“应使二者一致”。所以最好是我们考试出来的分数,和实力是很接近的。要是考试的分数很好,但却没实力,这就很糟糕,就像有驾照却不敢上路的情况一样。

  这里还要再补充一点,就是天然的报酬是没有办法抢,没有办法骗,也没有办法转送的,因为功力输不出去。必须自己努力、贡献,才能得到!可是人为的报酬是可以偷、可以骗、可以拐、可以抢的。譬如考试时,你可以偷看、作弊,或者是老师送你同情分数,是吧?钱也是一样可以去抢、去骗,可是天然的报酬就是没有办法抢得到。甚至连祖师、上师的位子都可以骗一个来坐坐,可是天然的报酬––证道,是绝对没有办法抢到的,它本身就具有这种特质。

  我们现在的补习班是在提供些什么报酬呢?––提供人为的报酬,就是补大家的分数。如果我们的补习班也能够提供天然的报酬,补大家的实力,其实也是很好的。当然我们读书的时候,也会碰到一些同学(或者自己)不管分数,只要实力。事实上这种人要的就是天然的报酬,而不重视人为的报酬。天然的报酬必然存在,人为的报酬也没有办法免除,所以最好使两者一致;能够一致,报酬的分配才是健康的。所以我在第三条天律后面加上:“报酬有天然与人为的两种,应使二者一致”,这样比较完整。

  这个世界上的人如果了解了财富的三条天律,在追求财富时也能遵守这三条规则,那么这个社会无论是整体的或是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一定能不断地改善、提升,大家也就愈来愈富有,更不会遭受天谴;同时不会像一般所说的“富不过三代”,而会无穷代一直富下去。那些富不过三代的家庭,为什么财产到后来会败光?就是因为犯了财富的天条所致。如果能遵守这些天条,他一定败不了,没有办法败,一代一代都会富有下去。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道德的血液VS善心的力量——与企业家聊“佛学”(周文)
下一篇:佛教的财富观(梁乃崇)
 略述佛教经济学
 太虚大师的僧寺经济建设思想(李虎群)
 浅析佛教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赵丽明)
 包容,和谐,快乐--弥勒信仰与和谐社会浅述(潘建国)
 借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反思企业精神领袖与团队管理
 不丹依据佛教制定发展策略引起西方经济学家关注
 佛教的财富观(延德)
 日本企业精神与中国禅文化(王绍璠)
 佛教经济学(佩尤托)
 当宗教遇到经济学(张清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到彼岸[栏目:宣化上人]
 近代中国对传统佛教的反思与日本的“批判佛教”驳议[栏目:杨维中教授]
 禅学随笔 二、禅佛教[栏目:铃木大拙教授]
 学佛与解脱[栏目:仁焕法师]
 楞伽经义记(卷第四)[栏目:太虚法师]
 162.举巨石服群众 Moving a boulder and winning workmens r..[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三十三天和地狱各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之外是否还存在别的有情?[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佛学基础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八节 密宗[栏目:佛学基础]
 第八章 第一节、第二节[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与东华寺的缘份(释明意)[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