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关于佛教宇宙观与科学的一点思考(李尚儒)
 
{返回 佛教与科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40

关于佛教宇宙观与科学的一点思考
李尚儒 
 
    当今,科学与佛法的知见,在某些领域内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这里仅就佛教宇宙观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的相通之处略作探讨。

    一、关于宏观宇宙的认识

    过去世人观念中的世界、宇宙,超不出地球的范围。我国汉代著名大学问家王充(公元26—96年)乃是旷世奇才,学识渊博。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虽有如此才华学识,并集前代科技文化之大成,然而他对天地的认识却为:“天乃玉石之类。”(《论衡·谈天》)“天之与地,皆体也,地无下,则天无上矣。”(《论衡·道虚》)“天体非气也……犹有体在上,与人相远,《秘传》或言:天之离天下,六万余里,数家计之,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下有周度,高有数里;如天审气,气如云烟,安得里度?……天有形体,所据不虚。由此考之,则无恍惚明矣。”(《论衡·谈天》)王充认为天是有限度的,有形体的、玉石之类的东西,离地六万里。这种见解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幼稚荒唐。相比之下,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释迦牟尼佛(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687年,比王充要早七百多年。)早已认识到世界宇宙的无限性,达到了关于宏观宇宙的真理性认识。

    佛教中所讲的世界,就是普通所称的宇宙。《淮南子》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佛教经典《楞严经·卷四》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这二者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因此佛教的世界观,也就是普通所称的宇宙观。佛经中经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这一概念。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三个千的倍数,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包含着十亿个世界。如此广大无际的虚空宇宙范围,在释迦牟尼佛眼中也只不过是一佛摄化之土。《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云:“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它阿僧癨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它阿僧癨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诸世界,知其数否。”可见释迦牟尼佛所观察到的宇宙空间是多么深大无量,不可胜言。诚可谓:世界无量,国土众生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亦是无量,那里有什么中心可言。我们人类所居的地球,在宇宙天体中,相比之下,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乎其微的微尘。现在人类的天文学研究已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实现了古人“举头天外望”的梦想。人们看到茫茫宇宙,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仅仅银河系中的星球就已多至不可胜数,星球之间的距离亦大至不可限量。非但古人的地球中心说固无道理,即使哥白尼的日心说实属滑稽可笑。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虚空无尽,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才是究竟的宇宙真相。

    不借助任何科学仪器,释迦牟尼佛何以能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就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并给予真实的描述,这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现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恰恰验证了古老的佛教理论的正确性。

    佛教理论中的地理概念更有“俗地理”和“圣地里”之分。“俗地理”是指我们平常的人在凡夫地,以肉眼凡胎所能够认识观察到的宇宙景象。“圣地理”是指我们平常凡夫根本就观察不到,只有开了天眼的得道圣人才能看得见的神秘宇宙景象。最简单的如:以刀断水,水中会留下伤痕,鸟在虚空中飞过,虚空中会留下痕迹,而我们平常人却看不到。至于佛国中的妙宝庄严,重重无尽,百味饮食,应念现前,受用种种,一切丰足等不可思议的神奇境界,目前人类的科学研究尚无法认识和理解,只可存而不论。

    二、关于微观世界的认识

    佛教理论对宏观宇宙的认识和描述诚令世人为之震惊,同样佛教理论在微观领域内的认识亦令现代科学刮目相看。释迦牟尼佛指出: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在一滴晶亮的小水珠中,我们正常人的肉眼在常态下什么也看不到,而佛祖却惊世骇俗地宣称:在这小小的水滴当中生活着数不清的生命(“八万四千”非是确指,乃是形容极多的意思。)。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无法想象,那么多小生命生活在一个小水滴中是一番什么景象。借助显微镜,人们才认识到释迦牟尼佛讲的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乃是向世人揭示了一个真实不虚的微观世界的宇宙真相。

    《修行道地经》云:“儿既长大,适得谷气,其体即生八十种虫。”佛教理论认为: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有八十种之多。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为人类生存繁衍的载体。而人体内的各种虫生活在我们人体内,他们把我们人类的身体当作它们的地球,而我们却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释迦牟尼佛对此却有清楚深刻的认识。《正法念处经》云:“骷髅内有二种虫,游行骨内,常食此脑,复有放逸虫,住顶上,令人疾病。复有发虫,住骨外,常食发根。复有耳虫,食耳中肉。复有鼻虫,食鼻中肉。……复有食涎虫住舌根,瞋则令人口燥。……复有肿虫,住身内,其虫饮血,自然肿起。复有嗜睡虫,住周身,疲极归心,人则睡眠。……复有二十种虫,行于阴处,令人消瘦多瞋,下体常臭。复有十种虫,行於屎溺,形色臭恶,或令人泻,或令闭塞。”由上可见,佛教理论对人体内虫的认识极其细致入微。现代医学在现代科学的辅助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代寄生虫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寄生虫有:蛔虫,蛲虫,鞭虫,钩虫,丝虫,条虫,肺蛭虫,肝蛭虫,姜片虫,……不下数十种之多。至于生活在人体中的细菌则是多至不可胜数,且细菌感染可使人产生肿胀、下泻等生理病理现象,现代医学的许多新发现竟与佛教经典的理论相一致。释迦牟尼佛的大智大慧,诚令人感到不可测度。

    现代微观科学看到了细菌,这是人类在微观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开创了微观领域的新天地。然而是否存在比细菌更微小的生命,而目前的微观仪器却无法观测到呢?按逻辑推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释迦牟尼佛教导其弟子,不得以口吹灭烛灯。乍一听,难免有愚昧迷信之嫌,而佛祖对此却是别有一番苦心。佛教理论认为:灯焰之上,有细微众生,吞食其烟,人气一吹即死,凡眼不识,唯有天眼者方能见之。宇宙虚空中存在一种极微细的生命,它们以灯烟为食,而人口之气对于这种极微细的生命而言,则是一种致命的毒气。佛祖是大慈大悲,平等对待、爱护一切生命,佛祖为了保全这些微细众生的生命,才制定了这条戒律。然而这种以灯烟为食的微细生命,尚未得到科学的证实。将来之科学能否对此做出科学的解释,人们只好拭目以待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云:“过去所有诸国土,一毛孔中皆示现。”“佛于一切微尘中,示现无边大神力。”这种“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坐微尘里,转大*轮”(《楞严经》语)的无量神通境界,人类的微观科学是难以认识和想象的。然而佛教理论与微观科学取得了许多共识,这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佛教理论。对其中的许多超情离见,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理论,只好存而不论,而不应像前人那样做一些简单粗暴的否定。

    三、神奇的“风轮”摄持世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云:“诸佛子,此华严庄严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华严庄严世界海”就是指华藏世界,这是一个比我们人类所能观测到的范围大得多的一个世界,也具有“圣地理”层面上的意义。任何一个世界都存在许许多多的星球,星球之间并不是杂乱无章、各自为政,而是有一定的秩序,有一定的轨道,相互之间有一种“风轮”的力量在相互摄持,以维持其世界宇宙中的秩序。古代,人们的科技文化水平相当落后,古人对天体星球之间的这种相互吸引摄持的力量无法认清其本来面目。古时佛教的译经师们一定吃了不少苦头。中国古代的译经师只好煞费苦心地将这种缔结星球世界之间关系的纽带力量称之为“风轮所持”。风是看不见的,却具有力量,具有功能;“轮”则是圆形的,环绕的,旋转的;“持”则是摄持,吸引,维持的意思。犹如杂技演员的表演,用绳子拴住一碗水,给碗一个速度,由于绳子的摄持,碗飞不出去,只好绕着手不停的旋转。绳子的摄持力是看得见的,而星球之间的摄持力则是看不见的“风轮”的力量。这种神秘的“风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

    现在的天体力学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揭示了宇宙天体和太空轨道的一些奥秘。当一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它便可以离开地球表面,像月球一样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按一定的轨道,不停地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它与地球之间产生万有引力的结果。正是由于地球万有引力的摄持作用,月球才不会从空中掉下来,或任意飞到别的地方去,而只能按其固定的轨道,环绕地球旋转。同样,如果一物体的速度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便可以冲破地球的束缚,成为一颗行星,而环绕太阳旋转。如果该物体的的运动速度达到第三宇宙速度,便可以冲出太阳系,成为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而像太阳一样在银河系中的轨道上运转。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地球等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太阳系又在银河系中按一定的轨道运转,这都是与天体之间万有引力的相互作用分不开的。万有引力是维持世界宇宙秩序的一种重要力量。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中讲的“风轮摄持力”何以与现代科学的万有引力如此相似,佛祖讲的“风轮摄持力”是否就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万有引力,这或许还有待于科技工作者和佛教学者们的进一步验证和思考。

    四、关于动静相对的认识

    在牛顿经典力学的概念中,是以物体动则恒动,静则恒静为基础。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宇宙间事实上找不出一个绝对静止的东西来,反之也找不到一个绝对动的物体。牛顿的经典力学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直至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进一步揭示出动静的相对性。在相对论中:绝对的动与绝对的静都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一切物质能量都在相对情形下而存在发展。人们在常态状态下所感觉到的则是:动则恒动,静则恒静。几乎没有人会认识到这种感觉的虚幻性、不真实性。

    佛教经典中关于动静相对性的说法极为普遍,如《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我国五代时的布袋和尚有一首著名偈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的“桥流水不流”显然是体悟到动静相对性的智慧境界。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是地球绕太阳转;以地球为参照物,则是太阳绕地球转。究竟是太阳绕地球,还是地球绕太阳,这实际上是由判断者自己的心念来做取舍。《六祖坛经》中记载了一个著名的辩论:“值印宗法师讲《涅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祖师的见解乃是超越了动静相对,直指认识本源,不为世俗假象所迷倒,而认识到心物相对的智慧境界。关于心物相对的境界,现代科学鲜少论及,这实际上是一个需要人类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五、关于时空相对的认识

    动静相对的认识常人已难接受,关于时空的相对性,常人更是无法理解。极具天才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做出了令世人不可思议的科学发现,向世人揭示了时空相对的真面目。爱氏认为:时间与空间相对存在,由空间的变动才能产生时间的概念。现在的太空航行,人造卫星发射等均已验证了爱氏理论的正确性。爱氏的相对论使科学认识进入四维空间的领域。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惠施的一个著名命题:“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这个命题实际上揭示和探讨了不同维空间的关系问题。三维空间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用数学公式表示为:长!宽!高"体积。长、宽、高中任何一维等于零时,则体积等于零。即:无厚(高)不可积也。相对体积而言,离开高,其它二维则无意义了。虽“其大千里”也于事无补。同理类推:一维与二维的关系可为:“无宽不可积也,其长万里。”二维空间是一个面积的概念,用数学公式表示为:长×宽="面积。长、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宽,相对面积而言,其长则无意义了。同理可以类推四维空间内各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四维空间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维。用数学公式表示为:长×宽×高×时间=时空。长×宽×高即是三维空间,简称空间。在四维时空中,空间与时间是相互依存的,离开空间,时间则没有意义了。科学家巴纳特在《宇宙与爱因斯坦》一书中讲:“你不要以为时空连续区不过是算术上的虚构,这个世界,实在就是时空连续区。一切真实在空间、时间中存在,两者是分不开的。一切时间的度量,秒、分、时、日、月、年等是地球在空间对于太阳、月球、恒星等地位的度量。同样,我们计算在地球上地位的经度与纬度,是用分与秒来度量的;而要精密地计算时,我们必须知道年中的某日,与日中的某时……。”巴纳特所强调的即是:四维时空是真实的宇宙时空,时间与空间相互依存、绝对独立的空间与时间俱不存在。常人的时空分离感,只是人的错觉。

    佛教理论中的时空观念是非常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中论》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的观念依赖于“物”的世界才能显现,如果离开“物”的世界,就不会有时间的观念。不难理解,《中论》中讲的“物”与爱氏相对论中的三维空间是同一个概念。在四维时空中空间与时间的相互依存性,对佛教理论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佛经中讲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神通妙用,能预知众生未来死此生彼的种种情况。有的学者推测欲界天可能是四维以上维数的空间,而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的维数则又高于欲界天。现代科学已承认四维以上维数空间的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圆满究竟佛陀之维数应为无限大,法身遍满种种空间,无有障碍。《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云:“——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显现毛孔中。一切处行佛尽知,一念三世毕无余。”这种:一毛容受一切世界,佛智尽知一切众生。一念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等无量神通境界。只有在四维以上之多维空间才有存在的可能。多维空间的发现为现代科学展现了无量宏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人们觉察到佛教理论具有神秘性和超前性,极有可能是多维空间内的真理。

    六、关于时间变形的认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时间依赖于观察者之状态。若观察者的运动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时,当其相对于观察者之速度增加,时间之间隔即将延长,亦即运动者之时钟变慢。据爱氏相对论的理论可以推知:如果乘数倍于光速的飞船在太空飞行,时间可以不流,或倒流,看到过去世的种种事物。佛教理论中关于时间延促变化的记载颇多。如佛典中记载:忉利天距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以世间百年为一昼一夜,而距阎浮提更远的兜率天,则以人世间四百年为此天一昼一夜。距地球愈远,则与地球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快(因为运动半径加大),其时间间隔自然就越长,这些记载真实可信,并与现代科学原理深相契合。

    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曾指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幻觉。这与佛教理论颇为相似。《佛说大乘无量寿壮严清净平等觉经·圆满成就第九》云: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既然“彼佛如来”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即超越了空间维,则必然同时超越了时间维,“非过现未来”,不受时间的束缚与限制。这与爱氏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云:“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是讲:如果心中有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观念都是错误的,虚幻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即是“不可得”的。这与爱氏的见解是多么相近,难怪爱因斯坦曾感叹:“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并预言:“将来世界第一大宗教必定是佛教。”

    七、成住坏空的宇宙循环图式

    佛教理论认为:有生即有灭,有成即有坏,并把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是一大劫,一大劫分为成、住、坏、空四中劫,成劫是世界形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毁灭的时期,且世界的成住坏空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现代科学对天体宇宙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天文编号为M87之无线电波星云旋系中,从非物质之无线电波区里,喷出长达一万光年之光炬,其中为高速高能电子,从非物质之中,亦即从虚空中,而喷射出物质,实乃超越世俗情见的重大发现。天文学家霍金斯云:“星点旋系从强度高能的虚无之中形成。”科学家们证实大宇宙出生于虚空,各种星云,星球等天体皆在不断运行,不断生成和消灭。从空而有,因有而住,从住坏灭,复归于空。例如猎人星座距地球十五光年,是距地球最近的星座。从夏威夷猫娜基山顶,用无线电望远镜摄得猎人座星云爆炸散开(坏灭归空)后之照片,后又用红外线镜头,摄得正在初步形成的新星云(从空复成)的照片。此乃宇宙星体成住坏空的有力科学证明。科学家们预言,太阳系中的太阳再经六十亿年,即将老化为红光巨星(星体在衰老时乃发射红光,称为红光巨星)。当太阳进一步衰老而濒临毁灭时,天文学家称之为白光矮星,因即将崩溃,乃竭尽残力,辐射白光,星体缩小。最后将突然爆炸而毁灭,复归于空。总之科学上的种种发现与佛教关于世界成住坏空的理论得到了相互印证。

    《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云:“此界坏时,(此界之地狱)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释迦牟尼佛讲述的各方世界不断生成坏灭,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而各界中的地狱却能在其世界坏灭时辗转相寄,成后复来,这还有待于现代科学的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八、关于人体自身的认识

    佛教理论认为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像一个大监狱,众生都被关在狱中受苦,未出生住胎时,则称为“胎狱”,并且对“胎狱”中的情况有十分清楚详尽的认识。《修行道地经》云:“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三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坚如坏。九七日变五泡两肘、两髀及项。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腕及头。十一七日,复生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及眼耳鼻口。十二七日,泡相成就。十三七日,现腹相。十四七日,生五藏,十五七日,生大肠,十六七日生小肠。十七七日有胃处。十八七日生二藏。十九七日,生手掌足趺臂节。二十七日生阴脐颐乳。……”。现代医学借助先进的仪器,才认识到胎儿发育的具体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时长约三公分,重约十克,状如息肉。在第三个月中(十七日长约六至八公分,重约四十余克。此时四肢渐显诸骨化点出现,已可与其他动物相区别,故称胎儿。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现代的医学发现竟与佛典中的记载如此吻合。两千多年前尚无生理学,解剖学之名称,及现代化的科研仪器,释迦牟尼佛对胎儿的发育过程能取得如此详尽精确的认识,的确是令现代医学为之赧颜的一大奇迹。

    人体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关于人体精神的认识,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由肖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下(第213页)讲:“他(方以智)所说的‘心’,已不再是主血液循环的心脏,……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指出:人的思维器官不是心而是脑。他说:‘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其实并非如此。《大般涅·卷一·序品第一》云:“目为寮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荙。”“心王”在佛典中还有三种异名为:心、意、识。显然佛经中讲的“心王”即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心王”以“头为殿堂”,则显然“心王”是居于人体的大脑,而不是胸腔里的心脏。释迦牟尼佛比方以智早两千多年,就已认识到大脑是人体思维意识的器官,佛教的唯识宗对人体精神的研究极其深入细致,以“心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心所”为“心王”的助伴,即精神活动的辅助作用。其中“心王”分为八法,“心所”分为五十一法。现代科学对人体精神的研究尚未达到如此精深细致的分类,诚令现代科学为之汗颜。

    关于佛教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的相通之处,可谓比比皆是,日本学者松下真一在其著作《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中云:“这实在很奇怪,正是现代物理学的真理,并用实验加以证明,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样,不是令人惊叹吗?”科学家卡普拉在其《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云:“古老的宗教典藉《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世人每以世俗常识作为判定是非真伪的标准。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证明:这些常识往往是主观错误的产物。在科学证据尚不确定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古老的佛教典藉与现代科学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的确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深思。我们应重新认识佛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对于未来的科学研究会有积极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人类的哲学研究,全面认识宇宙人生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返回 佛教与科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科技观初探(马忠庚)
下一篇:中国佛教对近代科学主义的回应(何善川)
 宗教超越科学(罗候罗法师)
 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哲学佛教学(释自度)
 物理说法(梁乃崇)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王萌)
 我心中的佛学与科学(明纯)
 由一些光学现象阐明心外无法(王守益)
 生物技术对灵性发展的损益
 社会思潮演变刺激了佛教与科学对话
 量子力学与心灵的探讨(陈俊霖)
 关于佛教宇宙观与科学的一点思考(李尚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届:在闭营式上的讲话(李阳)[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在生活中持守五戒(慎独)[栏目:持戒]
 勤恳放生终于拯救了我如浮萍般脆弱的生命[栏目:放生病愈]
 第十五章 变色蜥蜴品 一四一 蜥蜴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在家的居士可以读诵 《楞严经》 吗、《楞严咒》吗?有的居士说:顶楼可以,楼下就不可以了。[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278.问曰:应言礼,何以名头面礼足?[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漫谈唯识三乘真实与一乘方便[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梦中梦因果问答 127 什么业力让我被损友诱惑去做坏事?我跟他有...[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南岳怀让禅法简析[栏目:刘元春教授]
 有人说“既然佛的作用是自然的、无意识的,那么供养佛、求佛的保佑、皈依佛会起什么作用呢”[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