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认识因果 第五章 善护口业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42

第五章 善护口业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口说善言能令人心生欢喜;口出恶言,除了令人生恼,还须自受恶业苦报。口过有四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人处世要经常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这四种过失,如果有,马上就要惭愧、忏悔、改过,否则口业不清净,讲出来的话,别人都无法信受;或招感口腔恶疾、被人毁谤欺诳等,这些都是口犯四种过失所产生的恶报。所以,种了什么因,将来就感什么果,佛法因果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一、四种口过

1、两舌:“两舌”即是于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如看到张三说李四不好,见到李四就说张三不好;或是见他吵架,甚至于打架,自己在旁边看笑话、说风凉话,这些就是两舌。俗谚云:“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常拨弄是非者,未来便招感聋哑、眷属乖离等报。

2、恶口:“恶口”是以粗言恶语骂人,致使他人起烦恼;或逢天雨、刮风,令身心感觉不适,即开始骂风骂雨;乃至骂畜生,不论骂詈的对象是有情或无情,这些都属于恶口。一般人对一些不经意的恶口讲成习惯,自己不容易察觉,境界一现前,很自然就讲了出来,话一出口,坏了事还不知道。

  例如四川有句口头语“格老子”,一般人不先讲出这句话,好像后面的话就讲不出来,虽是口头语,也是属于一种恶口的习惯。有一次,一个北方人到四川去卖东西,与买东西的人发生议价的问题,四川人一开口就先溜出一句话“格老子”,就好像是开场白一样。北方人一听,心想:你当我的老子,这还得了。于是上前一个巴掌打过去。这位四川人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便说:“格老子,为什么打人?”对方又是一巴掌打过去,“格老子,为什么又打人?”这就是恶口,无意中说了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修行没有其他的捷径,就是要时时刻刻返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大智度论》中记载有位毕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恒河对岸去化缘,每次要过恒河时就跟水神讲:“小婢,我要过河了,给我开路!”水神一听马上帮他开路,河里立刻就现出一条路,让尊者通过,到达对岸。因为毕陵伽婆蹉尊者是证到罗汉的圣者,堪受三界众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听到尊者的话,马上就帮他开路。但是时间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烦恼:“奇怪,我帮尊者开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还骂我是小婢,这口气实在很难咽下去。”就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尊者经常到恒河对岸去化缘,我每次都帮他开路,这对我来说也是修福报,但他却骂我是小婢,恳请世尊评评理。”世尊于是对水神说:“我找毕陵伽婆蹉尊者来向你道歉、赔不是。”毕陵伽婆蹉尊者一来,佛即告诉他:“你每次到恒河对岸化缘托钵时,水神都帮你开路,你怎么还骂他是小婢!实在不应该,你应该向水神道歉。”毕陵伽婆蹉尊者心想:“对呀!他帮我开路,我怎么还骂他是小婢,自己实在是不应该。”于是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现在向你道歉。”他向水神道歉还是叫他小婢。虽然尊者已证罗汉,粗的根本烦恼已断除,但是细的习气还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却不自知。

  所以恶口不容易改,自己要多注意,经常检讨反省,讲话的时候是不是有过失,时时要“三思而后行”。如此,不断地熏修,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慢慢地就能修去恶口的习气。

3、妄言: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言”。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为了做生意,容易打妄语;有时修行人为了名闻利养,也会打大妄语。例如自己没有开悟证果,却说自己已开悟证果,乃至说自己是如来转世、迦叶转世,说了这些大妄语,造了恶业,将来恶业果熟,就会堕入地狱,受地狱之苦。所以无论在家、出家众,千万不可说大妄语。

然而,有时为了要成就一件善法、功德,讲实话不容易成功,此时即可开个方便,称为方便妄语。所谓方便妄语,指话讲出之后,对自己没损失,而别人听了不但没有损失,而且还有功德,让对方从中得到利益。过去有位老和尚在山上修行,一日打坐时,遇到一位猎人在猎兔子。兔子听闻到枪声就跑,惊慌中,急忙钻到老和尚的衣服里躲起来,以保全自己的性命。猎人随后追了过来,就问这位老和尚:“我刚才在猎捕兔子,看到兔子好像跑到这边来了,师父!你看到没有?”老和尚讲:“看见了,从我右手边跑到山里面去了。”猎人于是就追了过去。这就是方便妄语,明明知道兔子躲在自己的衣服里,却说跑掉了,对自己没有损失,也保全了兔子一条性命,这就是善意的开方便。所以,修行学佛要知道佛法的精神是活用的,为救护众生,成就善法,不得已时即可用方便妄语;但是若不是为了成就善法功德,则不可说妄语。

  社会上有些从商的居士,想发心受五戒,但又认为做生意当中,极难真正说老实话,认为没办法持守不妄语戒。其实,任何事情都不离因缘果报,想要生意兴隆,便须诚实、信用。过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续经营,不外乎是本著童叟无欺的理念,只要以真诚不妄之心待人处世,这个事业就是值得人们信任的金招牌,如此何须担心无法成功。

  古人季布“一诺千金”,然而现代道德观念淡薄,却喜欢打妄语到处骗人,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过去古人结绳记事,两人有约,打个结就好了。现在打结行不通了,要写契约;打了契约还不行,还要请律师来作证;请了律师还不算,还要到法院公证;就算是公证了,可能还会耍赖,什么原因?喜欢妄语的关系。世间上的人会打妄语,有些出世修行人为了面子,也容易说些欺骗的话,谋取他人的尊重;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执著一个我相,为名、为利。从社会上去观察,打妄语的人很多,然而一切皆有因果,自己打了妄语欺骗人,现在造恶业,将来恶业成熟,就会堕入恶道。

4、绮语:“绮语”是指言不及义的轻浮言语,例如讲黄色笑话、言情小说令人打妄想,甚至说些取笑他人的话,自己却认为讲得很幽默,这些绮语都是一种恶业。若现世与人言谈喜论绮语,未来便会召感口齿不清、遭人戏弄轻贱的果报。

二、口业不净,报应不爽

罗侯罗年幼即出家,担任佛陀侍者时喜欢开人玩笑。有人来拜访佛陀,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一日,佛陀唤罗侯罗用澡盆取水来洗足,洗毕将水倒弃后,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后又叫他注水,罗侯罗心想:“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此时佛陀训斥:“这就像无惭无愧的人,喜欢打妄语,使自性被覆盖,道法不能入心一般。”犯口四过,不但损福缺德,心中亦难与道相应,由此可知口业清净对修行之重要性。

言语是意念的反射:只要是人,只要是一个有正常说话能力的人,每天都要说出许多的话语,而在这许多说出的话语中,总有一些说出的话语,足以令别人怨恨,而令自己悔恨。

一个人所说的话,可以说,大多是他内心某种情绪、某种态度或某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言语”,就是我们内在某种“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语,就是我们内心某种“意念”的反射。

如果说,脸相是一个人内心的“镜子”,反映着我们内在的素质,那么,言语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信使”,传达着我们内在的意念!

而常常有许多人,因内在净化程度的不够,内心总被嫉妒、傲慢、偏见、嗔恨等负面的情绪所充满,因而常常说出一些无建设性的负面言语。

而在这些负面的言语当中,最常被我们所忽视,但是也最不该被我们所忽视的,就是那些轻视、嘲笑、中伤、挑拨、毁谤的言语。

这些负面的言语,就像是支双向发射的毒箭,一经说出,一端虽射向别人,但另一端也指向了自己,这些负面的情绪语言,虽然暂时、短暂的畅快了一己狭隘的心灵,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性灵,和被自己所伤害的无辜可怜的人们。

而这些“轻视、嘲笑、中伤、挑拨、毁谤”的恶质性言语,其所形成的伤害力,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来!

堕落为猿猴的比丘:曾经,在佛经上有个故事,说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因为曾经恶意的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说他跳过小溪的姿势有如猿猴一般,结果,造了如此恶意的口业后,等因缘聚会,在五百世后,这位年轻的比丘终于也堕落为一只猿猴。

曾经嘲笑别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为了被自己所嘲笑的对象,这个故事所显示的,不止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深沉的悲哀。

难怪有句话说得好: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或一个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丝毫不爽,所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深怕自己堕入因果恶性的泥淖中,而一般众生,因对因果的愚昧无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恶因,受了恶果,才来反悔莫及!

大体说来,这个嘲笑别人为猿猴,自己堕落为猿猴的故事,极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样的因,就会产生怎样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结果,不会落到乙身上,甲乙两人的因果关系,由甲乙两人承受,不会变成甲丙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是如此地准确而严密,不会有任何的谬误和疏失,也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去效力,更不会因为空间的转移而有所遗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说的: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此,虽然在经过了五百世那么长远的时间,但当“因缘会遇时”,看似轻微的嘲笑果报,最终还是报到自己身上来,让自己堕落为猿猴之身。

这个故事,也极其符合因果律的另一项重要的法则,那就是因果律的回向性:你常怎么做,你就会如你所做的那样。也可以将之延伸为:你常怎么说,你就会如你所说的那样。因此,根据这个佛陀所说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你常嘲笑别人成什么,你就会成为你所嘲笑的那样。”

虽然,因果律,可以几个大原则来解释,但因果现象,毕竟是极其错综复杂,绝对不是可以用单因单果来含摄的。

因为以这个故事来说,这位年轻的比丘,当然不太可能只因为单纯的一次嘲笑,就得到了堕落为猿猴的报应,因为,由他恶意嘲笑别人的姿势像猿猴这一行为看来,我们可以说,在他的人格特质里,早就存有嘲笑轻视别人的倾向,而他当然的,也习惯性的常常这么做。

我们甚至可以想像,一个有这种内在倾向或特质的人,当在嘲笑别人时,是如何的“享受”在自己嘲笑别人的行为里,而有一点,不能予以忽视的是,如果他的身份,不是应守清净戒律的比丘,而那个被他恶意嘲笑的对象,也不是一个有德性的老比丘的话,那么,报应应当不至如此严重。

从以上的分析知道,这位年轻的比丘,因为平素即有轻视嘲笑别人的习惯,而被他嘲笑的对象竟是个有德性的老比丘,且他的嘲笑是恶意的,因此,虽然在某个时空场合,不经意的造作了这么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业”,但当“因缘会遇时”,果报成熟了,他的嘲笑,终于“回向”他自己,让他也尝到了身受嘲笑的滋味!

佛陀的业报:因果律可以说是宇宙间一种最佳的“道德公正律”,不止一般人无法逃离因果的大罗网,连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也无法逃离因果的业报。

当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正为弟子说法开示时,突然从精舍外走进一位怀孕的少女,她走到佛陀的面前,直指着佛陀说道:“沙门!你害得我好苦啊!你让我怀孕,却恶意的离弃我,我到处找你都找不着,原来你却躲在这里逍遥享福,现在,你总算给我找着了,你说,你将要如何安置我呢?”

原来,这少女是由外道差遣而来,并未真正怀孕,她只是将脸盆绑在肚子上,伪装有孕在身,以此来毁谤佛陀,破坏佛陀的名誉,当然,后来还是被佛陀的弟子发现,揭穿了她的伎俩。诸弟子在疑惶中见此情形,才转疑为安,但仍然升起了一个疑问,为何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仍会遭受此果报?因此舍利弗就代表诸弟子请示佛陀,是何因缘,致使此女来毁谤佛陀?

佛陀告诉诸弟子说,在非常久远以前,在一个王城中,有一位贤德的妇女,名叫“善幻女”,她对修行者非常的尊敬,时常予以供养,尤其常常供养两位法师,一位叫“无胜”,一位叫“常观”,无胜法师修行非常的精进,德行也很高,因此颇受大家的敬重,至于常观法师,虽然是一个修行者,但世俗的习气仍很重。

虽然善幻女每日都以相等的供养品,来供养两位法师,但在态度上,免不了的仍有一般人的分别心,以致对常观法师的恭敬,就比不上对无胜法师的周到。

日子一久,身受差别待遇的常观法师,因世俗习气甚重,无法体会平常心的道理,因此一股强烈的嫉妒之火不禁油然而生,逢人便到处造谣说,善幻女一定和无胜法师有私通,虽然表面上是同样的供养品,但暗地里一定有分别,虽经劝说,但仍然不停止地恶意毁谤造谣。

佛陀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向诸弟子说道:“你们知道那常观法师是谁吗?就是我的前身!因为曾经恶意毁谤有德的修行者,所以曾堕落地狱无数千年,受猛火烧身之苦,我现在虽然已经成就解脱,但余殃未尽,所以仍然得受同样恶意的毁谤!”

即使是一个解脱的圣者,但因往昔曾经恶意毁谤别人的业力,在经过了极其长远的时间后,终究还是回到自己的身上来。毁谤者,人恒毁谤之。因果的纤细与不爽,能不令我们警惕吗?

三、口业清净,功德不思议

  佛陀有三十二相好庄严,其中一相为“梵音声”,就是真正做到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所感得的果德。佛于无量劫来未曾打过妄语,所以具清净梵音,说法音声能遍传十方国土,而且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说一句法,什么人都能够了解、契悟,不仅中国人听得懂,日本人也听得懂,乃至世界各国的人都能理解,甚至于畜生、饿鬼、地狱道众生也能听得懂。另外,一个人如果口业清净,三世不打妄语,舌头一伸就能到达鼻尖的地方,这也是因为过去口业清净所感得的果报;佛不止三世,乃至三大阿僧祇劫,都修六波罗蜜,口业清净,所以佛的舌头,一伸即能覆面至发际,称为“广长舌”。这也表示佛说法广大无碍,无远弗届,无人能及。这些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时,口业清净所感的殊胜果报。

  有一次,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连尊者,为了想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梵音声,究竟能够到达多远的地方,于是就用神通来测验佛的音声,看看飞到什么地方,才听不到佛的音声。于是用神通飞过了无数千万亿个佛国世界,但是还听得到佛的梵音声。目连尊者最后飞疲倦了,便停留在其中一个世界休息,驻足一看,这个世界的人都长得很高大,自己与他们的报身比起来就像一只小虫子一般。此时这个世界的如来正在与弟子共进饭食,尊者刚好停在一个有如山一样高的大钵钵缘。如来的弟子一看,奇怪!那里飞来一只似人身的虫子,还身著袈裟,于是告诉如来眼前所见之事。如来说:“你们千万不要看轻他,他不是什么虫子,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为了测验他的师父——释迦牟尼佛的梵音声能够到达多远,所以用神通飞过了无数个世界,现在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休息一下。”接著又告诉目连尊者:“佛的梵音声,是无有边际的,纵使你经过无量亿劫,继续不断地飞,还是无法测出佛音声的边际!”

人,可以说是唯一具有优越语言沟通能力的动物,但讽刺的是,可能也是唯一会因言语而肇祸的唯一动物!但言语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沟通的工具,因此言语是中性的,至于会让言语成为有善、有恶、好的、坏的或负面的、正面的,那全是因为人的“心灵”使然!

  古德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足见一句话的影响甚大!常说是非,口业不净者,人见人厌;反之,常以好言,真诚称赞别人的长处,人际关系必定很好。一个家庭里,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间,彼此不和,产生嫌隙,这个家庭必定无法和乐兴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经常互相攻讦,这个社会必定乱象频仍。若是人人都能净守口业,多观察、学习别人的优点,多称赞他人的长处,这个社会就能充满和谐。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认识因果 第六章 防范意业
下一篇:认识因果 第四章 清净身业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七愿王——请佛住世
 大乘攻略:再学 二、三主要道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目录 圆觉经经文
 大乘攻略:再学 七、上师瑜伽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顿渐品第八
 认识因果 第九章 心怀宽容
 内心解读 七、秘密分: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愿王——称赞如来
 大乘攻略:再学 九、弥陀圣号
 本尊阿弥陀佛 第三章 核心五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未证无我之前,禅定中自我是否被石头压草,不注意就容易以禅相着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栏目:楼宇烈教授]
 请问思考和妄想要如何分辨?[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The Dhammapada - Chapter XXVI. The Brâhmana ..[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于师父说话要注意什么?[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三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佛学启蒙 单元二 佛理 第十九课 合群的修养[栏目:佛学启蒙]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十五卷)[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