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众生心佛心分析比较谈成佛之道
 
{返回 单培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37

从众生心佛心分析比较谈成佛之道
单培根
南佛学

  众生心是怎样?佛心是怎样?一个要求修学成佛的人,应当首先知道。然而从来一般学佛的,却没有於此注意。现在是科学的时代,受科学化教育的人,有科学分析的思想,学体的入门,也自然要求从分析下手,了解众生心是那些,佛心是那些。
  佛教中的法相学,于此有详细的分析:分析众生心有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陀那识。五十一心所又分六位。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拾、不害。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覆、恼、嫉、悭、诳、诌、侨、害、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四:寻、伺、悔、眠。佛心有八识二十一心所。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陀那识。二十一心所是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眩、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拾、不害。两相对比之下,知道众生所有的烦恼随烦恼和不定三十种心所在佛心中没有了。所谓成佛,可知就是除去三十种染污心所,使八识和二十一心所成为清净的了。
  众生的识,眼耳鼻舌身五识,随境而起,无境则不起。五识之境各不同,眼从色为境,耳以声为境,鼻以香为境,舌以味为境,身以触为境。故由于遇境不同,或时起一,或时起二,或时起三,或时起四,亦可五识同时俱起。意识除熟睡无梦和昏迷时不起,总是起的。末那和阿陀那识常起,无有断时。故众生经常是三识俱起,或四识、五识、六识、七识,以至八识俱起。心识之起.不独识起,必带心所相应俱起,故识称心王,心所是心所有法。心所不能自起,必跟随心王而起,故心是一聚一聚而起的,非一个一个起。以心所随心王起故。众生之心,共有八聚。言八识,必有心王在其中。五十一心所并非都和每一识相应。最少是阿陀那识,相应的仅遍行心所五,其他都不相应。最多的是意识,五十一心所都可相应,然不能同时都相应。因为心所中,善心所和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互相对治,不能相应俱起。烦恼心所中也有自相矛盾,不能相应俱起,如贪和嗔、即是不能俱起的。随烦恼心所中,忿等十为小随烦恼,以其力强,一起则九不能起,故名小。无惭无愧二为中随烦恼,以其和不善心都相应起,故名中。掉举等八为大随烦恼,以其和任何烦恼随烦恼都相应俱起。故名大。以此多有不能相应故,意识相应俱起的心所,或此或彼,最多也不过二十几个。五识相应的有三十四心所。因为五识没有如意识之有分别,所以烦恼中的慢疑恶见,随烦恼中的十小随烦恼,不定心所四,都不和五识相应。其能同时俱起的,也不过二十二心所。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主要是一个我见。因和无明相应的慧于末那识之所缘作了错误抉择,生起我见。由是而有贪心所生起我爱,有慢心所生起我慢,随之有八大随烦恼,也必然有五遍行心所。
  心有三性:善性、不善性、无记性。对自己有利,又利益他的,是善性。对自己有害,又损害他的,是不善性。善与不善都无可记别的,是无记性。善心所是善性。烦恼随烦恼心所,能作恶而不一定作恶。作恶时是不善性,不作恶时亦是染污性。其余心所,或是无记性,或通三性。八识是无记性。心识和善心所相应的一聚心心所,称善性。和不善性相应的一聚心心所,称不善性。和烦恼随烦恼心所相应,不作恶行,这一聚心心所也是染污的,称为有覆无记性。意识可和善心所相应,也可和烦恼心所相应,也可善烦恼心所都不相应,故有时是善性,有时是不善性.有时是无记性。五识也是这样,有时和善心所相应是善性,有时和不善心所相应是不善性,有时是无记性。五褒之所以和善心所烦恼心所相应,是由于意识所引起.因为五识不同于意识之有分别力。末那识常和我见我慢我爱我痴四烦恼相应,是有覆无记性。阿陀那识只和遍行心所相应,故是无记的。这样,意识五识之为善性不善性无记性,是变动转易的。末那识阿陀那识,则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意识五识是染污时.众生心是染污的。在意识五识是善性时,末那识仍旧是染污,众生心仍是杂染的。自古以来.从未有过清净的时候。
  五识有时不起。又五根残缺不具之人,如盲聋者.无眼耳识。然三界之中,欲界众生,享受五欲以为生活,而享受五欲,要用五识。人间天上,美妙五欲.色声香味触,皆需有五识以享受。五根不具是痛苦的。世间有认识到五欲之非乐,不追求五欲,厌离五欲,关闭五根,不起五识,摄心向内,入于静定,以禅定为乐,禅定之乐,胜过五欲之乐。得禅定的,死后生于色界无色界,色界初禅,尚有眼耳身三识,已无鼻舌二识,因为不需要饮食以维持生命了。二禅以上,都无五识,唯意识末那识阿陀那识三聚。意识中的烦恼心所,因定力所伏,唯是有覆无记性,不复能起恶行。其末那识仍是和四烦恼相应.阿陀那识和遍行心所相应。 
  众生的心识状态,如上所述。成佛了,有何改变呢?八识还是八识,相应心所唯二十一。而且八识同样都是二十一心所相应。
  以和众生心比较,五识意识都没有烦恼随烦恼心所,也没有不定心所。阿陀那识中。增加了欲胜解念定慧和善心所。末那识变化最大,烦恼心所没有了,换上了善心所,也有了欲胜解念定等。八识全部成为善性了。   
  佛心是八识二十一心所,于此可见.学佛的人,不应当排除五识。非但不应排除,而且要用五识。如果五根不具,盲聋暗哑,反为八难之一,是学佛之障。尤其不应当废弃意识,有一种定,名无想定,由于厌离想念,结果得定了,意识停止不起。修无想定的人自谓是涅槃。在佛看来,是极大错误,此无想定为佛所诃斥,不许弟子们修入,因为进入此定,不能修道了。修道是要用意识的,意识是不可废弃的。然意识和善心所相应,也易和烦恼心所相应,作善是他,作恶的也是他。令众生堕落三恶趣,是他为罪魁。令众生得人天善果,乃至修道得菩提的,也是以他为主,离不了他。故于意识要善于运用。若乱用的话,世智辩聪,又是八难之一了。
  怎样从众生心转变成为佛心呢?心的末那识阿陀那识是固定不变的。和五识转变不定。尤其意识,活动力最强,要说自由,意识最自由了。我们要利用此意识的自由活动力,使意识和善心所相应,也和别境心所相应,这时烦恼心所不起,不是可和佛心同样是二十一心所相应吗?五识的或善或烦恼相应,是由意识引起的,故也可使和善心所等二十一心所相应。末那识和阿陀那识怎么办呢?而且因为末那总是染污,意识五识虽和善心所相应,也仍是杂染的。也因此可以看到.佛心众生根本的不同,关系在于末那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根本原因在此。欲转变众生心成为佛心,非改变末那识不可。
  末那识是顽固不动的,他自己不会改变。欲改变末那识,只有借力于别识,用别识来推动他。用那个识呢?只有依仗意识了。治病要对病下药,才能有效,不是乱吃药可以使病愈的,乱用药反而有害。怎样对治末那的染污泥?末那的染污,唯是我见。其余我慢我爱等都是随我见而来的。我见的自性是慧,由于慧和无明,生此我见。对治之道,必需是无我慧,无我慧要由慧和无痴产生。不单末那有我见,意识也有我见。意识的我见,其顽固性虽不如末那,其力量之强大,胜过末那。二个识的我见,合在一起,相互勾结,成为众生之沉疴痼疾,使众生永远沦没于三界之中,莫之能出。现在要借用意识之力,意识自己也是有我见的,自疾不能医,何能治他人?好在意识不是顽固不化的,他平时虽一向听使于末那,跟着末那我见走,如果他能多多听闻佛的教法,久久熏习,运用智慧之力,如理思维,引起惭愧之心,作自我之反省,必然能幡然知非,要求彻底地痛改自己,在意识中产生强有力的无我慧,将意识中的我见铲除,不和末那我见朋比为奸,末那的我见孤立了。意识的无我慧。反过来,给末那我见一个冲击的力量,一种对治的能力。原来意识是听命顺从于末那我见的,现在意识有了无我慧,造反了,反抗末那我见,不但反抗,更欲摧毁末那我见。当然,这需要更强有力的无我慧,彻底的无我慧。否则的话,意识在自己的范围内消灭我见,甚至意识自己也摧毁了。末那的常我见,还是被认为自己的主人翁保留着。唯有意识的无我慧充分增强,末那我见才不得不淡下去,终至于末那也和无我慧相应,而成为和无痴等二十一心所相应了。七识能熏既一味净善,阿陀那识所熏也唯执持净善种子,现行自然转无记为净善了。八识皆和定慧等二十一心所相应,永恒的相续下去,这就是佛心了。
  众生成佛,称为转识成智。心是一聚一聚的,在众生以八识为名,分为八聚。成佛之后。转称为四智相应心晶,一切以智慧为主导,故特以智相应标名。八识作用不同,其相应之智,也各有不同的突出作用。故名阿陀那识聚为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末那聚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意识聚为妙观察智相应心晶,前五识聚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以无我慧为主导,成为智相应心品。如果修禅定,以三摩地为主导,成为定相应心晶,可上生三摩咽多地色界无色界。在此二界中无嗔烦恼,其余烦恼,为奢摩他所摄伏,现行也只是有覆无记性。奢摩他力,能伏整个一聚心心所令不起现行。五识都停止了。也可能使意识伏而不起,这即是无想定,在无想定中,意识我见没有了,只存在着末那识常恒不断的大我,奢摩他对此是无能为力的。然而有人还宝贵这常恒大我哩]结果,生到无想天,奢摩他力尽了,仍旧堕落下来。有人问“灭尽定不是末那识也伏而不起吗?答:是,然要知道灭尽定是阿那含以上的圣者方能修入此定。他们先已有无我慧,破我见,而后修此灭受想定,方能末那识也伏而不起。如果先时没有破我见,不管他定力多么高深,决不会实际放弃执我识的。
  分析众生心佛心,加以比较观察,可以明确众生与佛的根本不同关键之处,在于有我无我。金刚经说得好,“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我愿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们,实事求是的脚踏实地的将心识中烦恼随烦恼心所消灭,尤其是末那识中无明我见要彻底消灭,不留一点祸根。充实扩大十一善心所到八识,永恒不断的存在。使我们的八识,和佛心一样,共二十一心所相应,这是要以无我慧为主导方能成的。有志者事竟成,彼亦人也,我亦人也。我何负于彼哉!
                              —— 一九九四年八月九日修改稿
 


{返回 单培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相宗空宗与性宗之十异
下一篇:成唯识论释义
 单老居士文集序
 与友人论研究佛教
 论相宗空宗与性宗之十异
 略说百法明门论宗旨
 成唯识论释义
 从动物看生死根本我执
 意根探索
 六无为法辨正
 单培根居士略传
 纪念佛学集大成者太虚大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青年僧的故事 -- 般若心经[栏目:春去春又来]
 北朝佛教[栏目:佛教史略]
 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栏目:万行法师]
 心灵的修行[栏目:莲心慧语]
 我的做和尚的梦想[栏目:明奘法师]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贾曾)[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