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一剂良药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4

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一剂良药——试论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现实意义

圣钦

  内容提要:本文的中心是论述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现实意义。首先简略的追述佛教因果报应说形成的历史渊源,说明起乃为佛陀从实践探讨中所亲证的真理,是佛陀慈悲和智慧的结晶。其次概要的归纳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特点,以揭示其理圆事真、导人断恶修善积极向上的根本宗旨。最后论述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现实意义,说明虽已历经千载,但于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加能凸现出其合理性和可实践性,以示正确认识和普遍遵行之对匡正人心、促进人类社会永久的和平 安定所能起到的非凡功效,证明佛教因果报应说是历久常新,耀古腾今的真理。


  关键词:因果报应说 缘起 现实意义 依正不二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佛教人生观的思想基础。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横说竖说,无非在阐明此理,。另人明白、相信因果的至理,从而知因修果,出离生死苦海,达涅槃彼岸。可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却一向为世俗人所误解和攻击,认为是宿命论、封建迷信等,致使世俗观念一直认为佛教是消极的,甚至认为“无补于社会”。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一下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以期对佛教有偏见者能得到启发,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一  因果报应说形成的历史渊源

  佛教主要关注人生的解脱,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也侧重于社会人生的探究与改造。众所周知,释迦佛陀是集古印度哲学智慧的大成者。他取舍左右,提出独特的缘起说,依据缘起的法则观察宇宙与人生现实,总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总纲,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他认为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无常变化的,都不是可以妄念执著的,但又可以通过生活现实观察而得到生活的智慧,从而达到清净和崇高的境界。它能指导我们正确地理解因果报应说,对治有神论及迷信思想等。这一点,从佛教因果报应说建立的渊源便可得知。
  在佛陀时代,印度的思想界相当混杂,大致可分为两大对立学派:一是以正统自居的婆罗门教思想,一是以“六师外道”为代表的反婆罗门教思潮。在生死问题上,婆罗门教宣扬善恶业报三世轮回,梵我一如的观点,但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劳民伤财的“祭祀万能”的作为总让人觉得那些道德的说教是婆罗门维护自身利益而虚构起来的,当自身腐朽堕落时,再圆满的说教也显得苍白无力。六师中的不兰那迦叶就倡导无善恶报论,他说:“无福无施,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世无阿罗汉等成就者。”认为一个人即使杀淫妄,翻墙抢劫,放火烧屋都不算行恶。反之,一个人即使大行布施,克己诚实毫无善报。这就是彻底的否定了因果报应。顺世派阿耆多则认为世俗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人死后复归于四大, 即主张人死如灯灭,否定灵魂的存在,反对业报轮回,人生的目的是追求肉体的快乐。至于末伽梨倡导的宿命论更不能为佛陀所接受。在佛陀看来。他们的这些主张都有极端的偏见,对于人心世道均非所宜。故佛陀以其无限的智慧和无上的慈悲起而唱中正稳健之教,以“四姓平等”“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说,极力的倡导道德和善行,强调社会人生中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机的必然的联系,其共同的结果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同时主张人只要从心灵深处,不断的净化,升华自己的人格,就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涅槃境界。这就是佛教充满智慧的缘起因果论。
  虽然,不能否认佛陀佛陀的思想是借鉴和融会了当时各家的思想、理论,但在此之前,其他的宗教仅有转生天堂地狱之说,尚不信有轮回,即使婆罗门教有轮回之说,但理不究竟,更谈不上有解脱之方法,唯佛陀所宣缘起的因果报应之说,理圆事真,并且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解脱的妙方,给芸芸苦海中的众生指出了一条光明的解脱大道。他告诉众生,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并非由(神)上帝所创造的,也并非无因无缘而生。致使外道邪说一时披靡,佛法呈光芒万丈的新气象弘兴于世。因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就是建立在反对消极的命定论、有神论和破坏道德的无善恶报论的基础之上的。佛陀也没有厚此薄彼,也没有说自己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告众生,只要相信因果,断恶修善,依之教法奉行,则人人皆可成佛。故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佛陀对印度故有思想有取舍的继承与超越而建立起来的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  佛教因果报应说之特点

  因果报应的思想,在人类的文化史和科学史上,谈论者特别多。西方基督教认为人在临终之时,要受到上帝的最后宣判。孔子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之《太上感应篇》也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除此之外,一些自然科学也曾讨论因果规律,但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说与上述的因果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其内涵十分丰富,概要言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  理智性
  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建立缘起法的基础之上,基于对客观规律的如实体察和全面的了解,用普遍联系的方法,对宇宙人生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作了较为细致的、深刻的分析。认为任何现象都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 什么“神”的造化或赐予,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缘和合而生的。如《杂阿含经》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着正是揭示了宇宙人生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该经卷十二又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强调了事物现象因缘与果报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互相依存和互为条件的,彼此之间互为因果才得以存在,这种因果关系就是佛陀对世界本原的揭示,也也是对人生真相的体悟。
  佛教的轮回说也肯定了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性、无常性和真实性,而且它适于一切生命和事物。主要用来揭示人生痛苦及其根源以及如何解脱。方法是十二因缘,用苦集来探究人生染污的一面,用道来建立人生清净的一面,从而达到人生转染成净、转凡成圣的目的。把人生的过程用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来归纳、推演从而明确三世因果报应之间的关系。因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不同于宿命论认为的人的命运是冥敏冥之中注定的,否则人们现生的努力就无济于事了;也非同儒家讲的一生一世,乃至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身上。而且也非神教所说的一个人行善就会永远生到天堂,如果为恶就会被打入地狱,永远不得翻身。佛教认为,即使地狱道的众生,一旦业报受尽只要性善业,同样的可以再生天国或佛国净土。可见,人生并不是固定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人人都有能力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命运。因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理智的,而非 迷信的。人们若能了解佛教这缘起的因果律,明白因果的法则,在生活实践中,就可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相信恶因苦报,善因乐报,就会时刻的警戒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将会创造出一个真正的“真善美”的世间。可见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有利于引导人们全面的、正确的、深入的理解人生问题,从而发现并遵守客观规律。
  2 自主性
  佛教把因果报应的发生都归结为有情的自身,归结为有情内在心念和由此而来的善恶行为,所谓的自作自受,如《杂阿含经》云:“依所播的种子,你便收到同样的果子;作善的收到善的作恶的收到恶的;播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种子,你便尝到什么样的果子。”这说的正是业力的因果律善恶到头终有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但佛教认为,个人是完全可以改变、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整个人类的面貌也可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来改变。因从佛教的因果报应看,我们今天所处的生活环境之所以这样的恶劣,到处都是灾难、污染,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关系敌对紧张等,都是我们无始以来种下的恶因所感的恶果,我们只要敢于负责,承担起义务和责任,承认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而努力去断恶修善,那么我们现实的境况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要从根本上剔除自己错误的行为和思想观念,我们就可以主宰我们自己的命运,得解脱自在。因此相信因果报应,既意味着随缘,又意味着精进;既意味着逆来顺受,泰然处之,又意味着改造命运。顺受果报而又当下努力,耕耘未来,这正是精进与随缘不二,顺受与能动不二,佛教因果报应说的善巧与智慧所在也。佛陀时代圣果的阿罗汉弟子们以及后代的高僧大德暂且不论,就说明朝人袁了凡吧,他就以其一生的实践,验证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命自我立,命由我造的真谛。印光大师在《了凡四训》序文中云:“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主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入圣贤之域,报尽登极乐之乡。”袁了凡就是受云谷禅师指点而谨尊佛法因果报应之理,断恶修善,终于扭转、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也亲身验证了佛教因果报应说是真实不虚的,“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若人人能象袁了凡那样,从心地上彻底地铲除自己的恶念,努力行善,那么人人可成就圣贤之德,世界也将会为人心的转善而变得清净,即所谓的心净则国土净。又如歌中所唱的,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多么美好。
  3 伦理性
  佛教把业力与轮回联系起来,强调个人的善恶是由对社会的有利还是有害决定的,并由此决定轮回何趣,如《佛本行经》云:“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天人)不妙(地狱、饿鬼、畜生)道,随人所造业,则多其报”“十种不善业,黑有黑报,自然趣下,必至恶处……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升上,必至善处。”有情即随己造善不善业而轮回于六道之中。佛陀就是觉悟了众生如此轮回不得解脱的根源,即由于无明而起惑造业,而造业的原动力出于各人的心识。故佛教主张从自己的内心去改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虽然偏重于个人的改造和净化,但更鼓励和提倡服务于社会,为众生利益而奋斗,如《普贤行愿品》云:“若令一切众生欢喜者,则令诸佛欢喜。”“若能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即通过利生的行为,才能使自己得到圆满的果报。所以佛教树立了大乘菩萨行的规范,主张在自己修行的同时,更要有兼济天下的弘愿,要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此与儒家相比,其实佛教更具积极入世的性格,儒家虽说以仁为己任,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慨。而佛教则有“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以及“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弘愿,因此说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宗教,尤其是一种误解。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的普遍联系性告诉我们,我们众生无始以来都是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的,彼此都有恩于对方,故应彼此和睦相处,真诚相待,作为一个大乘的行者,更应以报恩心济度这些如母般的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也只有发此菩提心、大悲心、报恩心去利乐济度一切众生,我们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三  佛教因果报应说之现实意义

  佛教因果报应说有利于人类的自觉自律,坚固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信念,以弥补法律效力的不足。因为法律只能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而佛教是从内心开始,导其言行,防患于未然,法律的力量是来自外在的约束,而佛教是更为内在的根本性的约束。《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句话就集中表述了佛法庄严国土,改造世界的主导思想和文明建设的基本路线。从佛教的因果报应看,人世间的种种不美满皆由人心不净所致,如《心地观经》云:“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就是从人心这一根本下手。因果报应的必然性,警戒行者必须为自己所作所为负责,不可心怀侥幸,如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合时,果报还自受。”假使是一个歹徒心中若有因果报应的观念,则即使不怕死刑,也会考虑到死后在地狱中长久的大苦报,不是任何铁汉所能忍受得了的,因果报应的阴影,会使他贪婪的、凶暴的心冷静下来,在犯罪之前,慎重的考虑一番,避免铸下大错。如果人人能自觉自律,敬畏因果定律,就可以减少违法犯罪的行为,减少不安定的因素,对匡正人心,安定社会会起到非凡的功效。
  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协调。佛教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佛教因果报应说即揭示了宇宙万有都是缘起相关的,是一个互相关连的关系之网,宇宙间无一事物可单独存在,社会也没有一个人能单独生存,个人既需社会大众的助力才能生存,必须也要怀感恩心、慈悲心贡献自己的能力给社会大众。必须消除自己的傲慢之行,不要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记了自己所依存的社会群体,而应将个人融入社会群体中去,为社会谋福利。因此,只有明白因果关系,才能认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义,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自觉的淡化私我之执,增长慈悲利济之心,多做利人助人的善事,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就会随之提高,从而使社会祥和安定。
  有利于对生命权利的普遍尊重,有助于世界和平。佛教因果报应的建立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主张众生平等,将人类和一切生命体平等对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即依正不二,虽然生命境界不同,但是随着因果关系的作用又可互相转化,并无尊卑高下之分。一切众生都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怕受到伤害,因此要将心比心,给予广泛的慈悲和怜悯。如南宋陆游《戒杀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申,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佛教又有“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还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闻屠门夜半声。”之句。故佛教倡导众生平等,教诫佛子“以慈悲眼等视一切众生”主张素食,戒杀放生。世界宗教宣言中也曾经表达了佛教的依正不二思想,其曰:“人是无限宝贵的,但是同样地。与我们一同生活在这个行星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也应当得到保护。对生活圈的无情破坏,以及宇宙空间的军事化,所有这些都是野蛮的暴行……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于我们的全体的福利,因此决不应该鼓励人类对自然和宇宙间的操纵,与此相反,我们应养成和自然和宇宙和谐相处的生活。”众所周知,我们当前的世界并不和平,民族屠杀,种族歧视,宗教斗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第,从佛教的因果报应看,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藐视其他生灵的平等权利,恃强凌弱,如果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接受佛教平等的生命观、慈悲观、道德观,在心灵深处培育出积极的、高尚的、持久的精神理念必然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安宁。

  综上所述,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历久常新的,是适应当前社会文明建设的,它无疑是一剂至高无上的济是界良方,对于导正人心,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有良好的助益。从因果报应看,人生的前途总是光明的,只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逐渐的完善、升华自己的人格,那么人成即佛成。因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也是导人积极向上的,非是消极悲观厌世的。它是启迪人生智慧的,明因果之理,便能令人生活得更加幸福、超脱。故它也并非是迷信,而且也惟有佛教正信的因果观念被人类社会所正知和接纳,低俗的迷信和邪教才能从社会上绝迹,而使人类免受灾害。最后,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中的一段论述结束本文:“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可以说 不单纯是精神的;也不专为念经拜佛超度鬼灵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生活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之合理化道德化,不断的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知识的选择及依止法的修习浅探
下一篇:古德 我修学佛法上的楷模
 朝拜峨嵋山
 让生命更完美
 藏地之旅——康定见闻
 弘法者的困惑
 修行路
 秋思
 公众形象与道风建设
 瞬息万变的万花筒
 谈感恩
 暑假见闻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做人的佛法 我的人生我做主[栏目:做人的佛法]
 同修强迫家人吃肉,该怎么办?[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