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佛,为什么?
为什么要信佛呢?信佛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呢?在这个“目的明确”的社会里,恐怕只有通透了信佛的优势,大家才能真正地认可佛教,并树立起自己的信仰,换句话说,信仰才真能真正地发挥出作用。
内心
我们忽略自己的内心,已经很久很久了。可能在物质世界里,你们的钱要比我多出很多,我没什么钱,而且我还需要大家的供养,但是我不觉得自己贫穷,在心灵世界里,我拥有很多很多。其实,在物质世界里的拥有,最终都将回归到心灵世界的满足和喜悦,体现在安全感、幸福感、社会成就感……等等“感知”的层面上。
那我们的安全感、幸福感、社会成就感在哪里呢?物质世界里我拥有很多、逢人就说自己有钱,以博得别人的羡慕……是这些东西能带来的吗?我告诉大家,至少在北京是这样一种情况,没有钱的人把自己打扮成有钱的样子,因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不敢说自己有钱,把自己打扮成平民的样子。这是社会真实的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现代人有“价值感危机”、“自信危机”、“安全感危机”。如果每天生存在“安全感危机”中,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整日提心吊胆,患得患失,那“幸福感”、“安全感”又将从何而来?自我的价值又如何体现?我们又怎样获得心灵世界的满足呢?
自律
现如今整个社会,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缺失,就已经带给我们太多的困扰;但还有一种更严重的缺失是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引发的就是道德的沦陷,人们不用道德去约束自己,社会也没有道德用来规范,那最后依靠的就只有法律了;自律就没有了,自律其实就是信仰的一种。
说说法律,法律是他律,法律是人类公共关系的最后一道防线。现代人经常在犯一个错误,一个思维模式已经侵入脑子了。比如,和别人在签合同的时候,就想着:我要揪到别人的疏忽、找到别人的漏洞,以备日后和他在法庭上打官司用。你说人活到这样,他累不累啊?好可悲、多可怜!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和别人打官司,那是人类公共关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要动辄就突破它,打官司只会增加烦恼。目前咱们国家还没有、也不会有道德法庭,我们就要寻找内心的平衡,自己给自己要找个答案。在没有去法院讨说法之前,自己给自己的心做一个安顿。
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一个和谐的、宽松的、安宁的、享受的人生环境。而每个人如果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信仰作为其心灵上的支撑,那这份自律就会起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人生的关键性作用。
因果
道德是什么呢?道德是一种传统、一种规范,它是我们的一种约束,是一种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约束力。道德也是一种信仰,是生命的自觉;当一个人建立了一种信仰的时候就叫自律。你所信仰的宗教会告诉你,哪些东西该做,哪些东西不该做;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而这些“该与不该”都对我们是一种良性的保护。更可贵的是,因为客观世界的矛盾和那种爱恨的交织是真实地存在的,当我们与人相处受到伤害的时候,尤其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信仰会保护我们、能够安抚我们的心,使我们真正摆脱痛苦。
佛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因缘果报。如果让大家深入地接受因果观念,那实在是太难了。不过,我们如果从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这两种属性去细心地体会的话,我们会发现因果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我们种下一粒麦子,然后长出一束麦子来;比如说,我们见到陌生人后,给予的一个微笑;对朋友的一次帮忙;都会换来别人对我们的关怀……生活中因果无所不在。
杜绝
在佛经里,梵语叫因特网。当我发现这个概念以后,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因特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大家都连成一张网。一个精彩的名言说:尼罗河畔,一只蝴蝶抖动的翅膀,在遥远的地方就引起了龙卷风,这就是因果之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在修行的时候,心行非常的细心,为人处事非常的严谨。而众生只有当枪口对着他,手铐拿来的时候才会伤心后悔。只有信仰才能杜绝这一切。
我看焦点访谈节目,有一个干部贪污了一千多万,然后被关到监狱里,记者就讲,这么多钱,你能花得完吗?他说“俺正后悔啊,没花啊!”他每天上班的时候骑个破自行车,拎着个破包。贪了那么多钱,快退休了,被关到监狱里去。这些故事层出不穷,这些人的权力和智慧,难道比我们少吗?不是的!他们缺少的是信仰。当心被种种欲望给迷惑住了的时候,如果稍微有一点信仰的提醒,生命就不会走到如此地步。
知足
社会中的中老年朋友要有信仰,要学会确认自己的幸福。当你有一份丰厚的收入、家人都健在的时候,要珍惜这个缘分,要确认自己:我很幸福,千万不要无事生非,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确认幸福,你的内心就充满着幸福快乐。
修心
我们大家经常会看到,爱美的人掏出小镜子,时刻注意修饰自己;我就跟身边的朋友说,美容不如美心啊!你光会美容不懂得美心,那不行!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懂得奉献的人、或者一个懂得与他人分享幸福感的人,他的心是很美的,而他的相貌自然就会随着心而变得美丽,这就是相随心转的含义。现在我们有很多的人,不懂得珍惜生活,不懂得感恩生活,总是在无事生非,这种黑暗的心念与行为可以通过树立信仰来得到改善和彻底的解决。
生命
春山茂雄有一本书叫《脑内革命》。春山茂雄,一个日本人,当了七十年的医生,三十年从事西医,四十年从事中医。他做了很多实验,其所有实验的目的就是一个——为了证明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医生。
我们得病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没有审查自己、没有观察自己而已。比如说感冒了,那一定是上火了;但如果内里没有热火的话,那任凭外邪如何炽盛,也不会得感冒。得病了没有关系,赶快吃药,外在的药可以吃,但最主要的是要去心火。有一句老话,叫作“心病还须心药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如果我们得了心病怎么办呢?应该服用的心药又是什么呢?打开我们心上种种烦恼锁链的钥匙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佛法”。
当我们有了心病的时候,我们就是病人,佛扮演的角色就是大医王,佛所说的佛法就是灵丹妙药。当然,病人首先要承认自己有病,这才是可能被医治好的先决条件。承认自己有病,然后再通过佛说的法,作种种改进的过程,就叫修行。修就是改变、改正,行就是去实践,也就是病人服药的过程,如果只是承认自己有病,而不去真正的服药,也是得不到任何利益的。
我们终南山有一位比丘尼,因为讲《金刚经》、念《金刚经》、修《金刚经》,死了以后她的这个肉团心真的成了金刚的了,烧不烂,一敲有金属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也解释不了;但是事情就真的发生了。又比如,光九华山就有十三位肉身不烂的成就者,在其他的地方也有很多;还有在自然条件下脱水之后,身体还有很香的味道,等等等等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生命科学存在种种的奥秘,东方的修道文库,斑斓多彩,思想深邃。我前不久就差点犯了错误,我以前一直对什么道术、方术,有排异反应,有一天喝了茶以后看书,看什么炼丹、什么医药,很多灿烂的文化都记载在这里面,多少修身养命的办法都在这里面。当时我想,我们对一个事情在没有足够的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地下结论,错误的判断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范围之内,包括对人对事,想法和说法都要有根据。
所以,我们从没有任何信仰开始,到初步信仰佛教,再到愿意去实践佛教,在不断的摸索中最后获得真实的利益,这是一个永远都在不断尝试的崭新过程。接受一个新鲜的事物,也许就会对人的一生作一个实质性的转变,这些都是可能的。不要一上来就封闭自己,在没有做出了解的时候,就断然拒绝。
生死
人生,有生就有死,每一个人都是难逃一死。如何正确的面对死亡,佛教则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死观念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从一岁到八十岁叫作“分段生死”,八十岁到死后叫作“变异生死”,我们将以另一种方式的生命活在世界上。这就如同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当一个钢球撞击到另一个钢球的同时,就把能量转移给它,也类似薪火相传。在佛教中将被传递的元素叫作“业”。
一般的人恐惧死亡,得了疑难杂症以后或者受了意外的横祸以后,就会对死亡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很多胆小的人,一得病就想到死,哎呀,我不行了吧?其实,不管我们恐惧也好,不恐惧也好,我们迟早都会死,我们所采取的态度对于事情本质的改变是无能为力的。大家想一想,死神不会因为我恐惧死亡就不叫我死,或者晚死几天,不会的。尤其是得了疑难杂症的时候,那我们就必须面对死亡;直面生死要过的第一关就是看破生死,看破它,你就敢于面对和接受它。所以不管信佛、念佛也好,还是什么样也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要看破生死,敢于面对。
纵然活一百岁,活一百二十岁,乃至活二百岁,那和日月相比,和天地相比,也只不过是白驹过隙,在《金刚经》叫“如露亦如电”。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更不要说把你的钱财、把你的富贵、把你的生命放到浩瀚的宇宙中,那连微尘都比不上。所以说,你争来的虚荣、争来的自尊、夺来的自大,这些东西都能长久得了吗?长久不了!它们都违背不了自然的规律。
看破生死,在你还活着的时候,就要善待自己和你身边的人。就像我现在眼前这个杯子,没有碎的时候,不要把它打碎,打碎以后也不要珍惜。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父母,生的时候不尽孝,死了以后披麻戴孝,吹吹打打,那叫什么呢?活人做给死人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做给活人看;等到自己死的时候别人又对自己也这样做,一代又一代,无济于事。还不如给父母买药,打针疗养,尽心侍奉。所以说,改变观念,尤其是生和死的观念要改变;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谈信佛,再来讲修行。如果生死的观念没改变,一切都是徒劳的。
明朝有一个老太婆,她信佛信得好象非常真诚;十五到了庙里上了供以后,就跪在阿弥陀佛面前说,阿弥陀佛,人间太苦了,你赶快接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吧。有一天有个小沙弥,对佛法特别有悟性。躲在佛像后面,捏着自己的鼻子:“老太婆啊,下午四点半你就来吧,我接你到西方去。”老太婆吓了一跳说:“我不行了,我下午四点半就要死了。”生活、修行中,常常会发生这种“叶公好龙”的事情。
黄金底线
一个人如果拥有了佛法、拥有了《金刚经》这颗钻石,他就是百万富翁。这个富翁,不是美元、英镑、人民币的衡量,而是“法财”指数。在佛法里有一个概念叫“法财”,不是“发财”,是佛法的“法”,财宝的“财”。如果进一步来解释这个概念是什么含义呢?我们在物质世界里,给物质帖上标签,树立种种的名相;进而讲究它的质量,推出品牌;但,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自己的精神也是一份财产?它需要更好的质量,也需要精美的包装,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有了良好质量的精神世界,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
同时,通过对佛法的研究,要让自己找到一个心理的黄金底线。不管我们在哪一个城市、在哪一类人群中生活,也无论我们是在家还是出家,只要找到了心理的黄金底线,没有任何人能够把我们打倒。我们不得意的时候是因为丧失了自信心,被自己打倒了。如果一个人没有丢掉自信心,他有一条心理的黄金底线,没有任何人能把他打倒。
我们再以经济为例来进一步解释心理黄金底线。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经济生活,这是不可回避的。
以出家人为例,只有你恪守出家人的道德,有饭吃、有衣服穿,你一定饿不着。拿我的话说就叫作:“有佛法,就有办法;有办法,就有佛法。”这就是一个和尚的心理底线。
那你的心理底线是什么呢?你的心理底线就是: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饭吃、有工作做;虽然收入并不丰厚,但是可以健健康康地去活着。这就是底线。如果突破了这个底线,往下走了,那人必然会烦恼、会痛苦、会忧虑,甚至按佛教来说,你会去造业,去干自己不该干的事,去做佛教和法律所不允许的事;你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干,造业很重。在这个底线的基础上,上不封顶。用你发达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去积累你的文化和财富,就象垒宝塔一样,上面是不封顶的。但是,底线就是别没衣服穿、别饿着、别没信仰。有信仰、有饭吃、有衣服穿,你就很好,这就是物质上的底线。
那么信仰上的底线,就是不要把信佛当成是和尚和尼姑的事。我看着满大街跑的人,看他们匆匆的步伐、他们的气质、他们的眼神,我就知道,最需要佛法的,不是和尚和尼姑,而是他们这些满街跑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很多心理的抚慰、灵魂的安顿、佛法的解释。我们的生命和生活,需要用佛法来解释。
另外就是法律道德与良知之间的关系。中国佛教为什么能在历史上千年兴衰而保持不败?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佛教补充了儒家和道家的不足。儒家讲“立言,立德,立功”;道家讲“顺应自然”,我们社会上有很多法规和条款,我们用心研究就会发现,在这个结构当中缺少了个东西,那就是“制心”。在传统佛教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制心”,要人们修养、安养自己的心、洞彻自己的心,乃至发展到“宋明礼学”,成为思想中的一个标杆。
在当今社会,佛教还有没有起到这样的功效呢?佛教同样有这样的功效。法律是强制性的,而道德是弹性的。在一个讲道德的人群中,你的道德是被认同的;在一个不讲道德的人群中,你的道德是一分钱也不值的,因为没有坐标码和参照系。佛教在今天社会讲“制心”,就为法律和道德提供了保障。而且佛教的制心的理论、包括安心、修心、明心见性等所有这一揽子的理论,都为我们的生命提供了一个内在的支柱和精神食粮。
为什么要讲让大家回归信仰呢?我想就是试图帮助各位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建立一个心理黄金底线。那么一个企业的黄金底线是什么呢?一个成功的企业会赢利很多很多,但是商场和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这已经成了一个尽人皆知的铁的定律。那么到底谁才是将军?将军就是,该败的时候你没败!炒股的时候,掉到最低谷的时候,别人都亏得一塌糊涂,你还赔得起、承受得起,那你就是将军。这就是底线。
辉煌的时候、成功的时候、有好机遇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去享受它。但是,问题是到了底线的时候,大部分人也就是凡夫俗子是承受不了的,他就崩溃了。而这时候,你还没有崩溃,这就是底线。成功的企业家,不在他赢利多少,而在于经济风暴来的时候,你能不能承受得住,那就是你的黄金底线。
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不是也需要这样一个底线呢?不在于存款的多少,也不在于你现实中是否走运,而在于你在上下波动的时候,你中间是否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作为生命和生活的支撑,如果有就很好。
那我觉得这样一个黄金底线的构建,需要的是信仰。因为人的生命和生活,需要归流,要归于一个思想文化系统、归于一个信仰系统。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一种糜乱,主要是因为他没归类,不知道是儒家的、道家的、还是佛家的,他没有建立一个信仰。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很多有信仰的年轻人,他的行为规范是依照信仰来确立的;他的精神状态,包括他神态的安详、心理的塌实,是因为他确立了一种信仰;如果没有信仰,我们很可能就会被外境所转、被外境所迷。得意的时候会忘形,失意的时候就会垂头丧气;见到权贵我们会点头哈腰,见到穷人我们会盛气凌人;那就是迷失了自我。所以说信仰对我们的生命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活着,就要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己身心的和谐;实际上,这种和谐在思想上叫作平衡;在观念上叫作平常心;在生理上又叫作阴阳平衡;这些都是相通的。如果说我们有一个比较和谐的心理环境,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健康。佛经里说:“四大不调,百病丛生。”即便是不患病,那他的生命也会因此而变得“亚健康”,这对生命也是一种损害。这也是一个生命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