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禅观入门
缅甸:大慈禅师MAHASI SAYADAW着
智如法师翻译
行人用功修习毘婆舍那(内明禅观)乃欲认清自身内所生之色心二法本来面目。色法即可以觉察之周遭事物,认清人体为一团色性(Rupa)。心法则属心识(Nama)活动。此色心二法(Nama-Rupas)现起于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身触、思法间,念住此诸法之道须以观照法「看见,看见」,「听到,听到」,「嗅到,嗅到」,「尝到,尝到」,「触到,触到」,或「念着,念着」加以觉照。
凡一看,一听,一嗅,一尝,一触或一念间,皆应如实观照。初习之始,一一无漏观照殆不可能,故应由明显易观处着手。
腹部于每次呼吸时,其起伏极为明显,属色之风大(Vayodhatu)。 初习者应观照此起伏,其法为聚精会神观照腹部,吸气时见腹胀起,呼气时瘪落。胀时心里观照「胀起」,落时观照「瘪落」。如嫌胀瘪欠明显,可置手掌于腹部帮助观照。呼吸宜保持正常,莫放慢,莫加快,更莫急骤,否则会令人疲倦。如常平稳地呼吸,并于腹部一胀一瘪时摄心观照,切忌口念。
修毘婆舍那禅观,名相并非重要,要紧的是觉知观照。腹胀起时,应似亲眼目睹般从头到尾观照胀起,能知胀起之心与所知之胀起,彷佛投石中的(译者注:如汉语箭无虚发义),呼应同步。腹瘪落时亦复如是。
观照时心会由腹部跑开晃荡,应即观想:「散乱,散乱」。如此对治一两次,散乱停止,再恢复观照腹部之胀瘪。心晃到某地,就观照:「晃到,晃到」,再恢复观腹部胀瘪。幻觉撞见某人,就观:「撞见,撞见」,再回到腹之胀瘪。撞见并与人闲谈,就观照:「闲谈,闲谈」。
总而言之,任何起心动念、回忆,皆应观照。幻想时,观「幻想」;思考时,观「思考」;计划时,观「计划」;明白时,观「明白」;回忆时,观「回忆」;快乐时,观「快乐」;无聊时,观「无聊」;高兴时,观「高兴」;沮丧时,观「沮丧」。此类心法之观照名心念住(Cittaupassana)。
此类心法未加观照时,易认其为人(译者注:认贼作父喻),以为是「我」在幻想、思考、计划、明白。此人从幼到老,有生命,会思考。实则并无如此之人。惟是此类心法之连续而已。所以必须观此类心法以照见其本来面目,并一一随起随观。如此一观,心法即灭,此时再恢复观腹部之胀瘪。
静坐过久,身体会酸硬发热。对此亦应细细观照。对疼痛及倦怠亦复如是。此类感受皆属苦受(Dukkhavedana )。观照苦受即受念住(Vedananupassana)。苦受未加或疏于观照,则会以为「我酸硬,我发热,我疼痛。我刚纔一切正常。由于非乐的感受我现在不安。」认此类感受为我,实为大错。其实哪里有「我」!都不过是些一连串非乐的感受不断此起彼落罢了。
如一连串连续不断的电流点亮电灯般,身体每有非乐之触,非乐的感受就此起彼落。这些酸硬、热或疼痛的感受一一皆当细细观照。初习禅观行人,因此类感受增多而生变换姿势之想。此念头亦须加以观照,然后恢复观酸硬、热等感受。
有「涅槃靠忍耐」的老话。此话颇似针对精进而言。静坐真需忍耐。酸硬或发热等等如忍耐不住而常常改换姿势,则定(三摩地,Samadhi)无由生。定不生则慧无由发,而道(Magga,涅槃之道),果(Phala,涅槃道之果)及涅槃(Nibbana)亦无由证得。坐禅必须忍耐,尤以酸硬、发热、疼痛等等难忍之非乐感受为然。切莫稍有感受即丢下功夫改换姿势。宜耐心用功,观照「酸硬,酸硬」或「发热,发热」。经耐心观照后,轻微的此类感受就会消失。定力强时,再烈的感受也会消失。此时再回头观腹部之胀瘪。
如久久观照仍未消失反更难受时,则势需改换姿势。此时应先观照:「想改换,想改换」;举手臂,观:「举起,举起」;手臂移动,观:「移动,移动」。改换时缓缓进行并观:「举起,举起」,「移动,移动」及「触到,触到」。
身体摇晃时,观:「摇晃,摇晃」。举足时,观:「举起,举起」。移步时,「移动,移动」。踩下时,「踩下,踩下」。静止无何改动,则观腹部之胀瘪。前后之能观心,前后所生定,前后所发慧间须绵密不疏,行者智慧方得节节趋于成熟。惟得卖力若此,方有望取证道及果智(Magga and Phala Ba na)。譬如钻木取火,须用力无间方始热聚火生。
同理,禅修亦须精进不懈,随法现起,能观心须绵绵密密。如痒极欲搔,莫顿搔止痒而应先观痒及欲搔之念。
依此观照坚忍,痒即消散,则恢复观腹部之胀瘪。如非搔不足以止痒,应先观搔念,接着是止痒的过程,如触及痒处,拧、捺、搔及随后观腹之胀瘪。
凡改换姿势,先观想换之念,一一动作随之,包括由坐起立,举臂、移臂、伸臂。所变动作与能观之心宜同步同时。身前倾时,观之。起立时,轻身起立,聚精会神观「起立,起立」。
行者举止应宛若一羸弱病人。健康正常者起立易、速或猛。虚弱病家则否,其立慢且缓。背痛患者起立同样轻且缓,以免引发背伤背痛。
行人亦复如是,改换姿势宜轻缓,方期有胜妙念、定、慧。所以一开始诸动作要轻缓。起立时,行若病家轻轻起立,并观「起立,起立」。非但如此,行人更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功时,行人一心唯在观照,见、闻非其用心处。即令见闻物何等怪异,亦当如不见不闻而专心用功。
身动时,行人须效虚弱病家般缓缓而动。移动、曲伸臂腿,俯仰其首,皆宜轻缓。由坐起立时,渐缓渐起,并观「起立,起立」。直立时,观:「站立,站立」。四下张望时,观「张望,看见」。经行时,不论踏右足左足,都要观照步子。由举足到踩下,一一连贯动作皆须觉照。不论右足左足,皆一步一观。这是快步经行之观法。
快步经行及行程稍长时,如所说观照即可。慢步或墙垛式经行(Cankama Walk,步直举、移前再直落)时,每步应观三动作:足举起时,移前时及踩下时。先习观举起及踩落之一一动作。其举起,觉照明白。其踩落,足之笨重落下时亦明明白白。
经行时,每步应观「举起,踩下」。这种方法约两天后即轻松易为。接着依前述观三个动作「举起,移动,踩下」。初习时,仅观一或二动作即可,所以快步时,观「右步,左步」,而慢步时「举起,踩下」。经行中,欲坐下时,观「想坐,想坐」。真坐下时,全神观身躯之「笨重」落下。
坐时,观安顿腿臂之一一动作。无此类动作、身唯静止时,则观腹之胀瘪。用功中如四肢酸硬,身体发热,即加以观照,之后纔回到腹之「胀,瘪」。用功中如想躺下,观此心念及躺下时腿臂之一一动作。臂之举、动,肘之息靠地板,身之摇晃,腿之伸,慢慢躺下时身之歪斜等一一观照。
如前观照躺下颇为重要。在躺下过程可成就明慧(道智,Magga-Bana 及果智 Phala Bana)。定(Samadhi)、慧( Bana)俱有力时,曲伸臂顷间,明慧随时可得。阿难尊者就是这般成就阿罗汉的。
阿难尊者于首次三藏结集之前晚拚力于一夜间趣证阿罗汉果。他彻夜依毘婆舍那(Vipassana)禅观之身念住(Kayagatasati)法用功,观右步、左步、举足、移动及踩下;观现行诸法,观想经行之念及经行时身体之一一动作。如此这般以迄快破晓时犹未成就阿罗汉果。因觉经行过多,为平衡定(Samadhi)及精力(Viriya),宜稍卧作观,遂入卧室。尊者坐榻上,徐徐躺下并观:「躺下,躺下」,于瞬间证得阿罗汉果。
躺下之前,阿难尊者仅是位须陀洹(预流果或涅槃道初果)。由须陀洹果(Sotapannahood),继续用功,而斯陀含果(Sakadagamihood,一来果或涅槃道二果),而阿那含果(Anagamihood,不还果或涅槃道三果)及阿罗汉果(Arahatship,证得究竟果位之圣者)。连证后三品果位仅花了一会儿功夫。由阿难尊者证阿罗汉果之例子以观,证果时刻说到就到并不费时。
所以,行人宜时时刻刻精进用功。不应松懈。莫以为「稍稍偷懒应无大碍」。躺下及安顿臂腿之一一动作均应绵密观照。(身)静止不动时则观腹之胀瘪。及晚而眠,行人亦先莫就寝而放下用功。认真而精进之行人修念住应至于废寝的地步,用功不息直至入睡而止。观境殊胜时会睡意全消,但如昏沉严重就会睡着。睡意浓时,观「想睡,想睡」;如眼皮垂下,观「垂下」;眼皮沉重,「沉重」;眼睛酸痛,「酸痛」。如此一观,昏沉不再,眼睛恢复「清爽」。
此时行人应观「清爽,清爽」,再继续观腹部之胀瘪。若行人再何等卖力用功,昏沉真难敌时,也要睡倒。睡倒不难,其实容易。躺着修观时会渐渐昏沉而终于睡着。所以初习者不宜躺修太多而应多静坐经行。但夜深安板时,应躺着修而观腹部胀瘪,就自然睡着。
呼呼入睡是行人休息的时间。但实在认真的行人应限制睡眠时间在四小时左右。此是佛所许之「中夜」时间。四小时睡眠委实足够。初习者如认为睡四小时对健康不宜,可延长到五或六小时。就健康言,六小时睡眠显已足够。
醒来时,行人应马上恢复用功。真赍志证道及果智(Magga and Phala Bana)之行人,功夫应仅于熟睡时中辍。其余清醒时间宜胁不着席不断用功。所以一醒来就要观清醒的状态「清醒,清醒」,不然就观腹部之胀瘪。
打算起床时,应观「想起床,想起床」,接着观调整臂腿等一一动作。抬头起身时,观「起身,起身」。坐定时,观「坐着,坐着」。安顿臂腿的任何动作均应观照,静静安坐并无变动则恢复观腹部之胀瘪。
洗脸沐浴也不离观照。不过因其一一动作较快,观照能越多就越好。穿衣动作,整理床榻,开关门户等,其观照亦尽可能周密。
用膳时眼望饭桌,宜观「望,看,望,看」。伸臂取食,触、抓及拌,揑送到口边,垂首并抟食入口,再松臂抬头,皆宜一一观照。
(上述观法系依缅甸抓饭食之方式,使用叉、匙或筷者应如其所应观照)
咀嚼时,观「咀嚼,咀嚼」。尝味时,观「晓得,晓得」。吞咽并食物通过食道皆一一观照。此即抟食时行人观照之法。喝汤时,伸臂、举匙、杓取等动作皆宜观照。膳事繁杂,依此观照委实困难。初习者难免会漏掉些应观项目,惟应有求全的决心。疏漏一些亦无可奈何。不过定力(Samadhi)增强时,观照就能巨细无遗。
行人宜观事项具如前述。综合起来,观照者亦不过数事。快步经行,观「右步」、「左步」,慢步时,观「举起,踩下」。静坐时,观腹部之胀瘪。躺着时,如无其它所缘境,亦观腹之胀瘪。用功时如心散乱,观所起妄想,然后恢复观腹部胀瘪。有酸硬、疼痛及痒等感受时亦宜观照,再回头观腹部胀瘪。四肢曲伸、移动;头俯仰;身摇晃挺直等等,亦应随起随观,再观腹部胀瘪。
继续这般用功,行人能观之法遂愈观愈多。初期,行人妄心四窜,其观照难免疏漏很多。惟不宜气馁,盖初习者每人所遇困难相同。只要精进用功,就能念起即觉, 最终妄念不起。心止于所缘之境,而能观心之起,几与所缘境如腹胀瘪俱时。(换言之,腹之胀与能观心俱起,腹之瘪亦复如是。)
所缘色境与能观心系俱时生起,于此俱时生起间无人无体,惟是所缘色境与能观心俱生。行人迟早会如实亲证此俱生法。观腹胀瘪时见腹胀之色法及能观腹胀之心法。腹瘪落时亦复如是。行人乃能明悟此色心诸法系俱时生起。
这样,每次用功时,行人皆明了实不出所缘境之色及能观之心二法。此辨别智慧名色心辨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为观智(Vipassana-Bana)之首。如法成就此智很重要。行人继续用功,接着成就明辨因果之智能,名缘觉智(Paccaya-Pariggaha-Bana)。
用功继续,行人亲见所现片刻即逝。常人以为色心二法一生之中不变。实则不然。法皆无常,生灭迅速,乃至一瞬之常亦不可得。行人用功时,如此亲证,因而深信法皆无常。此不坏信名无常观智(Aniccanupassana-Bana)。
此智之后,接着证得苦观智(Dukkhanupassana-Bana),悟诸无常即苦。行人自身亦遍尝众菩,乃知身即苦蕴,此亦是苦观智也。其次,行人亦得悟此色心诸法皆缘生无主,无人无我。这种觉悟名无我观智(Anattanupassana-Bana)。
继续用功时,行人彻悟诸法皆无常,苦及无我,而得证涅槃(Nibbana)。过去诸佛、阿罗汉及圣者悉依此道证得涅槃。诸行者常知今汝正循此四念住(Sati-Patthana)道进趣道智(Magga-Bana),果智(Phala-Bana)及涅槃大法(Nibbana-Dhamma),并诸波罗蜜之圆满,自当庆幸,庆幸诸佛、阿罗汉及圣者所证之庄严定(Samadhi)、慧( Bana,出世慧),自未曾证而今有望亲证。
亲证诸佛、阿罗汉及圣者证得之道、果及涅槃大法指日可待。实则禅修一月,二十日或半月都可随时证得,诸波罗蜜(Parami)功德殊胜者乃至七日内就能体证诸大法(Dhammas)。
行人因此应具信心于前述时间得证诸大法(Dhammas),清除我见(Sakkaya-Ditthi)及疑使(Viciki-ccha )而免生恶道。宜深具此信心而继续用功。
愿诸位禅修胜妙并速证诸佛阿罗汉及圣者证得之涅槃。善哉!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