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原始佛法之定位(吴老择)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27
原始佛法之定位
 
吴老择
 
 
〈编按〉吴老择老师因法务繁忙,难以安排时间接受本刊访问,本文系吴老师就编辑室提出的四个问题作书面的答复。吴老师1930年出生于台湾云林,1955年灵隐佛学院毕业,1964年驹泽大学佛教学科毕业,1967年大阪大学硕士、博士修毕,1972年任大正大学讲师,现任:汉译南传大藏经主编。原始佛法的范畴    这里的范畴应是指佛陀所说佛弟子流传下来的佛法。部份的大乘佛教及中国禅宗,认为佛陀之奥妙心法是直传给摩诃迦叶,故有涅槃会上拈花微笑之故事,这是以法统权威来润饰自宗的优越和独善。在根本佛法的立场看,即无研讨的价值,所以这方面可以置之不谈。西洋的学者和日本学者对佛法之全体的发展过程,以佛陀在世四十九或四十五年所说之佛法称为根本佛教或谓根本佛法,佛陀灭度后至阿育王时代,佛教未分裂为部派以前称为原始佛教,到第二结集分为上座、大众之根本二部以后至大乘佛教未兴起以前即称为部派佛教。但在部派中因离佛世渐远,对教理见解有的固执异说及对「佛陀观」起了神格化的见解,即渐渐趋向于理论、文学、哲学的大乘佛教。佛陀四十五年的说法,没有文字之记录,依靠佛弟子的口口相传,到部派佛教各传自崇的部份,而后用文字记录起来即成为四阿含,此中最古老的就是南传的相应部和北传的杂阿含,相应部和杂阿含中亦有不少新层部份,要有相当修养才能知道其内容。我们可以从阿含中去推考佛陀的根本思想和精神,而得到佛法的真法味,真得此法味,即可说是「得不退转」,在佛法中得到转凡入圣之确定的信心。
 
 
中晚期之佛法与原始佛法的差别与冲突
 
    佛法之发展过程,便是佛教的思想史,在印度部份,即冠上印度二字即谓「印度佛教思想史」。关于此方面,日本有不少名著,但台湾(包括大陆)只有印顺导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中国人向来只偏重于某部份的修行,对于佛教全部之思想发展过程,去追究其发展现象和发展真质,是极少人愿意做的。所以虽对佛法之修行或信仰,如果以原始佛教为标准,给予一一的勘对,就会发现有天地之差,甚至原为佛陀所反对所戒禁的信仰行为,后来却成为佛教之有力的教派。所以自部派佛教以后注重流行而大展方便道,即不能不使佛法渐渐失去原本之特质,到了晚期的佛教,唯穿佛教之外衣,其内容完全是印度之民间信仰和印度教的作为。在佛陀的时代禁止为人念咒治病等,到了晚期的佛教,即大显真言
 
密法,以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救济。
 
 
 
    部派佛教对原始佛教之教理和信仰,已经起了变化而各守其所信,初期或中期之大乘亦是在此变化中发展出来的,举起反小乘之旗式,就知道其变化的程度。大言真俗不二,不即不离,后来越讲融合不即不离,即越成为浊水而无丝毫的醍醐味了。
 
 
 
怎样认识原始佛法
 
    中国向来皆是提倡大乘佛教,一般不管是看或听,都习惯于大乘之教义,要把这些观念转为客观化就相当困难,讲到佛法,谁都会提出天台智者大师之五时八教,言阿含是方便教不究竟,所以对原始佛教就发生冷淡之心,就永远不得佛法之真义。所以要认识原始佛教,必须从上面所提之观念净化或排平后,才能进一步去认识原始佛教。
 
    要认识原始佛教,一定要读阿含经,阿含是最讲修行的经典。不会有玄而又玄的理论,或不着边际的理想主义,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去观察自己的生理化学过程及精神化学过程存在的自我是怎么一回事。并体会人生是什么(苦的集合体)有人念阿含经说没有什么味道,因为阿含经,尤其杂阿含中没有文学构造,亦没有哲学理论之味,所以就不会感到兴趣,如言缘起法:我们目前所听所看的一切现象,皆是依于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是无常,生起现象之事物的因缘,亦是无常的,依无常之因、缘而生起的现象怎么会有常,有清净之真常呢?一般的真理、哲学或中国哲学中的「道」
 
,皆说是变化中有不变的就是真实或真理。以这种方式要来理解原始佛教,那是缘木求鱼,当然不会生起兴趣的。阿含经之目的,在于追求烦恼苦之因,如何净化烦恼远离苦因,不是在追究变化中之不变的真理,后来真常思想,即完全走入哲学真理,或「道」的观念里去,所以有人说它「非佛法」就是这个理由。
 
 
 
如何修行
 
    如何修行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回来台北以后,时常听一些年青人说修行要紧,但看现在所谓修行,不是戒律中所规定,亦不是经典中所指定之释子沙门及释迦沙门之优婆塞、优婆夷所尊奉的修行行为。往往是中国人之赏善罚恶,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劝善因果式的修行,讲难听一点,是类同于三姑六婆式之信仰的修行方式,怎么能与原始佛教所指定的修行方法相对比?那持咒、念佛、坐禅或诵经、拜忏,不是佛教的修行吗?佛教徒或佛弟子之修行应当以佛陀所教导的经律为标准。佛教未传入中国,中国人已经有丰富的隐遁思想和厌世观,及方士、术算、采药、练丹、脱壳飞升之仙家修练方法等。但佛教尤其是原始佛教之修行是不可脱离群众的,闭门造车的山林隐居之修行,在原始经典中是找不到的。在阿含经中及律典中都有佛陀修行之经验谈的记载。在这方面,多数人皆采取佛陀在苦行林时代的苦身修法,以为若无六年的苦行,是不会有佛陀迦耶之菩提树下的开悟的,这是对佛陀最大的误会,甚至偏重于四禅八定的修练亦是佛陀所扬弃的,不然佛陀为什么不作阿罗罗迦罗和郁陀迦的门徒,而言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是非我所求?
 
    佛教在印度,对出家和在家的修行要求是不同的。出家不得储蓄财产、妻子等之五欲法,只有三衣一钵,游行乞食以修梵行,在家修行即无此要求,现代人大谈修行之境界,虽无妻子之家属爱,但五欲中能断我欲,即可知其修行的标准,亦可知道其身、口、意清净到什么程度,在家出家之修行,唯在身、口、意之清净的程度差别而已。虽言开悟证果,对于财物、声誉等还是无所不欲,如后期的大乘要在爽快中得解脱,空想即心即佛,或即身即佛,而使佛教归于灭亡,有志于修行的佛弟子是不能不反省的。关于修身行和修心行的不同,请参考南传中部经典「圣求经」、「萨遮迦小经」、「萨遮迦大经」等。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于五受阴平等舍住正念正智经讲解(陈重文译述)
下一篇:佛教主张的民主(张大卿)
 博士界的论辩
 当代台湾的佛学研究(蓝吉富)
 参禅日记 三(金满慈夫人)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教授)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于晓非)
 戒淫修福保命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
 如何正确看待学经习教(刘克宇)
 现代人如何修行现代人如何修行(林学文)
 无常的启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释灵璨对雉说法[栏目:舍利瑞应篇]
 善灭嫉 福无量[栏目:禅林衲子心]
 Rainy Day,Sunny Day[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八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六祖坛经 第十九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
 明报应论并问[栏目:慧远大师]
 每个心念都是一条路[栏目:济群法师·微教言]
 第六章 给孤独长者[栏目: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1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放生是转移命运浩劫的大运动(慈悲法语)[栏目:法师法语格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