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显现”
——佛家修行的关键
在宁玛派的教法中,“自显现”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是“自显现”,所以才能“自解脱”。如果有一位神,造成一切生命与现象,那么,一切生命的解脱以及一切生命现象的还灭,便一定需要依靠神的力量与意旨。
“自显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周遍法界有两种“自显现”,一种是涅槃界,一种是轮回界。涅槃界的“自显现”处于解脱的状态;轮回界的“自显现”则处于束缚的状态。因此需要分开两种情形来说这“自显现”。
首先说轮回界的“自显现”。
印度龙树论师用“缘起”来说明轮回界的“自显现”的机理。一切生命现象以及一切物质精神界的现象,他们的生起,除了要有生起的“因”之外,还需要有“助缘”,然后事物与现象才能满足生起的条件。在这里,“因”可以视为主观因素,“缘”则是客观条件。当事物与现象如是生起时,所呈现的状态,便即是“自显现”。
为什么要强调现象的显现为“自”呢?
因为无论因或缘,都不能脱离业力因果,而这业力都由“自”而成,不依靠他力。
佛家有一个珠鬘女的故事。
释尊受邀请为一位国王说法,同时听受的,还有许多妃后、王子、公主以及他们的随从宫女。当释尊说法至感人心髓时,其中一位公主因为受到感动,便低声吩咐身边的宫女,叫她回宫去取自己最心爱的珠鬘璎珞,用来供养释尊。
这宫女很不愿意去,因为她想继续倾听释尊说法,深怕一来一回之间,少领受许多法益。可是她忽然想到释尊刚说过的“无常”,她想:一切事物都无常,自己当然亦是无常,如果不立刻去取珠鬘来供养释尊,说不定下一刻自己便会命终,那时想供养也来不及了。这样想时,她便立刻离座,回宫去取珠鬘。
当她持着珠鬘回来时,行至半路,忽然风云变色,狂风暴起,雷电交驰,一个雷打下来,她正给这个雷打中,立时丧生。
这件事自然很快就给听法的国王和眷属知道,他们悄悄地把这宫女的尸身抬来,希望得到释尊的加持,令她复活,然而释尊却因此说了一番有关业力的道理。
这宫女受雷电所击,是缘于她过去世的业力。可是,她今生却又于命终前作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能痛念无常而急起供佛,凭借这件重大的善业,她便为未来世种下极大的善因。
由这件故事,我们便体会到“自”的微妙了。这宫女只因突然痛切地感到无常,才肯欣然回宫去取珠鬘,一心供佛,这突然自发的一念,便决定了事件的本质。倘若她只是满心的不愿,勉强回宫去取珠鬘,丝毫没有供佛的意乐,那么,整件故事便只是一场悲剧,再也不成为佛所赞叹的功德因果。
一切因缘由自造作,由自决定,是故基于因缘生起的显现,便可以称为“自显现”。
轮回界一切生命现象的显现,无不如此,他们在自决定的业力网中生死轮回,一切都是业力运作,因此佛家虽说因果,但却反对宿命。宿命是冥冥中有一个无可抗拒的力量在运作,没有一个生命个体可以改变或逃避。“缘起”则不然,可以由自力来创造客观条件,由于客观条件不同,因此虽同一因,亦可以结成不同的果,亦正因如此,是故一切“自显现”都可以“自解脱”,而且必须是“自解脱”,倘若祈求他力来解脱自己,那就跟宿命论者同一层次。所以许多崇拜他力的人,往往亦同时畏惧宿命。
其次,说涅槃界的“自显现”。
为了容易说明,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名相:“本始基”(gdod ma'i gzhi),涅槃界与轮回界的“自显现”都以此本始基为基础。
先前在说轮回界的“自显现”时,可以不说及“本始基”,因为任何时空的现象,都自然是依附着他们自己的时空来显现,例如人类,即以三元次空间、一元次时间作为“自显现”的基础。可是,由于涅槃界超越一切时空,同时亦周遍一切时空,因此当我们谈及涅槃界的“自显现”时,便非提及“本始基”不可,否则,我们便很容易将自己的时空概念加之于涅槃界,以为涅槃界也同样是三元次的立体世界以及具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元次时间。
要了解“本始基”,需要为它加上一些定义——可是我们却须知道,这些定义其实只是因应着我们的认知层次而成立。若以究竟义而言,只能称之为“不可思议境界”,根本无可定义。
本始基体性空,这是很重要的定义,而且是佛家的基本定义。佛家不许有一法不空,因为即使仅有一个可以视为真实存在的事物(无论其为有生命的个体,抑或是无生命的现象),都不符合释尊所说的“三法印”。
本始基的自性,称为“本始基法身”,即是“如来藏”。其定义为从无始以来就绝对清净。而且其自性不起变异,即使是暂时受到污染,其自性依然清净。佛家用广大的天空作为譬喻,长空虽有云霞雾彩的遮蔽,可是长空的自性却不因此而有所变动而生障碍。
本始基的相状是光明,广义来说则称为“明分”,他是“本始基报身”。明分亦本来具足,不待因缘而生起,亦不因受到污染即便失去光明的特性。佛家以镜为喻,镜面即使蒙上一层污垢,而镜子能生影像的特性(也即譬如“明分”的特性),却并未因污垢即便失去。
本始基的功用,是包容一切法的“自显现”,亦即周遍法界的“自显现”(包括任何时空元次,以至超越一切时空的涅槃界“自显现”)。这功能即是“本始基化身”。它的定义是周遍而且平等,譬如镜面,无所不照,并不会选择只照女人,不照男人;只照富人,不照贫人。
这样一来,因应着我们认知层次而设施的本始基定义便已完成。即是空性中有特殊的性、相、用。据此,宁玛派便建立了“大圆满三句义”——
体性本净(性)
自相任运(相)
大悲周遍(用)
在本来清净的自性中,能够因应时空而生起“明分”(例如我们这个三元次空间、一元次时间的世界可认知因素,如光明),因为能够因应,是故“明分”便能周遍一切时空,而且还可以遍至超越一切时空的境界(涅槃界),这种因应便叫做“任运”。
正因为“明分”任运,于是,在N元空间、M元时间的世界,亦必有与之相应的“明分”。亦正因此,一切轮回界才有生命与现象生起(这即是“自显现”),而涅槃界亦因此而具备了“自显现”的依据。
轮回界与涅槃界的“自显现”,即是法界的生机。若宗教化一点,则可说为佛的功德。生机处处,便是佛的“大悲”。这个生机,对人类来说,便是阿陀那识(adana),它是阿赖耶识的别名,施设这个别名,为的是要说明人有一个具足生命力的根本识。佛说,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身体能够维持,靠的便是阿陀那识的支持。
所以“大圆满三句义”,实在基于本始基的性、相、用而来。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让我们对此更容易理解——在无有障碍的天空中,充满着种种不同的电视电波,倘若用电视机将之接收,那就成为不同的电视画面。
在这例子中,天空的无障碍(清净)即是本始基的性(法身);含容电波(明分)即是含容一切相状,这特性即是本始基的相(报身);电视画面的形象“自显现”,即是本始基的用(化身)。
这个例子虽然在层次不恰当,但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我们还必须知道,一涉及涅槃界显现的“本始基”,我们说“自显现”的“自”,已经不能理解为“自我”,可以解释为“自然”与“自发”。例如太阳的光与热,自然、自发、含容周遍可认知的“明分”,令生机无处不在。
其实,这样去理解亦并非究竟,因为“自显现”实在是一种本然的境界,如天空中的月映于水,在这里,完全没有主动与被动的意志,并不是池塘有意念去摄取月影,亦不是月亮有意念要投射在池水之中。倘若不这样去理解,那就可能歪曲了“自显现”的含义。
依“三句义”来修习“大圆满”,必须与本始基相应,其入手便是修习“自显现”。倘若只认识一切法“显现”,而不理解周遍时空、超越时空的“自”显现,那就一定掌握不到解脱法门的关键。
基于“一切法自显现”的观点,所以人便知道自己的心性其实受到歪曲,而且是自我歪曲。
我们分两个步骤来歪曲自己的心性。
首先我们一生下来,由于业力的关系,我们立即就懂得执著“自我”。然后由“自我”出发去认识“自我”以外的人物、现象与事物。这时候,便成立了“自我”与“外境”的分别。这个分别,称为“二取”。我为“能取”,外境为“所取”。
由于“二取”,是故接下来我们便建立种种名言,这便是第二步了。每一个名言,都有一个由我们附加上去的概念,这叫做“母亲”,这叫做“摇篮”,以至这叫做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甚至计算机软件、导弹防御糸统等等。
佛家绝不否定“二取”与“名言”的功能,因为人必须借着知识、经验、法则、原理等等来生活,这一切,都由“二取”和“名言”来建立,若加否定,人就根本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做人的原则。
可是佛家却否定由“二取”和“名言”两个步骤去认识的事物有“真实”的存在。所谓“真实”,是指其有自存、自成、永恒不变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没有这些本质,是故佛家才将一切法定义为空性。
最好的譬喻是电视荧光幕。在荧光幕中,演员受着“二取”与“名言”的束缚,依着剧情(可以理解为“业力运作”),发展出无数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荧光幕中人视一切为“真实”,可是只须一跳离荧光幕,便立刻知道荧光幕中一切虚幻。
永远将自己困于荧光幕中的人,心性便永远受到歪曲,他的心必须跳离荧光幕,再回头去看,然后心性才能摆脱这种歪曲。
这同样即是“自显现”与“自解脱”的道理。
在荧光幕中生活,即是在这荧光幕时空中的“自显现”,能够跳离荧光幕,那便是从荧光幕“自解脱”。
所以,解脱与否,我们首先碰到的其实是心性问题。心性是否受到自我歪曲,即是受缚与自在的分别。这与情绪绝对无关。
如今许多佛教徒所从事的,其实只是情绪的安抚,心灵的平静,他们的修习完全不能摆脱心性的歪曲,因为他们始终没有离开过“二取”与“名言”。譬如说,“我去行善”,那便依然有“我”和“善”名言在被执著,也即是说,他们依旧是在荧光幕中扮演着善人的角色,是故他们的心性依旧受到歪曲。
因此佛家的修习,是令到佛教徒懂得“三轮体空”的道理去行善。在这里,行布施者、受布施者,以及所布施的事物,悉须体会其空性,这就称为“三轮”。三轮都空,然后才没有“二取”与“名言”的束缚,行善者才能一方面在荧光幕中扮演着行善的角色,一方面也能跳离荧光幕,认识“行善”这一段剧情的本质虚幻。
所以同样是行善,不能够“三轮体空”,那便只能影响情绪,必须“三轮体空”,然后才能影响心性。一切宗教,只在情绪的层次,唯有佛家的修行才针对着心性。
体会“自显现”与“自解脱”,是佛家修行重要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