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三字经》新注 法界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19

解释正文

  法  界

  “法”谓轨持,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的生起,皆各具一定的自相特点,以便引起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成唯识论述记》一本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若用现在的话说,一事一物,即名一法,万事万物,即名万法。又“法”简单说来可分六个方面:1、事法:专指一切缘生有为法;2、理法:专指二无我理的无为法;3、教法:专指一切言语教法;4、方法:专指修行者所应掌握的方法;5、行法:指五位十地的修行次第;6、果法:指离系果上所成就的无量功德善法。而此处法界中的法,仅属于六法中的前二“事法”与“理法”两部分。“界”谓分界,意思是说:诸法各有自体,各有分界,故称“法界”。“法界”华严宗分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天台宗以四圣、六凡为十法界说。真言宗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法界的体性。而唯识所依的《集论》卷一则说:“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及此所说八无为法,如是十六,总名法界。”由此可知,华严、唯识二宗所说的法界,包括了事和理的两个部分;而天台、真言二宗所说的法界,则主要偏于有为法了。另外,法界在无为法中又称法性、实际、一真法界、真如、实相等,学人应知。

  无始终  无内外  强立名  为法界

  “无始终”:始终是指时间而言,无始终是说时间是没有开始和终结的。《阿毗达摩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为佛法不讲有实在的时间,时间是由不同的众生随各自不同的业力变现的,本无实体的时间可得。既无有时间,哪还有开始和结束呢?蜉蝣朝生暮死,蟪蛄春生秋亡。这些在人看来是极短暂的时间,而在蜉蝣看来人的一日则已是自己的一生,在蟪蛄看来人的半载则已是自己的一世。忉利天一昼夜,人间一百年;(见《佛说较量寿命经》卷一)极乐世界一昼夜,人间则为一劫。(见八十《华严》卷四十五)这不是有力地说明了时间无长短始末吗?《维摩诘经》中说,有不可思议的大菩萨可以把一劫缩为七日,亦可以把七日演为一劫,由此可见时间长短随心。所以历史上早有“梦中一世,未熟黄粱”,“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典故。因此《百法明门论》把时间列在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中,就显示了时间是相对的缘生法,要求学人在时间上应该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可是科学发展到今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才否认了时间是实有的观念,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大智佛陀,就已把包括时间在内的诸法真实相如日中天地揭示出来了,只是迷而不觉的人们不能通达明白罢了。所以鲁迅先生才说:“释迎牟尼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人,他把人生宇宙难以解决的问题早给人们解决了,释迦牟尼真是大哲人。”(见《鲁迅笔记》)佛教既然不承认有实在的时间,当然也就不承认有一个最初的真实东西作为本体来生起一切诸法。如认为有一实在的东西作为本体来生起诸法,佛法称为“不平等因”,有此不平等因,是为顽固的我法执著,终不得灭度解脱。可是除佛教以外,其他宗教哲学都讲有本体。如万物皆以“道”而生,或以“太极”为本体,或是精神生物质,或是物质生精神,或生于神我,或生于梵天,种种迷执,不胜枚举。这些错误的观点与佛教“缘起无我”的思想是完全背反的。所以真正最伟人、最正确、最圆满究竟者莫过于佛法;超越一切宗教、哲学和科学者亦莫过于佛法。因此,“无始终”一语即道破了佛法与世法不共的真实义,也显示了佛法有它独立存在的伟大价值之所在。
  “无内外”:内外是指空间而言,无内外是说没有实在内外大小的空间。因为空间也如时间一样,是一切众生随各自业力显现的,本无实在的空间可得。《维摩诘经》中记载:维摩居士的丈室很小,却能容纳高八万四千由旬的无数狮子宝座。若有实在的空间,少则不能容多,小则不能容大了。又如该经云:“芥于纳须弥,毛孔容大海。”一微尘可以容一法界,而一法界也可以缩小为一微尘。这也说明了大小内外皆非实有。再如数人同卧一床,熟睡时各自进入梦乡,此时各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的一大宇宙,如果说空间是实有者,小小的一张床上绝不能同时容纳数个天高地厚的大宇宙,但事实说明了它是能够容纳的。这不是有力地说明了境界不实、空间皆由心现的例证吗?所以《百法明门论》把空间也同时间一样并列在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中,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华严经》云:“三界唯心。”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显示的是,非心外有实在的时、空。
  如上“无始终,无内外”半颂,说明了纵的时间和横的空间皆是相对的缘生法,其相如幻,其体全空,不可执著,学人可以根据此理来断除无始时来迷执时、空是心外实有的执著,从而可以达到彻底的解脱出离。
  “强立名,为法界”:《转有经》云:“由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既然时空不是实有,哪里还有法界可得呢?没有实在的法界,当然也就不可以用法界之名来诠表认识有一实在的法界了。何以故?一切诸法本自离言。《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但是菩萨为了宣说正法,度化众生,不得不把一切诸法不可言说、不可分别的道理假借语言文字,方便善巧地权且为众生宣讲,从而导引众生在言语上离言语,在分别上离分别,而悟入诸法离言的不二法门。故曰:“强立名,为法界。”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觉  号无明

  “法界性”:既然法界是由众生心识随业力作助缘而显现的一个影像,影像之中是无有凡夫所执著的实有法界可得的?既无实有法界可得,当然法界的本性也就是空了,这就是法界的真实相。以此道理,故说法界又名法性、实相、一真法界等。
  “即法身”:法身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法身泛指无漏有为功德的大菩提和清净无为功德的大涅槃,二者结合,是名法身。《解深密经》、《维摩诘经》以及《摄大乘论》所说的法身,皆指此处广义的法身而言。狭义的法身专指诸法的真实性,也就是指无为功德而言。如《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六祖坛经》亦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这些都说明了狭义的法身主要是指无为功德,它与广义的法身是有一定区别的。而此处所说“法界性,即法身”的法身,意指后一狭义的法身而言。东坡居士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种清净身,也就是法身之意。因为无为功德的法身无处不遍,清净湛寂,无始时来,本自有之,所以说“山色无非清净身”。此清净法身的无为功德若依能受用的根身而论,即属法身,若依所受用的境界而言,即属涅槃。《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因不觉,号无明”:一切众生,无始时来,颠倒沉迷,于诸法性相不能如实通达,故尔内执有我,外执有法,起惑造业,由业招果,流转三界,永不解脱,究其原因,皆由迷而不觉的无明之所形成。无明又名愚痴,此有迷事与迷理两方面的无明。由迷事故,不能止恶修善,广度众生;由迷理故,不能观空遣相,破除我法执著。这就是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根本原因。

  空色现  情器分  三世间  从此生

  “空色现,情器分”:空即空间,色即四大物质。一切有情皆各有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亲因缘,以善恶业力为增上缘,因缘结合,便能变现出有情世间(根身)和器世间来。有情世间的根身属正报,器世间属依报,依正二报合之则名世间,故曰:“空色现。”其实有情世间的根身也有色空两部分,色即肌肉、筋骨、毛发、五藏、六腑以及水火风,空即九窍,八万四千毛孔等,只不过变生根身的物质是内四大种,变生器界的物质是外四大种。内外四大种是决定一切事物变生的性质的,自业共业是决定一切事物变生的形态,性质形态两相结合,自然形成三界六道有漏世间的种种差别,这就是“空色现、情器分”在理论上的道理。
  “三世间,从此生”:除上根身、器界的有漏世间外,还有清净无漏的出世间——正觉世间。正觉世间属出世三乘圣者所有,有漏世间属六凡所有。因此,在六凡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基础上,再加正觉世间,就称为三世间。那么,三世间是怎样形成的呢?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迷而不觉所形成,正觉世间是由悟而不迷所形成。由此说明三种世间主要是由迷悟的差别之所形成。

  迷则凡  悟则圣  真如体  须亲证

  “迷则凡,悟则圣”:人们若能觉悟世出世间染净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我人众生,了不可得,当下便是圣者;反之,是为六道轮回中的凡夫。六祖说:“一念迷则佛是众生,一念悟则众生是佛。”又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这更说明了凡圣之差皆在一念迷悟上。那末,凡夫在哪里迷、圣者又在哪里悟呢?《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如来给学佛者在修行解脱上用身教树立了一个榜样。因为人们迷,恰是在穿衣吃饭、走路做事的日常生活中迷;而圣者悟,恰是在人们迷的地方悟。所以藕益大师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凡夫虽常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但不达这些都是缘生的有为法,其相如幻如影,故尔一一执为真实,这便是迷;圣者恰能于见闻觉知的生活中,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念念不住境,故尔内心清净,无有我法执著,这便是悟。悟此道理,便证无为,悟此道理,便成圣者。以故《金刚经》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对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道理悟得浅,就是贤;悟得深,就是圣;悟得圆满,就是大圣。反之,若于此理丝毫不能通达,处处迷执,念念取相,这样就是大迷不觉的凡夫。所以说:“迷则凡,悟则圣。”
  “真如体,须亲证”:真如者《成唯识论》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该论又云:“理非妄倒,故名真如。”《解深密经》说真如有七:谓流转真如、了别真如(又名唯识真如)、实相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此中流转、安立、邪行三真如,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清净、正行二真如,三乘圣者平等平等;了别、实相二真如,染净诸法平等平等。由此说明真如是贯通凡圣染净诸法的,是一切凡圣染净诸法平等所显示的真实相,故名真如。总之,真如是一切诸法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是远离言说分别的不二之性。只不过真如有“在缠、出缠”二类而已,“在缠真如”又可称为自性涅槃,“出缠真如”又可称为有余依、无余依或无住涅槃。学佛者在理论上既要弄清真如一词的含义,同时又须离开语言文字而亲证真如,这样才能生般若智慧而入不二法门。若果仅在理论上研究而不现观亲证真如,这就犹如说食不饱腹,煮砂不成饭一样,对于解脱成道是无有益处的。所以真正的学佛者一定是知行合一,学修一体,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这样才能超凡入圣,而彻底解脱出离。故曰:“真如体,须亲证。”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释迦佛生
下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前言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弟子品第三
 发愿文讲记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因缘
 《佛教三字经》新注 六根六尘
 《佛教三字经》新注 大法东来
 唯识学的缘起观
 《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佛教三字经》新注 禅宗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正理点滴论》讲记之四[栏目:因明学讲记]
 受了五戒能做生意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G 1001经:生命无常而且十分短促,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该做些什么?[栏目:界定法师]
 认识戒律 目录[栏目:认识戒律]
 生死大事之15:认识死后的世界[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第二篇 贪 - 以布施对治贪念[栏目:放下的幸福]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六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六祖坛经讲记 第6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说钱[栏目:净宗法师]
 谈尊师重道[栏目:田光烈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