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三字经》新注 贤首宗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41

贤首宗

  贤首宗是中国唐代高僧贤首大师(法藏)所开创的一个宗派,故称此宗为贤首宗,又因该宗所依经典是《华严经》,故又称华严宗。此宗发挥了“法界缘起”的旨趣,故更称法界宗。

  华严经 最尊胜 初传来 在东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或称《杂华经》。其内容主要是发挥展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菩萨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此经汉译总有三种:1、东晋时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三十四品,人称“旧译华严”,或“六十华严”。2、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三十九品,人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3、唐·般若译,四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人称“四十华严”;实际上“四十华严”也就是对前两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详译。如上三译中,当推“八十华严”最完备。

  杜顺师 是文殊 阐华严 盘走珠

  杜顺法师,俗姓杜,号法顺,人称杜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据传他一出生,便有一位不知住处姓氏的乳娘来喂养他,刚满三月,乳娘便腾空飞去,年十五便替兄长总领兵众,当部队行军中途,缺乏薪水,杜顺以一桶水,一把柴供给十万大军,却用之不尽。年十八岁出家,投因圣寺道珍受习禅业。由于杜顺聪慧过人,不到一两年,尽得《华严》奥旨。后隐居终南山,大张《华严》教纲。唐太宗闻其德风,召之入宫,礼遇有加,并称他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后游历各地,劝僧俗念阿弥陀佛,又撰《五悔文》赞咏净土。据传杜顺法师曾作《法界观》一书,全书以二千余言总括《华严经》的奥义,然后将此书投入大火中,一字不损,当即感得华严海会所有菩萨现身赞叹。贞观十四年(640)十一月十五日,杜顺法师示寂于南郊义善寺,世寿八十四。圆寂前有僧人赴五台山礼文殊菩萨,刚到山麓,碰到一老人说:“文殊菩萨已到长安教化众生去了。”僧问:“是谁?”老人说:“他化身为杜顺和尚。”僧人听了立即到长安,可是刚到达的前一日,杜顺和尚已寂化离开了人间。因此,后来传说杜顺和尚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后世称他为华严宗初祖。
  相传杜顺法师著有《十门实相观》、《会诸宗别见颂》、《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书。

  第一传 得智俨 作搜玄 记十卷

  杜顺传智俨,智俨俗姓赵,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智俨刚满十三岁时,杜顺和尚便前往他家,向智俨的父母乞智俨为弟子,当即赵氏夫妇欣然应允。十四岁时出家为沙弥,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参学,他当时感觉佛教的经典和派别很多,难以遍学,因而在藏经前发愿,信手探取,获得《华严经》一卷,于是决定专学《华严》。当时智正法师在终南山至相寺开讲此经,他便前去听受。后来又遇见一位僧人,告以如要深入华严一乘,必须理解十地中的六相义。于是他便从事六相义的研究,而豁然开解,并作疏解,以释《华严经》的义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搜玄记》共十卷,那时他年仅二十七岁,这部著作直到他晚年才在至相寺弘传。同时他还讲说《摄论》,后来又在云华寺讲《华严经》,宗风大振,时人称为“云华尊者”,或“至相大师”。法藏就在这时投在他的门下。智俨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十月二十九日圆寂于清净寺,年六十七岁。后世称他为华严宗二祖。

  第二传 是贤首 探玄记 世希有

  智俨和尚传贤首和尚。贤首又名法藏,本是康居国(古西域)人,他祖父侨居长安,因而以康为姓。法藏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十七岁时入太白山求法,后来听说智俨在云华寺讲《华严经》,便前往听讲,因数问请教,深为智俨所赞赏,从此列为门徒,前后数年。高宗总章元年(668),法藏二十六岁时还未出家,智俨和尚圆寂前把他托付给弟子道成,说他将来要绍隆遗法。高宗咸亨元年(670),法藏年二十八岁,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为树福田,度僧,并把住宅施舍作太原寺。于是道成、薄尘等京城耆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到许可,并且令隶属太原寺。此时法藏只受了沙弥戒,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来,又在云华寺开讲,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一般称为贤首国师。自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广事讲说和著述,大振华严宗风。据《宋高僧传》载:贤首为武则天讲《华严经》,讲到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时,武后骤听之下,茫然不解,他于是指着殿上金狮子作譬喻,讲到一一毛头各有金獅子,一一毛头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重重无尽。武后于是豁然领悟,因而把当时所说辑录成文,叫做《金师子章》。法藏前后讲新旧《华严经》三十余遍。中宗、睿宗都礼请他作菩萨戒师。睿宗先天元年(712),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年七十岁。
  贤首和尚继承智俨和尚的《搜玄记》后,又作《探玄记》,而《探玄记》实际上是对旧译《华严经》的疏释,从而使《华严经》的精义有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也就是说,智俨所创教相和观行的新说,得到法藏详尽的发挥,才使一宗的教观建立周备,所以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他为华严宗三祖。
  贤首的法界缘起思想,用缘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门阐明宇宙万法的实相。性海果分就是诸佛的境界;缘起因分就是法界缘起,其相状为无尽圆融。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皆是互为因果。因此,一法为因,万法为果;万法为因,一法为果。自他互为能所缘起,相资相持,圆融无碍,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举一尽收,以一尘为主,诸法尽摄,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华严法门因贤首等的发挥和弘扬,由此大行,所以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清凉疏 释新经 并作钞 博而精

  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太休,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在妙善寺常照律师处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广学天台《法华》、《止观》等经论,同时又一面研习律、禅、三论、华严各宗的教义。曾游历五台、峨眉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时感《华严》旧疏文繁义蔽,发愿撰释新《华严经》,并随即对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华严经》作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贞元十二年(796)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译成四十卷,即是前说的“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都很尊重他。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年一百零二(这是依《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所说,古来佛教史家多取此说;《宋高僧传》卷五本传说在元和年中圆寂,年七十余)。后世尊他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一生对《华严经》研究造诣颇深。著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经行愿品疏》、《大华严略策》、《华严心要法门》、《华严经纲要》等,共计四百余卷(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

  小与始 终与顿 至于圆 五教振

  贤首对佛一代圣教判释为五教:1、小教:为小根钝机不能接受大法的声闻,独觉说四谛、十二缘起的《阿含经》等,使二乘人破我执、断烦恼,从而证得无学圆满的阿罗汉和辟支佛果。2、大乘始教:是为小转大者所说的教法,于中分为“空始教”和“相始教”二类:空始教指般若诸经,以表明一切皆空,而破除法执;相始教指深密诸经,以表明万法唯识,而融通心境。3、终教;又称为实教,指《楞伽》、《密严》等经,以表明“如来藏心”;认为二乘甚至连一阐提的众生皆能成佛。4、顿教:指顿悟顿修的教法,如《维摩》、《胜鬘》等经。5、圆教:即圆融无碍的教法,指《华严经》。贤首和尚立此五教,以顿教摄禅宗,以圆教赅融四教,后来依此判教的人很多。

  四法界 十玄门 及六相 义最纯

  贤首宗的主要教理是法界缘起说,它以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义等,来阐明这无尽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1、事法界:此法界指宇宙万有一切色心诸法皆各具一定的特性,彼此之间各有分齐,互不混淆。2、理法界:一切色心诸法虽有千差万别,但彼此之间都无实体,真如实性毕竟平等,此理穷于三际,周遍圆满。3、理事无碍法界:是说差别的事相和平等的理性交融无碍,所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不二,相即相入。4、事事无碍法界:一切色心诸法皆属缘生,无有实体,如梦如幻,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一一称性融通,重重无尽。这便是贤首依四法界来对一切诸法由浅入深的不同观法。
  十玄门者:此有古新两种差别。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及法藏前期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简称《五教章》)、《华严经文义纲目》所立,叫作“古十玄”;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所示,澄观于《华严玄谈》卷六中祖述其意,称为“新十玄”。兹分别略解如下:
  古十玄者:1、同时具足相应门:此即显示事法界的十对(教义、解行、理事、因果、人法、依正、体用、主伴、成坏、感应),此十对于事法界中同时具足,互相摄入,层层无尽,而成一缘起。2、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网”是帝释天殿上的珠宝网络,珠珠相映,交织互摄,此显一一法中有无量法,重重辉映,无有穷尽。3、秘密隐显俱成门:是说一法即一切法,或隐或显,但隐显二相同时成就,如秋空片月,晦明并存。4、微细相容安立门:这是就诸法性空,无实大小相状而说的。既然诸法性空,当然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以示一毛一尘之中有其事相。5、十世隔法异成门:此指时间而言,世是过、现、未三世,三世之中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便成九世。九世相互摄入,共成一总世,总别和合,而成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谓之隔法异成。《华严经·发心功德品》云:“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6、诸藏纯杂具德门:此门主要是针对行法而言,一行之中具足万行为杂,万行只是一行为纯。法法交彻,功德互具。如六度中诸度摄于布施为纯,布施之中具足诸度为杂。7、一多相容不同门:这是就理性而言,一入多,多入一,是相容的,无有先后,但就相状而言,有一多之异,称为不同。《华严经·毗卢舍那佛品》曰:“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8、诸法相即自在门:是说诸法融通,无尽缘起,相即相入,自在无碍。故《华严经·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9、唯心回转善成门:谓金与狮子或显或隐,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法无定法,随心转变。10、托事显法生解门:借浅近的事法,以显深妙的道理,而所托之事和所显之理无有差别,随一事理,皆能显法界之实相。、
  新十玄者:1、同时具足相应门:其义与古十玄第一相同。2、广狭自在无碍门:是说一切诸法广大、狭小,自在无碍。至大身刹,置毛端而不窄,狭不碍广;极小尘毛,含太虚而有余,广不碍狭。毛端现刹,不坏毛相,即狭而广;刹入毛端,不坏刹相,即广而狭。任运俱现,彼此各不相妨。3、一多相容不同门:是说一法与多法互为缘起,力用交彻,递相涉入,如一遍于多时,就多能容一;多遍于一时,就一能容多。但虽递互相容,而一多历然可别。4、诸法相即自在门:是说一切诸法不但就用说相入无碍,就体而说也是空有相即。所谓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互融互即,不相障碍。彼此二体和融一如,如水波相收。5、隐密显了俱成门:此是说一切诸法,互摄无碍。此全摄彼,就此显而彼隐;彼全摄此,就彼显而此隐。一法摄一切法,就一法显而一切法隐;一切法摄一法,就一切法显而一法隐。显与显不俱时,隐与隐不相并,然而隐显同时,并存无碍。6、微细相容安立门:诸法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然而千差万别的诸法,各住自位,于一法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如琉璃瓶透露出所盛许多的芥子。如此一能含多,法法都是这样,一多的法相不坏不杂,相容安立。细如微尘,都能互相融入。7、因陀罗网法界门:森罗万象一一互相显发,重重无尽,如因陀罗网。8、托事显法生解门:深妙的道理可托浅近的事法加以彰显,所托之事与所显之理无二无别。9、十世隔法异成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一一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九世。此九世亦唯摄入一念,合九世与一念为十世。而此十世虽有时间的间隔,然彼此相即相入,先后长短同时具足显现,时与法不相离。10、主伴圆明具德门:随举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而互为主,互为伴,如是圆满明显,具足一切德用。
  六相义者:1、总相,2、别相,3、同相,4、异相,5、成相,6、坏相。此是《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十大愿的第四愿所说,即八十《华严》卷三十四说:“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晋译《华严》作“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华严》六相的解释历来诸家多用譬喻显示。法藏《金师子章》中说:“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会合有师子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周叔迦对六相义的解释为:“1、总相:凡是从各各立场、各各趋向所得的结论合起来方是这一事理的全体,这是各结论的总相。2、别相:凡是从各各立场、各各趋向所得的结论各有他各自独立的体性,这是各结论的别相。3、同相:凡是从不同立场、不同趋向所得的结论同是解释这一事理,这是各结论的同相。4、异相:凡是从不同立场、不同趋向所得的结论对于解释这一事理的条理是不同,这是各结论的异相。5、成相:由各各不同立场、不同趋向所得的众多结论互相联合成一具体学说,这是各结论的成相。6、坏相:由各各不同立场、不同趋向所得的众多结论互为反正,互相违破,这是各结论的坏相。”(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佛教的辩证法》卷22)总之,圆满一心为总相,出生诸法为别相,法法皆齐为同相,随相不等为异相,建立境界为成相,不动自位为坏相。六相义,笔者在前禅宗五家中的法眼宗一章中也有解释,读者可以前后对参。

  因该果 果彻因 摄万法 归一真

  从一切事物的因果来说,一因之中可以引出无数的果,一果之内也包含着无数的因,如:一人成佛是因,可以引发无数的人证果;同时每一果内又蕴藏着千丝万缕的因缘关系,所以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是不可截然划分的。虽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但因果离开了因缘条件之外,本性空寂,故尔统归摄于诸法实相的真如自性之中。

  圭峰密 疏圆觉 大钞详 小钞略

  圭峰禅师,又名宗密,俗姓何,果州(今四川西充)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少时精通儒学,宪宗元和二年(807)二十八岁时参加贡举考试,偶然的机会与神会的弟子道圆相会,言下相契,便从他出家,当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有一天偶得一本《圆觉经》,读后有悟。于是道圆又授与《华严法界观门》,后又遇澄观的弟子灵峰,授与澄观所撰《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昼夜研读,认为此书疏解,辞语流畅,义趣盎然,遂亲自到长安见澄观,便常随澄观受学《华严》两年有余。后到终南山智炬寺阅藏三年。长庆元年(821)闭关于终南山草堂寺,随即迁至寺南的圭峰兰若,专事诵经修禅,其间弘法著述长达十余年。武宗会昌元年(841)正月,在兴福塔院圆寂,世寿六十二。宣宗即位(847),追谥“定慧禅师”,世称“圭峰禅师”,尊为华严五祖。
  宗密禅师初出家时因读《圆觉经》而心开悟解,后来疏释了此经,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另有《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及其他《华严经》的许多疏释。

  此一派 号贤首  亦行布 亦圆融

  由于贤首对《华严》一乘妙义的弘传,华严法门由此大行,所以此宗又称为贤首宗。关于贤首宗的修行阶位,有“次第行布、圆融相摄”二门。“次第行布”有十信(信、勤、念、定、慧、戒、愿、护法、不退、回向),十住(发心、治地、修行、生贵、方便、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顶),十行(欢喜、饶益、无嗔恨、无尽、离痴乱、善现、无著、尊重、善法、真实),十四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处、无尽功德藏、随顺平等善根、随顺等观一切众生、真如相、无缚解脱、法界无量),十地(欢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等觉,妙觉,次第从浅入深,阶位历然。“圆融相摄”是说得到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入,因果不二,而得后位。但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互相贯摄,一行即一切行,融通无碍。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慈恩宗
下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天台宗
 《佛教三字经》新注 法界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佛教三字经》新注 前言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弟子品第三
 《佛教三字经》新注 四谛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国品第一
 《佛教三字经》新注 律宗
 《佛教三字经》新注 禅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文化的现在与未来[栏目:吴立民居士]
 佛法的教育[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黑客帝国》的宗教启示(蒋劲松)[栏目:佛教与科学]
 Part Two 4. The Buddha Finds His Former Disciples[栏目:The Life of Buddha]
 葛印卡老师答问的宝库[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235.西蜀銮法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观智进程 IV、度疑清净 2、因果辨别智[栏目:观智进程·马哈希尊者]
 李向平:寺院经济是佛教影响社会的基本路径[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财富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找寻生命的源头[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