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三字经》新注 密宗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19

密宗

  密宗又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得是名。

  善无畏  至长安  唐一行  受真传

  善无畏,汉译净师子,中印度摩揭陀国人,他的先代出生刹帝利,因国难出奔乌荼国,做了该国国王。善无畏十三岁就尊父亲遗命即位,因兄弟们不服,起而相争,后来主动让位于兄,决定出家。先到印度南方各地参学,后到摩揭陀国依止那烂陀寺以禅密著称的达摩鞠多长老研习密教,受到鞠多的赏识,特将总持瑜伽三密及诸印契传授给他,得了灌顶,号为三藏,并受到该国国王的敬重。80岁时携带梵本经过北印度迦湿弥罗、乌苌等国来东土弘法,先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等地。因他的声誉早已传入汉地,唐睿宗特派西僧若那和将军史宪远出玉门关迎接。他于玄宗开元四年(716)到达长安,被玄宗礼为国师。善无畏到长安后住西明寺菩提院,开始翻译密教典籍,最初译出《虚空藏菩萨求闻法》一卷。又于开元十四年(726)在奉先寺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又称《毗卢遮那成佛经》)等。开元二十三年(735),九十九岁的善无畏因病圆寂于洛阳大圣善寺。开元二十八年(740)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
  一行法师,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作巨鹿(今河北)人,生于唐·弘道元年(683),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天资聪敏,过目不忘。二十余岁,已博览经史,精通历算阴阳五行之学,少时即远近闻名。景龙元年(707)当时武三思独揽朝政,一行为了回避武三思对他的笼络,便到嵩山礼普寂为师,落发出家。出家后得到普寂许可,四处参学,曾不远千里到五台的国清寺从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内外学的造诣因而更深。开元五年(717)唐玄宗命一行入京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据崔牧《大日经序》 说:《大日经》译毕之后,一行“重请三藏和上敷畅厥义,随录撰为《记释》十四卷”。据《开元释教录》及《宋高僧传》等典籍记载:“一行曾从金刚智咨询密法,请译金刚顶瑜伽中《念诵法》四卷,并受灌顶。”因此,一行是传承胎藏、金刚两部密法的大阿阇黎(导师)。开元十五年(727)由于一行积劳成疾(玄宗撰碑文有“吐血忘倦”之语),仅四十四岁便圆寂了。《旧唐书·一行传》载:玄宗赐谥曰“大慧禅师”,并“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

  作疏释  大日经  真言教  始得明

  善无畏等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大毗卢遮那”,意为“大日”。据说,此经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原有广本十万颂,系龙树菩萨入南天竺铁塔,亲承金刚萨埵的传授后诵出。龙树又撮取十万颂本要义,编成略本三千余颂。该经第一卷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第二卷至第六卷为密教的各种仪轨、行法等,第七卷主要为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全经于所说诸曼荼罗(坛场)中,特以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为正式灌顶曼荼罗,所传密教胎藏部皆出于此。它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持无尽庄严藏的本有本觉曼荼罗,并宣称能悟入这本有净菩提心的身语心三密方便。全经所说不出“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法门。
  《大日经》共分三十六品,唐一行作疏二十卷,作释十四卷,共六万余言。(据现代学者研究,一行的《大日经疏》有《本疏》、《大疏》、《无畏疏》等异称,后因传抄有异,经名、卷数遂有不同,但理论上并无出入。据称日本现存有两种版本:一是弘法携回的二十卷本《大日经疏》,系东密专弘;二是慈觉携回的十四卷本《大日经义释》,为台密所依。)在疏记中,若遇有善无畏作解释之处,便标出“阿阇梨言”;若属一行自己的观点,便标出“私谓”、“今谓”加以区别。在解释经义方面,明快畅达,义旨详尽。全书多处引用《大品般若》、《法华》、《华严》、《璎珞》、《无尽意》、《大般涅槃》、《大智度》、《佛性》、《中论》等众多经论,显示了作者学识之渊博。后来究学此宗的人都以《大日经》疏释为准。
  密宗汉地传承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善无畏、一行所传以胎藏界为主。胎藏者:摄持、含藏义,即于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胎藏界以《大日经》为根本典籍,依此建立曼荼罗,称胎藏界曼荼罗。

  金刚智  及不空  接踵来  广流通

  金刚智是南印度人,在开元七年(719)由海路到达广州,一路上有种种神异。后至长安,初居慈恩寺,又移大荐福寺,并随唐帝往返东西二京,盛弘密部,建曼荼罗灌顶道场。其所传弘以金刚界密法为主,沙门一行、义福等并从他受法。他于开元十一年及十八年(723—730)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四部七卷,开元二十九年(741)在洛阳广福寺圆寂,年七十一,葬于龙门伊川右,并建塔。
  不空又名智藏,或称不空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人称开元三大士),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幼年出家,十四岁时遇到金刚智,随来中国。开元十二年(724)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学习梵汉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金刚智卒后,奉遗命至天竺龙智处秉受密法,又从普贤阿阇黎学密三年,重受灌顶。唐天宝五年(746)返长安,携回梵经一百部,一千二百多卷。玄宗延至宫中,设内道场,请受灌顶,又开坛广为四众授法。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中经安禄山的变乱,不空前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等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三卷,对于中国密教的建立有所贡献。晚年命弟子含光等于五台山建金阁寺,依诸经轨构置殿堂及诸尊像,以为密宗专修道场,并令印度那烂陀寺僧人纯陀督工。表请各置定额僧二十一人于金阁等五寺,而以含光为上首。大历九年(774)圆寂于大兴善寺,世寿七十,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荼毗于少陵原。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慧超(新罗人)、青龙寺慧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称为六哲。而以慧果承其法脉。惠果后传于日僧空海,空海归国后创真言宗,后世称为“东密”。
  金刚智、不空所传以金刚界为主。金刚表坚固、锐利、光明三义,即于一心上立智差别。金刚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典籍,依之建立曼荼罗,称金刚界曼荼罗。(金刚、胎藏二界曼荼罗传入中国后,则融合为一了,故有金、胎不二之说。)
  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属色法,为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便可即身成佛。

  灌顶法  不轻授  非法器  转获咎

  “灌顶”:“灌”大悲护念义,“顶”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有种种不同的方法。黄忏华在《佛教各宗大意·密宗大意》中说:“灌顶者,天竺立太子时所用之仪式。依《大疏》天竺立太子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于象牙上灌太子顶,表已受位。密教效此世法。……灌顶有三部五部之别,兹述其事业灌顶中之结缘、受明、传法三种。结缘灌顶者,不简是器非器,引入曼荼罗,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一印一明,俾与佛结缘之作法。受明灌顶又名学法灌顶者,阿阇黎为信心坚固之弟子,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三密,令修学修行之作法。传法灌顶者,阿阇黎鉴知其弟子,于诸尊三密法门,皆悉进达,堪绍师位时,为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阿阇黎位之作法。”
  又据杨卓《佛学次第统编》中说,灌顶分金刚界五部灌顶和胎藏界三部灌顶。
  金刚界五部灌顶者:
  “一、事业灌顶,即具支灌顶、传法灌顶:即阿阇黎为弟子建立灌顶曼荼罗,缘坛之支分,悉备行广大之供养,而授与灌顶也。因此须视弟子之资力丰富者而行之,故又名具支灌顶,又即传法之灌顶也。此又分三:1、结缘灌顶 密教非器不传,此为结缘,不择是器非器,乃至强迫入曼荼罗,使投华而结佛因缘之作法,以其华所附着之尊,为结缘之佛菩萨等。2、学法灌顶 又名受明灌顶,阿阇黎为深信密教之弟子,特建曼荼罗,引入使投华,授与其所得本尊之三密,而使修学修行之作法也。3、传法灌顶 阿阇黎鉴知其弟子,于三密之法门,修学修行,堪绍师位,特建曼荼罗,引入使投华,而授以阿阇黎之职位,令法久住,佛种不断之作法也。
  此中结缘学法,通于道俗,传法限于僧人。
  二、秘印灌顶,又名手印灌顶、许可灌顶:弟子虽信心坚固,深信乐真言行,而资力乏,不能具办缘坛之支分,使备少供养,而授与本尊之秘印,以行灌顶之法。
  三、心授灌顶,又名以心灌顶、秘密灌顶、心想灌顶、瑜伽灌顶:师资皆三昧耶成就之人所作之法也。故于弟子之净菩提心上,建立曼荼罗,而行灌顶。此之灌顶,无需心外之曼荼罗也,不择时方而行之。
  四、光明灌顶:诸佛菩萨放光明以加持行者是也。
  五、甘露灌顶:以部主之真言,加持香水而灌洒是也。
  胎藏界的三部灌顶,就是前五灌顶中的“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
  密法主张灌顶的人要具备上根利器的金刚种性,上师才能给他灌顶;如不具备金刚种性,上师则不会轻易地把密法传授给他。因密宗最重师承关系,一定要有阿阇黎亲自传授,不可预知,否则名为盗法。

  立禁令  自明始  秘密宗  敕停止

  密宗从唐代“开元三大士”来长安弘传开始,后又经过该宗学人的大力弘传及唐宋两代历朝皇帝的大力支持,密法影响之大,学人之多,已达颠峰。但是传到明代时候,一般的学密者,根本不注重教理的研究及菩萨道的行持,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某种神异境界,当然这样就与佛教的根本宗旨——觉悟实相、解脱生死背道而驰。古德云:“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不求觉悟生智,只求游戏神通,怎能算是真学佛者呢?因此,明代特别颁下禁令,不准传授密法,至此密宗一派在汉地便很少有人究习了。近年来密教在汉地又已复苏,研究和学习此法门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 
  密法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某些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是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和信仰崇拜为其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和心观本尊(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它与显教所说由心成佛,修心即是修行的主张有所不同。所以真言宗认为“父母所生身,即成大觉位”。因此,该宗的主要观门就是要观此身等同于诸佛菩萨,具足一切功德。同时该宗认为此身是色法,由四大所造,必须还有空大,其身才能形成。如此地、水、火、风、空五大是构成根身的本源,也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宇宙人生的整体,在凡是庵摩罗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和前五识;在圣是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大与识非一非异;在转识成智时,也与五智非一非异。就果而言:空大是法界体性智,地大是大圆镜智,火大是平等性智,水大是妙观察智,风大是成所作智。就修行而言:地大是菩提心,火大是福德聚,水大是智慧门,风大是精神业,空大是到彼岸。又空大为因,地大为行,火大为证,水大为入,风大为方便。自身即是五大所成,当下便具足了诸佛菩萨之功德,而与诸佛无异。
  此外密宗认为在果位上虽有五智,但此五智是由五佛所显。如《金刚顶经》中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位居中央,其智为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智,另外四智是唯识所转,采纳了瑜伽行派“转识成智”的思想。密宗在行持上以观诸法空、无相为其理论基础,再结合诸曼荼罗、三密、本尊瑜伽等,实行“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的观行方法,以期现证悉地成佛为目的。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下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三论宗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弟子品第三
 《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八界
 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佛教三字经》新注 五眼六通
 《佛教三字经》新注 慈恩宗
 《佛教三字经》新注 三身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佛教三字经》新注 前言
 《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34、减程送水[栏目:百喻故事广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四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九、大原问答时所说之法语[栏目: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开悟要诀二十颂[栏目:宋智明居士]
 静坐指导 静坐原则 静坐为什么会产生八触?[栏目:禅定]
 如何对佛法起信?[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四八)[栏目:杂阿含经]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七、声闻教成就与大乘化教威德[栏目:慈法法师]
 发愿——生命的格局与力量[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