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34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第一节 缘起

     『中论』说∶「因缘(即缘起)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十二门论』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所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灭的。「缘起自性空」,实为中观的根本论题,根本观法,根本的法则。这一章就是把中观的内容:(1)根本主要的论题是什么?如果说以观照的部分来讲,(2)根本的观法是什么?(3)要探讨根本的法则是什么?这三个主题都是在这个论题里面来探讨。

      开始的时候就以《中论》中因缘的偈子来展示所谓缘起。第一句话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缘起法本身就是空,这是第一个我们要明白的。“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缘起的是空,空就是寂灭性,这个论题第一个就衬托出来。从《十二门论》来说,“因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多一个无自性。这加起来就是“因缘所生法”就是空、就是寂灭性、就是无自性。所以,统合起来,缘起法就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也就是空,所以是空就是寂灭的。这个连贯起来就衬托出缘起法的内容,就是在谈自性空,寂灭性。大家先把这个观念建立好了,就知道《中观》的论题是谈什么,就很快就相应了。

      缘起、自性、空,到底是什么意义呢?佛法以有情的生死相续及还灭为中心,所以经中说到缘起,总是这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佛法所展示的内容,其实,针对的就是我们有情的生死相续,还有还灭这两个主题。为什么要研究佛法?就是关系到我们有情的自身生死的问题!为什么会生死相续?如何才能还灭解脱?问题其实都不离开有情——我们本身的问题!所以,既然要讲生死相续的一面,又要理解还灭解脱的一面,那就谈到缘起了。因为缘起的重点就在展示这个问题,缘起的偈子就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畏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这就是生死流转的这一边。因为有某一个因,所以才会产生后面的问题。无明缘行,最后呢?纯大苦聚!就是让我们知道生死流转相续的一边是为什么?

      缘起,第一个要让我们明白的,是找到因与果的必然性,必然理则。所以,缘起相生相续的一边,就是让我们找到生死的原因;另一面呢?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了行就灭,纯大苦聚也就灭”。就是让我们明白缘起的另一边,也是因缘还灭的必然性!只要把“因”取消了,后面相续的原因就不会相续了,就变成了还灭,就是不再生死相续了。所以,缘起两边都要明白:一边是生死的流转的原因“此有故彼有”;一边是如何去掉这些生死的原因,而达入涅槃而解脱。

      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生死。今天如果不懂得这个缘起的法则,我们找不到生死的正确原因是什么,就没有一个下手处,找不到正确的下手处,找不到真正的生死的因缘,就不可能解脱了。所以,缘起法就是从缘起的两边来了解,这个就是它的内容。

      『阿含经』说缘起,虽多从有情的流转还灭说,实则器世间也还是缘起的。

尤其是《杂阿含》谈缘起,大部分都是在我们有情生命的当下来谈,都是讲流转跟还灭。但是,这里要明白的是:缘起法则不只是在有情的生命可以讲,即使是器世间外面的山河大地,一切万法也还是不离缘起的法则。 阿毗达磨论中说四种缘起,即通于有情及器世间。部派佛教的论,就是阿毗达磨论。谈到四种缘起,其实就是涵盖有情跟万法的器世间,都包容在内了。『十二门论』也说内缘起与外缘起∶内缘起,即无明缘行等十二支;这个就是讲我们身心的缘起,十二缘起的内容。

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工等而成瓶。这个就讲外面的器世间了,讲其它的一切法,这个跟我们讲内六处跟外六处差不多意思了。

      可知缘起法,是通于有情无情的。依『智论』说∶不但内外的有为法是缘起的,因待有为而施设无为,无为也是缘起的。这样,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缘起的存在;离却缘起,一切无从安立。以《大智度论》来说,不但是内外的有为法,包括跟有为法相对的无为法还是施设的,这个施设的无为法还是缘起的。也就是没有有为,就没有无为,这还是相对而有的。有为法就是无为法的“因”,所以还是缘起的。我们把它结论起来:只要是存在的,有因果法则的,讲事、讲理的,其实都是缘起的存在,离却缘起一切无从安立。今天要认识万法,成立万法,说一切法,都要从缘起的立场去安立的,没有缘起一切都没有办法安立。

       缘起为佛法最主要的术语。从经义的通贯生灭及不生灭,依学派间的种种异说,今总括为三点来说明∶缘起这两个字啊!是我们佛法里面最主要的术语,我们从经论上去了解它的意义,贯通了什么?——生灭跟不生灭,生生灭灭就是因缘的流转面,相续生灭的流转面;那不生不灭呢?就是它的寂灭、还灭么!所以,真正的缘起法,是贯穿有为、贯穿无为,贯穿生灭跟不生灭的。问题是,我们大乘佛法的学派之间,有着种种的异说、不同的说法,导师就把这些说法归纳起来,就把这个缘起归纳为三个重点:

       一、相关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缘是果法生起所因待apeks!ya的。约从缘所生起的果法说,即缘生;因待性,这个就是它的重点!“起”就是表示已经生出来了;“缘”是什么?要生起这个果法,一定要有它的条件——缘;所生法就是已经生起的法,也就是我们讲的果、现象了,这个叫缘生。也就是从缘生起的果法,这个叫缘生。约从果起所因待的因缘说,即缘起。这个果法怎么会生起来?因为有它的必须的必然理则,这个所“待”的因缘的这个理则就叫缘起。

      萨婆多部等以缘起为因,也有他的见地。但他们关于缘起的解说,专作事相的辨析,考察无明等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忽略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不免有所偏失!这是导师研究的一种批论。萨婆多部是一切有部了,当然也不能离开缘起来论法,他们重点是在把缘起当作因,当然这个是有他的意义了。今天没有缘起的条件不可能生起一切法,问题是他们注重的都是在事相上的,从现象、事相来分析的。每一个缘起的内容,他就把它分成“自相,共相,因相,果相”,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但是,主要的是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这个因待性他忽略了。

      克实的说∶此有故彼有二句,是缘起的主要定义;无明缘行等,是缘起的必然序列,也是举例以说明其内容。惟有在缘能起果中,把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寂。其实最主要的是什么?缘起的必然序列!比如讲十二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爱,爱缘取,取缘有,这有一个必然的一个相依相待的关系,而且有它的必然序列,一定是这样子的,这个叫必然性。

      所以,缘起约因缘的生果作用说,但更重在为一切存在的因待性。因为这些缘能起果,为什么能起果?因为有因待性、有必然性!这个因待性跟必然性,就是主要体会的地方。因为有这个因待性有这个必然性,才能了解彼此之间的因果的法则,原来是这样子。也因为这样,才能够还灭而去体证到所谓的寂灭法性,或者是法性空寂么,不然的话缘起的重点就没有把握了,我们不是在分析事相而已,所以这里就谈了:

      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故彼」。此与彼,泛指因与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而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如果找到了它必然如此的因待性,才能成为真正因果法则的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触 ──感觉,即知依于六入──引发心理作用的生理机构而有的;六入对于触,有着此有彼可有,此无彼必无的必然关系,即成因果。

      今天为什么会有触的感受?因为有六入!就是六根。因为六根能引发心里作用,这个功能是必然如此的。所以,依六入而“触”产生了,因为有“这个”才有“那个”的必然性。如果六入不能产生触,那就不叫必然了,今天要有触,一定要依六入,没有六入不可能产生触。所以,这个有一个必然性。这个此跟彼,才能产生必然的关系,六入跟触就产生了因果的关系,一个是条件、原因;一个就是产生的结果,这个是举例来说。为什么一定要探讨这个必然性,没有这个必然性的话,不是必然的就不一定叫因果。

      但缘起的含义极广,不单是从缘而生起,也还是从缘而灭无,这又可以分为两点说∶一般来讲探讨缘起法,就像这个萨婆多部,他们重视的是生灭相续的这一边,万法因缘成立流转相续的这一边。所以,分析它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都注重在生灭现象上的分析。其实,缘起法最主要的是还灭的这一边,一般人都忽视了,这个才是重点!因为,从相生相续的一边才能看出条件的内容,主要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刚刚讲的,找出它的必然性、必然理则、必然序列。既然从“此有故彼有”,那就知道“此无故彼无”么,重点就在这里。

      今天如果不是抓住这个重点,请问:我们怎么修行?比如说现在了解了会生起的原因,尤其是痛苦烦恼、恐惧、颠倒执着生起的原因,从此故彼的必然性就知道:原来是从这个原因而有的!这样要修行才能够有下手处啊!为什么?此无故彼无!把那个原因消失了,我们就解脱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很重要!所以说一般人看到生灭的现象,就被这个生灭现象的实有感而迷惑了,就以为就是这样实有的生灭,忽略了就是“此无故彼无“还灭的这个必然性。没有注意到这里的话,那就不能把握缘起的真实法则了。真正的妙用是在后面这一段,如果只有前半边的话,那就执着在真的有生有灭,实有的生灭。没有看到真正的原因,真正原因明白了,修行会很难吗?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此有故彼有的“必归于”这三个字要注意听,是必归于“此无故彼无”的还灭喔!这个体会到了,知道了生死的原因,烦恼执着造业的原因,明白了那个原因的产生叫“此有故彼有”,如果明白它的必然性,不但是“此有故彼有”,而且是必归于“此无故彼无”。这个“必归于”是什么意思?这个要多用心!

      比如,身心每一个条件因缘都能引起烦恼,如果我们今天不知道缘起法,不知道烦恼生起的原因,就会被它迷惑很久。如果你明白了造业、痛苦、烦恼的原因——“此有故彼有”的条件,然后也明白了“此无故彼无”是必然的,是“必归于”!那这个烦恼要不要去?注意听!是怎么修把它变成没有的?还是它必归于没有?是它本来就会被变成没有!注意听!这个地方很重要哦!我们在上课,这个文字上的探讨是一回事;理论明白是一回事,但是,这个心要重点如果能明白,我们修行就能受用啊!每一次讲到重点我都会点,一次一次的,一次一次的。大家要体会越来越深刻才对。

      我们的痛苦烦恼是有原因的,生死也是有原因的对不对?怎么样知道它的原因?因为了解缘起法是“此有故彼有”,因为有这些条件才会产生么。现在知道了十二缘起,知道了我们的爱取有产生的大苦聚,是因为前面的爱染对不对?爱染的前面最根本的是无明对不对?这个原因知道了,另外要从一个原因,就是“此有故彼有”的。“一定”是必归于“此无故彼无”。那我们现在反映比较快的就会问:多久必归于?啊!这个就是在思考的人,在观照的人,——是多久必归于“此无故彼无”。如果是器世间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有的一百年、有的几十年对不对?那是从外表的现象来看,本质上的变化其实是刹那刹那的。我们现在不是讲这个部分,是讲我们的苦恼心灵作用的部分。

      我们的烦恼、痛苦、情绪的,一般的感觉,应该痛苦烦恼一起来会多久?很久!(师父笑)真的吗?我们有没有发觉这个问题?如果“此有故彼有”必归于“此无故彼无”这个必归于,到底是多久才会必归于?必归于不是你要它消失它才消失喔!注意听!是它本身自然就消失,这样知道意思吧,才叫必归于。不然就不叫必归于,有方法把它弄了它才消失的,没有方法它就存在,这个不叫必归于!我们这里讲的是必归于灭!这个真的是很重要!听懂了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听懂了如果做不到,还有可以做得到的方法,就是我教你们的如实观照,当下可以看出来到底多久可以必归于灭。为什么要用如实观照一个“看”字?“看”的当下到底产生什么效果?能不能看到真相?看到什么真相?各位:就是看到必归于灭的真相!不过,听不懂的人也没关系,今天点到了,将来有一天你们会懂,懂的人就懂了,不懂的人慢慢也会懂。这个真的很重要!

      (一)、如由惑造业,由业感果,这是相顺相生的。如推究如何才能灭苦?这必须断除苦果的因缘──惑,即须修戒定慧的对治道。此对治道能为断惑的因缘,即相违相灭的。我们都知道由惑造业,由业感果,这就是惑业苦。缘起的前面三个主要的条件:无明缘行,行缘识,其实就是代表惑、业、苦。苦又是在惑,惑又造业感苦,不停的轮回,这三支缘起法,就代表了一个生死轮回的流转不停。惑为什么会造业?业为什么会苦?苦又是在惑的这样不停的相转,这个叫相顺相生!

现在推究回去:怎么样才能灭这个苦?——就是要把原因断除么!原因是什么?惑!惑就是无明!在佛法上来讲就要对治了,要修戒、定、慧,从戒定慧中去对治它,这个对治的方法还是缘起的哦!为什么?因为要断惑!断了惑,后面的苦就不起了,还是不离缘起法!前面是相顺、相生、相续;对治这一边的就是相违而相灭。

      如『杂阿含 (五三经)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世间集,是由惑感苦,相顺相生;世间灭,是由道断惑,相违相灭的。这相生相灭,都是依于缘起的。缘起是通于两边的,大家要明白。我们的惑业苦,就是相顺而一直不停的轮转。今天要断,只有把惑这个原因消灭了、断除了,你就可以解脱。一边是相生,一边是相灭,缘起法涵盖两边。

      (二)、一切法所以能有生,有法的可以无,生法的可以灭,不仅由于外在的违顺因缘,而更由于内在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此可有可无、可生可灭的可能性,即由于缘起。所以,缘起涵盖两边么,一边会缘起相生,一边会相为相灭,缘起本来内容就是这样的。存在──有与生起的本身,即含有生者必灭,有必归无的必然性。其实学佛的人,主要的是开智慧、了解真相。所谓诸法实相,诸法太广泛了,只有以我们这个身心为主了。这个身心不离缘起的相生跟相灭的作用,这个重点要把握!不然怎么修?下多少功夫都落在有为的相对中!怎么能够解决呢!既然讲开智慧,目的就是要明么!明了,惑就不存在,我们又叫“悟”,就是体会了真相。

什么时候可以了解真相?——佛陀的时代,向佛陀请法、问法的,当下就明白真相的一大堆!现在讲几百堂课,要明白好像也不容易呀!但是,说的跟佛陀说的不一样吗?很奇怪,就是这样!其实不是不一样,佛陀时代的人很单纯,只有直接的几个问题,当下把问题解决就好了。而我们现在太复杂了,头脑里面的程序太复杂了,没有从一个根源把它解决,很辛苦、很难。

      存在——有与生起的本身,即含有生者必灭有必归无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是本来就这样子的。比如说:我们都有很多烦恼、痛苦,到底是生起就灭呢?还是确实不灭?到现在还在——我们感觉是很久了。因为生出来到现在,总是很多不如意么,痛苦烦恼,所以觉得是一直存在的。如果是一直存在,就不是有生必灭么,就存在了。

      但是,这里谈的不是,是生者必灭,有必归无,是一定的。所以,到底是多久才会无、才会灭?如果是真的即生即灭,怎么可能相续流传下来呢?问题是无明!无明是我们不知道,没有发现,不了解真相。所以,一直以为是真的存在、一直相续。如果一个人真的明白了,看清楚了,也体证到了;真的是生者必灭,有必归无;而且是即生即灭,就是当下的问题。如果真的是这样明白了,真的看到了,痛苦烦恼找得到吗?很重要哦!如果不是即生即灭的,是有序的,是永恒存在的,怎么去除得掉。

   现在做一个试验好不好?你们现在当下回身反观,把过去所有的痛苦烦恼,现在看清楚到底在哪里,有多少好不好?马上试验,有查清的人马上举手,快点。——一个真正明白这个地方的人,你要让他染都很难!你要让他起痛苦、烦恼、造业是很难的,注意听哦!不然佛陀不会悟道以后四十九年没事。或偶尔还会起一下吧?相信他不会起了,为什么?这个就是真相,本来就这样子的!叫他怎么染、怎么起?各位,这个地方真的要用功、要用心!最很重要!而且各位,这个不是只有理论,马上可以实践,马上可以体验,试试看是不是这样子?明白的人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了。不明白的人,那就慢慢来了,就是三大阿僧祗劫了。

      例如触是依于六入而有而生的,那么,触即不离六入,没有触的独存性。一旦作为因缘的六入,起了变化或失坏了,触也不能不跟着变化及失坏。这即是说∶凡是依缘而起的,此生起与存在的即必然要归于灭无。所以佛说缘起,不但说「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且说「此无故彼无」的还灭。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无而灭,这是深刻的指出缘起的内在特性。

      缘起法大概讲了几年了,一直在谈这个问题,懂“缘起”这两个字的人,一生的问题都解决了,何其重要!如果没有亲身去体证到,只有知见上、观念上的一直在思维明白,不去体证的话,也是蛮辛苦的。佛陀时代的弟子,很幸运,一听就懂,所以证阿罗汉的几乎是很普遍。我们都知道周梨盘陀伽,当时还没有证阿罗汉,听说智慧不是很高,反映很慢的,但是人家最后还是证了阿罗汉的。舍利佛当然免谈了,他智慧第一,出家十五天就证阿罗汉,他最快的。还有很多人去请法的当下就证法眼净,证初果的多得一大堆。包括外道第一次问法都可能的证果。杀人业最重的央劫摩罗还是证了阿罗汉。这是事实么,为什么这么容易?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么难?因为现在讲这个法的人太少了。现在讲的大部分重点都不是这个,是不是这样?反观我们现在的教界,每一个寺庙、每一个道场、每一个弘法师到底在讲什么?你们就知道原因出在哪里了!这个不用我讲了,讲了会得罪人。

      『阿含经』说∶人是地水火风空识── 六大和合而成的。但这性能不同的六大,一失均衡,即有病、老、死的现象,这即是具体的说明了由此而生,必由此而灭。所以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涅槃,佛法是何等善巧!

相关的因待性,也就是“果从因生”的这个内容要明白,缘起法二大理则,一个是流转律,一个是还灭律,都依于因缘,这个要先明白,先了解。

      二、序列的必然性:佛法说缘起,不但说明「此故彼」的因果关系,而且在因果中,抉出因果生灭的序列必然性。如悟入十二有支,这决不止于别别的因果事实,而是从一切众生,无限复杂的因果事相中,发见此因果的必然程序。讲必然性,就有一定的次第,有排序的因果关系。这不是在谈某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而是一切众生,一切法都是这样的。所以,看起来这个人间蛮复杂的,在我们众生来看来,是糊里糊涂的。但是,佛陀就是这么有智慧,在这么复杂的生生灭灭的千变万化中,可以看出因果必然的重要法则而已。“此故彼”的必然关系,从缘起中把它发现,其实,就是本来的这样子。佛陀是发现者,佛陀解脱了,悟道了,成就了,成佛了,是什么原因而成佛?就是发现这个因果的必然性而已!

      宇宙中万法,尤其是以人为主的立场来看,我们就是不认识这个必然理则,所以,颠倒、执着、造业,才痛苦烦恼、生死不已呀!佛陀看到我们众生在生死之中挣扎,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他去悟道,悟道了什么?原来从万法的生灭中,看出这个因果的必然性,必然理则的序列性!佛陀是很明白,看到这样一个真相,无明破了,了解真相了,问题就解决了。他不再随着变化的一切万法去转,所以他超越出来,解脱出来。他今天教我们的法,就是他的发现。所以,这个宇宙法则的必然性,是本来就这样子,佛陀没有悟道以前就这样子,不是佛陀创造的,也不是谁来创造的。所以,佛陀发现了这个真理法则,他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让你从生命的体验中也可以体证得到,也一样可以解脱出来。所以,他告诉我们去体证的这个法,并没有两个、三个、五个,同样都是一个。真理法则不会变的,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是不会变的。所以,只要顺着佛陀所体会的法理,我们一样也可以体证得到,所以这个才叫必然。

      照这样讲,佛陀能解脱,我们也应该可以解脱;佛陀能体证的我们也应该可以体证,这个就是平等平等。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条件差不多一样的,只是你有没有听到一个明白的人指导,你真正懂得方向,真正懂得方法;方向、方法跟佛陀如果是一样的,必然可以体会得到,这个才叫必然性跟必然理则。佛陀在传法,在开示法,他有秘密吗?没有啊!所以他的弟子每一个来请教,他开示的就是缘起法,就是四谛法么!照这个方法每一个都证阿罗汉了,这个都是事实。所以,法有没有秘密?法是必然如此的,是有没有佛都是这样的!这个缘起法,就是因为明白跟不明白而已!所以,第一个叫无明,如果我们今天看不到缘起,看不到必然理则,看不到世间的真理法则,那就是叫无明!如果有明白的人告诉你,你用这个方法去观察果然是如此,那就明了么!为什么佛法传了两三千年下来,我们现在要“明”是那么困难?是医生错了还是药方错了?这个问题蛮大的!

      比如一个人是感冒,吃三个月的药病不好,还要去找他,我看你头脑有问题!医生就不能怀疑吗?我们这里也有医生啊,有高明的也有三包的(师父爽朗的笑)。

不过我们就要明白,既然序列有它的必然性,体会到这个必然性是不会错的,就是这样子。比如,现在学校学物理的,H2O就是水,水的成份就是二氢一氧,——这个我是外行的,只要把这个条件凝聚在一起,它就是变成水,水的分子就是这样,这个是它的公式。我们能不能实验?可以呀!如果具备这个实验的条件,把这个成份加上后,果然就是这样!如果把这个条件加在一起,怎么加都不会变成水,那就表示这个公式有问题。

      我们学佛也是一样,为什么都不能解脱?为什么一直烦恼不能解除?为什么不能超越生死的束缚?学了那么久,听了那么久,难道不能实证么?不能像化验室做实验而去试一下吗?如果你们再不受用,就知道这个可能是“蒙古”(医生)了,他教的不好,讲的不好,条件都没有具足,所以,我不会怪大家学不好,怪这个“蒙古”大夫不大会医治,讲得不清楚,开药方不好!(师父爽朗的笑)。如发见日月运行的轨道,看出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现在的科学很进步,现在了解这个日月星辰的变化,运行的轨道,也会看出跟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前,大众学者特别重视这点,因此说缘起是不变(无为)的因果轨律。这里讲的不变,是因果必然性不会变化。我们讲无常,什么都会变,但是,这个因果的必然性是不会变的。所以,说缘起是不变,是在谈无为的这一边,是因果的规律不变。

      佛说「得法住智」;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都是说明缘起序列的必然性。得法住智,修行啊,第一先得法住后得涅槃。这个法住智也就是缘起。这序列的必然性,就是法住智。了解一切现象的相生,或者是相灭的必然理则,明白了这个叫法住智。没有法住智,就没有方法去了解真相了,还灭的真相就没有办法下手。所以,先得法住才能得涅槃,这个是必然的。先知道内容、现象、条件,才知道下手处,而且又发现必然归于灭,就知道修行得涅槃解脱也是必然的。所以没有法住智就不可能得涅槃智。

      依中观义来说∶缘起的序列必然性,决非离事说理,在缘能起果的作用中,现出此必然的理则。《中观》的内容就是这个重点:缘起的万法会有这样的必然序列,就在一切的事相上,就在能缘起果的作用中,就可以显现出来!也就是要观察这个必然的理则,从哪里观察?就在从万法的迁流变化中去了解的!这个很重要!不是离事来说理哟!而是从事而显理的!

      今天要体会到所谓的还灭,寂灭性,就是无为的寂灭,这个要从哪里去显?从有为的生灭的万相中去体会的、去看出来的、去观察的。不是离事来说理,——有一个离开万法以外,有一个不可得、不可知的东西,叫无为法、叫涅槃法性,不是这样子喔!必然理则的法性,必定是以事来显理的。

      所以,无为法是不离有为而有的、而悟的,应该是这样讲。这个观念很重要!就不会把有为跟无为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截;事跟理也不会把它分成完全不同的两截了。从事显理,从有为体会无为,这样有为、无为、事跟理,本身就是不二的。如果这个地方明白,会不会于万法之外,身心的起落变化中以外,去找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或者是叫本质的东西?或者叫真相、或者叫实相、或者叫本来面目的东西?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真正体会法,真正悟道的人,会不会讲身心万法以外的所谓情境,所谓境界呢?境界在哪里显?境界就在万法中显,境界就在生命的展现中显!不是离开这个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个叫无为的境界,很重要啊!这个观念如果明白,就不会离生命、离身心、离现象、离万法去修行了,去探讨一个不可知不可知的未来。

      生死相续,似乎依照此理则而发展,佛也不过发见此因果事中的理则而已。

众生的生死相续,你会发现都不离开这个理则在变化,那这个理则是本来的就这样子的,佛陀也不过是发现这个因果中的理则而已呀!所以他叫佛陀。

      三、自性的空寂性∶从缘起果的作用,有相关的因待性,(第一理则)有序列的必然性。(这个是第二个)此因待与必然,不但是如此相生,也如此还灭。如进一层考察,一切法的如此生灭,如此次第,无不由于众缘。那么,此有无生灭的一切法,即没有自体,即非自己如此的。这即能从如此生灭次第中,悟入此是即空的诸行,并非是实有实无实生实灭的。自性的空寂性,大乘佛法说有不共的智慧,其实,重点也不离开这三个主题,只是把握住这个自性的空寂性而已!从因果的现象来看,看起来有生有灭,次第又是这样的必然。如果再进一步深观,不是只有看到现象的表面,现象的背后会看到它的内容本质会变化,有条件就会变化。既然条件是变化的,那有没有不变的东西?里面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吗?没有!一定要靠因缘条件来变化来产生的。就可以了解了:原来无自性、无自体呀!这个是进一步的体会。生灭的现象原来是即空的诸行而已!生灭的现象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了,空就是缘起了。从这里去体会,原来一切无实性,既然是无实性,靠因缘的变化产生的必然法则,这样的生起,是不是真正的、永恒的、不变的生?生不是实生,不是不变的、永恒的,所以叫非实生。现象起来了当下就变了,怎么会是实在的生?实在的生就不会灭了!这是透过更深入的一种体验、一种明白,了解非实有、实无,非实生、实灭。

      但是,现象确实是在这样的变化啊,那这个现象能否定吗?这个现象不能否定!这就是如幻缘起的假法,如梦幻泡影,不是实在不变的、永恒的。这个法就是这样在迁流,迁流叫诸行,迁流变化的现象不能否定的!当下就可以了解缘起的万法本身就非实性,这样会不会执着在这个法是实在的?不是实在的你还会执着吗?今天会执着,会爱染,会去造业,就是因为认为是真的么!是实在的么!那个实在的叫“我”,因为有“我”所以有“我所”。

      我们现在看起来万法总是那么实在,告诉我们万法就是迁流中的非实生实灭,几个人明白?就在这里而已!第一、对自己的身心以为是实在的,有实生有实灭;第二、对外面的万法有实生实灭、实在感,那个就是“我的”。这里叫“我”,那个叫我的。如果知道这个身心,非实生实灭,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不是真的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你会执着吗?如果“我”都破了,“我的”还会存在吗?今天因为“我”是实在的,所以“我的”更实在。一般来讲,外面的境界跟内在这个我,身心的我,当厉害冲突的时候,会放弃外面的保存这个。

      但是,有很多妈妈也不一样喔!我可以没有了,但是我的孩子不能没有了,是外面的境界比较重要了。但是这个都是从哪里产生的?实有感那!这个叫自性见。所以前面谈缘起因果相再来必然性,再来谈这个空寂性。就是深入现象的背后的本质上的实相,是空寂的,是非实的,一切法不是实生实灭的,这一点能体悟进去,那么人间所有的梦幻泡影的这些幻网就破了。

      彼此因待,前后必然,世间的因果幻网,似乎有迹可寻,而自性空寂,因果幻网即当体绝待,了无踪迹。坦白讲,像这些文字上如果没有一点基础,不要说对这个文义能悟入了,今天有几个人能把这样文字写出来?这些文字没有体验,没有对法的深入了解,这个文字要怎么写出来?几个人能写出来?所以大家要明白啊!我们都看不懂导师的境界,其实,在用功程度上稍微有一点体会的人,就知道这些理论谁能写出来?什么样的人能写出来?即使写出来了,他也从来没有表现说我是一个悟道者,从来没有!为什么?因为体会这个更深、更明白的人,了解这个空寂性,是不能以一个真正悟道者而自居的!他有没有真正的所谓成就感?与众不同的超越感、自大、自己很伟大?有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个问题!所以真正展现这种体会空寂性的人,真实悟道的人,也就是很平凡么!就是这样子。有一个可以展现的,那就没有真实体会了。

      今天写出来,要把这个法让众生知道,他只是一份悲悯!大部分的众生没有机会听到这个法,不了解这个法,大多活在迷信、依赖他力的崇拜里面,怎么办?以那份悲心!所以他写出来。他为谁写?为佛教、为众生写!这里面没有一点自我的存在。几个人看懂这个问题?每一次看这些我都会赞叹导师,就是在这里!因为了解他的人太少了,真正明白导师用心的人太少了!所以要把它点出来。了解了彼此因待,前后又必然产生的现象,这是人间因果幻网啊!看起来有迹可寻,而事实上内在是自性空寂的,明白这个的当下,因果的幻网当体绝待,了无踪迹。这个当体绝待了无踪迹,不就是我们要体会的吗?而且是当下哦!

      所以说∶缘起是「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所以,缘起的事相才能产生,才能有现象。从现象中就知道一切非实,是无自性的,所以叫空,现象就是空。因为空,所以能产生现象,注意听哦!空跟有是没有矛盾的,是当体不二的要明白。有,是现象、万法;空,是现象、万法的真实实相的内容。这样在讲缘起、讲空,不是两回事是同一件事。明白了,了解了事理就不二了,真俗就无碍了。俗谛就是讲现象万法;真谛第一义谛就是讲空性,寂灭性。这样是两回事吗?现象显出寂灭性,寂灭性从现象而显,现象跟理性是不是合一了、不二?这才是真的明白法的人!

了解了这个,今天要体会真理,体会实相要在哪里下手?离开万法、离开现象、离开身心的感受,有法可得吗?这些理,这些道是离万法而有的吗?这个观念明白了,修行要在哪里修?生命的当下!万法之中,身心接触之中,产生变化中,就是我们的观察。修行的对象,不离一切法,所以真正修行能得法的人,他所观境就是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不会离开这个,要去求一个修行的地方;不会离开现在的因缘到另外的一个世界去修行。这个才是了解佛法的真义呀!

      同样一个方法,同样一个原理,悟道就在观察万法中,就可以悟道。根据什么?根据缘起的正见!今天缘起的正见有了,缘起法的内容明白了,在观察中你就会发觉果然如此!所以修行虽然接触的是万法,是当下的一切因缘,但是,如果今天没有法住智,你就发觉不了真相,那法住智如何建立?就在上课的因缘中!今天上课,一直循循善诱,一直谈法、谈次第、谈内容,讲缘起就是建立正确的法住智。今天没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涅槃解脱,为什么我一直用心的再上课?因为这些法住智不建立起来,如何能明白真正下手处呢?如何真正的用功而解脱呢?只有信仰、只有迷信不能解决的,发再大的心都找不到门路的,只有信仰而已!信仰能解决吗?所以,修行如果一定要讲次第,只有两个,一个叫先得法住智;第二个叫后得涅槃,这个就是我常讲的必然要的次第,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节 自性

      前面讲到缘起就是空、就是无自性。很多人不了解什么叫自性?什么叫无自性?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名词!尤其是我们佛教中,因为各宗各派的一些理念有一些差别,用的术语也就有一点差别。自性,在中国的佛教是常用的,甚至把自性变成佛法的重点。现在讲的是无自性,要破的就是自性!可中国的佛教都在讲自性,这不是很矛盾吗?所以,讲无自性、破自性见,先要了解这个“自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然后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内容。导师就把“自性”这两个字加以全释:

       缘起是无自性的,甚么是自性呢?自性svabha^va是专门术语,如『壹输卢迦论』说∶「凡诸法体、性、法、物、事、有,名异义同。是故或言体,或言性,或言法,或言物,或言事,莫不皆是有之差别。正音云私婆婆,或译为自体(的体),或译为无法有法(的法),或译为无自性(的)性」。所举的名字虽很多,而意义是同一的。(后面就是解释了)所谓体、性、法、物、事,皆即是「有」的别名。“有”就是存在么,一切现象、一切法么。但它又说∶梵语的私婆婆,或译为体、法、性。依梵语说∶婆婆(bha^va )即是「有」。此字,什公每译为法,也或译为物。(这里的什公就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把这个“有”翻译为“法”或者是“物”。就是“有”的意思哦。

      『般若灯论』也有译作体的。「有」前加sva ,即私婆婆,即自性的原语。或译自体,含有自己有、自己成的意义,是自己规定自己的。凡是法,即有其特殊的形态与作用,其所以有此形态与作用,依自性说,即是自己如此的。此自性的另一特性prakr!ti,什公译为性,意义为本源的性质,即本质或原质。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也是本来的性质如此的。从翻译上,很多人的解释名词不一样,但是意义是同一个:自性就是自己如此的,本来就如此的。也就是说,自性的东西不是靠因缘有的,它本来就这样,自己能这样子的,不需要靠其它的因缘。简单的讲,自性就是自有自成的,本来如此的,不必靠因缘有的,单独就可以存在的,这个叫自性。前面虽然讲一大堆,主要的结论就是这几个。

      如哲学上所说的实在、本体、本元等,皆与此自性的含义相合。哲学上都在探讨宇宙的第一因,不然就是本体、本源,万法的第一因,能生出万法的一个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的?——要有一个根本的地方来的!这个观念,其实,都是涵盖在“自性”的意欲之内。中国道家说“无极生太极”,这个“无极”是什么?就是本源么!或叫本体了!而“一贯道”说我们是从“无生老母”那里来的,老母是什么?就是道体呀!这一个“本来”,就是本体论的意思,有一个生万法的来处。

      如果是婆罗门,他们就讲大梵天,“梵”是一切的根本;基督教认为一切万法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本来”的一个创造主。这些合起来讲,同样是一个意义。

在哲学上就是实在论、本体论,就是在谈这个。这就是跟“自性”的含义是一样的,自性是什么?等于是第一因,不变的本质,本体,自成自有的,不需要因缘成就的,这样大概就知道了。

       要明了「自性」一语的意义,请听萨婆多部所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萨婆多部的学者,把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看成同一意义。尤其所谓「分」,最值得注意。此分,就是事物的最后原素,也即是所谓「点」,即「其小无内」不可再分割的东西。从现在物质的理论说是微细的原子,或讲微尘,或者叫临虚,是由很小很小的一个点,很小的一个元素组合成一切万法的。如果万法是点的组合,或者是元素的组合,这个元素就是永远不变的了,元素是实在的,不然怎么能组合?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就变成本性、自性了。以前科学也是这样子吧,认为是元素组合的万法,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而组合的。那元素呢?元素是本来就有的、不变的、永恒的吗?当时研究的所谓的原子,后来进一步了还有质子、中子、夸克,现在知道夸克还是组合的!现在科学都找不到第一因,——永远不变的本质是没有的。

       有没有这个第一因的东西?从现象来讲,说“有”是从“无”来的,“无”就是“有”的本质了,那么无是什么,大家搞不清楚!但是,这些观念都差不多一样,就是自性见。所以,我们有的讲本体,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管其小无内还是大而无外,还是有!只要是有,实有,本质上不变的,这个叫自性么!现在讲无自性这个问题是蛮严肃的,无自性能成立万法,这个更难了解的。能成立万法一定“有”么,“有”才能组合出来。无自性是没有实体的东西,怎么能形成万法呢?这个是最难思义的地方!佛法讲无我,在破有我;讲无常破常;讲无自性破自性,这是外道所不能接受的。今天不要讲外道不能接受,我们道内的人也因为不能理解,而最后又变成有自性,就是这个问题。

       萨婆多部以为一切法不外两种∶一、假有,二、实有。假有的,如『顺正理论』卷十三说:「是假有法,宁求自性」?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

萨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部派佛教里的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法只有两个现象:一个叫假有,一个叫实有。认为假有的就是幻相幻有的,既然是假有的,怎么能求它的自性?当然是没有自性的!依他们说∶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实有,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续,即假有的,可以说没有自性。

      佛法,没有人敢违背佛陀的教证,佛陀说无常无我,没有人敢反对。现在讲无常、无我的时候,认为这样不圆满那!——佛陀讲的无常无我是假法,所以,没有自性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假法必归于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才能成立为假法!比如说,我们的身心是色心二法形成的,这个身体会坏,会坏的东西是假法,但是,它必归于一个实在的东西来让它成立吧?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它怎么能成立呢?所以,是认为一切法是假法,也认为假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实在来成立这个法。所以假法本身是无自性的,但是无自性的背后有一个实性的东西来成立这个无自性,这个就是假法的理论。

      而在相续与和合的现象中,分析到内在不可再分析的点,即是自性实有的。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极微,以极微的物质点,为集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对于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单元。此分析出的单元,是自性,也称为我——即自在义。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讲:说这个物质是假法,它是很多条件、很多元素来组合的,这个物质的本身是假的会坏掉。但是,这个假的是有很多元素来组成的,这个元素是不变的、是实在的,这个就是自性。问题就在这里了!今天如果把物质认为是这个观念来组合的,这个物质我们当作一,以数学的理论来除以二,能除得尽吗?除不尽那!除到最后,还是零点零零零……,最后还有一个一,就绝对有的了。因为实在的数你去分析,一除以二怎么除,除到最后都是除不尽的,即使是非常的微细那还是有!

      如果站在实有的观念去分析东西,最后一定还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不可能没有么!这就是站在自性见的立场。那永远就不可能了解真正的空无自性在讲什么,因为先落在实有的观念里面。同样的道理哦,一除以二除不尽,那么会发生一个问题哦!一个距离,你除以二除得尽吗?一样除不尽!因为有无限的序列,学数学系的就比较清楚。如果距离是实在的,有自性的,除以二除不尽有无数的序列,那从甲到乙走得到吗?从甲到乙,除以二、再除以二、除以二……一直除,因为除不尽么!除不尽,表示中间有无限的序列,这样知道意思吧!无数的点么,永远走不到的;从这里到那里,一次只能一半,不能一次就到。那永远的一半、永远的一半走得到吗?同样的道理,如果认为物质是实在的,是由于不变的元素来组合的,那么这个组合的物体,当然是无自性可以变的;但是那个物质的元素是不变的,——就会落到最后这样的结论。萨婆多部就是这样,他们认为假有就是组合的东西,没有自性会变的。但是,组合成为这个物质的元素是实在的,这个是实有的,这样知道意思吧!萨婆多部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上。所以认为物质或者是现象一切法有假有的一面,有实有的一面。假有的是无自性的,实有的元素是有自性的,这个就是萨婆多部的理论那!

      如『婆沙』卷九说 ∶「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有性实有,如实见故」。

不管是从义说、法说,都说有法我了,法上有实我。有性实有了,如实见故。补特伽罗我是五蕴和合有的,所以是假;假的所依是自性实有,所以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这种思想,即是假定世间事物,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而后才有世间的一切。他们从「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质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实体,也即是所谓自性,自性即万有的本元。这就是萨婆多部《大毗婆沙论》里最后的主题,假的是组合的。但是,有一个实在不变的,分析到最小的时候,就是实际的东西是有的。这就是有实在根本的实在物,这个是物质哦!对心灵呢?也是这样分析的,最后体会到什么?非心非物,还是认为有这样一个实体的东西!如果照后面讲空性的话,最后认为空性也是实有的。

      所以大家要明白,今天讲涅槃,说众苦的止息,贪嗔痴烦恼的永灭,名为涅槃。但是,如果依据这个假必依实,或者是虚假见实的这种观念,最后体会的是空性,这个空性还是实有的!问题就会出在这里。这样的观念,后来的唯识就是根据这个观念,现在点到就好,大家就要注意了。

      如『顺正理论』卷十三说 ∶「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假必依实」──自性有,是最根本的见解。萨婆多主张有自性的,于是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照他们的意见,追究诸法的实在,相续与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三世常如其性的、不变的,有不能无、无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称为法我了。照萨婆多部的主张最后是归于有自性么。但是佛陀说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结果照他们这样的观念,一定要追查到诸法的实在性,最后理论出来是什么?三世如其性的、不变的,有的就不能无,无的就不能有,所以产生了有法我了!

      这个五蕴是无常的,无我的,这个叫假法。但是,里面有一个法我,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所以,在部派佛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观念:就是我空法有!大乘佛法后来讲的毕竟空,就是彻底的把这个法有的观念破掉。所以,我法皆空就是在谈这个,为什么?法有还是自性有啊!也就是依于一面是假的,一面是真的,这样就是假必依实的观念来源。谈这个可能比较生涩,但是没有关系,主要认识什么是自性就可以了。

自性就是有实在性,最后是实在的,有一点假的东西把它分析到最后,还有一个数值的存在。所以,这个自性就代表实有了,或者是法的根源,法背后的实在性了,这个就是法有的思想。假有无自性说,经部师是扩大了。到了经部师的时候,这个假有无自性的观念那,就比萨婆多部更宽广、广大的去了解、去展现了。但自性有的基本原则,并未改变。经部师虽然进步了很多,但是,最后的这个自性有的观念,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变的。三世常如其性的一切法,在经部的现在实有论中,转化为潜在于现在的种子或旧随界。此种子与界,虽不断的从种子而转化为现行,现行转化为种子,但依旧是不变的。这点,唯识学者说得明白,名为「自性缘起」.

      经部师是比前面的进步了,前面是讲三世实有,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实有的;但是经部师进一步了,说过未无体现在实有,过去的不认为是实有。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而能展现的就是现在,所以比三世实有进步,是现在实有论。但是,过去跟现在跟未来又怎么去理论呢?后来用“种子”的理论来说!我们所有的行为转化成潜在的种子,种子又转化为现行,现行又化为种子。那这样的话,三世还是可以成立的!其实,这个后来就变成唯识思想的一个根据,所以唯识学者干脆就讲一句话,这个叫自性缘起。

      空无自性的缘起跟自性缘起刚好相反,大家要注意听!因为无自性才能缘起,他那个是说有自性才能缘起,完全不一样哦!所以,在印度的空宗跟有宗,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中观》空宗讲的是毕竟空是无自性的,因为无自性才能缘起万法;而有宗的代表就是唯识,唯识认为还是自性缘起!分析到最后破除了一切的现象,但是,认为空性还是实有的,——假必依实。虽然能够能所俱泯,但认为这个空性的显现,这个空性不能没有,还是在假必依实的这个观念上,还是经部师的观念。对这个部派佛教或者是大乘空、有二宗的争论,我们没有深入研究的人,讲这个会觉得很生涩,但是没有关系,听过就好,什么是自性缘起?即色生色,眼生眼,贪生贪,有漏生有漏,无漏生无漏。这样的因缘论,即是从一切有部析假见实得来的自性有,种子生现行,什么种子就生什么现行;色的种子才生色;眼的种子才能生眼么,这个叫做自性缘起。但是,缘起是这样讲吗?无明生无明,识生识,是这样子吗?不是哦!无明缘行,行缘识,佛陀没有说无明缘无明哦,识缘识哦,六根缘六根,不是!所以十二缘起有没有这样的自性缘起讲法,大家要注意哦!这个自性缘起就变成什么了,豆生豆对不对?鸡生鸡这个才是自性缘起的观念。这种自性的缘起呀,这种因果观那,跟无自性缘起的因果观,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家要注意呀!所以当你有这一种自性缘起的观念,就是从一切有部的虚假见识的这一种观念来的,跟一切有部哪里不同?不过从三世常如而使之现在化而已。萨婆多部是讲三世实有,但是这里呢?以现在来展现而已!就是现代化,过去、未来是无实体的,现在是实有的,不过是差别在这里而已。自性有的原则,完全吻合。在自性见的这个观念是没有变的,完全一致的。依经部师,蕴、处是假的,而十八界是实有的。

       蕴是五蕴,处是六处,蕴、处都是条件组合的。但是界是什么?界是我们讲的十八界!比如说地、水、火、风,认为那个元素的部分是实在的。蕴、处认为是假有的,因为组合的是缘起的,但是,必归于有实在的东西来缘起吧?就认为这些元素——地、水、火、风、空、识,这个属于界,是缘起一切法的实在体。这个观念,就是假必依实是一样的,这个就是经部师的观念,。相续和合的现行,都依于真实的界性。比如说我们五蕴六处的功能,那么依据的是什么?色的功能里面有地水火风啊,他认为地水火风这个叫界性。这个是实在的。

      『瑜伽论』在批评性空时说∶「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而无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唯识在批评性空就是这样讲的。今天,没有诸蕴就不可能成立这个补特伽罗,一定要有它的元素——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没有诸法的元素,这个假的补特伽罗也成立不出来呀!所以,一定要内在有实法,若唯有假而无实事,既无依处。要根据什么?没有依据么!假的一定有实在的才能成立么。现象没有实质怎么能成现象呢?要成现象一定要有依据的东西么,理论就是在这里。

       经部与瑜伽论者,禀承那「假必依实」的天经地义,所以不能说一切无自性空而必须说「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经部师也好,唯识也好,他们最后一定认为可以空的是一切假法,但是,有实质性的就不能空,不能讲全部都是空的。认为中观毕竟空就变成恶取空了,断灭了,这个是他们的担心。其实,这个理论根据前面萨婆多部来的。那就要注意了,空跟有的观念,有自性跟无自性观念形成,印度大乘的空有二宗最大争论的点,就在这里!先明白这个就好。将来谈到大乘的中观跟唯识的矛盾点,你们就知道唯识的根据是什么?就是根据假必依实的这个经部师的理论!这样知道意思吧。唯识学的根据也是根据这个来的,以后有机会会更深入的谈这个问题,也抉择我们修行用功,什么法才是正确的,这个很重要啊!

上次谈到瑜伽论者,所秉持的就是假必依实的这个理念,所以不能说一切无自性空而必须说自性有的。假有的可以空,但是自性有的不可以空,上次谈到这个问题。

      『解深密经』也这样说∶「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别乃至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性?谓一切法缘生自性」。这个重点那就是下面所谈的,在论到有自性与无自性时,即说∶「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这分为假名安立与自相 ──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无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

      上面我们谈到瑜伽论者的主张,在《解深密经》也是同样这一个理念。比如说,遍计所执的,是根本没有实在的内涵么,只是由虚幻而产生的,他说这个空是有道理的,当然是空了。但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一切缘起而有的,依他起的就是有自相,你就不能说是空。所以重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叫做假名安立的;一部分是自性安立的,假名安立的可以空,自性安立的就有自性的怎么能空?所以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就是一定要假必依实。如幻的一切,假名安立的一切,是虚幻的。但是,如果背后没有一个实在的,怎么显出虚幻的呢?所以一定要在假必依实背后,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在这样一个论点上,所以分为自性安立跟假名安立是不一样的。这个跟中观来谈就完全不一样了,中观不管是胜义或者是世俗谛一律都是空的,都是无自性的。

      我们看到这里就慢慢可以了解了,中观的理论跟唯识的理论的不同,立足点在哪里?这个一定要先明白呀!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实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论者。中观说无自性,但是其它都说有自性,有自性最大的原因就是从事事物物当中要找第一因,就叫根源。把它看作是实在的,用这个实在性的理论来成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只要是从假必依实背后有一个实在的根源,或者是有实在的本体,实在的自性,这些都属于自性论者,大体这样分别我们就容易明白了.        又如『楞严经』说∶「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无自体」?这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了,认为我们有一个清净的妙明真心,怎么可以讲是无自体呢?

       这是自性论者的另一面目。在万化中,终必有一个真实自性而不是假的,这即是「自性」的意义。一般的宗教与哲学,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今天谈论《中观今论》,这个中观的理论,对于自性跟无自性的这个重点,一定要把它辨明清楚。我们讲大乘有三系呀,中观系就是讲毕竟空的,不管是真谛俗谛呀,都是性空的、无自性的。但是,唯识就认为这样毕竟空是恶取空,是断灭的。所以,一直认为中观见不是了义,认为有一空、有不空的才是了义的;如果是真常系那就更免说了。

      唯识学呀,在俗谛跟胜义这两谛的抉择中,认为中观讲胜义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世俗谛的毕竟空就不承认的,认为一一法有自相。真常系刚好相反,认为一切的假法空可以谈的,但是,我们都有本体自性啊!佛性、清净心、真常心、如来藏,是不可以空的,是有实体的。大家要注意了!中观是真谛俗谛都讲毕竟空,都无自性的;唯识只承认真谛第一义谛是空的,俗谛是一切的有自相的,是反而不能承认这一边是空的;但是真常系呢,认为俗谛是空的是有道理的,但是第一义谛的部分,要有本体实在的,怎么如来藏、佛性可以讲空呢?那是不能空的!大家就要注意了!三系的差别差别在哪里?就是对自性的解释差别而已!

      如果我们今天研究大乘佛学,三系的这个主要理念的分别如果没有搞清楚,我们就会产生很多矛盾了,为什么这一本经跟那一本经讲的不一样?而且是冲突有矛盾的?你就知道,每一个体系的经论的内容根据是什么?就在抉择自性的这一点要分清楚啊!这个很重要!所以导师最后就讲了,一般的宗教跟哲学呀,都一样,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今天全世界不管哪一个宗教,或者是哲学理论,只要站在有自性的一个立场,来建立什么理论,探讨终极的最后的归源,最后找得到吗?没有办法找得到!所以,最后是没有出路的原因就在这里。

      唯有中观的毕竟空才能成立一切万法,缘起产生万法,而产生因果系统的生死轮回。这个地方很深细呀,前面已经慢慢慢慢的把缘起理论建立起来,目的就是要探讨中观的本质,跟世俗一般宗教跟哲学不同的地方,要把它抉择出来。这个正见建立以后,在人间分别一切的宗教、体系、宗派,就不会迷糊了。差别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修行为什么有的能受用?有的为什么从老路走不出来?你就知道它的根源是什么!所以,这地方导师把“自性”这两个字详细的解释出来,跟三系对自性不同的分别,都讲得非常的清楚,大家要用一点心那!这地方明白了,以后法义的论辨就容易了。『中论』「观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导师是把《中论》里《观有无品》的这个偈语拿出来,作为论证的一个重点。中论的《观有无品》就是在评破有自性的地方啊,怎么解释呢?这是『中观论』对于「自性」的具体说明。佛法说缘起,除了极端者而外,谁都承认,但总觉得是诸法自性有,由众缘的和合关系而发现。若依中观的看法,自性与缘起,是不容并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缘起的,缘起的就不能说是自性有的。因为,若法要由众缘和合而现起,即依众缘而存在与生起;承认由众缘现起,即等于承认是作法。

      只要是因缘聚,——很多条件聚在一起才成立的,这就是有造作的地方了,不是本来就这样子的。所以,这个就是前面的“众缘中有法,事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既名为作法”。只要是众因缘和合的就是作法。「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非故的意义。只要是造作的是新新非故的,众缘和合产生的任何一法、任何一个现象,都是新新非故的,这个叫“作”,造作的新的“作”。若主张有自性的,即不能是所作。说有自性,就不应该是由因缘来作的了,应该是本来就有的。既然讲性,就不该是“作”的,是本来就有的。那这样因缘法所产生的一切法都是作,就不是自性,由这一点来阐扬。

      因为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规定着自己的,这如何可说是作法?

所以,有自性就是非作法;作法是缘聚的、缘成的,那就不是作法,这是《中论》的一种论证的方法。所以,自性既非所造作,本来有的,就不应该待其它的因缘才会有。所以,缘起的必是无自性的,自性的必不是缘起的,这个理论就能够成立出来。中论的《观有无品》就是让我们明白,自性的跟缘起的两个是不相融的,这一点大家就要明白!

      缘起是所作的,待它的;自性是非作的,不待它的。二者是彻底相反的,说自性有而又说缘起,可说根本不通。这是在建立一个很明确的观念:因缘组合的就不是自性有,自性是不必待缘的,非所作的是本有的。这样自性跟缘起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理念,怎么可以相通?所以就有人说:自性缘起!这样的理论能成立吗?讲不通的!自性就非缘起,缘起就无自性,怎么来一个自性缘起呢?这个理论很重要哦!

如果明白这样的一个理论,在抉择一切的理论时,就可以依据这一点来判断,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哟!如果有一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是本来就有的,那能不能缘起?注意听哦!这个非缘起是不能缘起了!缘起的表示根本就没有自性,有自性的怎么缘起?自性是自有、自成,本来如此的,不会变化的。如果说有本来佛性是不生不灭的,然后呢?缘起一切万法,你觉得奇怪不奇怪?注意听哦!所以这个理论明白了,对于法的抉择,就有一份抉择、分判的一个观念。佛说无常,即显示缘起是作法,三法印讲无常,是凭什么讲无常?从现象一切法中去看清楚,是不是诸多因缘显现刹那刹那在变化呢?既然讲缘起法是无常,已经在显示不是本有的了,就是“作”法。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所以,当讲无常,就表示常不可得。自性就是常么!那常不可得就是自性不可得,是一样的。所以,无常从缘起知道是作法,是作法不是自性,就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自性不是靠待缘而产生的,本来就如此的,所以它非作性。

      凡是缘起即是和合的,如补特伽罗是依待五蕴等而假立的,所以佛说诸法无我,即否定了自性的不待它性。补特伽罗,就是我了、我见,依身心的五蕴而假名设立的,所以佛说诸法无我。如果里面有一个我,是不待它的,不需要其它因缘来成就的。那么从诸法无我就否定它了,不存在的!无常无我的缘起论,即说明了诸法的无自性。从根本佛法的无常无我,就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一切法、诸法本来就无自性,因为是从缘起的,只要从缘起就无自性。所以要明白,根本的佛法讲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当下就否定了自性的实有,这是一个法的根本特质。今天研究佛法,如果不从根本确立佛法的与世不共特质,就对法的抉择很糊涂了。这边听也好像有道理,那边也不错,这边劝人为善,那边叫我们做好人,都是好事啊!问题是,做好人好事就解脱了吗?不是哦!我们内在深深执着的就是自性有的自性见,就是实有感的我执我见那!今天这个根本的特质如果没有理清,我执是不能破的!会被自性的实有感迷惑了,就执着在那边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实有的东西——就是我们很深的、永远存在的那个意欲;就是我执、我见的根源!

      一般人这个地方如果不注意呀,很容易落入这个陷井而不自知。为什么一定要否定自性?只要有一点自性的影子还存在,我执就有安立处,要解脱就不可能!这个微细的地方一般人是很难了解的。现在很多人讲圆融:哪一宗哪一派都好啊!有争论想办法把它讲成没有争论;认为有不同,尽量讲成没有不同,这样叫圆融吗?其实不知道,这个地方分不清楚,——只要自性见、实有感、没有彻底的把它推翻的话,那个我执、我见怎么破,破不了的!我执没有彻底的推翻能解脱吗?所以大家要明白哦,今天上课抉择这个法,为什么要这么用心?这关系到我们能不能解脱哦!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彻底的解决生死的问题哦!这个可不是圆融两个字可以把它含糊过去的。

      但如此的自性,表现于学者的思想体系中,依佛法说,这都是分别的自性执。里就很直接的点出重点!像这样的自性,表现于所有学者理论思想体系,包括宗教或哲学都好,在佛法的立场来说,就是分别的自性执,从意念的分别中产生的自性执,讲分别我执就是在讲这个。众生生死根本的自性执,应该是众生所共的,与生俱来的俱生自性执。其实,众生的生死根本就是自性执,以为有实在的自性、有我,我就有立足点了。真正的生死根本就是这个我执不破而已,这个执着众生都差不多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这个叫俱生我执。不是只有我们人类,所有的有情,哪一个不爱护自己、不保护自己?一切动物都一样哦,都有这个俱生我执!我们从以前到现在从来没有悟过,这个俱生我执从来没有破过,生生世世就是这样子。

      这是什么?不论外观内察,我们总有一种原始的、根本的、素朴的,即明知不是而依然顽强存在于心目中的实在感,这即一切自性执的根源。这几句话太淋漓尽致了,把我们所有问题都点出来了,这个俱生我执是什么呢?不管从内在的观察,还是从对外在的去观察,不管怎么观察,存在我们内心中总有一种最原始的、根本的、素朴的,——明明知道是一切法无常变化的哦,但是,内心总是很顽强的希望存在的那个实在感。

      我们观察自己身心的变化,外在一切万法的变化,都可以注意到真的是无常!但是,哪一个很直接的就承认无常呢?承认确实无我呢?我们是心不干情不愿的,不愿意真的去承认,总是无常变化的背后总有一个什么实在的东西吧?这个就是内心最顽强,明明知道不有,但是还是希望存在的那一种实在感。这就是很微细微细的自性执了,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希望永远存在的那个欲望啊!

      今天很多人说三法印很好,体会无常、无我,就可以涅槃。但是,大家真的愿意接受涅槃吗?坦白讲,内心中希望涅槃不是什么都没有吧?总有一个什么实在的存在吧?涅槃后就不在轮回了,那我到哪里去了?如果说我不往东南西北,那是在哪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总要有一个去处对不对?死后有一个极乐佛国在那边安住,这个可以接受!说死后东南西北上下四方都不去,那在哪里呢?——这个不能接受,那不就断灭了么?所以,对佛法涅槃的内涵不了解了。

      我们讲法性,以大乘佛法来讲,叫做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的法性,是没有办法用数量的、大小的、红白的来分别的。这样像海水的一味,一定要分一二三四吗?(台语65分32秒),我们为什么总是希望有一个个别的存在呢?有一个地方可以安住,可以安住在佛国才会安心!这样从微细处去注意哟,大家不是希望存在一个我吗?有一个实在的我吗?为什么总是希望有一个实在的我存在呢?大家都不知道,那个就是生死根本那!希望存在、希望永恒,保护那个叫俱生我执。

     现在修行,大家都不知道要怎么修,到底要修什么?——如果某个地方有功德可以做,有大钱可以赚,我绝对去!为什么?那是我执啊!我们看不清楚。佛法说破我执,不再生死轮回,大家会恐惧啊!为什么?那个实有感、实在感被破除了!什么都可以有,怎么这个“我”可以没有?佛陀在那个时代啊,所有的印度宗教界,都在建立一个梵天、实有、或者是我,或者叫本来的、自性、自我、大我,梵我、清净的我。都在我里面,没有一个宗教不讲我的。佛陀也苦行了六年,用尽了一切办法为什么不能解脱?禅定他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为什么不能解脱?后来佛陀悟到什么?——悟道缘起法!他了解的根本就是无我!今天一切的轮回、生死、痛苦、烦恼,都因为有我来的。所有的宗教观念都在提倡一个大我,清净的我,到大梵天本体去那个我。后来佛陀发现了众生的生死根源就是在这个我,所以,他否定了所有宗教的自性见,建立了佛法的无自性、无常、无我论。但是,到今天为了随顺众生,慢慢的又恢复了,大家这个观念又来了。为了度这些怕无我的人,为了度这些外道能来学法,当然也有方便。但是这一方便那,把后面的究竟忘记了,慢慢的又恢复了这些观念。

      所以,今天学法,为什么要先抉择出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跟所有外道不一样,跟世俗的观念不一样,佛法的超越处在哪里?就在这个无我!这个一点如果把它忘记了,也在建立大我,清净的我,自性的我,佛性的我,跟外道这个我有什么不同?佛法如果被外道观念同化了,那还叫佛法吗?佛法在印度一千六七百年,为什么会灭掉你们知道吗?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佛法的特质不见了。如果所有的宗教都一样,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信佛法?印度有印度传统的观念;中国有中国传统的观念;西藏有西藏传统观念。那我们当然还是以自己传统观念为主啊,怎么要去信佛法?都一样么!所以,今天一定要明白佛法的特质在哪里?为什么佛法否定所有其它宗教,是不能解脱呢?是凭什么?不是乱讲的、是实在的!其它的法,其它宗教的观念,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可以修福报、升天,这个都不否认。但是,要究竟解脱、寂灭涅槃只有佛教!大家要注意!这个与世不共的特质没有把握住,佛法就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要去掉我执,还要修行么,破贪爱么,那很麻烦。如果讲信仰就能得救,人家一信就得救了,不是很快么?还搞得这么辛苦干什么?如果大家都一样,那佛法还要修吗?人家讲一信就上天堂,那还要修得这么辛苦干什么?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五教同源,都一样,这个观念是不对的!佛法的特质就在破这个自性见的实有感,一定要明白!俱生我执不破,没有一个人能解脱的!

      存在的一切,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认识存在时,本来也带有时空性。从个体跟外在存在的接触,就难免会有时间跟空间了,这个是难免的,从认识上就会有这样的观念。不过根识──直觉的感性认识,刹那的直观如此如此,不能发见它是时空关系的存在,也即不能了达相续、和合的缘起性。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的在相续,看起来就是很实在的,没有办法发觉,只是时间跟空间的一种关系的存在。都很直觉的以为是实在的,而不知道只是缘起相续的,这一点没有办法了解。

      这种直感的实在性,根深蒂固的成为众生普遍的妄执根源。比如说我们的身体,现在的医学也知道啊,一刹那、一秒钟十万个细胞新陈代谢,都知道确实是刹那刹那的在变化;心灵随着外在的因缘而变,刹那都在变;一切山河大地的万法,是不是有成、住、坏、空?不是只有大期的成、住、坏、空,刹那刹那也是在变化!但是,以前没有这个科学的观念,感觉外在跟身心,总是有一期的相续实在的这种感觉。所以,感觉不到缘起性,不知道是组合的刹那在变化,迁流不停的。像看那个河水,不管年轻到老,到河边看河水都在流,所以每一次去看,看到河水在流很漂亮。其实,前一秒跟后一秒的河流的水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看那个河水总是认为是那么实在,河水就是河水而已么,每天都在流,都以为那些水在流。其实,哪一刹那的水是一样的?这个叫自性见的实在感!感觉的很实在,没有办法发觉这个实在感的背后是缘起性,这一方面没有办法了解。

      虽经过理性──意识的考察时,也多少看出相续与和合的缘起性,

就像现在受教育的科学理论,我们就能懂一些了,就有部分的明白,只是部分的,多少可以看出来。但而受了自性妄执的无始熏染,终于归结于自性,而结论到事物根源的不变性、自成性、真实性。多少有一点了解了,但是,无始以来的这个自性见很深,心不甘情不愿的,不可能的马上就否定了。——是无自性的?不会的!不甘愿的,最后,还是希望这个虚幻表相的背后总有一个实在的吧!所以最后会把它结论:事物的根源背后有一个实在性、不变性、自成性、真实性。

      因为自性是一切乱相乱识的根源,

看不清楚实相,看不清楚一切诸法的真相,原因就是这个自性见。所以,一切乱相乱识的根源就是自性。虽普遍的存在于众生的一切认识中,而众生不能摧破此一错误的成见,反而拥护自性──元、唯、神、我为真理。总之,所谓自性,以实在性为本而含摄得不变性与自成性。今天,从现实的世界来看一看,佛法是唯一讲无自性破有我的。现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佛教徒,真正承认无我、无自性的佛教徒,现在可能还是少数!纵观世界上的所有宗教跟所有的人类来看,佛教徒中认为无我、无自性的,在整体的人类来看是微乎其微的。哪一国哪一个宗教没有讲上帝、创造主、主宰、或者是本体?是不是这个观念?这个都是有自性的!所以,众生就是没有办法催破这种错误的成见,反而认为那个能满足我执、我欲的是真理,你就会接受。所以大家要注意哟!佛法的正见,普遍人不能了解、不能信受反而是正常的。

      就像一般佛教徒一样,如果告诉你来这边学法,可以家庭平安,孩子乖巧,考大学都第一志愿,然后不会有灾难,每一个人都很喜欢。我们就去信、去拜,为什么?满足里面那个我啊!满足那个自性见!其它的宗教也是一样,你来信就得永生。永生是永远生存不会灭,就满足那个我,大家都会去信。来这里一信天堂就挂号了,地狱就抽名了,谁不要?那很保险啦!保险公司也没有那么好,谁不去?生死就是我执,来学这个法,要长期来上课,把知见建立好,然后要破贪爱哟,对一切法不能执着喔,——只有少数的人会了,喜欢了,因为他是真的为生死大事的人!你们想想看,同样的在人间,为什么那边生意好?我们这边没生意?一个就是满足我执!一个要破除的我执!那个俱生我执,无始以来多深!今天满足他、赞美他哪一个不喜欢?今天伤他的心,破他的观念,他看你成仇人,恨死你了,你还要弘法?

      所以要知道,谈这些法,今天有这些人已经是奇迹了,不容易的!真的!导师辛苦六七十年,知音没有几人,为什么?因为他专门在建立正见,就是破除这些自性见跟我执。他要阐扬的是怎样把佛法正见重新建立起来,大家才有真正解脱的机会,佛法才能够真正的站起来。今天宣扬佛法的人,要讨好众生很简单的,哪一个不迷信?哪一个不执着?讲一些符合你需要的,安你心的,骗骗你的满足,生意都很好的!

但是,为什么有人就不搞这个生意知道吗?为佛教!为众生!就要把这些法抉择出来,三个人听他也讲,这个是真的为法为众生要明白!这里从上课到现在,看不到一点神奇鬼怪,虚无飘渺,神密莫测,没有这个东西。唯一谈的就是真相,法的正义,要让我们真的醒过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今天如果了解了,——原来生死轮回的根源就是那个自性执,真的明白了,还能骗自己吗?敢耽误自己吗?能满足我执就是好吗?就不会骗自己的!

      所以,有一件事情我发现还不错,就是有一部分的人,他真的为了自己的生死大事负责,虽依其它的观念去修行,有的很用功,二十年三十年,他发现一个问题:不管多虔诚、多用功,我就是烦恼不断,贪嗔痴不断,就是没有办法安心解脱!一个能发现这个的人还有救,为什么?他才知道所学的可能有问题!当这一种人来听到这个法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感动的,只有如此才知道这个法的重要啊!我告诉你:我就是那个人!所以我才会在这里一直赞叹导师,宣扬这个理论,就在这里!大家要明白喔!

      讲这些话都是实在话,是我亲身所体验的,一个为自己生死大事的人会骗自己吗?在那边祈求、崇拜、他利信仰,做福德功德以为那些就能解决吗?扪心自问:没有一个能骗自己的!这样就知道,这么辛苦,生生世世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我们没有得正见!所以各位,佛陀的时代为什么那些圣弟子们,解脱是探囊取物、很简单的!今天为什么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要回过头来抉择正见!从根本的佛法去理清正见。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因为理不清,大家找不到根源,要受用就很难。我赞叹导师就在这里!他不是随便拿一本经来就认为是最好的。佛法的根源,是从前面理清到过程变化,流变一一的都把它抉择出来,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的才知道,哇!佛法的根本,是经过历史潮流的演变,怎么分化的?什么思想参进来了?最后变成根本偏离佛法了!看出问题,我们找到了根源,看清了流变,才能有正确的抉择。这个工作只有导师能做!做得这么的好!

      所以,一般人不了解的人,不知道导师的伟大,不知道导师的慈悲用心!他真的为我们佛教,为未来际生生世世的众生,付出了他的一生。他的贡献,一般人目前还不是很了解的。今天这些不理清,跟着前面的人走,能走出什么路来?除了信仰、被救度以外,你们有路可以走吗?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提倡什么?死后谁来救度你!哪一个人能知道,真正生死的根源当下把它解决的有没有?所以,大家要明白,现在建立的这些,就是理清最根本的观念,懂了,就有把握的地方,下手处就有了。生命就在活着的当下,当下就可以证明的,怎么要等死后呢?现在的问题不解决,明天就有困扰,怎么能等到未来呢?这样就知道了!每一次谈到这里呀,我都很希望把内心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也让大家知道导师真正的用心和伟大,他的贡献,他的慈悲,我们才能认同、才能了解。

      西藏学者有说自性的定义为∶不从缘生,无变性,不待它,大体相近。自性的含义中,不待它的自成性,是从横的(空间化)方面说明;非作的不变性,是从纵的(时间化)方面说明;而实在性,即竖入(直观)法体的说明。而佛法的缘起观,是与这自性执完全相反。这几句话就知道缘起观的重要了。佛法的知见,建立在“缘起”两个字上面,佛陀就是悟缘起而悟道的。所以,只要从缘起的深义下手,就不会被自性执而耽误了。佛法的缘起观是与这自性执完全相反的。所以,学缘起观的人就不会落入自性执了。

     所以,自性即非缘起,缘起即无自性,二者不能并存,『中论』曾反复的说到。要是研究《中论》,从头到尾二十几品,不过在建立缘起的正见。了解无自性就是缘起,自性的就不能缘起。所以,缘起跟自性刚好是两个相背的思想,是不能共存的。其实,几年来呀,只要是老学员听缘起都听滥了,为什么上课都在讲缘起?因为除了这个还有其它的重要吗?即使缘起听了那么久,跟与生俱来的自性见没有完全的铲除以前,还是有意无意的会落进去呀!

      今天谈缘起,不要以为懂了就不用谈,其实,缘起是甚深复甚深的!也许,我们懂得缘起的某个主题、某个主要理论、某一部分,但是真正深细的内容,跟身心相应的部分,我们还是很少真正了达的。所以,即使谈了那么久的缘起,还是要深入的去研究,还是要投入身心的去用功。因为唯有从这个地方深入,用心体证才能当下解决所有的困扰,这个就是悟入的地方,所以,怎么能不继续的谈让大家更明白呢!

第三节 空

      把自性的理论明白了,再就是要明白“空”字的意义。这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把内容明白以后,在了解法义的时候就不会出差错。空,是佛教所共同的,而中观家的观法不尽与他派相同。开宗明义,第一个就是要明白,大乘佛法主要的义理,注重的就是这个“空”字。“空”也是大乘佛法的不共的特质在这里展现,那么,不同体系的理论跟宗派的观念,对空的解释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导师就直接就点出来,中观家对观法,对空的看法,跟一般的理论是不一样的。

      如『大智度论』卷十二说有三种空∶一、分破空,二、观空,三、十八空。「分破空」,即台宗所说的析法空。如举! 5貚5 为喻,将! 5貚5 析至极微,再分析到无方分相,即现空相,所以极微名为「邻虚」。这是从占有空间的物质上说,若从占有时间者说,分析到刹那──最短的一念,没有前后相,再也显不出时间的特性时,也可以现出空相。由此分破的方法,分析时空中的存在者而达到空。从物质现象来讲,一直把它除二、除二,一直分、一直分,分到最后叫“邻虚”,虚是就没有了,没有了隔壁,就是那么一点点。除到最后不能再除了,最后的叫“邻虚”。那时候物质就看不出来了,所以,认为那个现出的空相,就是分析的方法产生的,这个叫做分破空。从时间相上讲,——我们心灵的心相也是属于这一部分的。如果时间有前后,分析到最后没有前后相了,那个叫刹那。甚至说一刹那还有几十个生灭,这样分析到最后不能在分析了,那个就是到达空相。这一部分的方法,就是虚空法。这个在佛法的领域来看是非常粗糙的,其实,《中观》就破这个观念。“邻虚”还是有啊,《中观》来破说:这个邻虚有没有六方向?有六方向的话还可以分,就不是邻虚、不是最小!如果六方向都没有了,那就不是物质了,怎么还有邻虚存在?不能成立的!个邻虚呀,以《中观》的立场看,都不是实有的、不能存在的。所以,这种析空法在佛法来讲是非常粗糙的。

     最近电视是不是在报导?现在知道了“夸克”还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又发现了新的,现在正在证明它,——又有新的一个理论出来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不是眼睛看不到的就没有;眼睛看得到的,即使用显微镜去分析它,分析到最后还是实有。但是,真正的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原子、中子、夸克看得到吗?看不到!但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但是它是实有吗?——又不能成立!所以,用析空观来看还是非常粗糙的。我上次就讲过了,如果先把一个东西当为实有的去分析它,除以二,懂数学的人就懂,一除以二除不尽,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怎么除最后一定是有么!0.000……一亿个0,最后0点几那还是有么,因为怎么除都除不尽。所以,先站在有的立场去除它,把它分析、分析、分析到怎么样还是有!这一种析空观是非常粗糙的。所以,就认为这是最后的根源,一切的万法就是从这个最后、最微细的东西组合起来的。最后的这个东西就变成元素了、根源了,那第一因不就成立了吗?

     「观空」,这是从观心的作用上说。如观!5貚为青,即成青!55貚 ;观! 5貚5 为黄,即成黄! 5貚5 等。十遍处观等,就是此一方法的具体说明。由观空的方法,知所观的外境是空。这境相空的最好例子,如一女人∶冤仇看了生嗔,情人见了起爱,儿女见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所以,好恶、美丑,都是随能观心的不同而转变的,境无实体,故名观空。

      这个是对外境来讲的。从心灵对外面起的觉知这种心境来讲:一个女人,有冤仇的人看了就会起嗔心;如果是情人就会起爱念;自己的儿女看到了会尊敬的;但是动物看到了会逃走。所以,从这个现象来比喻,就知道外境与我们能观的心灵来看,外境的好坏、美丑了,其实,都是随着我们看的关心的角度来变化,那就表示外境不是实在的。能观的心产生的分别作用,才是它作用的地方。所以,外面的境由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产生不同的认知,表示外面的境是非实在的,这个在唯识也常常用的。所以,认为一切的外境非实,能观的心才是实在的,反而是这样子。这个是观空的部分,所以,观空跟分破空角度不一样,像这种观空要到达究竟也不容易,为什么?他否定外在境界的实有,但是能观的心是先存在的,这个就是境空心有了,会达到这样的一个认知!

     「十八空」,『般若经』着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体,都是不可得而当体即空的。十八空这个问题,主要就是在《般若经》来展现的。很多人都研究过《大般若经》,《般若经》的重点跟《中观》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在自性空,什么叫自性空?这里在解释:任何一法当下的本体,求之不可得,就知道当体就是空。不需要去把它分析,再把它否定,为什么?因缘所生的法是组合性的,本来就没有永恒性,不变性么!所以知道当下就非实,这是当体即空的。

      求它的实性、求它的不变性、永恒性不可得,这个不可得的当下就知道是空。比如现在看到我们人还活着,不一定要死了才叫空,活着就知道他空,为什么?你看,从年纪小然后会慢慢的长大,小孩子跟青年就不一样,青年到中年,中年到老人样子都不一样,他是迁流变化的,既然是迁流变化,就是缘起在迁流变化,缘起的条件之下就没有不变性、永恒性了。这个叫自性空,不需要等到这个东西坏掉了才知道他是空。一切法的本来就是会必归于灭的,因为缘起必归于灭。自性本来如此,本来的法性就是这样子。所以,当下就能了解一切法就是空,不要等灭了、把它分析了、把它除掉了、慢慢才知道它空了,不需要,这个叫自性空。观察一切宇宙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看得到的一切现象,哪一法有不变的?哪一法有不灭的?——地球都要灭!整个太阳星系将来都要灭的!现在的科学已经了解了有黑洞,很多死亡的这些星系都会吸进去,最后又会产生出新的星系出来。一切的宇宙中的星系都还会成、住、坏、空,生存在上面的哪一法可以不变的?有没有?所以,只要认识这个缘起性就知道它的无常,就知道当体即空,这个叫自性空。不要等到物质坏了才叫空,不是把它分析到最小了才叫空,看不出来了叫空,不需要。

      这个自性空,就是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一个观念。我们学法,主要的就是建立这个般若智慧,即知道诸法实相的智慧叫般若。什么叫诸法实相?一切法必归于空,一切法当下即空,这就是真正的般若了,这个才能了解实相。众生认为有一个实在、不变永恒的,所以执着在那边产生贪爱、执取、占有,然后什么恶念都产生出来造业。我执不破,生死轮回不断。如果今天真的明白当体即空,哪一法是永恒的?哪一法是不变的?包括我们的感受,喜欢跟不喜欢;喜欢的做牛做马,不喜欢的就嗔心起来。请问:哪一法是实在的?感受有永恒性吗?喜欢有永恒性吗?讨厌有永恒性吗?不变性吗?——没有的话,为什么被情绪所左右?为什么被某一种执着的实有观念在左右?而在造业轮回不已?

      明白当体即空,当下就能解脱!这个不是戏论!要智慧啊!自性空这个观念明白了,解脱真的是不难啊!只是对自性空这一方面的体证认知都不够深刻。所以,内在微细的那个自性执要发现、要去除很不容易。今天很多人听了很久,为什么还跟师父说:您讲的我都懂,但还是烦恼会来,贪嗔痴还是会起?——问题就是有没有真正的下功夫!怎么样去深观、观察自己真正的问题!有没有看清楚烦恼的真相!有没有看清楚执着的本质是什么?还要透过如实的观察,发现真相,不是理论的思维明白就可以。所以我常常讲明白有两种:一种是思维上的,知识上的,观念上的明白;一种是生命去体证,生命在活动中,人事物的接触中,发现身心起落变化的本质,有没有看清楚?是不是真的自性空?是不是当下如幻?是不是当下无我无常?那个体证是从生命中,时时刻刻接触万法起落之中,如何深刻的去照见它!这样的知就是证明的知,跟知识的知是有差别的。

      上课只是告诉你一个观念,一个方向,一个理论而已,还要用生命去体证的,用生命去观照的。然后,真的证入明白肯定的时候,整个生命才能转化。但是,前面的这个知,观念上的知是很重要的,没有观念上的认知跟明白,没有先抉择观念的正确与否,盲目的信仰根本不可能体证!即便体证的,也只是心灵的境界幻化的部分而已,根本不能达到究竟解脱涅槃的真正体证。方向、方法错了,自性执还存在,有我见、有本体怎么修?我是破不了的!所以,只会有善的境界,而不能究竟解脱,就在这里。观念上的认知,就要上课闻思修,这个是闻的阶段,还要到闻慧的成就,还要一个距离呢!闻慧成就了,还要透过思慧来抉择的;思慧抉择清楚了,身心才能真正的深入体证叫修慧。所以,修行没有一步登天的,也没有不劳而获的,也没有依靠他力的灌顶加持就解决的。

      今天听法,就要抉择清楚,肯定就是这样子。观念上、知识上,理论要通达,然后自己去思维抉择,方法明白确定了,还要身心去证明,透过这三个过程才能真正的体证。真正的自性空,不是只有理论而已。所以大家修学,不是为了佛陀,也不是为师父;是为佛教、为自己你也要解脱、要受用!先要把观念理清,正知见如果没有先建立起来,什么时候才可以证明到自性空而解脱?一般人不知道熏习、多闻的重要!而且闻到的是必须正确的!不然的话思维也会骗啦,行为导正就更不可能!为什么现在佛教普遍都重在最后一条路——等待救度呢?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观念没有正确!方向没有正确!大家最后只有一个无奈的办法——就是等救度!那佛法的特色在哪里?

     『大智度论』虽说有三种空观,虽所了解的有深浅不同,然究不失为明空的方便,所以『智度论』兼容并包的说有三空。其实,主要是在自性空,前面虽然有两空,那还是有方便的地方。若细考大小乘各派的说法,则分破空是阿毗达磨论师所常用的方法。如有部,以观慧析色至邻虚,过此即成为空。然而有部不承认一切法皆空,反认为有自性有的极微。

      阿毗达磨在部派佛教里面是很盛行的。我空,法不空,为什么?一切法分析到最后还有一个邻虚么,还有一个极微,那这个法就不空了。所以,如果一个法先成立有自性,是一,然后除以二、除以二、除到最后还是有啊!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空!所以,有部最后认为我空法有——法不能没有啊,法没有了,一切万法就形成不能成立了,这个就是问题!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后的极微。比如,这个身体是五蕴组合的,色、受、想、行、识;色里面有地、水、火、风、空、识。那么就认为这个“我”是没有,但这个五蕴总有吧?五蕴就变成实有了!五蕴再进一步认为那个界——地水火风是有的,如果没有怎么能成立这个五蕴?所以,里面一个实在的我是没有的,但是这些蕴素是不能没有的,这个就是最后的极微。“我”是可以没有的,但是,这个“假我”有所依呀!——有元素啊!这就是最后的极微总要有吧?这就是一切有部的思想,认为“我空法有”。

包括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刹那念。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一切皆空的结论,反而成为实有自性的根据。所以讲空啊,用这种方式,绝对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空义!佛教讲毕竟空,一般能接受的很少;讲自性有的就有根据,——用这种分析法!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析空法在佛法中是很粗造的。

      如分析极微至最后,有说有方分的,有说无方分的,也有说有方而无分的,但无论如何,最后总都是有实在性的极微。有方分就是六方向,四方加上下,这样就六方向都有,有方就能分啦,那就不是极微了;如果没有六方向,根本就不是物质了,不能存在么。所以,有方、无方都不能成立。导师的归纳就说:不管怎么样,最后都是有实在性的极微,这个极微认为不能没有,没有极微就不能组成山河大地,不能组成一切万法,总要有元素来组成么!不然怎么说会存在!如古人说∶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终古不尽。一如果是实在的,除以二永远除不尽,就是这个道理。古人说,如果一尺的木头,一天把它分两半、分两半,这样一直分,怎么也分不完,终古不尽!

      这种分破空法,本即『阿含经』说到的「散空」;不彻底而可以用为方便,所以龙树也把它引用了来。《阿含经》里面说到散空,对某一种观念,某一种层次的人,用这种分破空对他是有一种帮助的,但并不究竟。观空,是唯识宗等所使用的空观。这一方法,经部师即大加应用。经部师说十二处──根境非实,即成立了所观的境是非实有的。后来大乘的唯识学者,极端的使用此观空,如说∶「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鱼见水为舍宅,天见为琉璃,鬼见为脓血,人见为清水,这可见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实的,是随各自业报的认识不同而转变的。

      经部师,是一切有部中,萨婆多部更后面的一部,比较先进的。这个就是境空,外面的境界是空的、非实的。但是,心是有的,由心识的认识不同啊,产生外境而已。不然的话,鱼看到水为什么像房子一样悠游自在?天人看到水,像琉璃一样的透彻;鬼看到水,就以为是浓血;我们看到的就是清水而已!这表示什么?众生的业报不同,看到的外境也不一样!表示外境并不是实在不变的,是随着众生的心性而起,来判断、认识的。这样子的话,心境反而是实在的本源了,外在不过随着心境的认识而变化而已。所以外境是非实的,由这样的观想,明白这个叫观空,唯识家都用这种方法。

     『阿毗达磨大乘经』,瑜伽师,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无分别智体证离言自性的。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瑜伽师是学唯识这一部分的,还有前面阿毗达磨的大乘经,差不多都依据这样一个观念在抉择。知道外境的非实,是用这种观空的理论,才成立内在有无分别自体的离言自性。这个离言自性啊,是进一步的方法!

比如,从唯识的立场,心有境空,外在非实;第二步心境是相依相缘的,外境非实,那心是实在的吗?心也是非实的!所以,进一步会破除心性的实在论,超越了心跟境的实有,体证的就是空性,这个空性叫离言自性。大家注意听!唯识学也一样的,最后还是会破心性的部分,但是,体证的叫离言自性。

      最后,虽然破了心性的实有,但是,离言自性——唯识学讲的圆成实性,认为这个不能没有的。就把圆成实性或者是离言实性实有化了!所以,导师在判空宗跟有宗,把唯识判为有宗就是在这一点。因为最后虽然体证的离言自性,但认为是实有的,所以还是判在有宗。有宗就是这样子,不管外面怎么空,空到最后还有一个实在的,这个就是有宗,尾巴去不掉,所以跟《中观》的毕竟空是有差别的。

      这参考『摄大乘论』等,即可完全明白。观空与分破空不同∶分破空,因分析假实而成立假名者为空的;观空,则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所观境界的无所有。观空,也同样的不能达到一切法毕竟空。

      一个用分析的;一个是用观空的,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分析空是最后实有么,不可能超越邻虚,所以一定会落到有!观空也一样,不能达到一切法毕竟空,最后有一个离言自性么!

      因为观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观的心以观外境不可得的,能观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观空来成其为空,所以应用观空的结果,必然地要达到有心无境的思想。导师在点出重点,外境的空,是因为用能观的心去观它,外境一切不可得、空;而这个能观的心,用同样的方法怎么来成其空呢?——结果变成外面的境是空,而心是有了!

      境空心有,固也可以为了达空义的方便,然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但所空的不能彻底,而将不当空的也空掉了。导师在分析这个空义,真的很透彻!境空心有,这样的观念,在某个意义上是可以方便善巧用的。可是,应该空的却空的不彻底,而不应该空的确实把它空掉了!导师认为,这样反而是颠倒!为什么?讲当体即空,没有否定当体的作用哟!注意听!万法缘起现象是可以存在的,可以展现相续相的,不该把缘起现象的相续作用也空掉了,这样就拨无因果恶取空了。

      如果认为心是实在的,境是空、是非实的,反而把不应该空掉的万法、一切境相把它空掉了,这一点很重要!有的讲人间是讨厌的;人间是不好的;一切都要厌离的,都要破坏的,那是厌世观念。如果知道当体即空,去掉的是对万法的染着,而不是去掉万法的现象。看到一切外境万法,会爱染、会贪取,是我们认为这些法是实有的,可是,非把万法都毁灭了才能够不执着么?况且能毁灭万法吗?万法明明在如幻相续着,能毁灭它的相续作用吗?所以,知道万法的当体即空,——我们的执着不见了,爱染,贪欲不见了,空的是这个地方!万法的存在本没有障碍我们,障碍的是我们对外境的贪染、执取。所以,万法不是要去破坏它,不是要去除它的,要去除的是我们对万法的执着跟贪染。所以,该破的、该空的不空;不该空的反而空掉了,这个就是需要注意哟!为什么同样一个理论,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厌离一切,不是要厌离一切外在的万法,就是不要讨厌,不要跟它相对,不会认为它是污浊的;它是很糟糕的;是害死我们的,其实不是这样。问题是出在我们对万法的执着,不了解真相而起的贪染、爱染。了解真相了,知道没有一法是实在的,还会爱染它、占有它吗?贪爱真的有用吗?看清楚了真相,贪爱就自然不起,这才是学法的根本,而不是在厌离万法!那样把全世界都毁灭了,万法都不存在了,就能够解脱了吗?

      所以,我们在讲修行,不是要厌离一切。但是,南传的听到这个就会不高兴了:厌离两个字是佛陀最重要的心法呀!“厌离”尤其是小乘修十六观智的,这个厌离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讲的厌离,目的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远离。是要离开对一切万法的执着。就是不离开万法还是可以体证,还可以契入空性,还是可以解脱的,讲的是这样的方式。

     有时候要讲这个很困难,——喝咖啡会上瘾,喝咖啡会骨质疏松,所以咖啡是不好的,我们要厌离它,——不能喝咖啡!这样厌离就能爱染不起了吗?里面的因有没有解决?当把里面爱染的因看清楚了,喝一点咖啡真的会死吗?真的会执着吗?所以,要知道不厌离,不是说厌离这个观念不对,是说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入的,这个就是大乘不共慧,不一样的地方,大家要注意哦!

即如分破空的学者,承认有实自性的极微和心心所,而由极微等所合成的现象,或五蕴所和合成的我,以为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即是说,他们不承认一切法是缘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彻底,成增益执;另方面,将不该破坏的缘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损灭执。刚刚讲到这个重点,是他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我们一个根本观念来,从无常看生灭,就会常常有生有灭,也就是说有一个真正在生灭的东西。如果从缘起的观念再深入一层的话,是生不可得,灭不可得,这样知道意思吧?注意听哦!这个地方差别很大!如果认为生是实在的,灭是实在的,我们要了生灭就没有办法了!

      但是,如果从缘起的这个观念去深入一层了解,就知道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为什么?生灭是无常的,无常是常不可得;无我是我不可得,不可得的还要去掉它吗?——实在的才要去掉它!比如说生烦恼、痛苦、贪嗔痴,以为都是实在的,所以要去破掉它,要去对治它,是不是这样子?从缘起的角度,就能体会到烦恼的实性不可得,这个要真去体会,不是只有理论。实有的我性不可得,实有的贪性不可得,请问:还要去掉什么?注意听哦!从缘起深入一步的角度,跟有实生灭的角度,用功的方法会全然不同哦!大乘的不共慧,就是在后面这个根本的佛法内容和功能,这个是不同的地方!如果必须要讲两个都可以用,两个都最后可以解脱,就是下手处不同,——这样的和汇,问题就在这里!而真正的大乘不共慧的地方,是深一层的、更深一层的从缘起的现象来观察,还有深一步的作用,这个叫不共的地方。

      无常的现象如果是实在的,那么要去对治无常的现象也可以;如果了解无常是它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得,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实性不可得,那还要对治什么?一个是从有为的对治;一个是直接契入法性寂灭的体证!这个就是大乘跟小乘下手不同处。现在一般人很少去体会这个。站在大乘的立场认为小乘怎么样;站在小乘的立场认为大乘怎么样。其实,只是不了解这个相互关系的差别而已!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而不是对治?如果实有的东西能对治得了么?如果要打仗,敌人是虚幻的能打得赢吗?敌人如果是实在的就能真打得赢吗?——这都是问题哟!这就是用功会不会受用,最大抉择的地方!敌人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如何分辨?

      所以各位,如果发现真正的敌人,就有对象可以打仗,这样知道意思吧?如果从来没有发现真正的敌人,只是想象中的敌人,怎么打仗?什么时候打得赢他?今天学法要了生死,那生死的真相有没有看清楚?谁在生死?我们要对治烦恼、对治贪嗔痴,知道贪嗔痴的真相在哪里吗?有没有把自己身心贪嗔痴跟烦恼的真相看清楚?

所以,第一步应该先看清楚,我们才有下手处么!敌人在哪里?有几个?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打败?这个才是有智慧么!如果敌人怎么找都找不到,也不知道有多少,住在哪里,要怎么对治他?每天要修行、要打仗,到底跟谁打仗?修了那么久修掉些什么?剩下多少?——搞不清楚!

      所以修行,为什么这个理论要先明白?导师今天替我们抉择的法有多重要,大家还不太清楚!!理论的基础如果错了、不是究竟的,依据这个方法去修行,最后只是在有、有。就算是正确的,但是也要看“有”在什么地方?要真正的发现“有”才能对治哟!——理论本身就有问题,然后依据这个理论去修行,也不知道真正“有”的本质是什么,也看不清楚。为什么大家修行不能解脱受用?——现在点出的只是一个重点!一个真正要用功思维的人,一定要去抉择这个问题!

      如果今天要断烦恼,一定要把烦恼的真相看清楚,不然怎么断?这个重点一定要把握!看清楚了真正的烦恼,才能下手,这样知道意思吧?如果看不到、找不到,每天在跟谁打仗?底是有、还是没有?这个才是问题哟!注意听!要搞清楚这一点知道意思吧!所以,叫你们用如实观照,不是先建立有来对治哟!是要先让你看清真相再对治,不是叫你们不要对治,是发现真相再对治。但是,如果真的去讨论真相,有一天就会知道,——原来根本就不用对治!将来用功的人就会知道的。

      我再讲个公案:神光去参达摩,断臂求法,这个公案大家都听过了,很普遍吧?但是,几个人知道奥妙?他跪在雪里很久了,达摩不理他,神光就毅然断臂,表示他的坚定的意志,达摩看他这么真心,就问他:“你所求何事?”他说:“我心不安,求师为我安心!”——我们现在不都有烦恼么?心都不安跟他差不多吧对不对?为这样才要学佛啊!——达摩说:“好,这样诚心我答应你,把你的心拿过来,我给你安!”他回来一找,——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好了,给你安好了,听说神光就这样大彻大悟了。觅心了不可得,烦恼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过去每天都为那个烦恼的心缠绕,今天竟然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个“觅心”的‘觅’字,就是找么!师父讲的如实观照的“看”呀,就是这个“觅”字,意思一样的。这个“我为安心竟”,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个心还要安吗?注意听啊!这个听懂了,如实观照就知道怎么用了!——我可没有叫你跟一个虚幻的敌人打仗啊!我是希望把敌人(烦恼心)先看清楚,就像二祖神光,他每天烦恼——有一个大敌人在,他从来没有看清这个的敌人的真相。待他看清敌人,原来根本就没有敌人,还要打仗吗?注意听!这个法明白了,才能受用啊!


      上次谈到有一些法义,因为不了解自性空,所以最后达到的是心有无境,——境空心有,虽然可以达到空义的方便,但是不彻底,甚至于不该空的也把它空掉了!所以,问题就是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也就是说,不承认一切法是缘起的,一方面不能空得彻底,成增益执;另一方面将不该破坏的缘起法也空掉了,问题就出在对自性空不了解。

     唯识学者把缘起法统统的放在心心所法── 依他起性上,不能到达心无自性论;对于六尘──境的缘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尽契中道。

导师对这个重点的提示,就是对唯识学者的一种看法。所谓第一义谛跟俗谛的分别方面,认为胜义谛部分讲空是接受的;但是,依他起的这些法,认为不能没有自性,这一点就是跟《中观》的不同。

      龙树菩萨所发挥的空义,是立足于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这个就是最不同的地方!中观和唯识这两宗差别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把握这个重点!上一次也讲中观,自性空是一切法都一样,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都一样的。但是,最后论究到空的这个境地,唯识以为第一义谛是可以空的,而世俗谛这是自相有,不能空的!那么真常系的思想刚好又相反!世俗的一切可以空,但是第一义谛的胜义谛,——所谓的如来藏、佛性、自性清净心是不能空的,是实有的!——这些重点需要大家能先明白把握住,谈中观、谈唯识,谈真常系的思想差别在哪里?将来在抉择这个法义,就可以很清楚它的理论体系,原来哪里不同!

     『智度论』(卷七十四)又说有三种空∶一、三昧(心)空,二、所缘(境)空,三、自性空。「三昧空」,与上面三空中的观空不同。这是就修空观── 三三昧的时候,在能观的心上所现的空相说的。三昧空,就是在观空的时候,能观的这一边心相上现起的一种空相,其实,这个就是跟定相应的空。比如,在观一切的法是虚幻不实时,慢慢的进入一种空相,好像什么法都不见了一样,那个禅定的境界也会产生。所以,这里讲的空相,就是能观心上产生的一种相,这样解释就对了。

      如十遍处观,在观青的时候,一切法皆青,观黄时一切法皆黄,青黄等都是观心上的观境。比如,以青、红、赤、白,不管哪一个颜色作为我们所缘的境界,当心观成为青,一切的就现出青的相来;如果把它观成黄色的,所有的境相就是一个黄色。那表示不管是青红赤白,都是我们能观心境上所现出来的观相,也就是心上所现的境界。

      这样,空也是因空观的观想而空的。比如:现在看到外面的境界,一切法千差万别么,那为了不要执着,用一个空相来观也可以。观想虚空了;观想光明了等等,慢慢的心外面的境界相就不现了,而现出的是所观的那个空相。不管是青红赤白,或者是虚空相都一样的。或者是进入定境以后,产生的空无所有,这都是能观心所现的相,这个都是属于三三昧的部分。

      经上说种种法空,但依能观的观慧而观之为空,于外境上不起执着而离戏论,所以名空,而实此种种法是不空的。一般来对于一切的境界容易执着,那么怎么样使它能观到变成空?在能观心境上就产生空相不执着,其实,是能观的心产生的作用,能观的心相是空了,但是外面的境界会真的变没有吗?不是,还是有的,还是存在的,只是心相上产生的空相不执着而已。

      这等于说∶空是观心想象所成的,不是法的本相。这句话要注意哟!我们修空观,是为了怕外面的境界染着了,就用观想的方式,观空的方式,把它变成没有了。心境上专注于某一个相上,能观之心慢慢的产生一种定境。所以,这一种空相是观心所想象出来的,这个不是一切法的本相喔!很多人包括修定也是一样,怕我们的心被外境染,用某一个专注的点,专注的对象,心就在那个地方止住,其它的相就不见了,其它的相就忘记了,这个属于定心而起的,不是一切法的本相,这跟真正体会法的是根本不一样。

      这样,必执有不空的,不能达到也不会承认一切法空的了义教说。如果用这个方法,就会产生这个问题。因为空的是心想象而起的像,但是外面的境界还是实在的,还是存在的。变成想象的是空,而事实的现象是不空,没有办法了解一切法的当体即空。这个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执着在这种空相的话,那么一切法空,了义的这个观念就不能接受。

     「所缘空」,与上说相反,是所缘的境界是空的,能观心这才托所缘空境而观见它是空。此所缘空,即必然是能观不空,这与前三空中的观空相近。不过,观空约境随观心而转移说,所缘空约所缘境无实说。这两种完全不一样,比如三昧空,那个是从心境上现起的外面境界是不空;但是,这里讲的所缘空,是能观心不空,外面所缘境认为是空的。因为一切境界是由心所显的,所以,这个能观的心是不空的,外面所缘的是空的。那么我们要注意了,不管是三昧的空,还是所缘这方面是空,能观心不空,都不是中观的本意。

      龙树曾评论道∶「有人言 ∶三三昧无相无作心数法名为空,空故能观诸法空。有人言∶外所缘色等诸法皆空,缘外空故名为空三昧。此中佛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缘外色等诸法故空。┅┅离是二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这个其实在讲空义最重要的地方了!现在从分析来讲,这样比较清楚,大家听得比较懂。比如:用能观的心来看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随能观的心而起变化,那么就知道外在的境界非实。这样能观的心是不空的,这个能观的心的作用是真实的。另外一种呢?由于了解用观空的方法,使我们的心产生种种的空相,体会到原来能观的心是起变化的,能观的心是幻是如幻的,这样一边是重心的作用;一边认为外在的,不是心灵能转变的,心怎么转变,外面还是不变的。一部分的注重在外面的实在,外面是心不能转变的;而另外一种,外面都是心起的作用。如果心不起作用,外面的境界根本就非实。一边是肯定外在的相;一边是肯定内在功用的心,能的这一部分。

      但是,龙树菩萨就点出重点!一个叫空三昧,一个认为这个是三三昧,无相、无作、心数法名为空,是心里的空相,所以才产生的空。这是三昧而产生的,由定来产生的;另外一种人呢?外面所缘的其实是空的!外面空、外面非实,能观的心是实在的吗?龙树菩萨就点出来:真正的佛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不是因为修定三昧而起的空相,佛说的不是这个!“亦不以所缘的外色”因为这样子而空的,也不是。什么是真正的中观?离此二边说中道!既不执着在外境,也不执着在能观的心,离是两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什么是中道?诸法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是条件的组合。比如色、心二法,一般来讲叫名色,其实,这二法是相依相缘的才叫和合,因缘的和合才显现出来的, ,只要是和合的法就没有一定的性,没有固定性就对了。这个没有固定性也就是我们讲的无自性,没有固定性的本身就是空。那这样的空跟前面这两个空一不一样?不一样!注意听! 《中观》的思想,就是站在缘起和合的立场来看一切法的当体即空。既不是心的作用而空,也不是因为否定外在而空,都不是。一切法不用否定,只要是因缘所生的就知道是空了,还要用心灵去否定吗?还需要用观心观空、观想吗?不需要!这个很重要!

      佛法讲的空义呀,要展现的真正法空是讲缘起空!缘起的空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不是用观心或者是观想才空的,都不是。也不是禅定的空,三三昧而感觉到一切空,都不是。不是在境界的有无,不是在心相的有无,都不是。这里如果明白了,需不需要特别的修禅定,去空掉一切万法?讲这个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最后要体会的是叫做大乘不共慧!今天讲大乘的“不共”,要注意的就是这个不共慧!不能了解中观的缘起性空,就不知道真正大乘的不共慧在讲什么?如果一定要修观,一定要去抗拒生灭现象,一定要去抗拒无常现象,一定要去抗拒一切的贪染执着,这是从有为法上去进行对治法。但是,大乘不共慧不一样哦,就是在了解这个自性空的道理,从缘起的万法当下,直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真相,没有对治,这个就是大乘不共慧的地方哦!

开始讲四谛、讲缘起,讲无常、无我,这个是次第的,是照一般二乘的思想来讲的。但是,真正的大乘思想是直接契入的,直接契入涅槃寂灭。这个就是不共的地方,不然大乘跟小乘没有什么不共,法义上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契入方法确实是不同,就是在这个地方!三昧空、观空跟自性空差别太大了,这个地方大家要多用一点心!明白了什么叫自性空,才能知道大乘不共慧的奥妙,如何直接一切法的当下,缘起的观念当下就能契入无生的涅槃,而不需要抗拒而不需要对治,这一点差别不同哦!

      龙树所明此──『般若经』中所说的「无有一定法故空」,即说一切法缘合而成,缘合即无定性,无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无自性的毕竟空说。龙树直接点出来的这个重点,跟《般若经》讲的是一致的。《般若经》所说的法义重点,是“因为无有一定法故空”。缘起,故没有一定的法,那么缘起就是空了,就是这个意思。讲这样的空,才是真正的无自性的毕竟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毕竟空,就是站在这个角度讲的。从缘起入手的,对治的这一部分,大家就会在善观因缘中使用,而不是必然的,这一点大家就要明白。“三昧”的空,“修定”的空跟“观空”的空,跟这个缘起自性的空一不一样?这里搞不清楚,关系到修行用功的方法,关系到能不能契入,为什么很多人修行很用功,定力也不错,方法也很多,却都在对治?为什么不能解脱?不能大受用?因为大部分不是修三昧空,就是修观空,很少知道缘起自性空的毕竟空,这一点一般人很难了解,所以才叫大乘不共慧。注意哟!是不共在这里哟!比如说如实观照,在网站有一些南传的,坦白讲,他们对南传的法义非常深入,而且体会很深,但是,就不了解大乘不共慧,认为照这种方法可能解脱么?他会怀疑!所以,真正的大乘不共慧,一般人了解是不容易的。

      由此可知,中观的空义,约缘起法的因果说,从缘起而知无而知一切法毕竟皆空。若偏于三昧空或所缘空,专在认识论上说,不能即缘起知空,即不能达到一切法空的结论。导师讲的每一句话,几个人比他更清楚?还有比他更清楚的境界吗?导师体会的法,难道还会在前面的三昧空和所缘空境界吗?一般人以为那个叫有神通、有境界么!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导师没境界、没修行了、只是理论啊!其实,如果把这个法义搞清楚一点,真的体会深刻一点,哪一个人还会批评导师没有境界呢?真境界反而人家看不懂了!有定境的,像那个三昧空的,所缘空的,大家都以为有境界了。而真正体会法性空的人,反而说他没有境界,这个是正常的。

      如果只专注在三三昧空、所缘空的对治上,在认识论上下功夫,不能当下就体证缘起性空的话,最后的归宿不能达到一切法皆空,一定会在有里面!其实,导师已经在点出三系的不同,中观,唯识,真常不同就在这个地方。毕竟空就是中观的思想,其它的为什么最后归于有?就是这个分别的地方不同!如果将来你们研究大乘三系,不管唯识或者真常的思想,只要了解这个重点,再研究它就很清楚了,就知道导师为什么中观是空宗?其它的两系是有宗,为什么这样的分判你们就会了解了。不能彻底的知道一切法空,坦白讲,要解脱也是不容易的,大家要了解。

第三节 空(2)

 

自空与他空,系两种不同的空观。譬如观花空,自空者说∶花的当体就是空的。他空者说∶此花上没有某些,所以说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

自空就是自性空了,他空论就不是自性空了,两种的空观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个比喻:我们在观察一朵花,因为花是缘起的,花是条件的组合而产生的现象,从花蕾到开、到谢的过程是不是缘起的?是不是刹那不停的?当下就知道花本身就是空!为什么?因缘所生法!是缘起的法当下就是空。但是他空论者,他的观察就不是这样,花没有其它的条件,所以是空的,不是所有条件都有的。但是,有一些条件本身是有的,它不空的。

如「瑜伽论」的「真实义品」说∶「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这即是说∶在此法上由于空去彼法,没有彼法可以说为空,但于此法是有的。唯识学者说空,无论如何巧妙的解说,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

最早的《阿含经》里面,就有讲到鹿母子讲堂是不是?这个讲堂里面,没有某某法。比如说,我们现在都是人在上课,但是这里面没有牛、没有羊。所以,可以说它是空的,没有一切法都具足么。但是,所有其它的现象都是实在的,不能说它完全是没有的,把空解释成没有的意思。所以这里就讲,“在此法上空去彼法”,其它不同条件的法是没有,可以空去那些没有的法。但是,这个有当下的法是不能空的。

再作一个比喻,这样比较清楚,因为这个文句上大家会比较难了解。比如说我们身体好了:我们身体有五蕴大家都承认的,那有没有一个我?五蕴组合一个身体大家都能承认,但是,里面有一个灵魂不变的我,有没有?没有!因为这个是没有的。五蕴可以了解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所以这个我是空的。但是五蕴本身不能空!因为五蕴就是有么。五蕴不能空,所以我是空的。这样解释大家比较清楚,这个就是唯识论,重点是在这里!空去的是虚幻的误以为有的我,那个我是可以空,因为没有实在性。但是五蕴不空,五蕴的本身是有的!所以,这个叫一空、一不空,空去某法,某法是不存在的可以空。但是存在的不能空。这个就是唯识论的空法大家要明白!

所以导师就讲,如果照这样子的讲法,唯识学者在说空,怎么样巧妙的解说,最后没有办法跳出他空论。他空是什么意思?是人为造作把它空掉,而不是本来就空的,这样的论点不一样。

此他空论,也不是唯识学所特创的,他的渊源即远从萨婆多部而来。

这一种理论不是唯识学自己创造的,在部派佛教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思想了,后面引申到唯识学把它建立起来来使用而已。

有名的世友论师曾说∶(这个是部派佛教很出名的四大论师之一,)空与无我不同,无我是究竟了义的,空不是究竟了义的。如说五蕴无我,这是彻底的,确乎是无我的;若说五蕴为空,这不是彻底的。

五蕴是实有么,怎么会空?把空解释为没有了!所以,连四大论师也是这种观念啊!讲空跟无我,把它分别为不一样的。讲无我本来是彻底了义的,但是,讲空(无我即空)却认为这个不是究竟了义!为什么?——五蕴无我这个可以讲啊,确实是无我的!但是五蕴本身不能说没有吧?五蕴是空认为这个是不彻底的!

如果站在中观的立场,五蕴是不是空?五蕴是不是缘起的?五蕴本身是不是变化不居的?是呀!所以,只要缘起的还是空。并不是这个法不见了、消失了的才叫空。法虽然显现出来,只要是缘起而有、缘起而灭的都叫空。

由于五蕴无我,所以佛说空,而于此色、受等五蕴却是不可空的。如解经说「诸行空」,也说 ∶诸行中无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诸行的行空。

这就是唯识者跟四有一贯的思想。他们解释经里面就是这样讲的。《阿含经》常常讲到“诸行空”么,什么是诸行?一切迁流变化的万法都叫诸行!诸行中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也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我所,所以说是空的。但是,迁流变化的诸行不能说是空,这就是他们的解释了。

唯识学者继承此种思想,所以说∶由于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相,名之为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说为空的。

依他起是什么意思?就是缘起了!因缘组合而有的都叫依他起,他就是因缘法。什么叫遍计所执呢?在因缘法以外又产生一个虚幻不实认知的,那个叫做遍计所执。比如说我们拿一把火,用一个绳子绑着把它旋转,那就会看到一个火的圈子是不是?旋转快的话,火就会现成一个火的圈子。其实有没有火的圈子?没有!这个是由于幻相而起的,所以,这个火的圈子是虚幻的,这个叫遍计所执。

但是,火的本身是实在的,火的圈子幻相是遍计所执,那是空的可以讲。但火在燃烧的当下,这个火不能说它是假的,这个是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不能说是空,是自相有,遍计所执的才能说他空。这个就是唯识学者“他空论”的讲法,也是源远流长的部派佛教就有了。

其实何止部派佛教呢?在《阿含之空》就有讲了,《阿含经》里面也有这样的讲法。就是鹿母子讲堂的说法,也是“他空论”的根据呀!那么就知道,唯识学者讲的三性、三无性,这个三性在讲什么?依他起,遍计所执么,还有圆成实么!遍计所执的说空;依他起的不空;圆成实的那就免谈了更不空,空性是实在的了。所以,为什么不管说空说有,最后归于什么——实有,这个叫有宗,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他空论,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与自性有论相结合。

这就是结论,只要根据的是这种“他空论”的思想,而且很深的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一定会跟自性有结合,最后一定归于自性有。导师这几句话等于就是判教的根据了!空宗、有宗怎么分?“他空论”者就是有宗,就是这样简单。因为最后一定会跌入这个自性见里面,跑不掉的。

说得远一点,他空的思想,早见于『中阿含经』中。

《阿含经》就有这种观念。有时候我们在批评唯识学、唯识的观念,但是,不能说唯识学就是完全颠倒乱讲的,唯识学者还是有根据的,同样在《阿含经》中就有不同空义的展现。“大空经”就是《中观》这一边的思想;“小空经”就是唯识这一边的思想,跟《阿含经》都有关系的。所以,讲起来其实三系都有法缘,不能说是凭空捏造的。

如『中阿含经』的『小空经』,就是他空论。这种思想,与西北印度的佛教有关。『小空经』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存某一些──本是禅定次第法,称之为空,而不能一切空的。

修禅定有一个次第,一步一步往上进。比如四禅八定,初禅慢慢的意念宁静了;二禅非常喜乐;三禅就舍了;四禅心就不动了。再上去是空无边处,即四无边处:非想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一步一步的上去,每一次的境界都不一样,初禅到二禅,初禅就没有了;二禅的境界到三禅,二禅就没有了;三禅到四禅,三禅就没有了。这样一空、一不空,一步一步的上去,空无边处、到四无边处、到非想处的时候,前面的四禅跟空也没有了。就是这样一空、一不空,所以修禅定的观空方法,就会有这种他空的思想。这本是禅定次第法,称之为空,即不能一切空,要达到一切皆空就不可能了。

此经以「鹿子母堂空」为喻,如说鹿子母讲堂空,是说讲堂中没有牛羊等所以说空,非讲堂是空,也不是讲堂里没有比丘,更不是别处没有牛羊,才说为空。

这修的都是禅定的法,在我们旧有的观念里面,以为由戒可以生定,定就可以生慧,慧就解脱了。所以,很少人不透过禅定而修的,但禅定并不是不好,执着在禅定的境界就变成执着,反而辛苦喔!有的在禅定中某一个境界就停很久。讲一句不客气的话,能修到空无边处、四无边处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到空无边处、四无边处、无想处还会执着啊!就执着在那个境界,要解脱也不容易哦!

所以今天谈法,不是在讲定不好,定是增上,对进入修慧的这个境界,是有帮助的。如果不知道它的内容,就会产生执着,以为修定到某一个特殊的境界,甚至产生神通就不得了了!产生执着。所以这个定为什么叫味定呢?因为会产生味道!执着的味道。所以,这个空的内容就很重要了,如何才能不执着?而真正的兴起无漏慧?而真正的能解脱?

这是浮浅的空观,『楞伽经』称之为「彼彼空」,最粗而不应该用的。这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的空观,有种种的样式,而根本的方法不变。

这在某一种特殊的状态,在对治中可以用,但是很粗浅的。这一种一空、一不空的理论,其实有很多方法,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根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讲一句实在话,现在大部分修的只要是注重禅定的,都不离开这样的原则,这个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唯识学者的空义,实以西北印的他空论为本,虽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说,而究竟隔着的。

唯识学当然也是谈空了,但是,这种空跟当时的西北印度的“他空论”是一样的,是根据这个的。唯识学当然也认定大乘佛法,是要到达一切法空的境地。虽然也认为必须要一切法空,但是,根据的“他空论”那,其实要达到真正的一切法空,还有一层隔阂的。

至于自空,也是渊源于『阿含』的。如『杂阿含经』说∶「常空┅┅我我所空,性自尔故」。

自空,即《中观》的自性空的。重要就是这“性自尔故”。我们上过《杂阿含》,谈到法的部分,“法性自尔”一直就在强调这个自性空。常不可得,所以常空;我我所不可得,所以我我所空。为什么呢?此性自尔!什么叫性自尔?本来就是这样子!空,不是把它消灭了、把它改变了才叫空的;或者是用心去观想它才空的;去否认它才空的,都不是,本来就空。对此不了解,所以不知道它本来空而已!了解了之后,原来当体即空。

这即是说∶常、我、我所的当体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我所等不空。

破常见所以说无常,目的在破常;本来无我,我们认为有我,所以,无我就是要破这个我见。但是,如果现在知道无常、无我,是常不可得,我不可得,那还有没有一个常我可破?如果明白就不用破了!无常、无我,是本来就无常、无我;我们在无常、无我中起我见,起常见,当看清了真相的时候,果然真的是无常无我,那这样有没有一个常我可破?

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为常、我、我所的性自尔故。又如『杂阿含』的『胜义空经』(三三五经)说∶无我我所而有因果业报流转事,但不是胜义谛中有此因果业报流转等,所以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

这里一般人就比较难了解了。《阿含经》的“胜义空经”就讲到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虽然无我、无我所,但是因果业报不失,展现的生死流转这一边是宛然有的。这个因果业报,不是胜义谛中有此因果业报流转,在胜义谛中是没有的,在俗谛中(俗数法就是俗谛了)展现的现象就是“此有故彼有……”。这个必然的展现的因果法则,是在俗谛中哦,不是在胜义谛中有因果业报喔!

缘起因果的相续有,是世俗的,胜义谛中即无我我所而空。世俗有与胜义空,此经即概略指出了。

缘起因果的现象是宛然的相续,这个是属于世俗谛的。在胜义谛中是无我、无我所而空的,当下就了解了。世俗有的当下就是胜义空,胜义空不离世俗有,这个重点就点出来了。所以虽然分世俗、分胜义,其实是不二的。

总之,自空乃即法的当体而明空,他空则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他空论者是不能承认的。

这两种空义差别要明白:自空是在法的当下就明空;他空是要在法上空去某一法而明空,这样就不一样了。《中观》家认为世俗的一切万法,只是假名施设的有,不是实在的有。在胜义上来讲都无实性,所以是毕竟空。但是,“他空论”者认为一空、一不空,毕竟空他不能承认,差别就在这里。所以,唯识认为《中观》毕竟空是不了义,甚至于认为是恶取空,不然的话还需要唯识学吗?《中观》在前,唯识在后。就是认为《中观》不了义,才建立唯识学的。

如果是站在真常系的立场呢?那《中观》跟唯识又都不了义了!为什么?如来藏、佛性、自性清净心是不能空的,是实有的,是不变的!这样《中观》跟唯识那就变成不了义了。如果站在一切法空的立场,一般都是《中观》跟唯识在争论,真常系连名字都排不上!为什么?讲无常、无我是根本的么!怎么可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呢?所以在大乘三系的争论中,真常系其实连位置都没有,一般的争论就在空宗、有宗,《中观》跟唯识之争。

后来唯识学者论空,只约遣去遍计所执说;不但不能说缘起即空所显,也不能当下确认诸法皆空,

唯识学讲空的部分,只有遍计所执。缘起的万法本来就是空,他说这样讲是不对的,也不能当下确认诸法皆空,一定要空去某一部分才叫空,当下诸法皆空是不承认的。诸法缘起的当下都是自相有,怎么会空?

所以自空与他空是根本不同。假使引用『成唯识论』所说∶「若执唯识是实有者,亦是法执」,以为唯识也说缘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会。

自性空跟他空论,根本的见地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拿《成唯识论》的这一点来讲:“若执唯识是实有的亦是法执”,意思是说:《成唯识论》也没有说唯识是实有的。如果因为这一句话,认为唯识缘心心所法,一切都是空的话,就未免附会了,不了解唯识的真意。

唯识的根本就是在一空、一不空。最后,以三无性来否定前面的三性三自性,显现的是空性,最后这个空性还是不空,空性实有化。一切万法是空性来产生的,如果空性不是实有的就不能缘起一切万法。——那这个空性变成了跟本体论有什么不同?跟第一因有什么不同?所以,唯识的根本还是在他空论!没有办法自性当下即空,这个自空跟他空两个的认识基础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明白这个,有人就认为圆融最好,怎么圆融?把两个讲成一样,可以不可以?把它讲成一样怎么可以!事实上两个根本不能圆融,怎么个圆融法呢?所以,这个法的抉择,其实“圆融”两个字可以把它解决掉,变成没有争论可能吗?

我觉得,中观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从缘起因果而显的,而唯识宗是从认识论上说的。

缘起因果,是从万法的迁流变化中显现的,缘起法则的必然性,是从因果上来讲的。但是,唯识是从认识论来讲的;唯识的思想,如果没有这个识的分别,外面的境界一切都不能成立。他是以认识论的一个基础来看的,不是站在一切法的立场来看的。

唯识者以为从因果缘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彻底的;

从因果法则上去看一切现象,跟小乘的二乘是一样的,是不彻底的。

大乘应从认识上说。如『摄大乘论』说∶「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无自性,不是说自性完全没有。如未来法,在未来而生,必待因缘而决无自然生的,所以名无自然性。

比如,未来会生起的法,在未来才会生起呀,还一定要等待因缘,不是自然而生起的,所以名无自然性。

过去已灭无体,即颂中的自体无。现在生灭不住,即颂中的自性不坚住。这是约三世因果的流动,说无自性。『阿含经』有这种说法,所以『摄论』以为这是共小乘的。

已经消失的,已经过去的,当然没有自体。《阿含经》有这样的说法,未来的还没有生,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当下刹那不住,这个是从三世因果的迁流现象来讲的,说它无自性,也就是无常,迁流变化不居。所以,从迁流变化来看它是无自性,这个在《阿含经》里面就有讲。如果今天讲一切法本来就是空性,是自性空的,那跟这个一样不一样?一样啊!所以《摄论》就以为这个是跟小乘法是一样的,把《中观》的毕竟空,看为跟小乘法是一样的,跟《阿含经》讲的是一样的。

「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这是约遍计无自性讲。

本来就没有的,去执取它,这样才能说它是无自性的,这个就是遍计所执说它无自性。

于一切法执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计义,依义计名而假名施设的,不是自相有的;离此遍计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无自性说,这是唯识学者自命为不共小乘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唯识学,是所谓大乘不共法,不共法是什么?是不共小乘的意思了!认为这个是大乘特殊的,跟小乘法不一样的,要离开遍计所执的这个自相有,才是空无自性的,这样跟《阿含经》的经义是不一样的。

然细究这「执取相不有」,『阿含经』也多说到「不可取,不可得」。「如执取不有」,声闻学者确乎也是可以达到的。

导师只是在点破了,唯识者认为不共的地方,其实哪里是不共呢?这个在小乘法里面本来就有的,那么就要举证。

『杂阿含』(九二六经)说∶迦旃延入真实──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而入禅。

我们上【杂阿含】的时候,就上过这一经;胜义禅,不取一切相,地水火风,青红赤白,一切万法随某一项而入禅的那个不是真实禅,是不取一切相不着一切相,那个才叫真实禅。

别译又说∶「但以假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真实义品」引此以为离言法性的教证,焉能说声闻法无此?

导师就找这个证据。唯识学者认为,因缘所生的法有种种的名、种种的义,从种种名、种种义的假名施设来看说它空寂,这个是可以的,甚至于由于这样来引证,叫做离言自性。离言法性,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圆成实了。如果是这样,《阿含经》里面就有了,怎么能讲声闻法没有这样的法呢?

由此可知,认识上不执取种种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

从认识论上来看,不执取一切的相而达到空,其实在小乘法《阿含经》里面就有了,就是这个胜义禅!胜义禅是不执着一切相而叫禅的,不根据青红赤白;不根据地水火风;不根据一切相,也就是对一切相都不执取,这个叫入真实禅。不执一切相不就是离言的空相吗?怎么讲没有呢?声闻法没有吗?导师就举这一经来点出来!所以,唯识学者的这一种看法,其实在《阿含经》里面都有的,表示讲的不共,其实哪里不共?早就有了!

依缘起因果法以明无自性空,与『摄论』三说不同。缘生即无自性,自性不可得即是空;

《摄论》讲的三种说法,其实,照因果的缘起法来讲,当体去明白它的空无自性,跟《摄论》讲的三种都不一样。只要因缘所生的法,当下就是无自性,注意哟!如果执着一切法有自性,所以要破自性见。如果知道缘起即无自性,从大乘的空观就是自性不可得;说无常就是常不可得。这个是真相啊!既然自性不可得就是空。

因为无自性空,所以执有自性戏论为颠倒,而如实正观即不取诸相。

今天执着有自性,一切法都是实在的;那种实在感、实有感、自性见,让我们颠倒、爱染、执着。如果这个如实正观以后,了解缘起当下即空非实,那个戏论执着还会在吗?当下即离!所以,如实正观即不取诸相,为什么能不取?相空就非实么!非实还会执着吗?如果确实了解自性不可得,就是见诸法实相了,还要离什么?所以,如实正观就是如实的了达当下的真相。

入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这当然不离缘起因果而安立。

今天能够于一切法不住、不取、不贪,不住一切相,不是离开这个以外来观空,就在一切法中观察它的无自性而已。所以,从缘起的深观中,正观缘起当下,了解一切法的无自性,当下就离戏论执着。今天讲大乘不共慧就是这样,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实相,要注意听!其实导师在讲这些法,分析自性空跟他空,中观跟唯识的时候,一再点到这个重点!只是,一般人没有办法了解他在点的是什么?

『般若经』曾说∶若有一法可得,诸佛菩萨应有罪过──有执着即是杂染不清净法,也是『阿含』所说过的。

《般若经》讲一切法空,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如果有一法是实在的法,不变的法,永恒的法,这个叫有自性。如果有这样的一法实在可以得到的话,那么所有的诸佛菩萨都有罪过,为什么?因为有执着,有实在感,那这样子的执着实在感,就是杂染不清净法,那诸佛菩萨怎么会清净自在呢?

依缘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门;

《阿含经》里面讲三解脱门:空解脱门,其实,从缘起的因果法,因果的现象里面,直接就明了一切法空,这个就是空门。

不取一切相,是无相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方便不妨不同,而实则一悟一切悟,三解脱门同缘一实相。

什么是一实相?诸法寂灭!注意听啊!今天讲空,怎么个空法?一切缘起的因果当下无自性就名为空!因为缘起故。为什么不执着外面的一切相?因为外面的一切相还是缘起的,还是无自性的,必归于灭的,也是归于空寂。了解了身心的造作,也是缘起的,还会执着实有的愿吗?你还能造作吗?这个当下还是缘起、还是空寂的!这个空寂性就是实相。

所以,讲涅槃寂静,实相就是空寂。不管是从空,无相,无愿入手,三解脱门看起来有次第。其实,三解脱门所体会的都是同一个实相,这一实相就是我们大乘讲的空性,也就是我们讲的实相,一实相印就是这一印。那这一印跟三解脱门完全一样,一实相印就贯穿了三法印,就在谈这个。这一实相印,就是大乘不共慧。

中观以缘起无性的空门为本,未尝不说无相门。而唯识专从观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即因果而明空,此即是二宗的不同。

《中观》从缘起的万法现象,当下体证它的无性,当下体证的就是空,以这个为根本。虽然当下讲空,未尝不说无相门,无相跟当下空哪里有不同?都是从缘起空下手一样的!唯识是从观空的方式,不是当体即空,从缘起观空的。是用观空、修空观、修禅定的方式,用这一种方式,就没有办法在因果的当下就明空。中观跟唯识的不同就在这个地方。

上明缘起无自性,都是为了说明空的定义。龙树论说到的地方很多,根本与其它的学派不同。

所以,从缘起就了解无自性,这一部分说明空的方法,这种定义就是《中观》龙树常常用的,用的地方非常多,跟其它宗派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这个特色。所以,如果了解《中观》的特色是什么,就在这缘起明空义,缘起明无自性,这个就是中观的特色。

所以不能望文生义,见了缘起、自性、空的名辞,就以为是同归一致的。

缘起有缘起的内容,自性有自性的内容,空有空的内容,不要以为缘起跟自性混在一起,就是一样的。自性跟缘起怎么会一样?缘起的必非自性,自性的就不是靠缘起!所以,如果最后来个自性缘起,那就很好玩了,这就是不明法义么。所以,我们不要望文生义,从文字上去解释,以为是一样的,不是这样子的。

第四节 缘起自性空

现在,把上面讲的缘起、自性、空,总合起来说∶缘起与自性是绝对相反的,缘起的即无自性,自性的即非缘起。

缘起就是要其它很多条件组合么,绝对不是自成、自有的,不需要条件、不需要其它因缘来助成的。刚好相反,缘起的就是表示无自性,讲自性的就必不是缘起的,这个很简单就可以明白。

一般的众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它各派,都是以自性为根源而出发的。

佛法的特质就是缘起无自性,佛法是缘起论!不是本体论,不是一元论;不是二元论,不是多元论;不是唯物论,不是唯心论,就是缘起论。谈缘起就已经否定了自性的实有,所以讲无常无我。

一般的众生跟外道,还有佛法中其它的某一些宗派,偏偏都是以自性为根源来谈法。这一点就是导师要我们明白的地方,今天佛教说与世不共、不同的,是其它的宗派、其它的外道不能解脱究竟的地方,只有佛教佛法才能究竟,是凭什么?就是凭不共法的特色么!与世不共的特质。如果都以自性为出发点,跟外道都一样了,那佛法还有什么特色?

而佛陀的所以与外道不同,即是「我说缘起」,「论因说因」。所以依中观说,中观可称缘起宗,其它各派可称为自性宗。

佛陀讲的是谈因论因。《中观》最符合佛陀的教义,是以缘起来谈无自性而明空的。所以中观最符合缘起论的立场,所以导师就讲,照中观的说法,中观可名为缘起宗。这个就是导师分有宗跟空宗的不同,就在这里。缘起宗就是空宗,其它的有宗就是自性宗,讲自性实有的。

也即是空有二宗的分别处。若以缘起与空合说,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二者不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

佛教讲空宗、讲有宗凭什么来分别?就是凭这自性跟无自性的差别来分别!所以空,其实就是在谈缘起;缘起就是在展现空。听起来名字是两个,但是事实上的内容是一样的,是同一内容两种看法。

两种说法,也即是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大家都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是什么意思?在空宗就体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今天不了解缘起的空,能不能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没有办法?如果照唯识的思想,怎么样让空变成色?色变成空?怎么可能?色是有的,是不空的,空怎么会是色呢?这个要怎么解释?今天如果不是站在缘起自性空的立场,怎么能解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呢”?不只是“不异”哟,“即是”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比如,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色法么,“色即是空”,也就是说这个“色”的当体就是空,如果照缘起法当然知道,因为是缘起的,是五蕴的组合。没有实在性,没有不变性,没有永恒性,说它是空很合理。因为无自性,没有实性才能缘起万法。这个身体还会变化、会变老,“由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样才能缘起呀!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才能成立。

如果不了解缘起法,不了解缘起即空、就是无实性,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怎么解释?怎么解释也解释不通!所以《般若经》的精神,主要的就是这几句话!跟中观的空义是一致的。

缘起与空是相顺的,因为缘起是无自性的缘起,缘起必达到毕竟空;若有自性,则不但不空,也不成为缘起了。

导师从这么远的探讨,——从《阿含经》、从《阿毗坛》、部派佛教、到大乘的“空相应经”,到《中观》的空义,这样一路抉择下来,我们应该越来越清楚了。为什么自性空跟他空不一样?我们慢慢就明白了!如果有自性它就不会变了,是常么。就变成不空了,没办法变空,空也不成立,那空不成,缘起法也不能作用。

外人以为空是没有,是无,今说缘起即空,即误以为什么也没有了。

众生的误解就是在这里了。照空才能缘起的这个内容来看,不是否定什么都没有,正因为空才能缘起有,空就是能有,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么!如果认为空是什么都没有,这个是误解了、误会了,不了解空义的人,反而在实无实有的这个观念里面。

因为在他们,缘起是可以有自性的,缘起与空是不相顺的。而在中观者,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有不碍生死流转以及还灭的缘起法。

缘起是有、俗谛;空是真谛、是无,这样的解释是不相顺的。缘起是顺于流转的一边,也顺于还灭的一边,是两边同时的缘起。所以缘生万法的流转、流变,生死就是这样相续。因为缘起也可以还灭,所以才能证涅槃而解脱生死,不是偏于一边的。如果偏于一边,不是执着实有,就是执着实无。其实,它是可以有也可以还灭,空跟有不是相对的,而是在缘起法的当下同时展现的,这样怎么会落于实有跟实无呢?不了解缘起法才会落在自性的实有实无!

中观所说的空,不是都无所有,是无自性而已。

比如,对一切法、人、事、物都好,以为是实在的,才会产生爱染、执取、占有。如果了解都是变化不居的,没有一个实在性、永恒性,那么贪取、占有、爱染当下就止息了。以前曾比喻过:一块冰块看起来是有,但它必归于灭。为什么?它一定会融化的!这样会不会抱着一个冰块在那边快乐满足?很快就融化了啊!

我们看人、事、物是这么实在,其实跟一块冰块有什么不同?明白真相,就像不会抱着一块冰块当为实有意思是一样的。对人事物也当下可以解脱的,所以,不是厌离万法,否定万法,是否定万法的实在性、实有性,离开贪染执着,不是要厌离一切法。而是离开对法的那个实在性,就不执着、不爱染。所以,要超越的是那个实有感、自性见,不是在厌离万法。这个很重要啊!关系到我们修行用功的心态。

我常常讲喝咖啡会上瘾,有的人喝咖啡一天喝几十杯,一下子不喝就很难过了、受不了了。因为咖啡会上瘾,所以咖啡是恶的!就永远都不能用咖啡,这样的结论对不对?要厌离它么!不能接触咖啡,咖啡是坏的,会使人上瘾。——喝咖啡会上瘾,是我们对咖啡的性质不了解,如果明白咖啡的性质,知道它的作用是虚幻性、非实,就不会去执着非喝它不可。有的心脏不是太强的,喝一点咖啡也会帮助血液循环,对身体还是有帮助的。

就像说不能饮酒,饮酒会乱性。但是,现在医学讲:某一种身心状态的人,一天喝一小杯对身体有帮助的。所以要明白,要去掉的是对法实有感的执取,不是在对法完全的否定跟毁灭才可以!执取了、爱染了,是贪欲的存在产生障碍的,不是那个法的本身有问题。《阿含经》里面也讲,黑牛跟白牛中间有一个鞍是不是?还是“扼”在互相牵连着。不是黑牛影响白牛,也不是白牛来影响黑牛,是中间那个“扼”!表示不是我们去障碍一切的万法,也不是万法来障碍我们,是中间产生的那个“贪欲”。

贪欲是实有感造成的,自性见造成的。了解缘起无自性,了解一切法的真相,刹那刹那生灭不住、不停的,没有一法是永恒的,这样就不执取了。不然,人一定要离开这个世间才能不贪、不染么,不是的!真正证果的这些圣者们,当下体会,当下就远离颠倒执着;当下就证入不同的圣果,是不是?所以,不是在厌离一切法,是离对一切法实有感的执取,就是那个自性见。

但是,这个不是空理论!在万法中每一法都可以观察,包括色心二法;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万法;自己的身心变化,心灵上的起落,都一样喔,是不是缘起无自性的?当下观察应该当下就明白呀!这个不一定要几百年,几十年的修行啊!佛法谈的是缘起的事实,当下的现象,明白这个重点何其重要!

如水中的月,虽月性本空,而月亦可得见。

我们看水中有一个月亮,知道这个月亮是影子,不是实在的。其实,抬头月亮还是看得见的,还是在的。不是在否定一切万法,缘起如幻的当下,一切万法中就可以了解,不一定要离开万法。

所以空与缘起是相顺的,如离缘起说空,说缘起不空,那才是恶取空。

今天要修行、要观察、要离开执着,就在万法中去了解它的缘起性;了解它的非实、无自性,对一切法就不执着了。不是离开缘起的现象,去到一个特殊的地方,什么都不接触,在那边灵灵妙妙的什么都空,那是幻境啊!一回到现象来又执着了!离开现象有空、有境界,在现象中就不自在,这样修行能受用吗?

所以,真正的受用是在万法之中,我们的身心根尘相触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产生的执取,产生种种的爱染,当下能看清楚如幻、非实、无自性,包括我们的爱染、触受,当下即止息。所以,在缘起触的过程中,受的过程中才能当下去体会,体会空是跟缘起相顺的,离开缘起说空,或者是说缘起不空,那个都是颠倒执着的,反而是真正的恶取空。

论到空与自性,一方面,自性是即空的,因为自性是颠倒计执而有的,没有实性所以说自性即是空。

认为有自性的人,就是颠倒执着而有的了,去好好的观照,真的自性可得吗?如果体会到自性怎么寻都不可得的时候,其实,这个自性就是空。

然不可说空即自性,以空是一切法本性,一切法的究竟真相,而自性不过是颠倒、妄执。

这句话很重要!说一切法无自性,所以是空。如果说空是一切法的自性,那样对不对?——就像说一切法是虚幻的,破了对一切法的执着,而有一个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性是实在的、不空的,那样对不对?一样是颠倒、妄执的!缘起就是在否定自性,反而又把一个空当为是实在的,那不就又变成自性了吗?所以,我们可以讲自性是空的,但是绝不能说空即自性。空是一切法的本性,一切法的究竟真相,而自性不过就是颠倒、妄执而已。

但以究极为自性说,空是真实,是究竟,也可能说空即(究极)自性。

如果一定要讲自性,那只有一个讲法,——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这样知道意思吧!这样讲就不会有太大的毛病。

如『般若经』说∶「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一切法之自性」。

自性不可得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么。要讲只能这样讲了,《般若经》也是这样讲的。

约毕竟空说,也可以说为实相、实性、真实。

用语言去表达空的内涵,表达涅槃的内涵,表达无自性的内涵,怎么讲?只能说这个空、毕竟空、涅槃,就是实性、就是实相、就是真实!这个语言那表达啊,就有相对的现象产生,但这只是表达而已,假名。

因为寻求诸法的究极性,即是毕竟空的,今还其本来之空,无增无减,而不是虚诳颠倒,所以也可说真说实。

我们探讨一切法的自性是不可得的,最后了解是毕竟空的,但是这个毕竟空,不是去破坏一切法而产生的空;否定了一切法以后才产生的空!其实,这个毕竟空是一切法本来就这样的,只是还其一个本来面目而已!所以,讲空不是有增、或者是有减,是无增无减的,本来就这样子的。

比如,现在我们凡夫身,都执着在有我、有自性,这就是颠倒戏论!哪一天明白见法了,才知道过去的认识是颠倒执着的。明白了,不在执着了,远离颠倒梦想体证涅槃了,这个是修来的吗?不是!是还它个本来而已,本来就这样子,不在执着就是还它个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在毕竟空中起颠倒幻相,现在明白了,不过回到本来而已呀!有没有增减?没有增减!真正的毕竟空是本来就如此的,不再虚狂而已!

如果是这样的还其本来,用语言来表达就可以说是真实的。真实的不是落在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是说没有自性的、毕竟空的、当下寂静涅槃的,这个叫真实而已!假名,还是假名叫真实。

总结的说,如此∶

 自性与缘起──相反相夺的──自性非缘起,缘起非自性。

缘起与空寂──相顺相成的──缘起故空寂,空寂故缘起。

缘起的当下如果明白真相,当下即是空寂,空寂就是本来不生不灭。所以,缘起与空寂本来就相顺的。


————相顺而相反——自性即空寂,空寂非自性。

空寂与自性

————相反而相成——无自性故空,空故即自性。

不是空寂就是自性,空寂非自性。这几句话回去大家用心体会一下。这个还是提示,不要被这个名相搞得糊里糊涂。不过这个前后都是相应的,前面这些法如果明白,最后的归结就可以清楚。

不过大家有心的人,想要真正受用这些法的人,回去一定要用功!不是今天来听听回去又忘记了;下次来又忘记了,受用不了!要用心,回去这个内容如果还有犹豫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哦!如果含含糊糊过去,未来还是不了解哦!探讨真的明白为止,不明白可以问同参,再不明白问我就是了。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六章 八不
下一篇: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解脱之道讲记 a10 无因邪因与正因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
 解脱之道讲记 b18 三法印的统一
 解脱之道讲记 a22 缘起的内容 十二因缘
 解脱之道讲记 b25 灭谛 三 解脱的重点
 解脱之道讲记 c9 五、正命
 解脱之道讲记 a21 二大理则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
 发菩提心即至佛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科学家说宇宙起源与因果论是否违背?[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心在当下“念”心经[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清净的智慧·说慈济世界[栏目:疑问解答]
 风月场之陷阱 六、忏悔心声节录[栏目:风月场之陷阱]
 俱舍论释[栏目:五部大论专集·俱舍论·释论]
 量子力学(2)[栏目:量子佛学]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D 1128经~1130经:此三经叙述沙门四果。[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