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解脱之道讲记 a25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二 业集与烦恼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06

“二、业集与烦恼:

众生苦果的生起,是由于业集,业集又由于迷惑(烦恼)。因众生内心有不良因素,才烦恼动乱,才有业的集起。由此知,业力的招感苦果,烦恼是主要的力量。”

众生会产生痛苦障碍是由于业的集起,但业的集起有其条件——烦恼。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讯息:业力会招感苦果,必须有烦恼力量的滋润。一般修行者都说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业力深重,因此对自己当生解脱失去了应有的信心。但从这里就知道:不管你有多大的业力,如果没有烦恼的助缘,是不会产生苦果的。修行人常常在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无始以来你究竟造了什么业?有多少?这一切都是茫然的,只是嘴里念念有词就忏悔掉了吗?其实过去的业并不会因为你嘴里的念叨而消失。最主要的是不要有烦恼的因缘条件来滋润业,那就不会成为果报。鸯掘摩罗杀了九十九个人,当生都能证阿罗汉,理由就在此。如果照一般的观念,点滴业力都必然要受报,那鸯掘摩罗成阿罗汉就没有道理了。后面谈到十二缘起时大家会明白,十二支就象环环相扣的圈圈,只要中间任何一环断了,后面就不会相续。众生造业是由烦恼而来,烦恼由贪爱所起。只要贪爱止息了,烦恼就会止息;烦恼止息, 就不再受“后有”。阿罗汉能证果,不受后有,就是断了环环相扣间的“爱”染一环。所以修行有二个重点:一是破无明,一是断贪爱。贪爱一断,烦恼不起;烦恼不起,过去的业就不会得到滋润而受报。我们过去不管造了什么业,如果这一生能发菩提心,断了烦恼,无始以来的业从此就不再相续,这个讯息带给我们无比的信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造了很多业,一点一滴都要受报的,那就永远没有了期。我们不知道过去所造的业,如何还报?唯一的办法就是破无明断贪爱,后面的相续就不会成立,这个很重要。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才知道当生现世用功发心的意义,就不会说:“我们无始以来的贪瞋痴如须弥山,业力那么大,怎么能消呢?所以没有办法。”先否认了自己,然后只有等诸佛菩萨来救度。如果只有等待别人的加持和救度,那修行就等于无效,这样的佛法还有意义吗?所以传统的宿命论与佛法缘起论的业力说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宿命论说我们今天所受的就是过去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要受报,只要业力没有尽就不可能解脱。请问业力怎么尽?只有明白佛法的缘起论,破无明,断贪爱,人人就可以解脱,这个重点大家一定要把握住。

“烦恼对于业。有二种力量: (1)发业力:无论善业、恶业,凡是能招感生死苦果的,都是由于烦恼,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而起。所以,如消除了烦恼,一切行为,就不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2)润生力:业已造了,成为众生的业力,但必须再经烦恼的引发,才会招感苦果。这如种子生芽一样,虽有了种子,如没有水、土、日光的滋润,还是不会生芽的。因此,如烦恼灭除了,一切业种就干枯了,失去了生果的力量。所以,破除无明等烦恼,就是了脱生死的关键!”

破除无明等烦恼,就是了脱生死的关键!这句话太重要了!烦恼是促发业力发作的因缘,又是业力感果的滋润力。明白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对于业力的问题不够深入了解,都把外道的宿命论当成佛法的因果。佛法所讲的是缘起论,就是环环相扣的一切因缘,只要断了其中一环,后面就不会相续了。业力如种子,种子放在土壤里,加上水、阳光才会慢慢发芽。如果把种子放到火上烤焦,也不会出芽开花结果。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种子一定能生果。缘起的意义在于不仅要有主因,还有助缘,不是只有种子就一定能开花结果。这个观念对我们众生来讲意义重大,否则就会落在宿命论里,以为我们没办法清净,无法自己解脱。其实重点在于只要破除了无明,就不再起烦恼贪爱,也就是消除了助发和润生的因缘,业果就会干枯,那就不会受报了。烦恼是业的因而集起业果,烦恼又是业果受苦报的所缘。要注意,很重要!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之道讲记 a26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三 业的类别
下一篇:解脱之道讲记 a24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一 行
 离欲已解脱
 解脱之道讲记 c4 道谛 八正道
 解脱之道讲记 b31 从生死说起 二 报由业感 业从惑起
 解脱之道讲记 c5 一、正见
 正觉与解脱
 解脱之道讲记 c13 八正道与其它道品的关系
 解脱之道讲记 b5 十二因缘 第七项 受
 解脱之道讲记 a15 六师的学说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
 解脱之道讲记 a20 三重因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七 第三则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栏目:冯学成居士]
 我在您念传承的时候不专心,这样能得到传承吗?[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闭关三年 判若两人 (清 澍庵)[栏目:释门法戒录]
 亏欠世间?[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戒从心生(杨郁文)[栏目:律宗文集]
 卓越的人[栏目:清净的法流]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F 第291经(触经):佛陀询问弟子们对于“内触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在弟子..[栏目:界定法师]
 相应83经 波估那之问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增支部1集161经[栏目:增支部1集]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三十五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