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身苦与心苦 一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80
身苦与心苦 一
      我们继续看讲义,“原来,人类苦迫无限,而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从身而来的身苦,即有关于生理的,如饥寒等。二、从心而来的心苦,如外物得失的忧恼,生离死别的感伤,尤其是老死到来,感到自己的幻灭,罪恶的悔嫌,系恋家族财产而起的痛苦。这二者虽有相互影响,但一是重于生理的,一是重于心理的。身苦是一般共感的,心苦即因人而不同。舍利弗为那拘罗长者说:’身苦患,心不苦患’(杂含卷五?一0七经),即揭示了佛法修行而得解脱的要义”这个重点,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感到苦其实不外身与心,五蕴就涵盖身心,物质的是色的 ,心灵上的就是受、想、行、识的。比如说,我们肚子饿了、寒冷了,直接从身体反应的不得满足,还有是属於心灵上的,对外的需求,尤其是生离死别的时候,我们一生的计较、奋斗,名利财产,眷属一切,这一些都放舍不掉,那心灵是很苦的。每一个人的身体感觉都差不多,身苦的部分大家都差不多,你感觉痛的,我也是感觉痛,身体的感觉反应,大家普遍一致的。但是心灵就不一样喔,每一个心灵的感受就不一样喔,我们佛法的解脱,重要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中秋,看到月亮很圆,如果是谈恋爱的人就会说:‘哇!好美的月喔,诗情画意喔,永生难忘喔。’如果家里死了个人的,看到那个月亮,会说:‘唉,好凄凉喔,怎麽这样的黯淡。’怎麽会不一样?同样看到月亮,而反应不一样,那是心灵的条件不同阿。
      我们世俗的人,看到名利都会,执着爱取,但是圣者看到名利如毒蛇。我们在经典也看过了:佛陀跟阿难,看到路边有一堆黄金,佛陀看到了说毒蛇, 就走过去了,後面一个再过来,看到了也说‘ 毒蛇’,走过去了,另外一个就觉得很奇怪,跑去看清楚了,明明是黄金啊,不过他还是不执取,就走了。後面再来的父子就不一样了,一看黄金啊怎麽是毒蛇?不得了,我们怎麽求怎麽要、想赚钱都赚不到,很欢喜的就把它拿回去了。结果呢因为他很穷,突然间有黄金,他拿黄金去买东西,人家就怀疑你这黄金从那里来?一定有问题的,报官把他抓去了。他就说我在路边捡来的,问题就来了喔,当时的法律,捡到的东西是归於国家的财物,你个人占有了就是侵占国家财物。我们的戒律里面,‘不与取’就是不能偷盗,为什麽偷盗是重戒?因为当时印度的法律偷盗罪很重,好比说偷盗超过现在一百块了,比喻啦,就要判死刑了,那个是很重的,所以当时的戒律,这个偷盗就判为五大重罪之一,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是现在你即使偷了一百万,也不至於死罪啦,但是当时的法律就不一样了,偷盗罪很重,所以我们佛法的戒律,也要跟世俗的法令相应。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身苦与心苦 二
下一篇:生命中的展现
 解脱之道讲记 a25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二 业集与烦恼..
 我不说彼有大过
 非无此苦 然有此苦
 解脱之道讲记 c17 如实观照
 解脱之道讲记 c12 八、正定
 解脱之道讲记 a4 苦谛
 解脱之道讲记 a12 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的特色
 解脱之道讲记 a11 印度思想界浅说
 解脱之道讲记 b25 灭谛 三 解脱的重点
 闻我说法 分明解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经》的逻辑结构(曲槐)[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栏目:宗密大师]
 您在此会说一句什么话来教导众人“胸怀感恩”呢?[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盂兰盆浅释——佛欢喜日救母难[栏目:传喜法师]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三 佛门俗称[栏目:佛教丛林观]
 戒邪淫十三法——选自《保富法》[栏目:戒邪淫文集]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选讲不增不减经的因由[栏目:智谕法师]
 放生善报之愈疾[栏目:放生因果]
 浅谈忏悔业障(明一法师)[栏目:忏悔业障]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一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