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返回 妙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1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释】第三十三章是用譬喻说明了修道人应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要一心精进学道。这就像一个人带有无始劫种种虚妄的习气,或者一切的惑——见惑、思惑、尘沙惑,这些就譬如万人。若你能受持净戒,这就譬如你披上了铠甲,戴上了盔甲。然后你再能坚持其心,就没有怯弱,这就是一种戒力的精进。你能精进勇猛,不会半途而退,这就是定力。有定力就不会半路退回,不怕前面种种的境界,不怕前面有很多的敌人和你作战。不怕,就不会战死,这就是慧的力量。戒、定、慧这三种力量,能破灭如众魔般的无始虚妄习气、种种毛病。能破除众魔,就可以证得道果,这就是作战得胜,凯旋归来。

所以佛在这一章经上说,“夫为道者”:做一个修道的人。“譬如一人”:若能专一其心修行,就像一个人“与万人战”。万人战,就是譬如种种的习气、毛病、虚妄、贪、嗔、痴,要对治它们,就好像与万人作战似的。

在这时候,你“挂铠出门”:披上盔甲和人作战。“意或怯弱”:你要是心不坚固,意志怯弱。“或半路而退”:或者不修行了,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者和虚妄的习气、魔军作战,战败了,死了——就是修行不成功。“或得胜而还”:或者得胜回来了。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沙门学习道业,应该把心坚固了,不要半途而废。“精进勇锐”,要向前精进勇锐,只有进而不能退。“不畏前境”,不怕前面的敌人多。“破灭众魔”,把一切魔王都破灭,打败了。“而得道果”,自然就能证得道果。

第三十三章,“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佛讲了,修道人,一个人修道实际上如同与万人作战。有的人说:“我在家不修道的时候,没这么累,虽然干点活,它不累。干点活,回去喝点酒、抽抽烟、看看电视,两腿一蹬睡觉了,没这么累。”因为你是顺着魔道走,你和得道了无相干,只能越堕越快。最后,生死一来就不自由了,你永远不会得到自由。

但“为道者”就不一样了,为道,想获得自由,想获得解脱,你就得一人与万人战,就得有这么大的力量。有时候我们生起烦恼,有的人就认为上当了,他以为修道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比在家要轻松多了,也不怎么干活,就是吃饭、在那一打坐,他想的就是:“不行我就在那躺着了,两眼一闭,我就什么也不想。”

就是说,“为道者”就像一个人与万人作战似的。不为道,你就是自己顺着魔军走,那个烦恼好像是不起来,好像挺快乐,好像挺轻松,但是他永远在生死轮回之中,痛苦在后面呢,而且无有穷尽。为道者要想彻底的断除这些痛苦,就比如一人与万人作战。

我们往往都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有很多人在修道的时候就产生了退道心,他还以为:“你看我这修道没修好,我怎么生起这么大烦恼呢?不行,得回家,在家的时候没那么大烦恼。”所以他收拾收拾包就回去了。回家了一看,烦恼更多了,更恐惧、更害怕,因为他堕落到贪欲里去了,所以又恐惧害怕起来了,“不行,我还得修道。”又出家了。

出家了,过了一段又忘了这码事了,“啊!这修道怎么这么烦呢?这么多人,大家在一起,造成这么多烦恼,不行!”又想起了过去,“你看我一个人在家,上山放个牛,你说谁管着我了?拿个鞭子,往地下一躺,腿一伸,多自在!想抽烟、想喝酒,随便!愿意找谁唠嗑就找谁唠嗑。这可好,师父也不让串寮,还得成天早早地起来上课,一天老是一个模式,走来走去,得了,拉倒吧!”又回家了。

他的主要原因就是烦恼习气太重,主要是不明白“修道得一人与万人战”,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谨记这句话,要知道这句话——一人与万人战,你心里才能对自己有所鼓励,而且明白这个。

所以说,修道不求顺利,你要是求顺利、求快乐,那你得上五欲中去求。修道不求快乐,我们求的是什么呢?求的是道,是永远的解脱,永远的清净。我们不是为贪五欲之乐而来的,我们要是贪乐,这里不存在乐,佛法里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只存在着清净、无为,那不是世间乐所能比拟的。那个乐是什么乐?是五欲之乐,是低级的。

你要知道,这个“万人”就是我们的贪嗔痴习性。我们的贪嗔痴习性从无始劫就形成了,所以它的习气特别重,你不想叫它生气都不好使,非生气不可。人家说一句话就生气,就算明知道对,还生气,还拿几句话对付人家,非把人家对付生气了,哎!心满意足了,这算出了这口气了。出完气了,又生起恐惧心了,“这样修道对吗?这不对呀,哪有这样式的?”又后悔,后悔也没办法,已经说完了。

应该知道,你在与贪嗔痴作斗争,每时每刻都要提高警惕,有一念忽视,魔就要进入你心里,就要占有你,就要破坏你,所以你不是前进就是后退。所以每天早晨你起床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念几句“阿弥陀佛”,你就得生起一个念头:“我又开始一天紧张的修行了,应该精进,不能懈怠,我要和大家和合,有一念不和都不行。”

这里顺便多说几句,这个和合很重要,一念不和都不行。就是说,有一粒米,我不和大家共同吃,我心里有愧;有个床,我不和大家共同睡,我有愧;有个药,我也得和大家吃,得先让别人吃,最后才轮到自己,永远永远是这样。大家就是我,最后才轮到我。我呢?大家吃了,就没有了,我也不要了,完事了。就算轮到我,我吃也是为大家吃。这个心永远记住一个大家,这样才能和合,有一念不和都不行。

不光念头,就是我们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行为上,一定要和合。我穿的衣服,随时都可以让你穿。你的东西埋汰了,我随时都应该帮助解决的。我的鞋有味了,我赶紧给刷了,那味别影响你。你那味,我来多吸几口,这样的话空气能干净,这才行。我那个东西你随便用,而且你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绝没有半点额外的想法,我只能比你们做得更和合。这个心里永远和大家和合,这是一种平等心,最后趋向无我,它回向无我。

你觉得不和合,“太别扭了,这个人那么多毛病,我跟他和干吗?”你不和,“我”就坚固;你和了,“我”就破。谁来帮你破?就是众人帮你破“我”,没有众人,你连破“我”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说,共同修行有力量。这里多说了几句。

你记住,“一人与万人战”哪!万人,那不是一个两个,不是我跟他俩。这个事我能顶得过去,我没起烦恼;那个事我也顶得过去,没起烦恼;十个事我也没烦恼,等到一百个就受不了了。那也不行的,那如果有一千个怎么办?它得与万人战。“万人战”还说少了,因为我们的烦恼像恒河沙一样多,那么多的烦恼,你战胜一个两个就完事了?它不可能的。

我们看这世界上,看到那天上星星那么多,看到人那么多,看到树木那么多,你要东西也要那么多,你从来都不嫌恶。你不嫌,这时候你的烦恼也这么多。物质多多少,你的烦恼就会多多少,你要了无量的物质,就有无量的烦恼在等着你。你想把世界都变为财产、都变为你的,那世界的烦恼也都给你了,你就斗吧。你贪欲嘛,是不是?所以你就起烦恼,越起烦恼越贪,越贪烦恼来得越多。

所以你应该明白“与万人战”,那“战”不是说万人都给你物质、给你好,是与万人战,与无始劫的贪嗔痴战,而且非常顽固。“万人”只是比喻,实际上不知超过多少万亿,我们随时随地都得破它,随时随地都得想到:我们就在与万人战。

如同“挂铠出门”,披上铠甲。铠甲,大家知道吧?

弟子:知道。

是什么?

弟子:古时候用铁片连起来,箭射不进去的那种衣服,它有的是用金丝织的。战争时骑着马,穿着的那个铠甲。

金的,我是不能用了,大家都不能用了。

弟子:说是金的,其实是铜的。再一个是兽皮,那都不清净。

还有谁知道什么是铠甲?

弟子:就是在战场上保护自己的身体不会受伤的那种皮。

谁还能说一说?

弟子:智慧。

智慧。还有谁能说一下?你说。

弟子:修行人,戒律是铠甲。

我们真正的铠甲就是戒律。

我们出门作战,第一步,你披上戒律的铠甲。这个戒律的铠甲就像古时候穿的那个护心镜,保护你的法身不被伤害。古时候作战,都是先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他不是怕死,因为他得需要有锐利的武器才能战胜对方,铠甲也是武器的一部分。我们说的铠甲指的是戒、定、慧,所以你得披上这个铠甲。

第一个铠甲就是戒。戒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我们有了这个戒,才能够有出战的资格,要不你没有出战的资格,你怎么出战?你去了,还没等作战,一箭就把你射在那块了,是不是?你想有出战的资格,首先要有戒律。有了戒律,你才会战胜魔军。修道如果不持戒,那纯粹就等着被杀、被砍,没有啥意义。你看他人活着,那只不过是俗人一个,将来上哪去还不知道呢。有戒律的人,龙天都护持,没有不敬佩的。

原先我都担心,说:“咱们这日中一食、不摸金钱,谁能理解?人家那都是吃三顿饭、摸钱,能理解你吗?”你看看,这个事就怪了,不可思议!人家虽然没做到,他不是不想做,可能是机会没成熟,但是他真心称赞你,恭敬你。这个恭敬,他想恭敬也好,不想恭敬他也得恭敬,戒律就有这么大的威力。

所以亲舟师出外去开会,就有俩人在那议论,说:“你说你修行,先别跟我谈修行;要说你修行,先上大悲寺住三年,然后你再说你修不修行,住三年你才能有资格谈修行。”现在形成了这么一个标准了。这个标准要是出来,可就麻烦了,大悲寺将来就住不下了,是不是?有人说:“我得修行啊!”“那好,你上大悲寺吧!”左一个派,右一个派,都派到我这来了,那得盖多少寮房啊?是不是?

所以我们得按照戒律去做。现在有这么个说法,目的也是鼓励大家,同时也是大家对戒律的认可。我一看,不光我们修行,人家也在修行,人家就算做不到,他也会随喜赞叹哪。暂时做不到,也有可能明天做;明天做,可能比咱做得还好,是不是?

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戒律抓得牢牢的,这个基础打得好好的,别怕枯燥、烦躁。说:“我现在学得也差不多了,我基本都明白这些意思,而且还能背下来。”那不行。说:“不但能背下来,我还能讲。”能讲下来,那还不行。“我能做到。”说,“我今天做到,明天做不到还不行,我永远地做。”而且做到这行不行?也不行,我得需要所有的人都做到了,这才行。最后,所有的人都做到了还不行,得所有人都成佛,那才是我的目的。

我们想走出这个生死的大门,你首先就得持戒,你不持戒连这门边都找不着。在世间上,你想做件善事、做点好事,你都不知道怎么去做,你上哪找门去?用什么来做你的武器,你都不知道,你根本就不懂得。别说作战了,跟谁作战都不知道,光生烦恼、痛苦。

对于这个我是深有体会,所以一听到有戒,生起的欢喜心无量无边哪。确实是,有了这个武器还怕什么?什么都不怕,就是死了都心甘情愿了,因为我已经听说了有戒,生起欢喜心了,就是来生再修或哪生修,那是以后的事。就是马上死,我心里都有一个满足的愿,太满足、太满意了,总比那种糊涂死不知道强了多少万倍。

我们有了戒,才能找到门,没有戒你找不到门。那时候你想修行,你就想好,都不知道怎么去好,没人帮你好。现在的人,你说那个当“小姐”(注:指世间从事色情服务的女人)的,哪个不想清清净净地过日子?没办法,让人牵着走,欠人钱、被人诱惑,因为她没有这个铠甲,也找不到出路,就像无头苍蝇似的。

咱们看得明明白白,说:“你这人出家就完事了呗。”“不行啊,放不下呀!”因为他没有戒律,没有这个戒、定、慧。所以你看,也没人拦着他,但他就是出不来;你瞅着他,他非要在那赚钱不可,成天跟人混,成天去做生意,跟人家磨嘴皮子,成天去搞那个,把那个东西(货物)搬来搬去的。一天就在那混着,混到老,死了,他也就那么地了,他就是不知道出来。

不是出不来,也不是他不想出来,是他找不着门,就像俗话说的“鬼挡墙”,晚上就在那转起来了,心里想走,就是转不出来,怎么转也转不出来,所以很可怜的。人迷的时候是找不着道的,怎么找也不好使,就算没人拦着,他也出不来。

所以只有佛法,依靠佛的戒律才能找到门。我们既然找到门,就不要有“意或怯弱”,疑惑和怯弱,这都不应该有,你不要怀疑和懦弱,懦弱都不行。有人说:“我胆小,胆突突的。”你既然有了这无价之宝,你应该勇敢地承担如来家业。你有一分胆量就有一份产,多大胆多大产,你有多大的心,就会承担多大的如来家业。

说:“我能把天下人都度尽吗?我最后才成佛?”你别害怕。有的人就害怕了,“万一真是那么回事,我怎么办呢?人家都成佛了。”你放心,都成佛了,谁能放下你呀,是不是?早就把你提着走了。

“那他先成佛,还不如我先成佛,我先成佛再度他多好。”完了,你看说得好听,实际上已经离开成佛的道了。因为你先有“我”字,就不能成佛了。看着是口说成佛,他反而不能成佛。那个是让别人先成佛,自己后成佛,好像是没有想先成佛,而第一个真正成佛的可能就是他,因为他没想成,所以才成的。他心里早成了,行的是菩萨道,外面你看不见,这叫密行。

所以你不能软弱,要发大心,更不能“半路而退”。如果打仗,你要是半途而退,也是死路一条。修修道,刚想精进,那面又给自己安排一个后路,“我还有个去处啊,反正人家对我挺尊重的,你寻思我就死在一条路上了,实在不行就换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你就等于在修道上半途而退了,有那一念,半途都得退了,那是危险的事情。退了只有死路一条,看着是有路,实际上都是悬崖,都是绝路,那路是通不了的。看着有种种的方便,那都是祸患,都在骗人。所以你的意不能软弱,不能半途而退。

“或格斗而死”,你怕死,那也不行啊,越怕死他反而死。挂盔甲不是怕死,是武器。越怕死越死,为什么呢?他老想保护自己。别把身体吃出病来,别把身体修出病来。一打坐,“我这地方难受了,那地方难受了,得了,我休息休息。”完了。那虚云老和尚七窍流血都坚持打七,人家最后成就了。就这么点事,你要是有那个退心,非被战死不可。勇者胜,真正的胜者是勇者。所以佛讲了,“得胜而还”。

所以“沙门学道”,应该像过去战场上的大将一样,“应当坚持其心”,绝没有半点退道之心。说:“我没有退道之心,我没想过,我就想出外溜达溜达。”实际上,你那就是退道之心。要坚持其心,绝不退道。绝不退道必须在行为上要做。不退道,它就没有想法了,什么想法都不让它有。

环境啊,环境不成问题。什么环境难修呢?就是好环境难修。所谓的好,它正是你难修的地方。集体修,它不让你存在个人的想法,一会敲板了,一会上殿、诵咒、打坐,它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想法。你自己出去就不是了,说:“我这好修,大森林里尽是虫子,所以我不能行道。回头累了,我想休息就休息,我自己说了算。”那“我”就坚固了。今天“我”坚固了,明天“我”坚固了,后天你就不知道“我”变成什么样了。

为什么单独“好修”?因为他修行那个轮转得慢,容他考虑。那个轮转得慢,一分钟可能转十下,或是一分钟转两下,或一天转个十下。因为它慢,像老牛车,你坐那可稳当了,稳稳当当地慢慢走。但是你要走到北京,得走几个月,它走得慢哪,咣当咣当……慢慢爬,它速度慢。但大众熏修就不一样了,它那个轮子转得快,像火车一样,像飞机似的,不长时间就到了,不知超过你多少倍。它不允许你有“我”的存在,你稍稍有点心,你要是动动念,就会被这个车轮给抛到外面去,一点都不客气。

我在碧山寺的时候,我天天思惟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我要发心去修行,要好好做、要苦修,要依教奉行。”天天早上思惟这个,所以天天不惹事。那天就寻思:“这思惟有没有必要呢?是不是可以不想呢?”就想出这么个念头:“哎呀,今天随缘吧!”还没想别的,就“今天随缘”,不是说不努力,就随缘。那天,我忘了是惹出一桩什么麻烦事,就惹出点麻烦事来,可能是惹一肚子气。

后来我自己回来反观一下:哦!就这么一念不正确,那都不行啊,就惹了麻烦气了。所以那时候有一个感觉:这个*轮转得太快了!集体力量消业快的速度是不可阻挡的,不允许有半点私情,也不允许你喘半口气。你喘气,说:“我合计合计,这个事对不对呀?能不能顺我心?”那都不好使的。有人说:“我脑袋还没转过劲呢,我这心里能不能接受?”它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你愿意不愿意,那车轮“咣”一下就过来了。你不愿意就被刮着了,就得伤着你;你要是愿意,马上就能躲过这一关。就是转得太快了,所以说集体熏修有力量。

那时候我就深深地感觉到集体熏修的这个力量特别大,所以在众中消业特别快,特别是发心,消业更快。你想不发心都不好使了,就像上了船你想下去?跑不掉的,你的标准提高到那块了,你要其名,想下来,那都不好使的。我跟你说,下来就得摔着。这玩意还怪呢,它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你想再退回原先的地方,那都不行了。

有的人寻思:“我已经不想修道,我再还俗。”那不允许的,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不管你精进到什么程度,你后退就找你麻烦。所以佛法这就不可思议,你上了船就别想跑,跑了,你就得受伤。

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其心”,为什么要坚持其心?因为它不允许你有退路,只有这么一条路才能到达胜利。所以不要想半途而逃,找个安乐窝,或是“我上哪去,人家顺我的心”。人家顺你心,那就完了,那就不在道上了。我们得与道会,天天与道会,你得往道上会,别老往世间上那个想法会,世间想法和道是两回事。

“精进勇锐”,就是说要精进。我们要严格持戒,不光会读、背、讲,而且要严格地忏悔、检查,这叫锐。锐是什么意思?把你微细的东西都给找出来。你不找,明天就是毛病。今天是想,明天就是行为。你得找,把脑子里刚想出来的都找出来,你只有这么锐利和勇猛。勇猛是什么?谁说一说?

弟子:智慧。

是谁说的?

弟子:是佛说的。

他说是佛说的。

弟子:永远不懈怠。

永远不懈怠,是谁说的?哦,是你说的。谁能说一说,“勇猛就是智慧”这句话是谁说的?

“勇猛就是智慧”是普贤王菩萨说的。勇猛就是智慧啊!我们天天念普贤愿,普贤菩萨就说过“勇猛是智慧”,以勇猛为智慧,所以我们要勇猛。

“勇”是勇猛,“锐”是深入。不光要有勇猛,还要锐利,一下就捅到那个要害的地方去,一下就能把贪嗔痴钩出来。你跑?跑也跑不掉。什么办法最好呢?就是忏悔。

鞍山有个居士,我上回给大家讲了,他忏悔以后,那心里可清净了。他说:“我现在就没有什么烦恼。”他说没什么烦恼。“那烦恼一来,就察觉出来了,它根本就站不住。”他修了几个月以后,觉得特别好特别好,殊胜!都想写文章告诉天下人,都赶紧修这种法门,太好了!他这一高兴,他说自己基本上没啥可修的了,起了慢心了。光有勇猛,锐利不足,所以又起了慢心了。

那天我又给他讲一讲,他又生起大忏悔心,“哎呀!师父,你要是不给我讲,我可坏了。我怎么变成这样式的?我怎么起这么大的慢心?我以为……哎呀,还有这么多的缺点呢!”这就生了惭愧心。后来又打电话叫我给开示,我说:“你先修吧,先写忏悔吧,写它一个月、两个月的,再找我吧。”光听不行那有啥用啊?

所以说,忏悔是很好的。我们每天都要检查身口意,特别是咱们这个*轮转得特别快,你要是不常检查,在身口意上有哪个动作、哪个眼神,你要是做错了,下回就是大毛病,它就起现形。我跟你说,那才快呢。所以每天晚上都得检查,检查的目的:明天别犯错误,可别犯错误。这是个无价之宝,养成这么一个观察的习惯性,将来可以避免很多的过失。所以人遇事要退三步,就是常检查,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是很殊胜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返回 妙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下一篇: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六章 忍恶无嗔
 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二〇〇七年六月初五自碧山寺受戒归来开示
 放生·护生——东林寺心开法师向大悲寺妙祥法师请法实录
 病苦是修道助缘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八 诵大悲咒无附加条件 何为本尊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玄奘精神 第66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3)[栏目:玄奘精神]
 净心眼[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心法]
 福德日记2月11日─节制饮食[栏目:福德日记]
 396.问曰:佛是众生,菩提是法,云何言佛即是菩提?[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