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以戒为师
 
{返回 戒律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21

以戒为师

  佛法的修行要求每一位修行者能健康、快乐生活,对宗教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怀、宗教实践。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也是指导的最高原则。
  戒是行为规范的原则。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自然就会有情绪,宗教的实践者也不能例外。面对情绪的无常,我们可以以戒来平静心态。
  戒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是优良情绪所具的特征。在戒学中,包含止持与作持,止持即是不该作的不作,作持即是该作的应尽力去作,所以止持是对个人不良情绪的约束,而作持则是培养优良情绪的成文要求。从止持与作持出发,佛法的情绪管理即是改造不良情绪,培养优良的情绪。从戒条来说,都是对我们的不良情绪作出的约束,而四众弟子所受的戒不同,所以对情绪的管理程度也不一样。当遇到挫折、不幸,遇到令人不愉快和使人生气的事情时,持戒精严的人总是首先告诉自己不能犯戒,从而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忍受心中的痛苦和不快,不发表激动的言辞,不进行冲动的行为。这种自我控制自己的方式,在现代情绪管理学中也是非常提倡的。总之,戒是规范每一个人的情绪,是引导个人情绪趋向圆满的具体规则,戒行具足才可以成佛。
  现在的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总括起来不超出杀、盗、淫、妄、酒。而戒律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则,正是强调人类自发地制止这些行为。不杀生是表示对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是对他人的身体不侵犯;不妄语是对他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是对自己的灵智不侵犯,而不去伤害别人。不侵犯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观念加以解释的话,就是“自由”的意思,也就是在不侵犯别人自由的情况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佛陀住世时,有修行的制度——戒律。传到中国,后来就有丛林制度,到现在也有新的制度。佛教的戒律是一种集体的生活,修行也在集体中去锻炼。依戒律的观点,是共世间的。佛教的戒有什么特色?它是道德的感化和法律的制裁,两者统一起来。犯了错误,戒律中有种种处罚的规定,但不止于此,而是在充满道德精神感化之下,有一种法律制裁的限制。在这样的一个如法如律的团体里,谁也没有特权,也不是谁说了就算,事相上的平等,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念,净善的行为,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物质,而发生伟大的作用——正法久住。所以,佛陀将要人灭时,教导弟子们要以戒为师!

 


{返回 戒律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道安法师的戒律观
下一篇:《梵网经》的三聚净戒
 修心的戒律
 佛门的戒律
 戒律概说
 戒律的根本
 戒律的思想(李世杰)
 广律东来前早期中国佛教的律典传译(屈大成)
 佛教戒律是人类道德作出的新解释(普性法师)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
 论原始戒律与中国清规的联系(果法)
 试论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严耀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6-026灯供修法与功德利益[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四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中部131经 贤善一夜者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这些佛教理论...我们到底对体验的分享更重要,还是对理论的弘扬更重要?[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观无量寿佛约论(彭际清)[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妙莲老和尚开示问答 4 认识老和尚[栏目:妙莲老和尚]
 凡夫力所能及的最简单的施食方法是什么?[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自由发展不是真正的自由 “Free”Development Is Not True Freedom[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自心的改变[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104.瞻波城的布萨事件[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