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徒不是偶像崇拜者
 
{返回 道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5

佛教徒不是偶像崇拜者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为了永恒怀念佛陀,便制作了佛陀的形像以慰藉群生的心,让人们看见佛陀的形像便想起佛陀的高尚人格和他完美无瑕的教法,以警策自励,努力修行。佛教经典《般舟三昧经》、《道行般若经》等初期大乘经典中说,造立佛像是为了修习般舟三昧、观佛三昧的方便,通过观想佛陀,与佛合一,这是佛教实证的方法之一。因此,佛菩萨像不仅是单纯的偶像,主要是为佛教徒怀念佛陀,学习佛陀,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圆满人格的修行法门。

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对自然界没有深入的认识,认为一切灾害都是来自于神灵的惩罚,于是对一切自然物都崇拜,特别是对附有非人格性、超自然力以及附有人性精灵并可发挥灵异能力的物体加以崇拜,如圣石崇拜、树木崇拜等等,之后再发展到祖先崇拜。到了文明社会的初期,视偶像为神灵的造型,偶像一旦制成,认为神灵便依附其上,而与神灵同样神圣。宗教发展到高度文明时,所尊崇的对象,则以人类形态为主。佛教就是高度文明的产物,它虽然创造出了许多佛菩萨形像,然其这些造像各自具有不同的表征,如佛像表觉悟的真理,观音表慈悲的法门,地藏表无尽的悲愿,普贤表对真理的实践等。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很快,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多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佛教寺庙里的偶像,更多的是一种纪念与表征的意义。因为佛教一直主张众生能够成佛,关键还是在自己的愿力与修行,所以祖师才说:“如鸭饮水,冷暖自知”。所有外在的形象都是助你修行取得成就的他力。

当我们知道了佛像崇拜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之后,你就会明白,佛像的崇拜虽然至今仍然存在,但是佛教更加强调的是心中有佛,而且只有心中有佛时,才能做到按佛教的思想和教义理论去生活,否则,你仍然是“着相”,如同丢掉了根本,而去追随表相一样。


{返回 道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为什么佛教采用乞食制度
下一篇:一般人认为出家有违孝道,请问你有何看法
 幸运儿的胎教——苦谛思维修之一
 苦难的童年——苦谛思维修之三
 佛教与自杀危机干预
 电脑中保存的致身心遭受严重伤害的女孩的最后一封信
 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
 禅宗公案:优波毱多尊者的灰色幽默
 佛教是非盈利单位,因而不需要竞争
 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破山海明的禅学思想及其实践>的内容提要
 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后记
 对重庆青年学佛沙龙成员的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一讲 缘起(第一部分)[栏目: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把力量对准自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三时系念法事开示[栏目:体慧法师]
 祸从口出[栏目:鬼道众生的故事-印度篇]
 三论宗之理事观(李志夫)[栏目:三论宗文集]
 浅析佛教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赵丽明)[栏目:佛教与经济]
 禅修指导 禅修中会生起的“不善念”[栏目:道澄尊者]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栏目:妙华法师]
 何谓顶礼——外相顶礼 内相顶礼 密相顶礼[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第七讲 忍相谓不恚[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