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次第花开 第二章 安乐
 
{返回 希阿荣博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1

第二章
安乐

    什么是执著?怎样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2008年7月底,上师旧病复发。治疗过程中,上师就痛苦与安乐的关系作了如下的开示。


    以前有弟子问我:“怎样才能安乐?”
    我想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放下执著就会安乐。”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答案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什么是执著?怎样算放下?这些都是问题。所以,当弟子再次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时,我便反问道:“你现在感觉如何?”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如果你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多变而易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尽管如此,天空还是经常出现浮云。
    在我们心性的天空中,情绪的浮云聚成云团,构成我们的心境。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境便安乐。
    什么是快乐呢?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
    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口渴的时候,喝上水就会感到快乐;肚子饿了吃东西就会快乐;上了一天班疲惫不堪,回家的地铁上意外地坐到一个座位,你会快乐;那颗蛀牙困扰了你好几天,医生把它拔除的那一刻,你很快乐;闷热的夏夜里一丝凉风、烈日下路旁的一片树荫,会令你快乐;甚至最平常的呼吸也会给你带来快乐……
    静坐的一个入门方法便是观察自己的呼吸。心静下来,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气息的吐纳都充盈着喜悦的能量。即使在纷扰的日常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了,鼻塞流涕让人很不舒服,可是两天后,当我们突然发现鼻子通畅、可以正常呼吸的时候,我们简直高兴坏了:原来能用鼻子顺畅地呼吸是如此快乐的一件事!
    看得出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它们,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
    如果人们能像观察自己脸上的斑点皱纹那样,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人们不是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著和对周遭事物的执著。
    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朋友……可实际上,这只是由于不了解自己而造成的误解。
    关于破除我执的方法,《中观》和《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我就不重复了。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
    每天早晨你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人是你吗?
    生物课上老师告诉你,人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也就是说一直在变化,组成你身体的细胞不断在死亡、再生。也许你觉得一定范围内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维持一个“度”,你就还是你,正如水在冰点和沸点之间无论怎么变化仍然是水一样。可是,拿出你三岁时的照片看看,你还会坚持认为在自己身上存在这么一个“度”吗?阔别几十年的亲友见面往往感叹:简直变得认不出了!而之所以还知道是“你”,因为“你”不是孤立的,在你与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还能找到昔日的痕迹。这种联系、这种相对身份,便是他人识别我们以及我们识别自己的依据。
    世界上没有凭空来去的人。
    了解到这种相对性,我们就会意识到,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
    我们不仅误解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对自己的内心也知之甚少。
    对许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此时此刻自己感觉如何呢?是饱还是饿?是冷还是热?是疲倦还是精力充沛?是安静还是躁动?听上去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并非每个人都能立刻答上来。
    很有意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
    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身体某个部位感到疼痛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这个“疼痛”,包括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变化……很快,你会发现疼痛感缓解了。
    同样的,当自己被愤怒、嫉妒、恐惧、烦躁等情感困扰时,注意观察。
    拿最具伤害性的负面情感——愤怒来说,愤怒也有从酝酿到爆发的一个过程,就像着火,开始只是几颗小火星,后来发展成火苗,风一吹,才越烧越猛,成了一场大火。许多人要等到火焰冲天才意识到着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观察的话,火星或火苗刚起就上前把它扑灭,大火就烧不起来了。你甚至可以不急于去扑火,袖手旁观也无妨,看看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风、浇油的就是喜欢恶作剧的那个你。现在你跑出来做观众了,没人帮忙,火烧得不起劲,一会儿自己就灭了。
    其他情绪也是这样,不要被它们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来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在你妒火中烧、大发雷霆、愁苦不堪、惊慌失措、满腹委屈的时候,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会好起来的。
    事实上,你就是想不间断地生一辈子气、发一辈子愁,也是办不到的。
    前面我们讲到自己与外界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这种自他的相通性为我们训练菩提心提供了机会。
    我们追求幸福快乐,不想受伤害,我们被人误解会感到委屈,我们希望受关注,被体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扩展开来,芸芸众生都有这些相同的希冀渴望。
    熙熙攘攘的街头,迎面走来的男人、女人、穷人、富人、你喜欢的人、你不喜欢的人,他们都和你一样希望幸福安乐,虽然他们追求幸福的手段也许很笨拙。这样的想法使我们很自然地生起同情、宽容之心。
    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
    焦躁、愤怒、嫉妒、恐惧、烦闷、疾病等等都让我们痛苦,这时我们想:还有很多众生和我一样在受苦!为了他们,为了自己,我一定要学会摆脱痛苦的方法。
    寂天菩萨说:“我们生起菩提心,就像是乞丐在垃圾堆里找到稀世珍宝。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喜悦,满足我们所有的希求。”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很多人的问题都在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这个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永无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恼或者忙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著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法王如意宝曾说:“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舍弃今生,但也不要太贪心。”世间人追求的富贵同时也是负累。
    从前华智仁波切隐姓埋名,在化缘的途中为一名亡者做超度。当亡者往生的瑞相全部出现后,家属高兴地供养给衣衫褴褛的华智仁波切三匹马以表示感谢。华智仁波切说:“我不需要任何供养。有了三匹马就会有三匹马的烦恼。”
    有人说藏族人生活条件那样艰苦,虔诚地信仰佛教并没有让他们的社会更发达,生活更富足。可是在藏族人心里,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平等安乐。生活富裕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佛法中,我们学到的便是让今生来世平等安乐的方法。龙树菩萨曾经发愿:来世一不投生到富贵人家,二不投生到过于贫穷的人家,最好是投生到有吃有穿的中等人家,既不用为衣食操心,也不会为富贵所累,平稳安乐,最适合修行。
    藏地很多人一辈子知足常乐,只求温饱。他们相信内心满足时感受的安乐,是富贵受用无与伦比的帝释天也享受不到的安乐。
    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必须要这样要那样才会快乐,完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当一些突发事件,如疾病、灾难,打断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样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感到快乐。
    除了对自己的误解外,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也存在误解。
    生活中一些基本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比如说无常。
    世间万物时刻处于变化中,而我们本能地想追求安全感、确定性,这就意味着生活往往会不顺我们的心。人们常感叹人生失意,事实上那种挫败感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对无常的体验。
    如果你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你就会放松下来。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称心如意、没有安全感。你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斤斤计较于得失亦是无谓的。
    认识并接受无常并不意味着你会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生活在你眼里从此将一无是处。试想在你认清无常的事实之前,不管是苦是乐,你不是一直都活得挺来劲的吗?而无常又何曾有一秒钟离开过你呢?
    有时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
    因为它,我们不会一直痛苦下去,我们总是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像现在,在苦恼愚痴了无数劫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找寻到安乐。
    佛法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果和空性。
    相信因果和建立空性的见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放下执著,获得安乐。    这两点,以后有机会我再细讲。


希阿荣博
上师于2008年7月底口述,弟子记录整理


{返回 希阿荣博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次第花开 第三章 序言 从玉树说起 缘起
下一篇:次第花开 第一章 五、烦恼即机缘
 《前行笔记》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满难得 3(下)..
 2006年1月1日上师希阿荣博开示
 次第花开 第三章 二、因果
 《前行笔记》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满难得 2(下)..
 嘱托
 如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次第花开 第一章 三、证悟无我及因果取舍
 《前行笔记》第一部分 导论: 一、出离
 回忆上师
 扎西持林冬日札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栏目:达照法师]
 钱财露白引事端[栏目:普献法师讲故事]
 君子之本[栏目:达观法师·论语禅解]
 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李尚全)[栏目:其它]
 禅坐的基础方法[栏目:圣严法师]
 心动则心眼见[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密法]
 四 耕田婆罗堕阇经[栏目:经集 一 蛇品]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C 第286经(取经)、第287经(城邑经):本经叙述“心”若被缚着的话,..[栏目:界定法师]
 什么叫恶知识?怎样辨别善恶知识?[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悲智双运[栏目:蒋贡康楚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