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十忠告论》讲记(六)
达真堪布
{返回 三十忠告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3

《三十忠告论》讲记(六)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龙钦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论》。《三十忠告论》里主要讲,如果在表面上学佛,而且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但是做得不如法或者发心不到位的话,对自己、对他人只有害没有利。所以不能盲目地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做一些类似佛菩萨的行为。

佛像供物经论炉灶等,虽携所需行于寂静山,
暂具用品争纷痛苦因,依无所需即是吾忠告。

过去在藏地,好多人到山上闭关修行。闭关修行应该少欲知足,少行无事。但有的人不是这样的,去山洞里修行也要带好多东西。这样做没有必要。自己要有一定的见地,遣除疑惑以后才可以在山洞修行。这些所依或者助缘,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不应该带很多器物,甚至带一些有价值、珍贵的佛像、供品、经论、炉灶、用具等。到山上修行,就要学习密勒日巴的精神。密勒日巴在山洞闭关修行时一无所有,连基本的生活用品,甚至身上穿的衣服都没有。他吃绿草,喝凉水,住山洞,没有佛像、佛经,也没有这些供物。若是你想到山上,或是在山洞里修行的话,也不应该带那么多东西。

我们藏地有一句谚语:“抛弃大家,建小家。”大家就是家乡。抛弃家乡,离开相对比较大的家,到山上或者庙里建一个小家,又收集这些佛像、佛经、供品,储备饮食、置办铺盖等用品。虽然住在山洞里,但周围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刚开始觉得生起出离心,抛弃家乡出家了。然而出了一个家,又建立了另一个家;抛弃了大家,又建立了一个小家。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最后在菩提树下修道的时候,也没带什么东西,只是铺了几把吉祥草,没有带什么圣物,也没有准备供品,直接打坐、入定。

不是谁都有到山上修行这个资格的。没有明心见性,到山上怎么修啊?在山洞里亲近不了善知识,也不能闻思。在修炼的过程中,若是有什么疑惑、问题了,谁帮你解决?这时候又下山吗?到山上修行是有条件的,没有必要靠外在的一些助缘。

“虽携所需行于寂静山,暂具用品争纷痛苦因。”这些都是纷争、痛苦的因。“依无所需即是吾忠告”,不要筹备这么多。但是我们现在很执着这些,要设佛堂、请佛像、摆供品,互相比谁家的佛堂大,谁家的佛像珍贵、庄严,谁家的法物多,谁得到了多少甘露丸、舍利子。

设佛堂,供佛像都要随缘。这些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如果有条件,有福报,可以设,可以请。如果没有条件,没有福报,也没有必要去执着这些。上师三宝无处不在,哪里都有,你供一个有形的佛,还不如供一个无形的佛。有形的佛是假佛,无形的佛是真佛。没有必要执着,只供假佛,不供真佛。

供品也是,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是供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贵、稀有的东西都是供品,包括我们自己所吃、所穿、所用的东西都可以做供养。供养有三种:法供养、力供养(奉献能力)、财供养。把身体、受用、善根用来做供养。身供养是将身、口、意三门供养上师三宝。受用供养是将自己所穿的、所用的、所吃的都供养给上师三宝,供养给自身坛城。善根供养是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所积累的善根供养给上师三宝。那些物品都是一种表法,有也行,没有也行。

现在人都执着这些法物、圣物、舍利、甘露丸。我每天都在给大家开示,然而来求正法的人非常少,反倒是求金刚结的人特别多。都颠倒了!光靠一个金刚结,甘露丸,舍利子,能成就吗?

要解脱、成佛,必须要靠正法,靠闻思修。我们经常说圣地、圣物,若是你有信心的话,都是圣地,都是圣物;若是没有信心的话,都不是圣地,不是圣物。加持是靠信心的,成就也是靠信心的。有信心,到处都有加持,到哪里都能得到加持。信心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明理中来的,不明理怎么能生起信心,没有信心怎么能得到加持呢?

我们说,一到某某圣地就能消业、解脱,但是有的人来了,可业障并没有消,也没有解脱。我们说,某某圣物一见就能解脱,一戴就能消灾免难,但是有的人见了、戴了,没解脱,也没消灾免难。

印度的金刚座特别殊胜。若是有一个地方,见到就能解脱,那肯定是金刚座,因为它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这个劫里还会出现一千尊佛,都要在印度的金刚座上成道,再殊胜的地方也比不上金刚座。若是一到那个地方就能解脱的话,佛就不用三转*轮了,佛的那些弟子也不用苦修了,都到金刚座就行了!哪有那么容易?

确实是有很多系解脱、见解脱、闻解脱,但这是对机缘、相续成熟的人来说的,他们一见到、一听闻、一系上这些圣物就能解脱,瓜熟蒂落。对有福报、有根基,因缘具足的人来说是这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样,我们一般的人还需要修行。所以说,这些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以后别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不要太在乎,一切随缘。这些都是所依的作用。你若是需要一个所依,你现在学习用的、手里拿的这篇文章,也是所依,靠它也行。为什么?因为它是佛书,是法宝,是三宝之一。

但是人都有分别心、执着心,看到那种庄重、大气的佛像就觉得殊胜。这样一篇文章,谁都没当所依,都当垃圾,当垫子了!所以,家里设佛堂,请这些佛像、法器或者供品,也有功德,但是,要随缘而做。有了是福报,没有就没有,不要太重视这些,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很多学佛人知道要设佛堂,要请佛像,要供这些供品,但是不知道闻思修行是最根本的,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道理我们要明白。有的人觉得在家里学不了、修不成,必须要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到一个寺院,或是到一个道场。你们应该知道,现在真正有闻思修的清净的寺院很少,真正有“道”的道场很少,所以我们不要瞎跑。盲目地跑来跑去,结果都变成“争纷痛苦因”。到哪里都有争论、纠纷,到哪里都增加烦恼,增加痛苦。没有做功德,却造恶业了;没有修法,却修来了乱七八糟的心态。

你们心里都很清楚,自己跑过的寺院、道场都不少吧,都是什么样的结果?看不惯这个,看不起那个。到这边心里起烦恼,到那边心里又起烦恼。跟这个人不和,跟那个人更不和,还不如在家。

我和大家说过,寂静处是可以创造的,若是自己会创造的话,哪里都是寂静处,包括你的家都可以成为寂静处。你将各种事情做好,各种关系处理好,修行没有障碍,家里具备了修行的条件,自己的家就变成了寂静处了。

我为什么要开通网站、论坛、网络共修讲堂?就是要把这些高科技利用起来。通过互联网,不用出家门,随时可以亲近上师,随时可以闻法,和这些金刚道友共修。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哪有这些条件?现在我们有多好的机缘,但是都不珍惜,还到处乱跑。真的,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不要轻易乱跑。

浊时中于野蛮之眷众,为其面责等虽是善意,
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

虽然你是好意,面对面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和毛病。但现在是末法时期,是五浊恶世,这些众生,包括眷属,都是很野蛮的。“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你这样做,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还会让他生烦恼。所以,言语应该平和一些,圆融一些。这是龙钦巴大士对我们忠告。

别人有过错,是应该告诉他,但是你直接指出他的毛病与缺点,谁能接受呢?自己是善意的,但是谁能理解呢?所以,说话还是注意一些,温和一些,圆融一些。否则,他人起烦恼了,自己也起烦恼了,这样不好。

但是,如果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机缘,就应该指出。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实际上就是让他开悟,让他成就。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缘分,说话还是注意一些。不是谁都可以直接说别人的。

互相说话的时候都要注意。你说“我心直。”你心直有什么好啊?就是一种习气。你认为直来直去是好,不一定!这样做伤人伤己,这是你不够圆融、温和,是毛病!如果说这是自己的脾气,那就更要改了嘛!其实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是不好的个性。有的人说:“我这个人实在”,觉得这是功德。这不叫实在,不是功德,这叫愚痴!真正的实在,本身是一种融和,一种圆融。你要有智慧,有方便,说话要注意,要圆融。有的人特别爱造口业,轻易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若是做的不适当,都是造业。

毫无私欲诚心利他语,以悯揭发他人之过失,
虽思正意彼心结石因,言谈悦耳即是吾忠告。

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的,“我是无私的,是诚心利他的。”“以悯揭发他人之过失”,揭发他人的过失,认为自己在利益他人。“虽思正意”,虽然自己是正义,觉得自己的心是好的,是正的。“彼心结石因”,但是相续中会结石,就是会结仇结恨。

言谈悦耳,就是说好听的话。一般的情况下,还是要说好听的话。你认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诚心利他,然后以悲悯、好意去揭发他人的过失,看起来是正义,自己也觉得心是善良正直的,但是会成为“结石因”,就是结怨恨的因。石头又硬又冷,仇恨也是如此。硬,不容易化解;冷,容易伤人。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还是要说好听的话。这是龙钦巴大士对我们的忠告。

护持自宗破除他宗者,虽思辩论清除教法尘,
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禁止自语即是吾忠告。

以前在藏地,这种情况非常严重,认为自己在护持自己的宗派。“破除他宗者”,通过逻辑推理,破除他人的宗派的一些观念或见解。“虽思辩论”,这样辩论,保护自宗、破坏他宗,认为自己在清除教法上面的灰尘染污。“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若是没有一定的修行,在做辩论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贪自恨他、嫉妒傲慢等烦恼。

有时候是宗派与宗派之间的辩论,有时候是人和人之间观念的辩论。辩论时,有的人辩论的知识或者能力比你强了,就会生起嫉妒之心。有的人跟你辩论,不止一次地失败的时候,你就会生起傲慢之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样贪心和嗔恨心很容易生起。所以辩论的时候也要注意心态,首先观察自己辩论的动机是什么。若是真正为了清除教理上的一些疑惑或者污染,真正如理如法地进行辩论的话,这个功德不得了。我们有一种说法,利益他人的三种最佳行为,第一个是讲解,第二是辩论,第三是造论。有这么个说法:“为自己闻思修,为他人讲辩造。”

我们成佛的目的是为了众生,为了成佛要闻思修。利益众生的时候,发心、心态很重要。若是发心不到位,心态不好的话,就不能做这些。否则,会变成生起烦恼的因。“禁止自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禁语,少说话,少辩论。你们现在没有正式辩论,只是讨论。但讨论的时候,也会生起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他人的观点是错的。所以在讨论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自己的相续,是什么发心,什么心态?是在造业,还是在修行?一定要观察!

偏私护持师传宗派等,彼等纵使以为是承侍,
赞自谤他贪嗔之因故,一切放弃即下吾忠告。

偏私就是一种偏见、私心。认为自己辩论是对上师、对宗派的一种承侍和保护。“赞自谤他”,赞叹自己,诽谤他人;赞叹自宗,诽谤他宗;赞叹自己的传承,诽谤他人的传承。增加贪心或嗔恨心,贪,贪自己和自己的宗派;嗔,恨他人和他人的宗派。做这些自赞谤他的事情,都是造业。

“一切放弃即下吾忠告”,把这一切都放弃。若是发心不到位,把握不住自己时,最好放弃这些,不要去辩论。多听课,看书,有什么疑问,直接去问上师、善知识就行了。

其实,辩论、讨论本来是件好事,也是必须要做的,但若是你发心不到位,或者把握不住自己就会造业,会犯很多错,犯很多戒。所以最好先放弃这些。能放下是最好的,若是放不下,就暂时放弃吧。等修行到位了,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再去辩论也不晚。

龙钦巴大士在这里给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做为修行人,尤其是做为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如果发心不到位,或者没有能力,没有修到如是层次的情况下,最好先别做。做这些事情虽然好,但是不要盲目去做,一定要等到有能力、有福报,机缘成熟了,做起来才会如理如法。否则,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有罪过;不但不能行善积德,反而会造业、犯戒。所以一定要注意,要小心,不要轻举妄动。真的,很多时候,我们处处都在犯这些错误,认为自己已经行了,其实发心根本没有到位。刚开始很积极,过后就不行了;刚开始很热情,一遭到挫折就不行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发心没有到位,修行没有到位,这样就会造业!

这些偈诵一定要记在心中,最好落实到生活中,工作中,因为这些都特别殊胜,都是窍诀,都是三藏十二部的精髓与精华!我们若是不能通过这些开悟、证悟,那我们不会开悟、证悟的。希望大家一定要用心、珍惜。最后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三十忠告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十忠告论》讲记(七)
下一篇:《三十忠告论》讲记(五)
 《三十忠告论》讲记(二)
 《三十忠告论》讲记(九)
 《三十忠告论》讲记(十二)
 《三十忠告论》讲记(六)
 《三十忠告论》讲记(八)
 《三十忠告论》讲记(七)
 《三十忠告论》讲记(五)
 《三十忠告论》讲记(十)
 《三十忠告论》讲记(十一)
 《三十忠告论》讲记(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何谓金刚菩提海[栏目:宣化上人]
 听佛号--青竹丝[栏目:哼哈一如说]
 踏上心灵幽静 第8章 在觉察中演出 五个有益的方法[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