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萨宝鬘论》讲记(四)
达真堪布
{返回 菩萨宝鬘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6

《菩萨宝鬘论》讲记(四)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菩萨宝鬘论》。这部论典的内容非常实际,对我们非常有帮助,也非常能对照我们的相续。这几天学修《菩萨宝鬘论》的过程中,大家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错误,也有一定的决心想改正,这才是闻法的真实利益。若是没有对照自己的相续,没有一定的变化和进步,闻法再多也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说,现在大家都很受益,对此法也非常有信心。下面还有很多偈诵,希望不要错过每一个机会,好好地去领悟,去修持。

远离一切散乱境,依止殊胜寂静处。

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尽量要远离散乱的境相。这些境相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的主要是指环境。环境也很重要,我们现在没有太大的力量,很难改变环境。很多的时候,我们不仅没有转变环境,反而被环境转变了。其实,如果有一定的修行,有一定的定力,有一定的智慧的话,我们可以转变环境。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力量,就要选择一些比较清净,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或场所。

环境与周围的人都很重要。没有开悟证悟,没有登地之前,会被环境或恶友转变,会受这些影响。所以你们这次到山上来,到寺院里来学法修行是对的。我们现在需要这样的一个所依,一个助缘,否则很难进步,很难突破。

我们这个地方和一般的寺院不一样,这里有正法,每天都可以修持正法。现在很多道场、寺院没有正法,也学不到正法。这样对我们的修行不但没有多大帮助,甚至还会有障碍。

跑来跑去,走来走去,相续容易受到严重染污。你们肯定有这样的情况,跑过很多道场,也跑过很多寺院。现在好多寺院、道场都变成让人的相续散乱的场所了。这样瞎跑没有多大意义。所以,首先就要选择一个殊胜的道场,殊胜的环境,然后到那里去学修。现在交通方便,你能住几天就住几天,也不是一到寺院或道场就要住好长时间。这个也靠缘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福报。修行不能勉强,一切都要随缘。但若是自己有这样的机会或是机缘的话,也不能错过。

我经常跟大家讲,什么时候都要把握适度,不紧不松。包括到庙里、到坛城也一样,也不能太执着,太勉强。有的人就是特别执着,特别勉强,没有这个机缘,还非得执着,这样也是错误的。有的也有这样的机缘,但是不珍惜,没有重视,这也是错误的。所以有机缘,不能错过;有条件,不能错过。

其实依止寂静处是对的,我们的历代祖师都是依止寂静处最终成就的。不依止寂静处怎么能成就呢?修行是要在生活中,工作中,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一定的修行的话很难把握。刚开始这个很重要。尽量到寂静处,尽量远离散乱的地方、场所。环境和周围的人都很重要,刚开始要远离散乱,要远离恶友,要依止善友,依止寂静处。

朗措玛寺是个实修的道场,这里只有正法,只有实修,没有别的,可以说这里是千真万确的寂静处。这里只有善友,没有恶友。这里的人,和其它道场里的学佛人完全不同。这里的人都是受过教育,都是有一定的修行的,所以我可以很认真地说这些都是善友。若是有机缘,有这个福报,希望大家能到这里来修行。你到这里来,只会有收获,不会有损失;只会有进步,不会有退步。

朗措玛寺现在和以前不一样。通过大家的帮助,我们这里的条件也好多了,所以我希望、也欢迎大家能到这里来学修,这样对你们今生的解脱有极大的帮助。也可以说能在这里认真学修的人,今生绝对能解脱,绝对能即身成就。

“我有家,有工作,离不开怎么办啊?”那也没有事。那就把自己的家变成寂静处,把家人作为善友也可以,但是这个现在有一定的困难。你现在就是这么个福报,就是这么个机缘,你就努力呗。在山上修行肯定轻松、容易、方便。但是没办法,你暂时没有这个福报与机缘。那你就尽量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修行。

学佛修行的条件、助缘具备了,处处可以成为寂静处。现在科技发达了,在家里通过互联网,随时都可以亲近上师,听上师的开示,闻法,和同修们共修。但是你必须要把自己的家变成寂静处,若是没有变成寂静处,若是家里有很多障碍的话,也难。那你就去感化呗。不是先要建立寂静处吗?先别学,先别修,首先去除家里的这些障碍。到山上,到庙里,你没有这个缘分和福报,你现在就要把自己的家庭变成寂静处。现在做这些功课功德都不重要。先别着急,先把家人照顾好,让他们高兴,首先去除家里的这些障碍。你现在无法离开。那就必须这样。先把家庭内部的关系搞好,先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动。

我们这些同修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自己表法表的好,在家里现身说法,把家里人感动的不得了。家人特别支持,到时候就提醒:“哎,快要上课了,快要听课了,快要修法了。”应该这样。家里人高兴,不但不阻碍,甚至还帮助你,提醒你,让你学,让你修。这种人上山也没问题,家人支持,老公拿钱,儿子拿钱,女儿也拿钱,不但够路费,还能做一些功德。应该这样,先别执着修行,先把自己的家变成寂静处,把自己的家人都变成善友,然后就不用离开家了。

现在科技发达,通过这些能闻得到法,也可以共修。不用设佛堂,不用设坛城,不用迎请上师或者三宝,也不用和这些道友联系。把电脑打开,里面应有尽有,上师父亲有了,坛城母亲有了,同修道友兄弟姐妹也有了,全家欢聚,开心、快乐啊,应该这样。依止寂静处很重要,依止善友很重要,远离散乱,远离恶友很重要。

我们应该怎么办?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如果有机缘,就到我们这个清净的道场和大家共修。你到雪域,到这里来,上师、坛城、道友都齐全了。这个不用靠科技,自己直接来就可以。这么好的机缘也是宿世修来的福报啊!另外一个选择,若是没有这个机缘,是自己修的不够,也要怨自己,不能怨别人,没有福报去接触上师、坛城和这些金刚兄弟姐妹。应该忏悔自己的业障,各种缘还没有了,债还没有还,福报修的不够,法缘不是很殊胜。然后就要在家里、在单位好好修,没办法。这时助缘少了,差不多要靠自己了。你自己要努力,要用佛法,用修行改变心态,转变相续。心态一改变,一切都会改变。自己的小家也会变成寂静处,这样你就可以远离散乱,依止寂静处,达到目的了,家人也都变成善友了。现在有的家庭夫妻都信佛了,甚至都修行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恶友,造恶业的伴侣,现在都变成善友了,做善业的伴侣。

不管是母子还是夫妻,进入佛门了,尤其是进入密乘了,互相都是金刚兄弟,不能再造业,不能再互相伤害了,否则罪过就大了。以前都是家人,或者是一般的、普通的朋友,若互相伤害是犯错。现在都是金刚兄弟姐妹了,再互相伤害是破密乘戒!以前是错,现在是恶,不一样了!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三条就是金刚兄弟之间闹矛盾,这是下地狱的因啊!大家还是没有认识到,没有明白,有的人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

在有些家庭,夫妻之间或者母子之间叫一声师兄,有人觉得很奇怪。这有什么可奇怪的,都变成佛友了,在密乘里同修道友是金刚兄弟,因为都依止了同一个上师,依止了同一个坛城,就等于是同一个父亲,同一个母亲,还不是金刚兄弟吗?金刚是恒常不变的意思。金刚兄弟之间的关系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变,变了就是破戒。不能破坏这种关系,破坏了就不是金刚了。显宗里也讲佛友、善友,不能变成恶友,若是成为了恶友,就又破戒了。我们修行,就是要将生命变成慧命。这就要靠坛城母亲和上师父亲,他们两个之间才会培育慧命。

你要仔细考虑,自己是不是真想解脱成佛?很多经典、续部里讲,若是真要把生命变成慧命,将轮回转化为涅槃,将娑婆转化为净土,最终成就佛果,必须通过密乘、金刚乘,必须要靠上师父亲、坛城母亲。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

不能盲目地信佛、修行,首先要明白道理。全家都能信佛、修行,那是多大的福报,多好的缘分啊!但是也要如理如法,否则也会犯戒。学佛修行必须远离散乱,依止寂静,要不无法能在相续中生起戒、定、慧。因为戒本身是净,如果你的相续不清净,怎么能有净呢?

定本身是正,正而不邪。若是没有远离散乱,依止寂静,怎么能远离邪呢?有邪就没有正,有正就没有邪,两种心态不可能同时存在,一心是不能二用的。有邪就没有正,没有正就没有定,所以无法能够生起定。

慧是觉,觉是不迷的。你现在还没有远离散乱,还不能真正住于寂静,那样怎么能生慧呢?还是迷嘛。觉和迷是相反的,冲突的。在同一个相续里,有迷就没有觉,有觉就没有迷,有觉又有迷是不可能的。相当于火和水一样,有水就不会有火,有火就不会有水,水火是冲突的,不能在一个地方同时存在。

如果不依止寂静处,不远离散乱,相续中就无法升起戒定慧。如果相续中没有升起戒定慧,就没有现量自身的三宝。如果没有现量自身的三宝怎么能成就呢?这些道理要明白。

时时莫出无义词,恒时言说谛实语。

如果真正能够用佛法来对照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到处都在造口业。我们的历代祖师们经常讲这个问题,尤其是华智仁波切有一句话:“嘴是一切恶趣之门”。嘴是个门,从这里出来的都是恶。现在科技发达了,有各种各样的锁,但是却不能在嘴上安个锁。如果能安一个锁就好了,平时锁上,到吃饭的时候才打开,抓紧吃,吃完再锁上。几十年前就有这样的愿望,到现在还没实现。作为修行人,口业很容易犯啊!

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好把握,一般的修行人都不会犯杀盗淫妄酒这些戒。但是绮语、恶语、离间语不好把握。意业更不好把握,意念上的事更难。

口业不容易把握。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犯错,好多都是以这个嘴巴犯的。很多的不利,很多的伤害,都是从嘴巴招来的。所以在这里说,“时时莫出无义词。”无意义的话,别多说。

有一句法语: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也是个标准。但是好话不是花言巧语,好话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帮助,都有利益的话。“大菩萨,老居士……”“哎呀,功德无量。”“哎呀,随喜。”花言巧语嘛。什么是随喜?随喜是用心来随喜,是随之喜欢,是一种心态,不是一句话,不是口头上随喜。是真随喜还是假随喜,有没有真正随喜你自己最清楚。

什么叫功德无量?无量是能够尽虚空遍法界的,是法身,是佛性。明心见性了才是功德无量,之前没有功德无量。没有无量的功德,哪有功德无量?什么老居士,大菩萨,连登地的菩萨都谈不上!八地、九地、十地,这三地的菩萨都属于是大菩萨。到八地的时候烦恼障彻底断了,这是断障的功德。证的功德是,证悟了和佛差不多一样的境界,弘法利生有像佛那样的力量,基本上就是无作意,不用刻意;是无勤的,无勤是不通过勤奋。都是自自然然的。没有这些功德,还说是大菩萨。老居士这个含义我也不太明白。老居士肯定是有修有证的,有定有慧的。都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这样的,就是花言巧语。这些花言巧语不叫好话。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好是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帮助,这样的话你可以说,可以到处说,说得越多越好。为什么呢?因为说的越多彼此的利益越多,帮助越大。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那就少说。这里讲的无义词,就是没有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尽量别说,说多了容易犯错、犯戒。我们讲“恶语”的时候也讲过,若是你故意说让对方不开心,扰乱对方的相续的话,让对方烦恼了,就是恶语。现在有的人觉得自己直来直去,很实在,然后就什么都说。这是造业啊!

老实也要有戒律的基础,根本没有戒律,怎么能谈得上老实呢?世间有世间的戒律,佛法有佛法的戒律,戒律是基础。如果你破戒了,犯错了,造恶了,还说“我这个人很老实,我这个人直来直去。”拉倒吧!是心要直来直去,不是话要直来直去。你话直来直去的同时,心是直来直去的吗?你说这些老实话的时候,你的心老实吗?心是主宰,要是心不老实的话,你就是不老实;若是你心不是直来直去的话,你的话也不是直来直去的。都是你自己认为的。没有必要去伤害对方吧,没有必要去害他害己吧。所以这里讲“时时莫出无义词”。你说这些长短、是非、邪正、善恶,有意义吗?对你有帮助,对他人有帮助吗?对今生有好处,对来世有好处吗?没有吧?所以叫做无意义。

不仅是在此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教言。三世一切诸佛、具德的上师善知识都这样说。因为这是一种觉悟,一种真理。觉悟的人都会这样说,懂得真理的人都会这样说,除了你。

恒时言说谛实语,要说实话。为众生,为修行,暂时说一些假话也可以,这叫方便语。方便语完全是善意的,不能有丝毫的恶意。在形相上是恶,但实际上是善;相上是恶,但性上是善;表面上是恶,但心里是善。需要方便的时候,说一些方便语可以。

但是一些人的方便语有点太夸张了。“我现在是方便语啊”,“方便嘛,为了修行,为了大家嘛。”真的是为了大家,为了修行,为了众生吗?这里有个空间,有时候留个空间是对的。小乘和大乘之间是有差别的,以前我认为讲法要圆融,不能完全按照小乘的观点讲,也不能完全按照大乘的观点讲,应该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介绍佛法。但我现在发现不能轻易留这个空间,因为留多了容易让某些人找借口、钻空子,容易让某些人犯戒、犯错。借口为众生,然后造业。

若见上师堪布时,当发恭敬侍奉心。

侍奉三宝是消业,也是积福。这里讲的恭敬侍奉,首先应该有恭敬心,然后再去侍奉。恭敬什么呢?恭敬上师、善知识具有的这些功德,而不是要恭敬这个人。你为什么要恭敬他呢?因为他有很多无漏的,值得学修的功德。好比你为什么爱惜这个东西?因为它有价值。

但是现在有些恭敬不是这样的。不看功德,只看形象,看身份,看面子。有身份,有面子的人就恭敬,没有身份,没有面子的人就不恭敬了。如果街上的一个乞丐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功德,戒律清净,非常慈悲,有智慧,但是我们都不会去恭敬。因为他是乞丐啊,街上要饭的,要给他磕头,多丢脸啊!

现在人只看人的形象,不看人内心的功德。若是你们想恭敬的话,就要看功德。不看功德的恭敬,我是不接受的。为什么看功德呢?因为这本身是一种信心。所谓的清净信心,是一种欢喜。你喜欢这些无漏的功德,清净的戒律,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真的喜欢了,自然就会学,学了自然就会得到,这样才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成就的根本。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恭敬心里都有。

“若见上师堪布时”,在有些地方,上师和堪布的含义不完全一样,这里是分开说的。若见到了上师或堪布的时候,应当发恭敬心,应该对他们的功德生起欢喜、欲乐之心。欲是想得到,是希望自己也能变成那样,希望自己也有这些功德,这是恭敬心。恭敬心应该具有三种信心: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清净信心是喜欢他所具有的这些功德;欲乐信心,想得到,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些功德;胜解信心,对自己特别有信心,自己一定能变成他那样,一定能得到他的那些功德。

有恭敬心、有信心就有加持。若是你能够去尽心侍奉的话,就能得到加持。侍奉本身是一种消业,也是一种积福。因为你是在奉献,在付出,在做功德,你在种善根,这都是给自己做的。

 

为什么对上师、堪布要恭敬侍奉呢?所依是清净的,对境是清净的,靠所依清净,对境清净的这些善根、功德、福德也是完全清净的。所依上有区别,所以也是个机会。但人都不懂,不会给自己积福。其实三宝是福田,出家人穿的法衣,是当时佛祖释迦牟尼佛设计的,也是他老人家亲自裁缝的。为什么是一块一块的呢?出家人为什么穿这样的法衣呢?这是有代表性的,代表福田,是人天的福田。以后想种福就在那里种。但是人都不会做。

不是谁都能成为上师三宝,在真正的上师三宝的境界里,黄金和牛粪没有区别。对上师三宝来说,你做再大的供养,再大的侍奉,又有什么呢?对他来说什么也不是。这都是给自己种福田,给自己做功德,给自己积福德。我们是深信因果的,这不是什么迷信,这些不可能浪费,将来会在自己的相续中成熟,还是自己的。现在的人邪思邪见重,没有多少正知正见。

若见具有法眼者,或遇初业众生时,则当生起本师想。

“若见具有法眼者”,法眼者是什么呢?就是开悟者,见性的人,也可以说是登地以上的菩萨。什么叫法眼?法不是用眼睛来看的,这里说的眼睛是我们的心,法是法性,就是自性。具有法眼就是见性了,见道和修道的人是法眼者。

“或遇初业众生时”,业指的是学业,初业是初学的意思。初学就是刚学佛的人,一地以下的,处在资粮道、加行道的这些人。

“则当生起本师想”,不管是遇到有修无修,有证无证的人,都要生起本师想,像恭敬上师一样恭敬他们。如果你有智慧的话,不管是批评你还是表扬你,不管是诽谤你还是赞叹你,不管是骂你还是对你说好话,都是你的善友、善知识,都在帮助你,让你见性。就像法语里说的,都在给你机会,都在给你表法啊!不管是微笑的面孔还是仇恨的面孔,都是在给你表法啊!微笑的面容是让你生起欢喜,仇恨的面容是让你修忍辱,让你生起出离心。若是没有人来折磨你、伤害你,你怎么能生起出离心,怎么修忍辱啊?这是在给你修忍辱的对境。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说,这都是求之不得的。

事情也是,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管是伤害你还是帮助你,若是你都能接受,都能转为道用的话,都是机会——解脱的机会,进步的机会。那当然了,来伤害你,那是给你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没有这样,你业怎么消,债怎么还啊?若是给你帮助,给你好处,若是你能转为道用,也是让你提高,给你增加助缘,也是好事。那这样的话,不管是有修有证的人,还是没修没证的人,都这样平等的对待,平等地接受,才能成就啊!

在逆境中我们容易发现,在顺境中根本无法发现。我们处处都在失败。遇到顺境了,又执着了,高兴了,快乐了,正在失败,但是没有发现。在逆境中还好一些,知道自己太差了,知道自己不行。这也是有一点点修行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分辨能力,一般的人连这个能力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在对境中的失败。我们现在稍微有一点点的修行,知道在逆境当中自己太差了,遇到事情就不行了,但也只是在逆境中能发现,在顺境中很难发现。我今天挨个问了,没有一个是在顺境中能发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顺境诱惑力强啊!顺境和逆境有差别,逆境直接伤害我们,顺境间接伤害我们,所以当时很难发现。

逆境可怕,但是顺境更可怕。当时很难发现,过后才会知道,那才是真正的魔王波旬的工具。魔王波旬每天给我们发的这些箭都是花箭,当时发现不了,觉得很美、很好、很得意,过后知道都是毒箭啊!看是花,实际上是毒。不能让他百发百中,若是中了就完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功德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菩萨宝鬘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萨宝鬘论》讲记(五)
下一篇:《菩萨宝鬘论》讲记(三)
 《菩萨宝鬘论》讲记(八)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
 《菩萨宝鬘论》讲记(五)
 《菩萨宝鬘论》讲记(六)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三)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四)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二)
 《菩萨宝鬘论》讲记(二)
 《菩萨宝鬘论》讲记(九)
 《菩萨宝鬘论》讲记(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无常·资粮(来谦)[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无死的金刚心 第29章 莎尔娃蒂的疼痛[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凡事要用心就会圆满[栏目:万行法师]
 离开泥泞的六道轮回[栏目:实修教言]
 般若心经略说(三)[栏目:日慧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话叙(默如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346.痴绝道冲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见鸟出笼 悟装死人 Meeting the Parrot Who Escaped from the ..[栏目:达摩祖师西来意 The Intention of Coming from the West]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湖南祁文金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大般若经》300-400[栏目:五部大论专集·现证庄严论·参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