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
达真堪布
{返回 菩萨宝鬘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2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菩萨宝鬘论》。这几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觉了到此论对我们的启发和帮助。这部论典非常殊胜,这些窍诀是显密一切经典的精华。我们要好好地对照自己,这样才会有进步,才会有变化。

居于安闲幽静处,犹如野兽蔽自尸。 如是应当避散乱,无贪无恋而安住。

这里讲,要远离散乱。身要远离散乱,心也要远离散乱。“犹如野兽蔽自尸”,一些野兽快要死亡的时候,会钻进洞里,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等待死亡,不让自己的尸体被其它动物或人发现。同样,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依止清静处,“安闲幽静处”,把自己隐蔽起来。

佛讲心态,主要是心要远离散乱。但是,我们若是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一定的定力,很难远离散乱。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身要远离这些容易散乱的环境或者事情,依止寂静处,心自然就能静下来。

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都是为了这个心。若心能达到不受外在影响,有一定智慧与定力的时候,就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所依和助缘了。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样了了分明、如如不动的境界,因而需要这些。通过这些,我们最后才能成就,才能达到目的。

如果一开始就要放下,就不执着,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一个刚刚学佛修行的人来说,身尽量要避开或远离这些不清静的环境与恶友。这非常重要。其实远离、逃避不是最究竟的方法,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定力,一定会受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刚开始是需要的。

有人认为,现在不需要这些助缘,不需要这些形式,心里直接安住就可以了。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你能安住吗?什么叫安住?怎么安住?不可能的。因此说,尽量远离恶缘,远离这些不好的景象,心才能够融入、安住,才能定下来。

我们成就了,就不需要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需要这些所依对境与助缘了。这是从自己的方面来讲的。但是那个时候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他人,也需要表法。现在有些大德高僧虽然已经功德圆满,成就了,但是他们的行为也非常精进,每天诵经,磕头,绕佛,打坐。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们这些众生。佛菩萨利益众生有四种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同行,同事,有共同的行为,做同样的事情。即使成就了也要表法。如果自己不念经,却让别人念,不太合适;自己不打坐,却让别人打坐,也不太合适。若是你不表法,也饶益不了众生。

有的人不了解,这些大德高僧、成就者,佛菩萨再来的人,怎么也要学,也要修,还要这么精进呢?其实就是为众生表法。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刚开始也成家了,后来他了解了轮回苦,知道不能再造业,生起了出离心,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跑到森林里,给自己剃头,出家苦修了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这都是给我们的示现,给我们表法的。

依照大乘经典来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密严刹土早就成佛了。后来他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就是为了我们这些众生。很多大德高僧确实是佛菩萨再来,是成就者,但是每天还受戒、吃素,这样精进修行,都是表法。其实对他自己来说不需要这些。他们已经成就了,证悟了,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染污,怎么都可以。

但是好多众生还不知道感恩。“我们现在要有感恩心,要报答上师三宝!”嘴上是这样说,但并没有真正发起这样的心,都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没有明白道理。这些大德高僧,佛菩萨们,到六道轮回里,到人间,有时候还要受苦,遭遇很多的不幸与灾难,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些众生。有时候不需要外在的形式,是为自己;有时候需要外在的形式,是为众生。

现在有的人觉得:“我现在修得差不多了,快圆满了,不用持戒了,不用再修行了。”不懂佛理的人就是这样,以盲引盲。一小部分人没有智慧,还跟着他跑。“他现在的境界肯定很高了,成就肯定很大了,什么都可以了,可以喝酒吃肉了。”这就有问题了。

如果修行真是到一定层次了,真正成就了,我认为他也不可能不修行,而且会更精进,不可能不受持戒律,而且会更严格。为什么呢?第一为了众生;第二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开心、快乐,没有难度。

我们现在要精进修行有难度,因为还克服不了这些烦恼,烦恼一上来就不由自主了。若是我们要严格持戒,要日日夜夜求解脱,行住坐卧都修行,有难度。但是对那些成就者,对那些佛菩萨再来的人而言,精进修行、严格持戒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没有难度。所以我觉得,为众生更应该精进修行,为众生更应该表里如一。

不要以盲引盲。一说济公喝酒吃肉,自己也跟着学。我们不是要学济公的行为,而是要学济公的精神。在他的境界与相续当中,没有患得患失,没有取舍,没有得失,没有分别,一切都放下了。这是在给我们表法。我们要学修他的精神,在在内心当中不能患得患失,不能有这些分别取舍,但是行为上不能没有。很多大德高僧,包括我们佛祖释迦牟尼佛都是那么精进,对自己那么严格。那我们现在跟济公活佛学,还是跟佛祖学?我认为,都是在给我们表法。

很多大德高僧持戒非常严格,不吃肉、不喝酒,这也是表法;济公活佛看起来持戒不严格,到处喝酒吃肉,随便跑,也是在表法。我们若是学他们的精神,都要学;若是学他们的行为,都要有智慧。什么意思呢?就是都要放下,精神上不能走偏,见解上不能有偏见,有些大德高僧严格地守持戒律是对的,济公活佛那样做也是对的,不能堕入两边。这两种表现都是我们的榜样,一切随缘而做。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众生,应该有不同的表法。

行为上,我们不一定跟济公学,也不一定跟那些持戒清净的人学。这是什么意思?这两种表法,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其实真正为众生的时候,要喝酒吃肉也是应该的;为了众生,不吃肉、不喝酒,也是应该的。

佛在世的时候,为了度化王宫里的人,先是让舍利子、目键连去,但是没能度化,后来让文殊菩萨去。文殊菩萨在王宫里,跟他们一起吃喝玩乐,最后把他们都度化了。只用一套方法,只说一个道理是行不通的,应该用各种表法,讲各种道理,才能度化不同的众生。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望里,有一个是恒顺众生。必要的时候,恒顺众生才能度化众生。所以有时候为了身边的众生,跟着他们跑几步也行,然后再把他们拉回来。若是你跟他硬碰硬,他犟你也犟,很难度化他,感化他。现在很多家庭矛盾重重,就是这样来的。不应该这样。

要是能直接把他拉进来,就直接拉进来。若是不能直接把他拉进来,就跟他走几步,然后再把他拉进来。没有事,只要你自己不糊涂,不跟他走远了就行。“我现在跟他走,是为了把他引进来。”自己要知道这个念头,而且不能忘掉。

佛法里讲的是化解,所有的矛盾、冲突、怨恨都能化解。十种善业其中的一个就是化解怨恨。作为修行人,与任何人之间的怨恨都要尽量化解,这就是善业。我们不是要跟他硬碰硬,跟他一起生烦恼,一起造恶业。你要有一个善巧的方法,然后把他引进来,度进来。

佛讲,我们的父母儿女,是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我们应该发慈悲心、菩提心,但是要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得也很清楚。不是一下子就布施天下所有的众生,若是你的善根、缘分不成熟,发心不到位,刚开始是没有办法给那些众生做布施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周围的父母、儿女、家人做起,再扩大到亲朋好友,接着扩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再扩大到整个世界,最后扩大到整个法界。现在有的人又修偏了,一说要度化天下父母众生,一说要饶益天下父母众生,就不管身边的众生了。“我要度化一切众生,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就开始说大话了。

你饶益不了身边这些有缘的众生,能利益天下的众生吗?不可能。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尽量化解怨恨,感化众生。人心是肉不是铁,人是可以感化的。你去感化他,他就会支持你,就会跟你学。你现在接触了佛法,懂得了佛法,知道了佛法的利益,他却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家好好表法,通过自己的变化,让他感觉到佛法真正能够改变人,利益人。人都一样,谁都愿意幸福快乐。这是一个良好的方法,这样你就能慢慢地度化他,就可以把他引进来了。

表法有各种各样的,方便也有各种各样的。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应该这样,不能老用一套,这样解决不了更多的问题。佛法就像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你不能用一个工具做所有的事情。我们现在所学修的佛法里,什么也不缺,哪种工具都有。你自己会不会用才是关键。

遇到不同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有时候也用一些方法,但是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你用得不多,没有把这些方式方法全部利用起来。佛法里什么也不缺。主要是看你会不会用。如果会用,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学佛修行的过程中,表法很重要。现在有些人就是装,装自己境界高,装自己有成就,对一些细微的行为不在乎,还觉得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不可能没有影响。这种人最值得怀疑,这种人的修行绝对有问题。因为他没有明白佛讲的道理。所以,你们要注意,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这边有,你们那边的也有。装大成就者,然后到处造业。

希望大家应该清醒一下。我们是要将一切观为清静、圆满,但不是盲目跟别人跑,也不是跟谁都结缘。有的人觉得“一切境,一切缘,一切是佛嘛”,然后给这个人磕头,给那个人磕头;跟这个人结缘,跟那个人结缘。过分了,这又修偏了。

一切是清静的,圆满的。你觉得自己的境界很高,但是你的境界再高,也高不出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佛祖当初在世的时候,这样做过吗?到处去结缘了吗?没有。这都是有标准的。你学佛、修行了,成就了,什么标准都没有了啊?

空性是空性,缘起是缘起。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讲,都是佛,都是平等的。从断证圆满的角度来讲,还是有分别,有些是佛,有些不是佛。佛在经中也讲了,尤其是密宗里也讲了,所有的色身都是佛身,所有的音声都是咒语,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圆满智慧,这就是密宗的三味耶。

完全是清净的,平等的,这是从性上、体上讲,从自性清净的角度讲。佛有两种,自性清静的佛,断证圆满的佛。我们现在所依止的是断证圆满的佛。我们要追求的是这些断证圆满的功德,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断证圆满的佛。我们都是自性佛——自性清净的佛。这个没有什么分别,都是平等的,但我们不是断证圆满的佛。断是断烦恼,断疑惑。证是证自性,证佛性,证得真理。我们现在的断证还没有圆满。

什么都有标准。你学佛、修行了,解脱、成佛了,就没有标准了,没有程序了?不可能吧?所以我们不要以盲引盲,不要再跟着别人去造业。佛讲的这些道理是真理,最可靠的。你靠佛法,依止佛法不会错。

佛法里讲的善恶标准是,在贪嗔痴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恶。在不贪、不嗔恨,不愚痴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包括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善。所以我们不应该犯糊涂,不应该造业。就算是造业,也不要拿佛法来造业!有些人总是在贪嗔痴的状态中,哪有这样的修行,哪有这样的修持方法?不可能。大家真的应该注意。若是以佛法来造业,这个恶业和一般的恶业不一样,这种缘起非常不好,生生世世都会遇到这样的因缘,这样很危险,很可怕啊!

首先身体尽量远离散乱,最终目的是要让心远离散乱。现在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菩提心就更不用说了。尽量把自己的身口意关闭起来,这样会少造恶业。等你有了出离心,有了菩提心以后,可以随缘,可以出去表法。这个时候你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了,会非常安全。因为有出离心了,不贪恋了,就不会陷入进去,自相续就不会被染污。出离心是保护自己的,菩提心是利益他人的。我们是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如果你有出离心的盔甲,再去利益众生,就很安全了。

时时誓愿当坚定,若生懒散懈怠时, 则应对已作呵斥,诚心忆念自禁戒。

“时时誓愿当坚定”,一般的情况下,不能轻易立下誓言。既然立下了誓言,宁可失去生命也不能舍弃誓言。大德高僧们所立下的誓言,就像在石头上刻下的字一样,即使刮风下雨也不会消失。这些大德们立誓言的时候,一定会前前后后仔细地观察、思考,非常谨慎。你们修行为什么不坚定?就是因为不明理。若是明理了,有坚定的誓言,有坚定的信念了,一切善神护法都会护持你。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讲,信念坚定、誓愿坚定的人,不用说人,即使是天魔外道都害怕,善神护法都不敢不保护他。现在有些人就很有威力,别人都害怕他,不敢接近他。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就是。上师的每个弟子都非常害怕他,到他老人家面前说话都哆嗦。在其它地方再有名气、再有德性,再有成就的人,来到上师如意宝面前,也是抬不起头,害怕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威力呀!

这个威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坚定的信念、坚定的誓愿里来的。这种人真的特别厉害,他既然发誓发愿了,纵遇命难也不会舍弃,甚至会拿生命来保护它。信念是值得拿生命来保护的。若是你做不到这样,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你没有信念,没有信仰。拿生命来保护信仰,这是一个很大的功德和威仪。不用说人,连那些天人都会来保护你。人都会崇拜、信赖、喜欢这种追求稳重,信念坚定的人。作为修行人,任何时候都要稳重。

上师如意宝的两句教言,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不扰乱他人的心,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我们是要恒顺众生,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但是不能动摇自己的决心,不能失去自己的誓言。这两句教言不矛盾!但很多人认为矛盾。有的人说:“我是为了恒顺众生,为了帮助他人。”然后就舍弃了自己的誓言,动摇了自己的决心。这种人很难有成就。

人世间什么都有,在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缘,但不是都要发誓发愿去做的。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义务,尽自己的本分就好了。该发誓的时候,一定要发誓;该付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这是要坚定地,持之以恒地去做的。有些人心情好了就做,心情不好了就不做;愿意了就做,不愿意了就不做。不应该这样。

“若生懒散懈怠时,则应对已作呵斥。”我们现在也散乱,也懈怠,但是没有呵斥过自己,反而还安慰自己,原谅自己:“今天太累了,早点休息吧;今天身体不舒服了,早点休息吧。”作为修行人,不应该这样,应该以正知正念守护三门。一有散乱或懈怠的时候,就要呵斥自己:“你不是要解脱吗?不是要为众生成佛吗?这样舒舒服服、轻轻松松的,能解脱,能成佛吗?”

佛讲过,自己才是自己的监督者,自己才是自己的怙主。应该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支持自己,不依靠别人。“你又散乱,又懈怠了!”应该给自己点惩罚:“今天中午你又懈怠了,晚上不准睡觉,应该多念几部经,多修几个小时的法。”我们应该这样。如果晚上懈怠了,早上一起来,就要呵斥自己:“昨天晚上你说干了一天的活,很疲惫,然后就没做除障法,没有禅修,早早就休息了。这样能解脱,能成就吗?你应该早点起来!”然后让自己早起几个小时,让自己学,让自己修。

我们的身体是暂时得到的一个工具。作为修行人,我们要把它利用起来,不要拿它来造恶业,应该拿它来修善业。这个身体是一个不净的口袋,而且很快就会失去,因此之前不要太执着。《入行论》里讲,精进的时候,给它一点奖励,可以吃好一点,穿好一点,让它多休息。造业的时候,散乱或懈怠的时候,应该呵斥它,惩罚它。若是你能够利用它,能够让它为众生,能够弘法利生的话,那它是个好东西,应该好好地保护,应该奖励。若是它不听指挥,总去造业的话,应该狠狠地呵斥,应该惩罚。怎么惩罚呢?也不用别的方法,就是让他多念几部经,多修几个小时的法。就这样去利用这个人身。

“诚心忆念自禁戒”,什么叫“自禁戒”?我们现在正在学佛、修行,这里有很多修行的戒律与善恶的标准。我们应该诚心地,发自内心地时时忆念这些戒律和标准,用这些衡量自己。现在很多人都说:“我认为我很善良,我认为我没有做过什么恶事。”这是你自己认为的,你还不懂真正的善恶标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呢?就是因为不知道善恶的标准。若是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学习了。

佛法里有善恶的标准,有做人的标准。你自己认为的标准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佛法来衡量自己。拿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才能照出自己的真面目;拿佛法当秤称自己,才能称出自己善恶的重量。之前你自己看不出来也衡量不出来。为什么现在我们每天都开示,都在讲这些经论?因为我们都需要这些标准,都需要这些工具,然后以这些工具来保护自己,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彻底解脱。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菩萨宝鬘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萨宝鬘论》讲记(十一)
下一篇:《菩萨宝鬘论》讲记(九)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二)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一)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
 《菩萨宝鬘论》讲记(三)
 《菩萨宝鬘论》讲记(二)
 《菩萨宝鬘论》讲记(四)
 《菩萨宝鬘论》讲记(五)
 《菩萨宝鬘论》讲记(六)
 《菩萨宝鬘论》讲记(八)
 《菩萨宝鬘论》讲记(十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缘起哲学统观[栏目:胡晓光教授]
 道德才能让社会进入良性循环[栏目:济群法师]
 中国佛教经录之大概(通行)[栏目:佛学研究方法论]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6)[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不得已在卧室读经,可以吗?[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为了禅修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做出在世人眼里自私自利的行为,是否也称为“如理作意”呢?[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一 修法的前行与基础仪轨[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栏目:天台宗简明教程]
 佛经是一半骗一半劝...您是否赞同?[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自家的金矿[栏目: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