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随喜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91
随喜
无上圆满胜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说道:「童子!既是如此,若一菩萨摩诃萨渴望证得此三摩地,并希望迅速、真实及全然觉醒而达无上圆满之真实证悟,他应当成就善巧方便。童子!此菩萨摩诃萨如何才能成就善巧方便?童子!此菩萨摩诃萨应于一切众生起亲想;此菩萨应因而随喜一切众生之善根及其所聚之一切功德;他应昼三次、夜三次随喜一切众生之善根及所聚之功德,并将自身之善根及所聚之功德,悉数回向于一切众生之速得遍在正觉。」
 
「童子!若一菩萨摩诃萨持有入此善巧方便之功德,他将迅速得获此三摩地,且将迅速、真实及全然觉醒而趣入无上圆满之真实证悟。」【《三摩地正经》藏文本第26章经文之英译节录】
 
随喜
《三摩地王经》之第二十六章的章名是〈随喜〉。在此章中,佛陀对月光童子说:「如果你(一位大菩萨)希望成就三摩地,你应该把一切众生都视为自己的亲人(起亲想),并认为一切众生的善因、善根及所积聚的福德都值得你为之心生随喜,也就是不带任何嫉妒或羡慕地随喜一切众生的善德及快乐!」
 
嫉妒的烦恼是我们必须离弃的。嫉妒可以说是一种贪执的形式,起自我们对享乐及快乐的自私欲念。例如:当其他人享有富足、快乐及享乐时,我们加以鄙视并持有「应当快乐的人是我,而不是别人」的心态;当想到别人经由意念、言语及行动而创造可于未来带来享乐及快乐的善行时,我们又觉得不满及不屑。这种嫉妒的'已、态,是一位菩萨道行者绝对要离弃的。
 
寂天大师教导道:我们甚至应该随喜深具福报之尚未进入菩萨道的凡夫俗子,或甚至尚未进入声闻或缘觉修持道的人的善行,因为他们在此生所享有的快乐是由于此生或过去所种的善业而产生的。当凡夫俗子由于正直、诚实的行径而制造善根时,身为菩萨行者,我们应该毫不嫉妒地生起随喜心。
 
仅致力于此生或轮回来生的快乐与安乐的人称为「下根器之人」。根器较高的人则致力于铲除再生于轮回的因,并达到解脱所有轮回存在形式的境界。这类型包括声闻及缘觉(或称为独觉、辟支佛)的心态。虽然这是一种极为良好的心态,它并不具有涵盖一切众生及帮助一切众生皆解脱轮回的卓越心态。但是,声闻者及缘觉者仍然具有极大的福报,虽然他们并没有广大的动机;他们所遵循的或许不是至高的法道,但显然是清净、无误的正道。铲除不断受生于轮回的因——烦恼障及恶业,将使他们达到|阿罗汉〡 (梵文arhat),即「杀毁敌人之人」的果位。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实际上非常多,他们已不再经历任何痛苦,并完全解脱了轮回的存在形式。这确实值得随喜!
 
比这更高的菩萨道。大乘修行者的心态并不止于个人达到的快乐为目标,他们的动机既深且广,包含救度及保护一切众生皆不遭受痛苦及轮回,并将众生安置于解脱及证悟之境;他们不仅具有如此的愿望,尚且不遗余力地修持菩萨行、实践四无量心及六波罗蜜。藉由直接及间接地利益其他众生并保护众生不遭受痛苦,他们行于菩萨道上。他们首先达到暂时的成就境界——初地菩萨之极喜地,然后逐渐提升至第十地的法云地。当他们证得究竟的成就「圆满的证悟」时,这是我们所有众生都要至心感到欢喜:如此的菩萨是多么胜妙、圆满!
 
在任何时间及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训练自己随喜他人的功德,不论功德是属于何种层次。我们或许会认为持续不断地安住于三摩地状态、空性的究竟境界中最为重要,这当然是真的。然而,培养善心及清净的动机,并随喜他人功德,可以帮助我们在三摩地禅修上的进展;即使我们已经有进步了,这也能帮助我们稳固及增强三摩地境界而达到最终的成果。因此,佛陀开示了强调随喜之重要性的第二十六章。
 
布施之利益
继随喜他人功德之后,我们必须致力于菩萨行。在《三摩地王经》之第二十七章〈布施之利益〉中,佛陀开示了修学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的利益。他由解释布施的利益开始。
 
每一种波罗蜜都有其特殊的目的及利益。佛陀开示说,布施波罗蜜有十种利益。
 
布施的第一种利益是降伏悭吝的习气。在各种不同的烦恼当中,悭吝是一种非常封闭及狭隘的心态,是我们应该离弃的,而布施可以让我们离弃它。所以,布施的第一种利益是断除悭吝心。
 
第二,藉由反复地修学布施心态及逐渐习于布施,我们的布施善习将会不断地增长。
 
布施心也能确保诸多众生的财富能与社会大众共用,并以各种方式用于利益社会整体。在任何社会,我们都能看见富裕及进步可利益社会也可损害社会的现象;由于布施心,一位菩萨能善加利用众生的共同资产。因此,第三种利益是确保财富能产生饶益一切大众的最佳成果。
 
第四种利益和果报之成熟有关。在未来,已熟悉布施并养成布施善习的菩萨道行者,将不会生于贫困之地,且将生于富贵之家。直接生于富贵的菩萨,将再度实践增长财富受用的布施心。
 
第五种利益是由于在所到之处皆起布施心、皆作布施行,我们将为各处之众所爱乐。这是于过去生行布施的累积效应。
 
第六项利益是不论在何处、不论与谁交往,我们都无所畏惧、无所怯弱,我们永远都不需要惧怕面对任何人。
 
第七项利益是我们永远都会受到赞美及尊敬,不会遭受批评及毁谤。
 
此外,佛陀说:我们的手足将会柔软平顺。在佛的诸种相好及随形好之中,手足柔软平顺的物质起自柔和、温雅地对待每一位众生的布施心。我们也将具有非常稳定、沉着的性情。
 
第十项利益是从现在开始直到证得圆满的悟境,我们将永不缺乏值遇善知识的机缘,我们将永远有善知识的引导。
 
以上就是叙述布施利益的第二十七章要点。
 
持戒
第二十八章〈持戒〉记述持戒波罗蜜的利益。持戒是持守身、语及意方面的戒律。但是,持戒主要和心或意有关:维持专注、谨慎、正念及觉知,对精神修持极为重要。开展这三方面的功德将使我们能在三摩地及禅修上有所进步,不仅是意的戒律能使我们真正有所进步,为了维护修持三摩地的心境,我们也必须严守身戒及语戒。小心谨慎地约束及观照自身的举止及言谈方式,是持戒的要点。持戒清净因而能帮助及支持禅修上的进展。
 
佛陀提及彻底修习持戒波罗蜜的十种利益。
 
第一种利益是我们将永远具有智慧。若我们能保持温和的心态及持守戒律,觉醒状态将会一再地在我们的经验中生起;若我们言行不慎、漫无戒守,觉醒状态将不断地减退,最后,从我们的经验中消失。因此,为了维持及不断地开展三摩地境界而达到最终的成果,保持温和、觉知及净戒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将效法一切诸佛,慎守戒律。我们将不会为诸佛、菩萨所责难,或为博学之智者所轻视,因为世间法及胜法的上师都将认为我们的行径值得赞扬。我们将不会被拒绝或舍弃。其次,由于持戒清净,我们将不会违反或偏离所立的誓愿,而且,我们会藉由持戒的力量而严守誓愿。第五、第六及第七项利益分别是:坚定有恒地修持佛法、远离轮回并不为之所染污及终将证得涅槃的种种功德。最后提到的几项利益说明:持戒清净的心将恒常免于烦恼障、将证得胜妙三摩地,且将不匮乏法财善德。因为源于持守身、语、意之戒律的这些功德利益,将使我们的禅定极为稳固。
 
一般而言,意的戒律是最重要的,甚于身及语的戒律。戒律可分为出家众及在家众的戒律。最严谨的是比丘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但是,持守在家居士的清净戒律也极为殊胜。
 
兼具智慧与慈悲的佛陀,依照闻法者的性情、需要及能力而教导胜妙的佛法,他直接觉知众生具有不同的能力或根器。有些人能持守最高层次的戒律, 即比丘、比丘尼、沙弥及沙弥尼的戒律;有些人则无法如此。佛陀也制定了在家男女众的戒律。
 
佛陀根据个别闻法者的能力而开示。能持守各种层次戒律的人,可以领受避免一切业行的戒条;无法如此的人则可以领受较少数的戒条。领受戒律的方式非常多,佛陀从未说过每一个人都必须持守所有的戒条。
 
例如在家男女居士的戒律包括五种主要的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这些戒律能确使我们具有温和、轻松自在、稳定及平静的心境。领受全部五戒的男女在家居士称为「持守圆满五戒之居士」。有些人也许不愿意领受全部的五戒,有些人则可能想说:「我无法五戒全都持守,这一条戒律是我无法持守的。」领受五戒中之四戒的居士称为「几乎五戒全守之居士」。如果我们只领受两、三条戒律,我们就是「持守数戒之居士」。即使我们只领受一条戒律,我们仍然是「持守一戒之居士」。仅仅领受五戒中的一戒是可行的,且能产生极大的利益。
 
如果我们连其中的一戒都无法全然领受,仍然有一个解决办法。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他的大弟子之一名为迦多衍那(Katyayana,又译为迦旃延或迦延,意为文饰),去一个村庄传法,那个村子里住了一位屠夫,夺杀了许多动物的生命。迦多衍那告诉他至少要领受一条戒律,但是,这位屠夫回答道:「我怎么做得到?我很想受一条戒,但我是一个屠夫,我必须杀害动物,因为这是我的生计。若不杀生,我就没有维生的工作了。」迦多衍那说:「是的,但是仍然有一个办法。你在白天杀生,但是,你在晚上也必须杀生吗?」屠夫说:「不,晚上我不杀生。」所以,迦多衍那告诉他说:「你发这样的誓愿:每到日落时分你就不再杀生。」据说,这位屠夫因为发了这样的誓愿而得到极大的利益。同样的,身为佛陀的在家弟子,只要我们能尽力持戒,必定能得获持戒的大利益。在修习三摩地及禅定时,我们需要定静的心,而持戒能帮助我们开展心的定静。
 
领受戒律并尽力持守具有无上的利益。誓愿「我将不杀生」并持守不杀戒,和仅只不杀生有极大的差别。乍听之下,我们或许相信只是不杀生就好了;可是,事实上,誓愿不杀生具有更大的利益。差别在于:在领受了不杀生戒之后,我们将会提醒自己:「我已经决定不杀生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得到了这项决定的功德。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只猫一整天都在睡觉,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它并没有捕杀任何动物,它会得到放弃杀生的功德吗?不,它不会。它只是避免了杀生的恶业,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利益,因为当它醒来时,又准备好要杀生了。相反的,如果我们领受了不杀生的戒律,这个意念会一直保留在我们心中,不杀生的善根会因而不断地增长;而当杀生的机会出现时,我们也将会戒绝此种恶行。
 
十种利益
第二十九章〈十种利益〉,解说忍辱波罗蜜,并讨论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及智慧波罗蜜。开展忍辱波罗蜜的利益也分为十种:不为火所伤、不为武器所杀、不为毒所害、不为水所溺、为天人所护…等,利益诸多。为什么?当我们不积极地修持「忍」的功夫时,俱生的性情使我们很容易变得焦虑、愤怒及好斗。一位愤怒的人将会招惹许多敌意;修学忍辱波罗蜜使我们能不受制于瞋怒,因而不会树敌。怨敌是我们自己的瞋怒所创造的,因为瞋怒会造成他人的敌意及仇视,而以武器、毒药…等报复。当我们训练自己不起瞋怒心时,我们的怨敌自然会减少。
 
此外,我们将会得到天人的保护,并于来世得到庄严的身相;诸恶道的门也将紧闭,我们将不难生于善道;不论昼夜,我们都无仇恨心,能保持恒常的平静与安详,毫无被伤害的恐惧与忧虑;我们的身将不离喜乐,远离诸种痛苦与不幸,这些都是修持忍辱波罗蜜之菩萨所能成就的利益。
 
修持精进波罗蜜也能成就十种利益。我们将为一切诸佛与圣众所喜乐接受。我们将不会偏离所闻的佛法,且不会忘却所闻的佛法。由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及修持,我们不但能持记已学过的法教,还将听闻尚未听闻过的法教。我们将能契入不同境界的禅定及三摩地。如此,总共有十种利益。
 
接下来,佛陀提到禅定波罗蜜的十种利益及智慧波罗蜜的十种利益,而完成了修持六波罗蜜之利益的说明。由于《三摩地王经》一开始就解释了禅修的利益,最后这两种波罗蜜的利益已经在此教本中解释过了。
 
辨别之知识生起的原因是学习及研究。学习及研究佛陀的言说,及阐明佛陀之言说的论注至为重要,我们可以从研习大师们的口传或心要教法当中得到极大的利益。佛陀因而提及详细研读的十种利益。
 
第一,我们将不会沉浸于烦恼之中,因为已经晓得它们的过患并了解法教的胜妙,我们将比较不容易受烦恼的控制。我们将不希望与他人敌对,因为我们已经了解敌意的不善果。我们将能澄清疑虑与迷惑,因为我们已经详知佛法的要义。我们将不会滞留于游移不定、暧昧不明的心识状态之中,也不会迷失于疑惑之中;换句话说,由于清晰地了解现象的本质,研习法教将澄清任何怀疑、迷惑及不确定。
 
此外,研习法教确保我们的知见及导向是正直的、明确的,所以,我们将可避免误入歧途或步入非道;我们将安行于开悟之殊胜正道。我们将「安住于不生不灭之门」,意指自轮回中解脱。我们将趣入圆满的证悟,获得无上正觉。我们将能度化一切有情众生;也就是说,当我们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时,将能至善至美地将佛法传授给一切众生。最后,我们将永不畏恶道。以上是详细研习法教的十种功德利益。
 
既然已经听闻了佛法并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我们不应该就此感到满足而仅止于此,和他人分享我们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一位菩萨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学习,他应当具有教导他人的大愿;不论我们只知道一点点或许多,都应该乐意教导他人佛法。这么做的益处是他人将有所学,我们自己则能在法道上有所进步。佛陀提到菩萨为他人解说佛法(又称为「法施」)所能产生的十种利益。
 
首先,我们将能完全舍弃恶行或任何不该做的事。如果我们一点都不知道什么是佛法,我们将无法知道善、恶的分别;但是,如果我们已经做了某种程度的研习,尤其是当我们将正确的知见转述给他人时,自然会更加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而更能避免造作不善之事。
 
第二,我们将能行善并遵守圣众的训诫。唯有我们自身已经研学过佛法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可能如此;否则,我们将无法这样做。为他人解说佛法能加强我们遵守圣众训诚的决心,只做有益及有意义的事。
 
其次,我们将「彻底清净证悟之境」,意思是我们在播种圆满证悟的种子。教导他人佛法将帮助我们达到证悟之究竟境界。我们将会对财富毫无眷恋、广作布施,并将断除了一切烦恼。我们将能极度慷慨地与他人分享法教的财富。此外,我们也能修习广大的慈心。最后,我们将于此生中达到自在与安乐的境界。这些都是行于法施的菩萨所能成就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必然能帮助我们修学三摩地及开展更深的定境。
 
接下来,佛陀叙述确立性之见地的十种功德,然后论及修习三摩地禅修的利益。由于这是《三摩地王经》的主要课题,前面已经详细地解释过了,我们就不再重述。
 
之后,佛陀解释遁世隐居的十种利益。隐居的藏文是「贡巴」 (gönpa)。在早期,这个字指的是一个孤立的地方或偏远僻静的闭关地区,在此处行者可把全部的时间都投注于修习三摩地。但是,这个字通常指的是住在一个修行的社区,即众人依循佛法的原则而生活在一起的佛学中心或寺庙。 :
 
遁世隐居的利益有十种。由于远离了社会,我们将能减少不善的俗务,比较能专注于佛法的修习。所以,第一种利益是:我们将能减少与修行道相违背的活动。在修行社区之外,我们很容易忙于造作各式各类的不善行。
 
在隐遁的生活下,我们远离了令人分心的世俗野心及繁忙的追逐,远离了竞争与纠纷,因为居住于山林或真正的修行社区之中,引起一般社区群众相互争执、彼此不陆的原因和事由都不存在。我们将能免于为他人所伤害的烦恼。我们将不会助长染污,即不会制造烦恼或纠纷。我们将能具有极其平和安详的举止。此外,遁隐的生活将使我们能彻底净守戒律。我们将不断地开展有助于解脱及证悟的顺境,而能迅速达到真正的解脱。
 
最后,佛陀宣说持守托钵僧之行为原则的十种利益。托钵或乞食十益和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持戒十益几乎完全一样。
 
文章:节录自创古仁波切《大手印第一课》一书,P.162-175。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温暖人间专访:青海玉树无常启示
下一篇:精进与慈悲
 精进与慈悲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禅修方法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灭圣谛
 月灯·住行心要·第十一章 受持经典
 月灯·圆融之了解·第三十章 坚固德王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引言
 转心四思惟·第四项修行的警醒:轮回过患
 三乘佛法心要·金刚乘·禅修的圆满次第
 冈波巴四法 1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六章 三摩地之彻底修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生具体方法[栏目:放生指南]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七、佛教是迷信吗[栏目:慈航法师]
 佛教兴盛中刻不容缓的精警--惊福报狂,愧智慧荒[栏目:仁俊法师]
 人间的快乐[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胜利之后[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团队与六和敬[栏目:印良法师]
 佛陀与科学家(葛引卡)[栏目:佛教与科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