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陀的教法
(一)三转*轮
导师释迦牟尼佛圆满正等正觉的无上果位后,首先在鹿野苑初转四谛*轮,是佛法最主要的基础。导师释迦牟尼佛先对五比丘传四谛*轮,剃度出家,得到具足戒之后,使他们获得智慧,现起证量,然后成为佛陀的出家弟子,安住梵行,形成清净僧团持教,推广佛陀圆满无误的教法。以律学而言,由于僧团或僧众,放逸或恶行,透过羯摩的方式作处罚。因为羯摩,导师制定了戒律,何谓所取?何谓所舍?出家人应示出家严肃的生活等。
戒律在佛教发展史上,起了关键的作用,是佛教精神修持的基础。佛教的根本精神,在戒律的严谨,佛教弟子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从佛教历史,可以发现早期佛教的戒律,是由于事实的需要而制定的。最初佛教僧团中,根本没有戒律条文。当时所有的出家弟子,都有很深厚的根器,在佛陀三言两语的开示之下,他们便能证果。后来出家弟子的剧增,分子渐渐复杂,僧团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守规矩者,每当出现一些犯规时,佛陀就针对事实的需要,制戒防非,订定净罪向道,行善止恶的条列,这时作为佛教精神伦理的戒律制度就形成了。
透过讲述四圣谛,佛陀进一步,向人们指出一条通往解脱的实践方法,建立悟道的基本架构。正修行是三十七道品,把四圣谛的真理应用,修的同时应修习奢摩他与毗钵舍那。而修缘一境性、专注一处的奢摩他时,障碍有二︰沉没、掉举。掉举与贪相应,为对治掉举修不净观,如︰观万法遍布著骷髅。虽然万法不是骷髅,也没有遍满骷髅,但为了断除掉举,以此目的观修。先观诸法遍满骷髅头,再慢慢收缩至自己眉间的部分,对小小骷髅,作放大光芒的观修,之后慢慢的延伸,至一切法遍满骷髅头。由此不净观断除掉举,由于收缩至眉间时,有观修放大光芒,因此可以对治沉没。第二种,是以数息的方式观修三摩地。修毗钵舍那时讲到,身、受、心、法等四念住的观修,正念住提到不净、苦、无常及无我的道理,对治四颠倒。这是佛法最主要的内涵。如是修行我们才可获得四正断;当内心安稳,三摩地的力量已经到达一定的水准,就可获得四神足。因由这些助伴,五根力将会变得非常坚定,接著是七菩提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式,是我们修持的基础。
在梵文的经典里,讲到圆满渊博的哲理,佛陀在灵鹫山开示【般若经】转无自性空*轮,称为第二无性*轮,是初*轮的延伸。至于第三*轮,是在不定的地点转的,有两种说法:一、因为第二*轮无法依词面的内容安立,许多人认为如果诸法无自性,什么都没有,就会堕入断边。佛陀为了这些大乘下根者,怕他们心存疑惑,于是对他们说︰我是依三无性而说诸法无自性的道理,在【解深密经】中讲了三性(遍计执相无自性、依他起生无自性、圆成实胜义无自性)三无性。因此这些众生认为【解深密经】是第三*轮。二、阐述意识是唯明唯知的学说,主要是【如来藏经】,有一派认为这才是第三*轮。总之,当年在印度有这些疑惑,龙树菩萨还未来到世间,佛陀尚未广传大乘教法,是龙树菩萨推广的。然而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清辨论师、寂天菩萨等,都竭力积极的强调大乘是佛说,更提出很多的理由来证明。因为当初梵文的大乘经典在印度,不是那么普遍,使得很多人误会大乘非佛说。
龙树菩萨认为光是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就能证得圆满正等正觉的一切遍智果位,则与小乘(声闻道、独觉道)的修行没有两样。有人说虽然在时间上有长短的差别,可是在因地、或因本身的性质,是没有差别,果位应无差异才正确。如果三乘果位无差异,为何分三乘,岂不相违?龙树菩萨认为光是三十七道品,无法断除所知障,获得佛果位,而且成佛必须累积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
佛陀为了证得果位,以无量无数的时间累积资粮,来此世间,二十九岁前都是住在皇宫,之后六年苦行,八十岁圆寂。佛陀真正利益众生的时间,非常短暂,而累积资粮的时间非常长久,如此广大的因,获得如此短暂的果,以因果论而言,并不合理。再者,当一法存在时,被另一法的因缘破坏或消灭,此法将会消失永远不见。但以唯明唯知的意识体性而言,并不会有任何障碍,可以永远断除内心的意识。因此佛在小乘经典曾说,无余涅槃什么都消失,这点不成立,因为没有因缘可使意识永远消灭。原始意识和烦恼,二者截然不同,烦恼可以透过因缘破坏或对治,使它永远消灭,但是在破坏烦恼时,并不会破坏内心的本质,所以没有因缘使意识消失。因此无余涅槃时,意识的续流永远断除,并不合理。
透过种种的道理,我们可以了解在大乘经藏里,佛所说的教法更广大深奥精辟,这是不共的特征。与巴利文的三十七道品,不但不相违,而且更加详细的阐述,因此龙树菩萨等大菩萨们说,大乘是佛所说,就是依据以上的这些理由,来安立主张的。
萨迦派的师长有讲到四证量︰经教证量、论教证量、上师证量、觉受证量。以佛法的生起次第而言,是先有经教证量,即佛陀转*轮;接著是大论师写论典,即论教证量;透过这些道理,三学的认识,获得道谛等功德,即上师证量;由各别的师长的经验、学问,为弟子传法,形成弟子的觉受证量。以个人而言,首先生起觉受证量,当真正生起修学上的觉受,对佛法会非常欢喜的修行。如因明的【释量论】曾说,一切的比量,最究竟都是依据现量而有的。同理,当我们有了觉受,自然而然对于为我们传法的上师,就会欢喜的相信及尊敬,即上师证量。当我们了解上师的功德,是来自论典,自然而然对论典产生信心,对论典的内容无误的相信,如︰有一上师,是依据龙树菩萨著作的大论典,而获得圆满的功德,当我们对这位上师,产生强烈信心,自然而然也会对龙树菩萨著作的大论典产生强烈信心。于是形成论教证量。龙树菩萨的【中论】,以八不的礼赞文,来礼赞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以无自性的道理,即自主的宣说缘起的道理,对导师释迦牟尼佛作出不共的赞叹。因此当我们对【中论】产生了强烈信心,自然而然也会对导师释迦牟尼佛产生强烈信心,对佛法不会有任何疑惑,完全的相信,形成经教证量。
一般觉受证量分二︰平凡的觉受,不共殊胜的觉受。平凡的觉受比较容易产生,以我个人而言,虽然没有不共殊胜的觉受,但因为修习菩提心与空正见的原故,多少有些细微的觉受,使内心感动及正面的影响。也由此细微的觉受,推测、了解到过去的先贤大师,一定有不共殊胜的觉受,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当我们听到先贤上师的清净传记,感觉好像天方夜谭般不可思议,好比佛已经涅槃了,怎么可能亲眼看见导师释迦牟尼佛,甚至为他传法呢?或有些上师们,可以见到龙树父子为他们现身说法,使他们得到觉受。看到或听到这些传记,我们心里可能产生疑问?有位达容夏珠仁波切,一次为顶果千泽仁波切传法时,非常清楚的看到佛殿的上方虚空,遍满诸传承上师。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经验,他绝对不是一位说谎的上师,他是位非常的严谨的密教行者,他已断除所有的疑惑,以及负面的烦恼,绝对是位诚实中肯的大修行者。
另外在印度有许多上师,也有同样的经验,当圆寂之后,虽然已经没有脉膊和呼吸,但肉身暂时不坏,以定力安住而入定,意识尚未完全离开,即安住在金刚不坏身中。林仁波切就是以定力安住在肉身中,大约七天左右。最近有位萨迦仁波切,涅槃之后,以金刚不坏身入定了大约十七天。还有位堪布阿确仁波切,涅槃后,肉身变成彩虹身消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终身持六字大明咒,原本是宁玛派,后来到色拉寺修行,也是瑜伽母的修行者。我是从他的徒弟,听到此消息。虽然我们没有殊胜的觉受,但此觉受是不容否认,是千真万确发生过的。如果有不可思议的觉受,也是先听闻教授,才能根据教法修学,再生起觉受。由此觉受证量,更加相信,论典证量是正确无误。而论典证量的依据是经教证量。
如此去思惟,认为导师释迦牟尼佛上半辈子,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证得无学道的佛果位;仅以几十年的时间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至无余涅槃时完全消失,这种说法完全不成立。以小乘宗义的说法,解释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不合理的,很多事无法清楚说明,没有四身的佛果位很难安立的。【菩萨藏经】说,因由广大的资粮而形成四身,从法身不动摇的法性中现起的报身;随众生的根器和因缘,自然示现的化身;此二身依智慧法身、自性身而有。因此佛一定有四身。
佛涅槃后,大比丘众针对小乘宗义的经典,来结集成经典。那时大乘宗义可能尚未普遍,故未结集成经典。大乘经,如:【般若经】,是在灵鸠山对众多的大比丘众宣说,但是如果看过灵鹫山,就明白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大比丘。经说是传于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但龙树菩萨生于佛灭后四百年,亦即在这四百年中,必须有人接受佛陀大乘教法的传承,经说是慈尊和文殊菩萨。因此佛说的大乘经典,不是由大比丘众结集的,而是由慈尊和文殊菩萨,把经典总汇作结集,然后传到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这些内容值得思考。
导师释迦牟尼佛所现的相,是随众生的根器而现,而为了普遍众生的需要,于是来到世间时,现出以巴利文的语言转*轮,宣说大众共同可以接受的教法。对于业清净的大乘种性的众生们,又现出另一种相来传法,这是极有可能的。在业清净的大乘种性中,有一些业更清净的众生,佛现出本尊相来教化他们。在本尊相中,一者、佛以原有的比丘相现出本尊相,如︰传下部的密法等等。以瑜伽派而言,佛会现出转轮圣王,四周围绕著空行母、勇父、勇母等传法。对于业非常清净的众生,因脉息、气流、根器等,他们的希求,业力的影响,佛完全不刻意、自然现起金刚持本尊相。依此理由导师释迦牟尼佛所现的相,是随众生的根器而现。佛涅槃后,绝不是彻底消失,而会继续不断的教化众生的。因此我们也不需要担心,佛涅槃四百年后,龙树菩萨才出现,这中间谁把持大乘的法脉与传承?其实就是本尊相把持。
密里有特别强调,因由众生气脉不同、蕴体不同,不同的因缘而讲不同的密乘修行,甚至不同的坛城。如︰达仓罗札瓦,通达一切显密教法,主要修学时轮金刚。由于时轮金刚与密集金刚里,气脉的运作、定义和界限,在讲解上有些不同。透过他个人的觉受,多年的修行和经验,最后在他的一部著作中,特别强调时轮金刚所说的气脉等等,才是最正确的。然而这是他个人气脉,和时轮金刚比较相应,不是否定密集金刚。所以在无上密里,对于不同众生的根器,讲到不同瑜伽的观修,也因而修学不同的本尊和不同的坛城,有这些差异。
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转第二*轮及第三*轮时,就有引导进入密乘的趋向。【般若经】有显义和隐义,因为主要是讲空性的内涵,故显义是空性。针对色法至一切遍智的万法,而说出无自性的道理,在说无自性道理的同时,又暗指世俗谛的基、道、果等内容,在隐义中讲到整个道次第的修学。同一部经典,显义是空性,隐义是圆满的道次第。初转*轮讲四圣谛的道理,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二转无性*轮,主要讲灭谛,以及完整的宣说︰一切法的究竟性质空性。由了解空性的内容,可进一步认识执著有真实是无明,而且相信这种颠倒的执著,是可以破除,因为有空正见。因此无性*轮,详细说明灭谛及道谛的净光明,还有集谛和苦谛的内涵。第三*轮【如来藏经】,是相续本母以及许多续部依据的根本经典。【如来藏经】,详细说明道谛最究竟的性质,及识的光明,以及与密乘相应的整个道次第。佛讲的法都是以前前的基础,而建立后后的果位。
(二)正确认识藏传佛法
时常说藏传佛教,是具有大小乘、显密的圆满教法。佛说的教法,最主要的依据是巴利文所说的基本,即小乘的宗义,佛法最根本的基础,加上梵文【菩萨藏经】的大乘内容,最后再加上密乘,才是最圆满的教法。假使把这些分开,绝对无法获得殊胜的成就。因为对于大小乘的名词,错误的认识,造成大乘轻视小乘,小乘反驳“大乘非佛说”,好像大乘非佛教徒等,我们应当看清事实的真相,不要造成误会,互相毁谤。
虽然在西藏,佛法很兴盛,可是因为不了解佛法的内涵,造成许多误会。一般人衡量上师证量的高低,是依围绕在四周的群众多与寡,如果眷属多,排队请示的多,就认为此上师证量高、成就非凡。倘若真是如此,强盗首领旁也围绕一群盗贼,难道证量高吗?因此真正有证量的上师,不是看群众多寡,如︰弥勒日巴是真正的上师,但生活却像乞丐,一贫如洗。仲敦巴上师,不但为人谦虚,物质生活更简单平淡。左千贝珠仁波切,是一位苦行者,非常有证量的上师。因此上师的定义,在于内在修持和学识,并非外表的风光,这是对佛法认识不清的误会。
另外很多人在意上师的外相,如︰服饰等。佛在世时,并未戴帽,也没有奇装异服或装饰品。看南瞻二部六庄严中,除了龙树菩萨,因为历史的关连性,坛卡背景绘上蛇来庄严头顶,其他的坛卡没有奇怪的装饰。过去也许西藏气侯严寒,所以有时上师戴帽御寒,但渐渐形成不好的习俗,很多人以帽子或颜色,定义佛教的形相。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以帽子颜色的不同,分为红白花黄教派。我觉得太在意这方面,会偏离佛法。真正的佛法,不在外相的显现,而是内心的涵养。我们是依据那澜陀寺的大论师所著作的论典,来建立佛法。如果要传法,行为和意乐,都应以那澜陀寺的大论典为基准。
西藏佛教有此情况,怕影响到佛教界,以为穿上奇怪的服饰,带上帽子,就算传西藏的法。光是摇铃、打鼓、跳金刚舞,不是藏传佛法。应当警惕小心!两、三年前在德国的一家饭店,看到一幅观世音菩萨的坛卡,座下有位出家人,和一位在家人,此幅画主要描绘观世音菩萨,因此应当供曼达拉,或入三昧定的坐姿,或合掌恭敬。但却非如此,画中的出家人摇铃打鼓,在家人拿杯子,正在供养世间神。当时我非常讶异,以供世间神的仪式,供养观世音菩萨,往后是否会渐渐的,画出以此方式供养释迦尊者呢?这幅坛卡是外国人所画,他把对西藏佛教界的看法画出来。
西藏有种不好的现象。我们真正的皈依境,最究竟可依赖的,应当是释迦牟尼佛,是三宝。可是西藏人进寺庙,见到自己依赖的对象,不会小心翼翼;反而是佛堂旁边黑漆漆的小房间,供养世间护法神的,大家都战战兢兢、蹑手蹑脚进入,然后供养钱及作仪式。所以佛寺里最多供养,好像来自小房间。我有位朋友,在小房间已服务很久,很多人供养茶、酒,他原本是秃头,把剩余的茶涂在头上,还真长出一些头发。西藏有些上师,同时也是政府官员,随著世间八法,随著个人利益,参与政治,将会对社会造成许多伤害,当然如果是真正有证量的上师,对社会是有极大贡献的。
身为导师释迦牟尼佛弟子的我们,应反覆观察自己的内心,注意起心动念,这是非常重要。当我坐在法座上,我几乎不敢生起慢心,可是我内心的另一处,仍然会想︰别人是否会赞叹我所说的法?会在意我的法吗?生起世间八法的念头。因此坐此法座,要小心落入世间八法的危险!自己修的法,要相应于真正的正法,就不要被世间八法给带走。否则傲慢心会欺凌弱小,有了机会也会过份追求物质上富裕的生活,或容易产生嫉妒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