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脱之道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众生痴所覆,痛苦都是由无明的根本产生的,无明所执着的,是从境上(五蕴)的那一方面产生实有我的存在,这种执着是可以永远断除的,因为是颠倒识。所以,只要了解实际的世法的究竟性质,颠倒识自然而然就可以消灭的。实际的情况,经过仔细研究,会愈来愈清楚;如果是虚伪的谎言,仔细研究探讨,慢慢拆穿变成不可靠了。要了解实际的究竟性质是如何,经由内心的串习,慢慢培养了解实际情况的空正见,就可以断除这种颠倒识。无明颠倒识所执着的就是独立的、真实的、从境那一方面产生的我。
如果实际上有这种我存在,当我们在想我的时候,为何必须透过外形、或任何一部分才能了解我;那么,要研究的就是:我和身蕴是一体的?或是异体的?因为不管任何一法,不是一体就是异体,不可能超越此两者其中之一。例如有我和无我,倘若不是有我,就是无我;倘若不是无我,就是有我,一和异也是同样的道理。倘若我和身蕴是一体的,现在的科技可以换心脏、可以换手、脚,假使身躯本身是我,应该我也可以换。但是我无法换,当身躯被火化,并非我火化了。所以,身躯并非是我。「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假使身蕴和我是一体的,就有这些过患。假使身躯是被我控制,我是控制身躯的人,是异体,一个是行者、一个是行处,那么行者行处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假使是一体的,那么行者行事行处三者变成一体,与正理相违。假使我和身蕴是异体的,当我们对我的执着,认为我是独立的、真实的、从那一方面产生的,这种我还有异体的身躯,当身躯慢慢老化衰退,不能安立我老了,有高的智慧,也不能安立是我聪明,就会有这种的过患。身蕴和我是异体的,身躯是我的施设处,假使异体本身是真实有、独立有、自性有,就有刚才所说的过患。所以,五蕴并非与我是异性的,没有真实的异体,我也并非在五蕴的隙缝中存在,找到的只是唯名安立、唯名而取的我。
例如:天色暗黑,有一个人将盘绳误以为蛇,假使天色明亮,看清是绳非蛇时,他有一个认识,这只是绳子的名言识存在,由名言识损害他曾经认为是蛇的执着,了知是绳子不是蛇。把绳子当成是蛇的执着是颠倒识,是错乱识,因为名言识损害到。从五蕴的隙缝当中找不到任何一个我的存在,找得到就是名言识的损害,结果是找不到。在没有任何名言识的损害时,我们认为这是唯名而安立的,唯取而有,就是这么简单。绳子上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属于蛇的;同样的,五蕴上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属于我的,也不是自相存在的有,这两者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差别是:一个有名言识的损害,绳子不是蛇,为绳子的名言识所损害;另外一种却没有,就是这样而已。所以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是颠倒,一个是非颠倒,这才是唯名而立,本身没有任何实体,也没有名言识的损恼,我们认为这是唯取而有、唯名而立。
同样的,在看身体的时候,一定是由身体的形状、颜色、组织或任何一部分,以这些和合体才会认识这是身体。在找身体的时候,仔细去找又找不到,但是看身体的时候,好像遍布在整个部分。如狗的身体,也是经由肢体和合而安立的,我们不会认为是人的身体,假使说它是人的身体,会有名言识的损害,属于颠倒识。狗的身体怎么找,在它那一方面不可能产生人的身体;但狗的身体,不管用任何方式,从任何角度,仔细寻找,也不可能从它那一方面找到狗。既然两种都找不到,为什么有这种差别,说狗的身体不是人的身体,只是狗的身体,因为唯有名言识的损害和不损害的差别,是唯名安立而已,并非从它那一方面产生的这种差别。同样的,如来、善逝也是一样的。如来、善逝无法从他们无漏蕴体的任何一部分当中找出,这是如来,这是善逝。所以,我并非从境上那一方面所产生的。属于我的,一切我所有的,也并非从那一方面而产生。损害我的人,我所瞋的对象,或喜爱的悦意境,也并非从那一方面而产生。假使我不是自性有,我所也不是自性有,并非从那一方面而产生。假使我和我所并非是自性有,而并非是自性有的本身却认为是有自性,那你还不了解空性。因为空性本身并非独立的存在,因为诸法无自性,所以是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空性独立的存在。不管任何一法,在寻找假义的时候,是绝对找不到的,可以找到这一法的空性,以这一法的空性再去寻找,这个空性找不到,找到这个空性的空性,这个昨天解释过的,所以任何一法都不是独立有的。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因为了解我和我所并非是自性有的,属于颠倒识的执着是可以断除的;无明可以断除,由无明所感受痛苦的身躯轮回也可以断灭。
业的根本就是无明愚痴造成,因为愚痴所执着的是真实的我,而实际上是没有真实的我。由了解没有真实我的智慧,可以对治执着有真实的我的颠倒识,此二者所执的境是完全相违的,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执着,可以互相违害的。由此可知烦恼是有办法断除的,无明是颠倒识,有智慧可以破除的。而且意识本身的体性是唯明唯知的,是在无记的状态,没有烦恼的污染,烦恼只是暂时的,所以烦恼是可以断除的,由对治力以及意识本身是唯明唯知的体性,所以解脱是可能的。
在每天作息当中,可以了解贪瞋是相当强的,但也不是每一时一刻都有贪瞋。无明也是如此,虽然力量很强,但也不是有意识就有无明。无明和意识并不是一体的。意识是永远都有的,这种唯明唯知的性质,这种能力是永远都有的,但无明和贪瞋并不是常恒的。当发生意外,可能昏厥,乍看之下好像没有知觉,好像唯明唯知的能力没有了,那只是粗分的意识消失了,细分的意识是存在的。在密教里,分为暂时的意识,及俱生原始有的意识,俱生原始的意识是存在的。我要强调的是,有意识并不一定有烦恼。而且同一个时间,对同一个人,不可能产生慈悲和瞋恨,慈悲和瞋恨是不可能一起的。由于某种执着,会使你得到痛苦,我们称为内心的过患,颠倒识也属于内心的过患之一。不管任何的内心的过患,都一定有一个正对治力,这种对治力,我们称为内心的功德,内心功德的所依处就是心识、意识。例如身功德,身体的特征,它的所依处就是身体,我们身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身体的特征的功德也是有限的,但是意的所依处意识,它是没有体、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的,意识是可靠的,不像身体的续流会断,意识的续流是不断的,永远都存在的;以前已经串习过的这一切功德,只要再加上一点心力培养,马上就可以生起。所以,这样慢慢的生起,慢慢的增长,乃至究竟。一时找不出适当的例子,但我相信你们可以体会,所说的内心的功德,是可以经由培养而增长,直到究竟。这在法称菩萨所写的释量论里面解释得非常清楚。释量论的第二品很重要,第二品里面对为什么要解脱,以及解脱的方法,这个正理解释得非常清楚。虽然所讲的究竟的宗义----空性的道理有点差别,但是大致上正理和架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辩论的时候,必须用到许多释量论所讲的道理。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所谓业烦恼灭,是正对治力完全消灭业烦恼,才称为解脱,并非业烦恼不现起就称为解脱。业和烦恼,最主要的是烦恼,烦恼断灭之后,留下的废墟称为业,业就像烂掉的种子一样,没有用处,因为没有烦恼可以培养业;烦恼断了,业就没有能力了,补特伽罗就从业和烦恼之中解脱。从何处解脱呢?「入空戏论灭」。梵文就是烦恼在何处所断,在心识的空性当中所断的;以藏文来讲,就是透过空正见的修持,对治烦恼而解脱。真正的解脱,就是在空性当中灭除烦恼,这种灭谛即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灭谛。断除烦恼的意识的空性,这就是解脱。
生老病死,及一切痛苦的感受,都是由业所产生的,业是由烦恼所产生的,烦恼是由非理作意所产生的。所谓非理作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商店看到一枝笔,只会觉得很好而已,买了之后,对这枝笔的感觉完全不同了,会觉得非常好,再用一下,觉得百分之百的好。又如交朋友,刚开始只是普通朋友,后来慢慢相处久了,变成很好很好的朋友,只要听到他讲话,都会觉得很欢喜。但是有一天吵架了,他只要一叫,可能就会说:魔王在叫、鬼在叫、或是什么等等。这表示人还是同样一个人,只是暂时的态度、或说话的方式有所改变,就认为他是什么等等,实际上还是同一个人而已。这是非理作意,捏造出来的。所以内心有所感受,首先会看到一切法从那一方面产生的相,第二就执着是真实有,第三就是非理作意,捏造这是百分之百完全真实有的。由这个捏造(增益)之后,产生贪瞋,由贪瞋痴再度轮回。非理作意是可以破除的,因为它的根本是无明,所执着的是从那一方面而产生的,这跟实际上是不符合的,由空正见的道理可以破除。「入空戏论灭」,戏论分许多种,在中论礼赞文里说的戏论八法,这里不是指这个意思,所谓的戏论是指无明实执,就是自性有的执着,它所执着幻灭的这一切法称为戏论。这是生起非理作意的主要因素之一,非理作意是因为看到这些戏论才会去捏造的。戏论就是实执所变化出来的一切现象。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佛陀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让众生离开实执的戏论。但是,为什么佛陀要讲我?假使一下子就说没有真实的我,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理念,首先让他们行善断恶,所以说善是真实的善、恶是真实的恶,这样他们才会想要真实的去行善,真实的去断恶。因为这个目的,佛陀对众生说,我是有、我是真实、我是独立的。对善根成熟、具有上上根的众生,佛陀会对他们说:诸法无我。对一般人不讲诸法有我,因为会有我执,会觉得我是真实有、是独立的有;也不说诸法无我,因为会太执着无我,觉得本来就没有,会执着无我还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存在。因此,佛陀不说有我也不说无我。无我本身是无遮法,空性是无遮法,唯名而安立,是完全的遮挡,没有任何的成立法,不会隐示任何的成立法出现,不会认为无我本身是独立的存在。在未证空性之前,虽然讲无我,但在观想无我当下,还是会觉得空性本身是独立的、真实有的。所以,空性本身并非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所以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语言断」。这只能用意识去体会的,并非语言可以形容的,也表示空性是非常难证的。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一切实就是一切法是有的,在般若经或其它经典里面,通常先讲一切的世俗法,这些法是有的,再次说这一切法是无自性的。尤其在结集论里,特别以这种方式指导。佛陀先讲法是有的、是绝对有的、是完全有的,但在结论的时候,会加一句,一切法是唯名而立的、唯取而有的,这一切是唯有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所以首先会让你认识情或者趣、或者善或者恶、或是所断或是所取等,这一切都是由因产生同类的果。先说完全有的道理,后说这是没有自性的。「一切实」就是这一切是实在有的,「非实」是指一切的有为法,在一剎那一剎那转变当中,是幻灭的。但是都会有一种的执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活了四十岁,虽然昨天的你并非今天的你,已经改变了,但是我们老是认为这是同一个人,所以跟真实的执着是完全相违的,实际上是会幻灭的。这一切会变化的,非真实的有为法是确实会变化。所以亦实,确实会变化,以我们凡夫及后得位的圣者而言,不管任何法都是会变化的。亦非实,对无漏根本智而言,远离一切戏论,没有任何的无常以及有为法。以无漏根本智而言,远离这些虚幻的,这些都非真实。这些变化的、非真实的有为法,在凡夫看来有真实的相,认为是完全独立的,所以说亦实;但是以圣人无漏根本智看这一切有为法皆非实,是像幻术一样,都是虚幻的相,所以非真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以藏文来讲,是「非非实非实」,颠倒过来的,那一个实,前面有两个非,后面那个非,再加上实,这两个就是有为法的意思,也就是刚刚「一切实非实」同样的道理。因为这一切都是会幻灭的,所以不是实有存在的真实,称为非实。非非实就表示常法,常法也不是自性有的,也不是真实的,所以非非实和非实,都不是真实的。「非非实非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四谛十六行相,同样的四谛上也有颠倒的十六行相。例如苦谛有四种行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苦谛上的四种颠倒行相就是常、乐、净、我。这四种常乐净我的执着是颠倒执、是虚妄的;而无常苦空无我的执着是正确的,是不颠倒执,是存在的。但是以无漏根本智,观察胜义识,以及证空现量而言,这些都非真实。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空性具有五种特征,第一就是自知不随他。空性并非可以用语言来形容,即使圣者已如实了知空性,以现量证得空性,但是无法将所证悟到的如实的跟我们说。所以自己要证得空性,是无法由他人语言的形容而如实了知。这就是自知不随他。第二是寂灭。空性并非由别人创造出来的,而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是原始就有的寂灭。第三是无戏论。空性非言说境,所以无戏论。第四无分别。藏文是无分别无异,空性并非可以用分别心如实认知体会的。第五是无异。世俗法有许多种,有各种各样的相,如瓶子、柱子等等,虽然这些法之中有差别,但是空性是同性异体的,在空性当下所显现的相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水溶于水一样,是没有分别的,所以说无异。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一切法都是由因缘产生的,果和因虽然有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是真实独立存在的?因和果是真实的一、还是真实的异呢?假使果和因的关系是真实的,产生果的时候就不用依靠因,因就不会生果,假使果和因的关系是真实的,而且是异体,果就不用依靠因,果的产生是无因生,果就永远不会断,假使要断就永远断,要常就永远常。假使因和果是真实的一或真实的异,就会变成断、常。虽然因和果是异体,但并非是真实的异体。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因此,释迦世尊所讲的教法的精华就是空性的道理,就是「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的空性的道理。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独觉阿罗汉也是要由空性的道理,由多生串习空性的智慧,而断除一切的烦恼。中观理聚六论的六十正理论说,解脱必须依靠空性的智慧才能解脱。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自续以下,认为人我执及法我执有粗细的差别,他们认为法我执虽然是轮回的究竟根本,但是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不是法我执,而是人我执。所以要解脱不一定要断除法我执,只要断除人我执就可以了。因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有粗细的差别,所以他们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由经文我们可以了解,人我执和法我执虽然所缘境不同,但两个之中没有粗细的差别。就是说,解脱必须透过空性,甚至于由法无我的道理才能解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解脱之道。中论里讲到,成佛、解脱一定要有法无我的认识。这是同自续以下各派见解最大的差别。
第二十六品观十二因缘,说明轮回的过患,解释得非常清楚。轮回是由集谛所生,集谛是由无明引起,至于生起的次第,我们可以透过相续本母有更详细的认识,所以相续本母这本论是非常重要。之后我们再由第十八品讲的空性道理,可以了解烦恼是可以断除,而且证空的智慧经由空性的了解,可以知道解脱是有可能的。这样我们才会更对导师释迦牟尼佛产生胜解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宗派的导师,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不同。那么,我们才会对很难懂的空性产生很强烈的求学心。内道和外道最主要的是由皈依来辨别的,我相信中论的解释,能对于皈依有更大的帮助,产生更坚固的皈依心。
真正的佛法的目标是「涅槃寂净」。我们了解涅槃寂净是绝对有的,而且也可以证得的,因此我们才会对于涅槃产生极大的希求心、欢喜心,有了这种欢喜心之后,教导涅槃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我们会产生更强烈的信心,就能对佛说的法宝以及佛宝,产生真正坚固的信心,修学涅槃的僧宝,我们才会想要皈依,才要真的皈依三宝。接下讲观四谛品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