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我的智慧 第一章 镜中修行
 
{返回 吉噶康楚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29

第一章 镜中修行

    超越自我重要感进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就是我们的道路。所有佛法的重点,都是要减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实相才有机会显现;而这个过程必须由自我省思开始。

    当我们照镜子时,最不希望镜中出现的是一个平凡人,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是不想看到一个面临许多阻碍、问题,甚至有点神经质的凡夫俗子。我们希望镜子里的人是快乐的,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苦苦挣扎的人,我们想象自己是慈悲的,却看到一个自私的人;我们渴望自己是优雅的,但我们的傲慢却令自己粗俗不堪;我们看不到一个强壮不屈的人,却看到一个随着生老病死而日渐脆弱的人。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为我们的心灵带来许多的痛苦。

    自我重要感带来的痛苦

    我们受困于这一种由“自我重要感”(self—importance)  及“特殊感”(specialness)所带来的痛苦之中。我们每一天都是“我、我、我,我的、我的、我的”,这一个执著的背后就是自我重要感,而我们所有的经验也因此而受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所做、所说及所想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重要感。“怎么样才能感觉更好?别人会怎么想?我的胜算有多少?我会失去什么?”这所有的问题都是根源于自我重要感,甚至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够理想,也是自我重要感在作祟。

    我们希望看到的自己是强大的,能掌控一切的;但我们更像易碎的蛋壳。我们不喜欢如此脆弱的自己,这个脆弱的自我需要保护、武装、凝聚力量以及建筑围墙;而这却使得我们痛苦地受困于心墙内。我们逐渐害怕在事情的本然中放松,也越来越不确定事情是否会照着自己的计划进行。

    超越自我重要感进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就是我们的道路。所有佛法(正式或非正式的)的重点,都是要减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实相才有机会显现;而这个过程必须由自我省思开始。

    提问的精神

    一位伟大的印度班智达圣提婆曾经说过:“只要怀疑事情的真实状态与它所显现的有所不同,我们就可以动摇惯性执著的根本。”这种提问的精神就是自我省思的开始。这一个紧密编织的自我感是否不像外表所看起来的那样?我们真的需要具备掌控一切的能力吗?真有这样的可能吗?在生命中除了自我重要感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吗?这些问题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索痛苦的原因。

    在实际练习自我省思时,我们要退后一步来检验自己的经验,而不要受惯性冲力(momentum)的带动,这可以让我们无分别地看待任何生起的现象,然后直接逆势迎击自我重要感。

    自我省思普遍贯穿于佛法修行的所有传统与传承,但并非只在正式修行时才练习,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作自我省思。自我省思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和一种练习。简而言之,自我省思可以让每个人的修行活起来。

    如果我们能诚实和不论断地看着自己惯性的心,我们就能超越它而看到真实的自己。超越“自我”(self)以及超越“自我”所想要或不想要之外,在那个一直与世界争斗的自我之后,便是我们的实性及真面目。

    这便是我们的自然面目,不再挣扎着要变成另一种人。这是一个潜在觉醒者的面目,其智慧、功德及勇气都是不可测度的。发现我们深层的潜力及障碍,我们便能了解到自己痛苦的因,然后可以开始对它下工夫。

  我执心的吊诡

  执著于自我的惯性,也就是“我执”(ego),这是所有痛苦及迷惑的根源。讽刺的是,当我们要寻找这个自己所珍惜及保护的‘‘自我”时,我们却找不到它;自我是易变且无法掌握的。当我们说“我老了”,我们是将身体当作自我;当我们说“我

的身体”,自我又成为身体的拥有者;当我们说“我累了”,自我又相当于牛理或情绪的感觉;当我们说 我看见,自我又成为我们的觉受。而当我们说我想,它又变成了  我们的念头。 里里外外都找不到自我时,我们也许会下个结论:自我就是觉

知这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一个觉知者(knower)或心(mind)。

    但是当我们找寻心,却也看不到它。这个我们认为是自我的心,称为“我执心”(e90—mind),它控制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却找不到它,这有点诡异,就像一个鬼魂在经营我们的家。房子看起来是空的,但所有的家事都已完成,床铺好了,鞋被

擦亮了,茶已倒好,早餐已煮好。有趣的是我们对此从不怀疑,我们假定有一个人或有一件东西,我们的生命一直是由一个鬼魂在经营着;现在是停止一切的时候了。从某个方面来说,我执心为我们服务,但它服务得不好,它引诱我们进入轮回的痛苦,然后奴役我们。当我执心说“生气”,我们就生气;当它说“执著”,我们就执著。当我们检视自己与我执心的某种“奴役”关系,就会看到它是如何对我们施压,如何玩弄我们,尽让我们做些会带来不良后果的事。

    如果不想成为鬼魂的奴隶,就必须要求我执心显现其面目;但没有一个鬼魂会出现。你可以随时练习这个简单的禅定,特别是在我执心令你无法招架时,在你觉得被威胁、害怕或受制于它时。

    当你不知道要如何处理时,挑战我执心显现它的面貌;当你在做晚饭或等公车时,挑战我执心现出它的面貌挑战我执心时要抬头挺胸,不要拐弯抹角没骨气;要坚定而温柔,具穿透力却无攻击性。只需要对我执心说:“露出你的面目!”当没有一颗心显现说“就是我”,我执心就会开始松动,不再紧紧攀附着你,而你的挣扎也渐渐停止。

    当然如果你的心是有面目的话,那你会有很不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找不到一颗带有面目的心,就不会把自己的挣扎看得太严重,而所有的苦痛都将减轻。

    当我们直接质疑我执心时,它就会显露出真实的状态,也就是什么都不是。我们可以实际看穿这个看似坚实的我执心,或自我,看穿之后所剩下的又是什么?遗留下来的是一种开放、聪慧的觉察性,它不会受到自我珍爱及自我保护的束缚,这是

所有众生本有的智慧心。在这样的发现中放松就是真实的禅定,而真实的禅定可以带来究竟的证悟,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

    一个修行者看待生命的方式

    找寻我执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唯一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执心是无法被寻获的方法。寻获不到我执心,就找不到一个自我,那么我们又如何将所有的念头、情绪及经验都认为是针对自己而来的呢?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感觉无我的经验,当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烈的自由感,同时也感觉到如果我不令自我重要感挡住自己,让一切变得复杂的话,我就能深刻欣赏到事情在根本上是如何圆满的了。当时 我发现所有维持自我的努力都是徒劳,我便感到放松了。

    人们喜欢欣赏自然。我们认为自然界是美的,是纯净的。当我们看到有人在砍树或在野外挖洞时,会令我们不安。当我们不在位巩固自我感而操控所有的事,我们就可以领略自己内在本性之美。这就是一位修行者面对生命的态度。

    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执著于自我时是不可能练习自我省思的,一切都会变得太个人——我的痛苦、我的愤怒、我的缺点。如果将念头和情绪都当成是针对自己的,它们就会折磨我们 。以这种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就像用一种不舒活的东西来擦鼻子,除了制造更多的痛苦外,还有什么呢?这种“肴”不是我们这儿所谈的省思。

    有着无我的见地,我们就能欣然感激觉知中所生起的一切,我们就能接受任何的现起都是过去行为或业的结果,而并一非就是我们自己。

  利用念头及情绪

  念头和情绪总是会生起,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去除它们。我们无法停止念头和情绪,就像我们无法终止世间看似顺势或逆势的情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迎向它们,并且处理它们。在某个层次来说,它们只是感官罢了,当我们不论断它们的好坏、对错、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我们就可以在修行道路上利用它们来进步。

    我说的利用念头及情绪的意思是观察它们的生起及消融,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看到它们的无实质性;看穿它们之后,就能了解它们无法束缚我们,无法把我们带入歧途,或扭曲我们对实相的感觉,然后我们就不再期待念头及情绪能够停止,因为期待它们停止根本就是一种妄念。我们可以在禅定中让自己从妄念里解脱出来。

    经典中说:“牛粪如果不能做甘蔗田里的肥料,它还有什么用处昵?”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如果念头及情绪(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经验)不能增加我们的领悟,它们还有什么益处?’’从自我重要感制造出来的恐惧及反应,让我们无法善用这些经验。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让事情如实自然,不要感觉受威胁或想控制全局,让一切自然地生起并且随它去。

    当我执心经由禅定而透彻时,我们就没有理由害怕它,这大大地减低了我们的痛苦。事实上,我们会有一种观看生命所有面向的强烈欲望,这个态度就是自我省思练习的核心。


{返回 吉噶康楚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我的智慧 第二章 我们的心好比一部电影
下一篇:无我的智慧 推荐序 自序
 无我的智慧 第二十章 创造
 一个王子和他的国家——自他交换法的修习
 无我的智慧 第五章 老师有如明镜
 无我的智慧 第一章 镜中修行
 无我的智慧 第十一章 不勾招世界
 无我的智慧 第十四章 区别朋友与敌人
 无我的智慧 第十三章 超越自我重要感
 无我的智慧 第三章 自心的宝藏
 无我的智慧 第十章 让自己慢下来
 无我的智慧 第十二章 存在于当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切缘法都是以感应而产生[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