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我的智慧 第十二章 存在于当下
 
{返回 吉噶康楚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93

第十二章 存在于当下

存在于当下并不表示存在于一种空白或无念的状态,它表示我们不需要逃离自己所在的地方。存在于当下带来满足感,我们不需要找寻一个更好的念头、更好的情绪和更好的地方。

    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有过坐在海边或是山顶的经验,单纯地享受自然之美,放松、满足及活在当下——但我们也可能完全错过这一切。存在于当下或是不存在于当下,是一个基本的人类经验。

    塞车的时候,我偶尔会环顾其他车子里的人,看到所有人都卡在车阵中,但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只要看他们的睑,就知道那些世界有如地球和火星般完全不同。任何时候当我们活在不安、散乱或是自我热衷的泡沫中,我们已孤立于自己的生命之外。这个孤立得到希望、恐惧以及幻想所添加的燃料,阻止我们存在于当下并且直接体验事情本身。

    存在于当下并不表示存在于一种空白或无念的状态,它表示我们不需要逃离自己所在的地方。存在于当下带来满足感,我们不需要找寻一个更好的念头、更好的情绪和更好的地方。当我们在做白日梦、被念头带着走以及不能觉察到真实本性时,这所有在无知中的运作,让我们的心无法活在当下,我们甚至不知道有当下这样的状态存在。

    有念头不代表我们就不活在当下,反正我们无法控制念头的来去,那么只要看穿它们就够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当我们在睡觉时能够认出自己正在做梦,这并不会改变自己的梦;我们仍然觉察到梦的景象及内容,但是彼此之间有些距离;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做梦,而且我们与自己的梦同在。

    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就是不想活在当下,因为接着要怎么办呢?我们要如何追寻自己的目标,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们的内心充满迷惑,不但无法存在于当下,反而会希望能在某个不同的地方成为某个不同的人。

    想要有所不同

    回顾一下我们的一生,大部分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虽然婴儿时期我们的确颇在当下地吸着母奶,但是当我们还是个小孩时,我们就想要变得不同,希望更高、更有力量或者是快快长大。或许我们想成为另一个小孩,一个更强壮或更有吸引力的小孩,拥有更多的玩具和衣服。

    渴求我们所没有的,以及想要成为我们所不是的,这是一个人类的基本状况。我们全都想更上层楼,尽可能得到一切,特别是在美国,人们觉得追寻快乐及成功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因为我们无法同时对渴望和满足两者保持觉察,于是渴求让我们无法欣赏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当渴求添加了野心的燃料时,我们也许觉得应该得到一些超越我们业力所能取得的东西。相信我们有权得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这显示了对业的因果缺乏敬意,对过去世的行为缺乏了解,也表示我们不了解福报功德。

    把世界当成是自己的橘子

    父母亲和周遭环境让我们从小相信自己是非常特别的,拥有独特的才智、敏锐以及美貌;我们是父母亲精子和卵子的产物,所以我们是人上人,应该得到最好的。

    在学校里,通常任何的比较都是有竞争性的。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清晰、不带批判性地反省自己,也没有人教导我们以一种非竞争性的方式,依据他人的特质来评估我们的个性。年岁渐长,我们觉得自己非常非常有才华,于是我执更加膨胀。

    然而在潜意识(subconscious)里,我们一直有种不满足感,这是被渴求所引发以及被野心所煽动。这种不满足感会扭曲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只在意自己得到什么,而不管我们能够给出什么。我们把世界看成是自己的橘子,总是想尽方法要压榨出更多的果汁。如果我们不能去检验这些渴求和我执野心的负面倾向,我们永远不会对自己满意,不会过得快乐。

    但佛陀从来就不认为这些倾向是负面的,它们是因为我们的经验而显得负面,我们已清楚地看到它们所带来的问题及痛苦。从童年开始我们认为一切是不变的这种心境,一直深深地折磨着我们。我们仍在自己之外寻求安全感。我们只关心自己可以拥有哪些东西、哪些关系。这就是贪婪和执著的动机,也是对无常和痛苦的否定。

    我们也许会走向灵修的道路,但是除非我们挑战珍爱及保护我执的这个倾向,否则内在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表面上我们似乎走在真实的心灵道路上,看起来更有灵性,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希望自己的道路感觉起来是安全、有保障的,那么一切还是和从前一样不会有任何改变。佛陀教导我们要对这些倾向作省思。

    自我省思的挑战

    一个没有自我省思的心灵道路会是怎样的?又将带领我们去哪里?也许我们会成为和平主义者,想要改变世界或是融入到某些社团,但是我们仍然会对自己作为一个人,以及为什么会踏上这条道路而感到迷惑。在我们的心灵道路以及生活方式之间总有着分歧,因此不会有任何改变。我们就像是双轨上的火车,想要立刻去到两个不同的方向。

    在某方面来说,世俗或灵修的道路,都是关于追求快乐以及解脱痛苦的。依着佛法、老师以及自我省思的修行,我们在此时此地就可以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超越习性来做到这点,超越所有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习性。但是我们真的愿意改变自己吗?真的愿意持续在当下观察自己的习性吗?这是自我省思的挑战。

    自己有可能改变这件事,将揭露出我们与自己之间的依恋关系。无论这份关系让我们有多痛苦,我们还是会突然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愿意改变。大多数的人都非常喜欢自己,我们对自以为的自己多少有些上瘾;也许我们可以就这样维持不变。想要改变的这个想法,感觉上好像是对自己不忠诚,因此我们拒绝改变,同时对于习性的执著变得更固执。

    抗拒改变

    我们喜欢自己的计划、目标,也喜欢自己看待世界的狡猾方法——有一颗成熟的橘子正等着被榨汁。我们喜欢自己做事的动力及速度,就算我们不是那么的享受它。我们甚至喜欢所有的负面情绪,像是愤怒、忌妒、执著以及自己的痛苦,倘若去除了它们,那还算是人吗?抑或只是一块没有生命的木头?当然,诸佛菩萨并不是没有情绪的木头,但是我们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的火花,所以一直抗拒改变。

    我们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人,长久以来一直是这个样子,甚至在皈依三宝后,以及在这么多听闻、省思和修行法教的机会之后,我们还是不愿意往内看自己的痛苦;甚至在修行和闭关之中,有好的地方和好的护持,我们仍然拒绝转化自我。

    如果一直这样固执下去,佛法就会成为一种社会身份,而修行就会变成一种社交活动——然而道上的工作无法完成,一切没有任何改变,我们依然珍爱和保护自我,依然有着让生命悲惨的习性、不满以及渴求。我们生命中的迷惑以及神经质的焦虑一点都没有改变。就这点而言,不想改变可以被视为是毫无道理的倔强态度。

    见到众生的倔强,引发了诸佛菩萨巨大的痛苦;如果他们有任何痛苦,就是这个了,对此他们无计可施,直到我们得到启发、改变自己。但这一切必须发自我们的内在,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在极端痛苦中,而不是在我们惯性的倔强之苦中,比较容易“觉醒”。

    与欣然感激同在

    一旦我们觉醒且活在当下,习性的倾向会生起但也会消融,我们也许偶尔会被俘虏去,可是一旦察觉到,我们当下的心马上就可以把自己带回来。我们存在于当下时,会体验到内在是如此的壮阔及具有成就,我们会奇怪自己为什么要从外在得到成就。到了这一刻,我们就可以开始真正欣赏自己的生命和世界。

    怀抱着一种奇妙感活在当下的世界,就是对世界表示我们的欣然感激。世界是如此的美丽,有着太阳、月亮、河流、森林、草原、动物以及四季,这都是自然天成供我们享用的。如果我们存在于当下,就能够欣赏太阳光线是如何温暖我们的身体,每一片雪花又是如何地坠落。十四世纪伟大的学者和传承上师龙钦巴尊者(1)描述自己的一次微风经验,就像是感觉到皮肤上所有的毛发都在风中摇曳一般地愉悦。当我们可以欣然感激自己皮肤上每个毛孔里的每根毛发,我们就无须向往其他的世界了。


——(1)KunIdlyen Longchenpa,是藏传佛法宁玛巴传承中最有名及最重要的学者和禅定上师。他集结大圆满广大著作并予以详细解说及论述,使得此珍贵之教法得以保存和弘扬。


    不论胖瘦、满意不满意,欣然感激自己的身体很重要,在这个世界上身体是意识的根据。据说死亡以后,在中阴(2)阶段,因为没有肉身作为基础,所以心意的速度比精神分裂的心还要快上七倍。因此不论我们所拥有什么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欣然感激它。

    身体的整个感官系统让我们能够看、听、闻、尝以及感觉世界。如果我们没有身体,餐桌上的蔬菜就不能算是食物。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可以切菜、调味、煮菜,然后将它们做成美食,接着实际地消化它们,然后得到滋养。不具有身体的众生,譬如说在中阴的众生,只能像赏画般看着蔬菜,却不能吃、消化或得到滋养。只要身体存在,我们就可以享用这个世界。因此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身体,享受它;希望它有所不同,就会制造出身体的问题。我们的身体就这样,是美好的。

    能欣赏自己的心,就能看到自然所赐予的伟大礼物,觉知世界的这份能力本身就是心所赐予的礼物。我们是否思考过没有眼识、不能看见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或者没有听觉、嗅觉、味觉?对于所感知到的事情不具有意识或觉察力,我们就无法了解、记忆或是省思一些事情。当我们真正地活在当下,我们就可以对自已的心以及它的许多功能欣然感激了。

    人心的觉醒能力

    人心最大的潜能就是觉醒的能力,让自己从无明中解脱出来,然后利益众生。这份能力来自我们珍贵的人生以及愿意存在于当下,除此之外,你不会再需要什么了。为了维生,我们需要食物、衣服以及庇护所;据说任何皈依三宝的修行者一定可以得到这些,就算你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住在山洞里也会得到。所以我们不应该对此太过担忧,而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是必需的。

    对佛法欣然感激会让我们的生命有着更伟大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则需要耐心去修行、研究以及专注,同时能够不固执,愿意转变。只要有耐心,法教以及修行会自然地向我们展开。耐性可以让我们存在于当下并且对此有所觉知,然后世界将会庄严地开展,让我们享有。

    我们不需要冀求另一个更好的生活,只要我们觉醒,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就改变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世界变得更魔幻以及不可思议的庄严、美丽。五年前看到的某样东西,会与觉醒之后的五年看到的完全不同。到了此刻,我们的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都成为无量欣然感激的泉源。我们无法真正去描述这种满足感及喜悦感;然而终其一生,我们必须尽量地去了解、探索。

    当事情的真实本性被揭露,就不会有迷惑也不会有轮回,众生也不会在轮回中受苦。我们周遭的每样事情都具有转化此生的潜力,因此我们真的应该存在于当下,而不要卷入渴求和不满的冲力中。

  【2】bardo,是在死亡及再投生之间的状态。更精细地说,中阴泛指任何从此刻到下一刻之间的过渡阶段。


{返回 吉噶康楚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我的智慧 第十三章 超越自我重要感
下一篇:无我的智慧 第十一章 不勾招世界
 无我的智慧 第十七章 行动和意愿
 无我的智慧 第十章 让自己慢下来
 无我的智慧 推荐序 自序
 无我的智慧 第二十章 创造
 无我的智慧 第十九章 优美与典雅
 佛性
 无我的智慧 第十六章 幽默感
 无我的智慧 第二十一章 伟大的可能性
 无我的智慧 第十五章 心的延展
 无我的智慧 第十八章 在醒时及睡梦中醒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当下的十二缘起[栏目:黄国达居士]
 魔想战胜我是做梦[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3年]
 一与二[栏目:禅话禅画]
 十八届:《三宝歌》的意义(明证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凡夫与圣者信心的区别[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三论宗从本迹两方面辩析佛道二者的不同(理净)[栏目:三论宗文集]
 十年前的一碗面[栏目:包容的智慧]
 噶玛噶举派出家众的基本训练[栏目:噶举]
 20 除妄念经[栏目:中部选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