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八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59

第八十八讲

其分复可析为尘 彼尘复可方分析 

方分性离部分故 微尘亦无如虚空

“关节的支分也可被分析成微尘般的大小,寻找其有无自性时,自性亦了不可得。”

“微尘亦可被分成东、西等方分,在其安立处上寻找有无谛实性时,没有谛实性。”

“方分亦无自性,因为它远离自性成就的更微细的部分。犹如远离触碍性的无为虚空。”

“如是,仅是依于自己的支分而安立的理由,微尘也无自性。如果有自性,就应当承认有无方分极微,这样就会有下面所说的过失:”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佛教内部有一定的量度单位,这是《俱舍论》的说法。在《俱舍论》中,认为无方分极微尘是最小的微尘颗粒。七个无方分微尘排列起来是一个微尘;七个微尘是一个铁尘;七个铁尘是一个水尘;七个水尘是一个兔毛尘;七个兔毛尘是一个羊毛尘;七个羊毛尘是一个牛毛尘;七个牛毛尘是一个日光尘;七个日光尘是一个虮子;七个虮子是一个虱子;七个虱子是一个青稞;七个青稞是一个指关节;二十四个指关节是一肘;四肘是一托(有的经论中四肘是一“弓”);五百托是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是一由旬。这是《俱舍论》里的距离长度的单位。

此处的无方分微尘,与微尘有差别。七个无方分微尘聚为一个微尘。无方分,即是微细到没有东南西北上下的概念。东、南、西、北、上、下,这六个方向,被称为六分。《俱舍论》中,许无方分微尘为最小的体积单位。一个无方分微尘,无法再被分细。

无方分微尘的聚合方式不外乎相组和相合。当极微尘相组时,必定有六分:如果一个极微尘周围有六个极微尘围绕,便不是无方分,而是有方分——有中间有四面。无论将这七个极微尘怎样组列在一起,相互之间都会有着方向;如果是相合,即与其他极微尘全部合为一体。合为一体,就不可能堆积成那样粗大的体积,永远只是无方分微尘那么微小。所以,根本没有一个无方分的极微尘,极微尘也可以无限地分下去。

在小乘,是认为无方分微尘相互之间并不接触,零距离的接触是没有的。现在的科学分析出,微尘是运动的,不是完全接触在一起。小乘的一切有部也这样认为,极微不是完全接触在一起,中间有空隙。

所谓“无方分微尘”——最小的微尘,大乘认为是没有的。一个极微尘总是和其他的极微尘发生联系,被其他的极微尘围绕。既然被围绕,它东面的那部分就应该存在,西面的那部分也应该存在,南北上下也都是存在,那就不是无方。而无方分微尘是没有东西南北上下的概念的。所以,并没有不可再被分析的极微尘。

通过刚才的破斥说明,如果色法有自性,逐步往下推,就会推出一个最小的微尘——无方分极微尘。没有无方分极微尘,以此来证成无自性。

壬三、显示应于身破贪:

如是犹如梦中境 谁具慧者贪于色 

若时如是身性无 尔时何有男女相

“如果这样观察的话,对此如梦如幻的色身,哪位有智慧的人会贪着它呢?不应贪着。如前所说的那样,身体了无自性,无实如幻,这时,自性成就的男身是什么呢?女身又是什么呢?谁亦没有自性成就的身体。”

辛二、修受念住,分四:壬一、观察受的体性;壬二、观察受的因;壬三、观察受的果;壬四、观察受者。

今初:

若苦于真性中有 云何不害极喜等

“不仅身无自性,受亦无自性。如果苦受是真实地存在,就应是永无变化的常法,没有间断。”如果苦受是谛实存在、自性成就,那么,就应该是真理、是没有变化的常法。这个恒常的苦受,就是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就会永远在受苦,永远处于苦的状态。“但为何不妨碍极喜或身的安乐、意的欢喜等的生起呢?应有妨碍,”有着苦受的人,就不可能再生起欢喜——因为苦受是他的本质,是本来真实的情况,外在的喜乐不会对他起任何作用,他永远处于苦的状态。“因为其心中的痛苦是永无变化的常法,自然就不会有安乐生起的机会。”

乐实若为忧恼逼 香食何不令喜乐

“同样,若乐受是自性成就,”那就可以使乐受永远存在,可以通过享受,令那些痛苦的人永远地快乐。“但对于那些受丧子之痛以及病苦折磨的人来言,通过享受甜美的饮食,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生起快乐呢?”

由苦势力映夺故 有时于乐不能觉

“如果说:‘那样的补特伽罗心中在彼时,由享受甜美的饮食等为缘,是生起了安乐,但被强烈的痛苦力量掩映下去,所以在受苦时,感受不到乐。’”

对方又回答说:“那样的补特伽罗心中在承受各种各样痛苦的折磨时,虽然由享受甜美的饮食或其余种种令人快乐的因缘,是生起了安乐,但痛苦力量太强大,把快乐压伏下去,所以在受苦时,感受不到乐。”

若其不具领受性 云何说言是彼受

“若那样的乐受不具有被感受的性质,又怎么会是乐受呢?因为如果是受,就应有着被感受到的特点。”受,即领纳性,本身就是感受之意。如果乐受不被感受到,又怎么是受呢?以此说明,刚才所说的那种乐受根本不是受,如果是受就应该被感受到。

若言有微细苦受 岂非亦除于粗苦 

若彼异乐唯细喜 细乐亦应是乐故

对方又说,“那样的补特伽罗心续上生起强烈的乐受时,还是有微细的痛苦,因此,只是不感受大的痛苦,并不是一点也不感受苦。”刚才我们说过,既是受,就应该被感受;感受不到就不应该是受。对方回答说是可以被感受到,强烈的乐受时,微细的痛苦也是被感受到的,只是大的强烈的痛苦没被感受到。

回答:“那种强烈的乐受又是如何妨碍微细痛苦的呢?(强烈的乐受是如何遮止痛苦而令感受到乐受的呢?自性的乐与自性的痛苦不能同时存在。)”

我们说快乐和痛苦是相违的,为什么强烈的快乐中又有微细的痛苦呢?

对方答道:“强烈的乐难道不是由去除痛苦的粗大部分而妨碍的吗?那种微细的痛苦也只是异于强烈的乐之外,一种更为微细的喜乐而已。”微细的痛苦只是较小的欢喜,当然和强烈的乐不相违,可以同时存在。

这样,则微细的痛苦就是微细的乐。

下面回答: “这是不对的。微细的乐也应具有乐的性质,再怎么微细,也应是乐。”再细也是乐,不可能变成痛苦。同样,微细的痛苦也是痛苦,不可能变成乐。

我们有时不是会有苦乐参半的感觉么?这和现在讲的不是同一个概念。关键是,这种苦受和乐受有没有自性。需要明白的是:自性的痛苦和自性的乐是不可能同时产生、同时存在的。在对方论点中,强烈的快乐和微细的痛苦都是自性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存在。

若由违缘乐因生 苦受即不生起者 

谓受唯由分别执 安立其理岂不成

前面两句话,是对方有点妥协了。如果说:“若被忧恼所逼时,通过享用甜美的饮食,这些痛苦的违缘,就可生起安乐,不再生起痛苦。”痛苦的时候大吃一顿,可以生起安乐。对方退一步接受了观点。这样我们进一步去证成自己的观点。

“这样一来,岂不是以量证成:‘此是苦’、‘此是乐’的受,只是分别心向它贪着、安立的而已,没有真实性可言。”遇到一个缘产生苦受,遇到另一个缘产生乐受,说明苦受乐受都无自性,是由因缘的聚合而产生。“因为对于同一饮食,由于分别心的力量,可成为苦乐两种的因缘,如在饥饿时,享用饮食,会暂时生起乐受,但若过量,又会产生痛苦。”

性不成故应修习 对治执受实观察 

周遍观察田能生 禅定瑜伽妙乐食

“现在教示当安住于修习受无自性的瑜伽:如前,对于苦乐等受的体性,以正理进行观察,没有丝毫谛实性,因此,当修习观察受无谛实的瑜伽,以对治执着受为实有的实执。”我们执着苦受、乐受、无苦无乐受为实有。欲对治这样的执着,便要观察受是没有自性的,只是分别心安立的而已。“周遍观察受的安立义,从此观慧的田地里生产出妙乐的饮食,即是修习缘于空性的妙观与禅定,可以滋养增长瑜伽师证悟的身体,如普通的饮食可以滋养身体一般。(观察喻田地,止观喻食,证悟喻身体。)”此处作一比喻:观察受有没有自性,就象田地一样。通过观察生起止观,正如饮食。一旦有了饮食,就可以让内心的证悟、各种各样的功德生长。

修习缘于空性的妙观与禅定——在空性上一心一意地去观察,去思择空义,以此引生妙观的力量、观慧。一定要去观察,观察正如田地一样,通过空性普遍的正理去思择,这样就能产生殊胜的止观:缘于空性的止观是非常殊胜的止观,以此就能断除各种各样的执着。我们刚开始对空性是不可能现证的:原来没有闻思过、修过,没有串习,不可能现证。除非是往世已证悟空性的再来人,可以当下现证。一个凡夫,在刚开始修行时,一定需要通过各方面的闻思观察(这个非常重要),才可以产生止观、智慧,才可以使我们内在的功德生长。

壬二、观察受的因:

若根境到有中间 彼二云何成相到 

若无中间成一体 是为谁与谁相到

颂文中的“到”是相遇、接触的意思。

“破最初根境相遇有自性:如果眼等根的极微尘与所持境的极微尘二者相遇是自性有的话,那么,二者相遇时,其间是否有间隔呢?如果说有间隔,那些微尘又是如何相遇的呢?应不能相遇,因为二者之间被或明或暗的微尘分隔开来。”

“如果说二者相遇时,其间没有间隔。这样二者相遇还是不合理的,因为二者各自若分有相遇与不相遇两部分,就不再是极微尘,”对方承许有个最小的微尘来结合,如果两个极微尘相遇的话,有些部分是碰在一起,有些部分是没有碰到——可分作有碰到和无碰到的两部分,就成了不是不能分割的极微尘。“二者若没有相碰与不相碰两部分,这两种微尘就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微尘。这种无方分的微尘能相遇的是谁?所遇的又会是谁呢?无法找到。”两个极微尘合为一体,到底谁和谁相遇呢?就成了自己和自己相遇。所以也是不合理的。

微尘不能入微尘 均无空隙相容故 

不能入故不相合 不合故不能相到

“因为一个无方分微尘不能进入另一个无方分微尘,这些微尘中间没有空隙,而且体积也大小相等,这些是对方所承认的观点。”一个微尘是不可能进入另一个微尘的,不可能合为一体。“另外,若无方分微尘不能相互进入,就一定不能与其它的无方分微尘相合,不能相合的无方分微尘,也一定不能与其它的无方分微尘相遇。”

无方分极微尘的概念,大家已知道,就是最小的微尘颗粒。两个最小的微尘颗粒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因为中间没有间隔空隙,体积又一样;它又是无方分的。所以最终说明,无方分极微尘无法接触到一起。这又怎么会有受呢?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九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四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三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谦下才能得度[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踏上心灵幽静 第2章 停止战争 放下战争,活在当下[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佛化家庭 三、五戒善法是建立佛化家庭的基石[栏目:佛化家庭文集]
 三十七道品[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梦境[栏目:雪漠]
 What Buddhists Believe?[栏目:Dr. K. Sri Dhammananda]
 密宗法义精要 四、信业果 3、白业白业国[栏目:密宗法义精要]
 中部74经 长爪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坛经》的版本及其思想(韩昇)[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彰显“琉璃光”消灾增吉祥[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